书城传记曾国藩那些事儿
19671700000061

第61章 心酸落幕(1)

幕后黑手

在回江宁的路上,曾国藩思索了许多问题,其中一个就是,为什么慈禧这次能够大胆地接受自己的要求,把自己从剿捻前线调回来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她找到了剿灭捻军的好手了吗?

事情不可能这么简单,在慈禧太后作出这样的决定之后,一定还存在着一只幕后黑手,而这个向曾国藩伸出黑手的人一定是官文。

官文是谁,他有什么本事,竟然能够影响到曾国藩升官发财呢?上文我们已经讲过,官文出身满洲正白旗,跟曾国藩相比,他可以说是贵族,生来就比汉官高贵,可是他高贵的出身并弥补不了他低劣的灵魂。

官文虽然因为他的出身而受到朝廷的重用,但是他的能力和性情与他的头衔和出身十分不相配。他不仅骄奢淫逸、贪婪成性,而且最拿手的就是打小报告,传播流言蜚语,背后说人坏话。

可是,小人也有小人存在的价值,他们的价值其实就是发挥他们小人的作用。朝廷看中的就是他爱打小报告的“优点”。他之所以能够一直霸占湖广总督的位置,其实就是因为朝廷希望通过他的存在,一来镇守长江上游,二来监视长江中下游的湘军势力。

而且,官文此人早在湘军崛起的时候就对曾氏兄弟十分反感,他最看不惯的就是曾国荃竟然比他还狂妄。所以,他一直以来都很想找机会整整曾国荃。可是,在剿杀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荃一直在曾国藩的庇护之下,攻下天京以后,他又听从曾国藩的安排回湖南老家养病去了,他根本找不到机会。这次曾国藩北上剿捻因为兵力不济,朝廷再次起用曾国荃,并任命他为湖北“省长”,刚好在官文的手下当差。这下,看来曾国荃是跑不掉了。

由于官文在慈禧那里的人缘不错,而且他又是一个十足的小人,所以当年胡林翼任湖北“省长”的时候,就十分注意跟这个人的相处方式。可是,曾国荃跟胡林翼恰巧是两种性格完全不同的人,而且和官文倒是有三分相似,两个人都桀骜不驯、目中无人。所以,这两个人要是碰到了一块,一定会闹出一些事情。

果然不出所料,曾国荃上任不久,为了剿捻又组建了一支湘军,史称“新湘军”。

新湘军建成以后,官文就看曾国荃更不顺眼了。为了让这个让自己很不舒服的家伙滚远一点儿,官文听信了手下的意见上书朝廷,派曾国荃以“帮办军务”的头衔北上,帮他大哥去剿捻。

曾国荃接受上谕以后,不知道这个“帮办军务”的官到底有多大,也不知道自己应该高兴还是生气。于是写信给曾国藩,一问才知道“帮办军务”只不过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头衔,就连刘陈国瑞那样的无名小辈都当过这种官。曾国荃这才知道自己让官文那只老狐狸给戏弄了。可是,自己又是人家的下属,他又没有什么把柄在自己手里,曾国荃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只能先记下这一“戏”之仇,以后再报。

没过多久,曾国荃就抓住了一个报仇的好机会。原来,新湘军粮台丁守存(负责军队粮食供给的官员)因曾经被官文黑过,而与他结下仇恨。为了公报私仇,他编造谎言诓骗曾国荃说,官文不愿调粮给新湘军。

得到这个消息曾国荃不假思索以为自己抓到了好机会,于是就没跟曾国藩商量直接找曾纪泽写了一个状告官文的奏折寄给了朝廷。

没想到这个奏折竟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奏折刚寄到朝廷就引起了朝廷中大臣们的非议。他们大多都是官文的老朋友或是亲戚,所以他们都帮着官文说话。他们说曾国荃诬陷官文,竟然挑拨慈禧太后派钦差去调查曾国荃的工作作风问题。不查还好,一查又出事了,原来大臣们所说的曾国荃的不是,全是真的。这下慈禧为难了,曾氏兄弟可不是好惹的,现在曾国藩正在负责剿捻,手中正握有重兵。如果清政府在敌后对他的弟弟下手,恐怕会引起曾国藩的愤怒,所以,慈禧不能这么轻易下决定。

而曾国藩得知老九参劾官文的消息以后,立马修书一封告知老九,你闯祸了。官文虽然没什么本事,但是他可是个小人,而且是个得志的小人,一旦咱们兄弟惹上他,恐怕没什么好果子吃。曾国荃这才知道自己闯祸了,可是事情已经这样了,曾国藩只能赶紧想补救的办法。

