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那些事儿
19671700000060

第60章 另一段征程(5)

曾国藩一听,觉得这个“河防”阵线想法实在不错。可是,捻军行军速度过快,转战范围较广,各地应该自行加强布防堵截捻军,而他只愿意着手临淮、济宁、徐州、周口4镇之间的13个州府的布防工作。所以没有采纳刘铭传的意见。

可是后来,曾国藩驻军徐州以后,由赖文光率领的捻军突然从江西东部北上山东,很有从山东进攻北京的可能。于是,清政府立刻下令由曾国藩统一节制鄂、豫、皖三省军务。无奈,曾国藩只好兼顾苏、鲁、鄂、豫、皖等省战事,并将原来的4镇布防改为了5镇布防(又加了一镇归德,今河南商丘)。

赖文光北上以后,为了配合曾国藩工作,清政府又启用了几支地方团练部队在捻军活动的地带驻防,其中有一支是曾国荃的新湘军。没想到曾国荃的再次出山,竟然给曾国藩带来了一个大麻烦,我们在后面将会讲到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还是先言归正传。

在曾国藩大张旗鼓地忙活了一阵子以后,捻军非但没有前来送死,曾国藩派去的尾追部队反倒让捻军给耍得团团转。看来尾追堵截的方法不太奏效。于是,曾国藩又想起了小刘(刘铭传)的提议,他的这个想法很不错,可是不知道实施起来会不会有难度。要知道,黄河、京杭运河等天堑之间并不是连在一起的,中间还有很多空隙,怎么办?

在经过了一番实地考察以后,曾国藩认为,凭借黄河、运河、淮河等天堑把捻军围堵到一个较小的范围。那样捻军骑兵的优势就不能好好发挥,到时候再对他们进行围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实在是一个妙计!一开始就应该采取这样的方法,可是,所有正确的结论都需要时间来检验,而且所有正确的结论也都是从错误当中总结出来的。

同治五年二月,在曾国藩到达济宁以后,根据地形将山东、河南、河北各省的河段进行了分段防守,河段断流或是没有河段的地方,则开挖壕沟或筑上栅栏,意图通过据守黄河和京杭大运河,将捻军限制在大运河以西、黄河以南的地方,从而保障北京的安全,同时达到缩小捻军活动范围的目的。

可是,就在曾国藩“河防”工作还没有完全完工的时候,同治五年七月,刘松山和张诗日两支湘军在河南西华、上蔡境内遇到了张宗禹部捻军。双方在7天之内交手6次,结果,湘军损失大半。之后,张宗禹部捻军扬长而去,然后同赖文光部捻军成功会师,并于八月十六日,攻破河南标营防线,越过开封城外的一段壕沟成功向东逃去。捻军如此来去自如,这对曾国藩的“河防”大计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不过这也可以理解,因为,任何一个新政策的出台,都不可能立即奏效,都需要一个慢慢改善的过程。可是,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呢?曾国藩还有多少时间来消磨呢?

捻军成功逃出河南以后,直接向东朝山东奔去。得到这个消息,朝廷再一次震惊了,这曾国藩到底是干什么吃的,怎么能让这伙私盐贩子再次逃回山东呢?朝廷不能理解了,大臣也愤怒了,慈禧开始不高兴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看来曾国藩真是老了,是该让他回家养老的时候了。

这一年曾国藩55岁,他还不想这么早就回家歇着,可是他不能忍受朝廷这么功利地对待他的成败。他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他应该可以剿灭捻军。

在此之前,他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告诉朝廷,他曾国藩不是好惹的!

弄巧成拙

一个人有点傲气还是好的,因为一个人只有拥有一定的傲气才能够建立起自信,才能够成就更大的事业。只不过有的人喜欢把这种傲气表现得锋芒毕露,而有的人,则把它隐藏得很深罢了,曾国藩就是后者。

他不会像一个莽夫一样直接跑到朝廷上叫嚣,他一定会采取一种更加委婉、更加隐晦的方法向朝廷透漏一点自己的心思。