为了不至于惹怒官文,于是曾国藩就发了一封密信给慈禧力保官文。而恰在此时,慈禧又收到了左宗棠的一封奏折,说曾国荃参劾得好,官文实在不是什么好鸟,朝廷早该把这家伙办了,省得他危害百姓。

这一个要保,一个要办,让可真让慈禧为难。当然朝廷的意思也是要保,可是就怕当时正在西北镇压回民起义的左宗棠不答应,而以左宗棠的个性满朝文武没有不怕他的。以前他只是曾国藩的一个幕僚,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他的左系湘军也相当厉害,在镇压回民起义的时候,也是十分骁勇的,这个人也不好得罪。出于无奈,慈禧只好把官文调回京师,监管刑部和正白旗蒙古军,而对于曾国荃的事也没有追究。可是,官文回到京师以后,麻烦可就大了。

曾国荃算是有惊无险地躲过了一劫,曾国藩可就惨了。凭借官文的一张小人嘴脸,别说是对付一个远在河南的曾国藩了,就算是对付曾国藩他弟兄俩都绰绰有余。不要忘了,打小报告,说人坏话可是官文最拿手的伎俩。所以,当曾国藩在剿捻前线吃了败仗以后,第一个跑到慈禧那里说坏话的就是官文。在他不厌其烦的挑唆之下,慈禧改变了对曾国藩原本还有几分尊敬的态度,改为有错就点名批评的态度。

曾国藩被慈禧点名在朝中批评,和后来曾国藩被慈禧调离前线,回任两江总督,很大程度上都是拜官文所赐。怪不得老人们都说,宁可得罪君子,也不能得罪小人。之所以不能得罪小人是因为他们最擅长暗地里放冷箭,最善于煽风点火。

曾国荃不明白这个道理,结果让自己的大哥替自己遭了一次殃。曾国藩只能自认倒霉,调回来就调回来吧,总比把自己发配到老家种地好,那就开道江宁府吧。

可是,在回江宁的路上,看着所路过的“风景”,曾国藩震惊了,这就是自己辛辛苦苦平定的天下吗?他不敢相信。他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可是,他可以吗?

“整风”运动

当一切恢复平静,当曾国藩不再需要天天面对杀戮与死亡,曾国藩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总结。从咸丰二年离开北京以后,曾国藩的生活当中就只有战争、硝烟和杀戮。可是,这一切都不是他想做的事情。他更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天下人打造一个安宁祥和的生活空间,可是现在呢?

从山东到河南,再从河南到安徽、江苏、浙江,全部都是一派萧条的景象,四处都是流民,无家可归的战争难民。正如《曾文正公家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所过之处,千里萧条,民不聊生”。“目之所见,几无一人面无饥色,无一人身有完衣”。

这些难道是他想要看到的景象吗?很显然不是,当年曾国藩之所以会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国藩,其实就是希望自己以后能够成为国家的屏藩,能够帮助国君实现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可是现在呢?繁荣的景象在哪里?自己又作了哪些努力呢?把太平天国镇压下去了,大清的天京就能安宁了吗?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吗?看看那些衣不蔽体的难民吧,他们会给你答案。曾国藩十一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地忍受着精神和身体上的煎熬,历尽千辛万苦难道想要看到的就是这种景象吗?

绝对不是。看来,曾国藩以前认为的消灭太平军就能实现清朝“中兴”的想法是幼稚的。因为就在太平天国刚刚覆灭以后,捻军很快又成了气候,各地百姓为什么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出来造反呢?

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那就是他们过不下去了。或者说他们根本不可能过上所谓的好日子,所以他们才会起来造反。

的确,如果人人都有饭吃,都有房子住,都有地种,谁还会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去造反,去流浪呢?!问题一定不在百姓身上,而在让他们再也无法好好过日子的统治者身上,他们才是天下大乱的元凶。

对于这一点,曾国藩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从曾国藩帮办团练以来,各省“省长”、各市“市长”、各地官员哪一个不是只顾自己贪图享乐不管百姓死活呢?远的不说,就说官文,他不仅小人,而且贪婪成性。可是像他这样的人偏偏又能受到朝廷的重用,自己又不能动他半根毫毛,曾国藩又能怎么办?

可是因为事情不好办,就这么放弃自己最初的梦想吗?这不是曾国藩的风格,他要努力拼一把,至少自己应该努力一次,不能这么轻易放弃。

回到江宁以后,曾国藩最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复湘军当年最先炸毁的那段天京城墙,并在修好的城墙边上立了一个碑。曾国藩在碑上亲题了词,其大意就是说攻陷天京不容易,后人一定要记住这个教训。

这个碑文虽然从字面意义上来讲,是让后人记住湘军的功劳。而实际上,曾国藩的真正意图是希望通过这个碑文提醒统治阶级要记住太平天国的教训,不要继续腐败下去。可是,如果说服教育管用的话,那么还要警察做什么?!

所以,曾国藩这么做只能争取到了自己心灵上的一丝安慰,丝毫不能改变现状,要想改变统治阶级内部的问题,只能来硬的。因为只有拿统治阶级开刀,换血,才能改变现状,才能激发出大清的生机和活力。

可是,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曾国藩现在位居两江总督,但是,官比他大,势力比他大的人又不是没有,更何况大清朝的一把手又不是他曾国藩。所以,即使曾国藩想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也只能从自己的地盘上开始动手。否则,手伸得太长,管得太宽,只会招来很多麻烦。

而曾国藩所任的两江总督的职位,主要管辖江南省和江西省,而江南省当时已经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了,对这三个省曾国藩不仅熟悉,而且是非常熟悉。所以,如果曾国藩从两江各地的官员入手,那么兴许他还能做出点实事来。

于是,曾国藩决定要先干好两件事,一件事是在各级官吏之间开展整风运动,另一件事是大力整顿地方秩序。

作为一个文人出身的将领,曾国藩最拿手的无疑就是政治整风了,那就先来整风吧。可是这晚清的腐败之风、奢侈之风、糜烂之风是那么好整的吗?曾国藩的这个想法显然很不错,如果他真的那么做了,估计大清朝也不会这么快灭亡了。如果我们来联系一下当时的现状,我们就会发现,曾国藩的这个想法,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痴心妄想罢了。他的这个想法根本没有办法实现,除非他真的有“自残”的魄力。

“自残”?有这么严重吗?有!如果曾国藩低头往下看,他就会发现,现在在他手下当差的差不多都是湘军集团的手足,无论是先从胳膊下手,还是先从大腿下刀,曾国藩都会心疼,曾国藩会舍得吗?

虽然自从道光帝去世以后,曾国藩在朝中的地位一日不如一日,后来他替咸丰皇帝打了一个大胜仗(消灭了太平军),总算是建功立业了。可是,这一仗一打可就打了十几年,和普通的仗可不太一样。

从曾国藩起兵以来,他可以说吃够了地方官吏的苦,那些人贪婪成性,又自私自利,有用得着曾国藩的地方就给曾国藩俩枣儿吃,用不到曾国藩的时候就一脚踢开,或是百般刁难。请问如果你是曾国藩,你得志了以后会怎么对付这些人呢?估计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会让这些人下课,或是回家种地,另外百分之二十的人,一定会选择弄死他们。可是这种太过激的方式,好像只有像慈禧那样的狠角儿才会采用,曾国藩的个性里,更多的是一种温和,一种不可撼动的高傲又低调的温和。所以,他的做法和大多数人一样,在曾国藩与太平军的较量过程中,他早已经把湘军所到之地的大部分官吏都换成了自己人。虽然,湘军在最初选拔人才的时候,刻意地强调了三点,可是,这三点只要是个正常人一般都是做不到的,当然即使是当时能做到,但是到了后来也不可能做到了,这三点是哪三点呢?

“能做事,不爱钱,不怕死”,如果在大家都穷得叮当响的年代,你要跟人谈起不爱钱、不怕死,或许大家还能礼节性地回复你几句好听的;可是在大家都发了财以后,你再跟大家说不爱钱、不怕死,恐怕他们只会给你俩字:“扯淡!”

的确,日子好过了,有钱了、有权了、有势力了,谁会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谁还会傻着脸非要去死呢?没有人。所以曾国藩的一帮手下做上了官老爷的位置以后,也纷纷开始学着前任捞钱、养小老婆了,于是,腐败就这么延续了下去。

曾国藩怎么狠得下心向自己人动手呢?如果,曾国藩把这些人都办了,那么砍完这些人以后,官场上站着的还有几位会帮曾国藩说话呢?还会有谁为曾国藩做事呢?另外,曾国藩这么大手笔地大动干戈,裁撤自己人,那么他这么做无疑是在告诉外人,我以前任命的官员都是一帮无用的庸才,这么做不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脸吗?更何况像官文那样的小人,又一直在对曾国藩虎视眈眈,恨不得创造机会抓住他的小辫子不放,而曾国藩北上剿捻又无果而终,在这个紧要关头,曾国藩能这么做吗?

这是一个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看来要在官员当中展开整风运动,还真是不容易,要不就先从整顿地方秩序入手吧!

哥老会

要说起整顿地方秩序,当时的地方秩序也确实需要好好地整顿整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南方太平军被剿灭以后,很多地方闹起了哥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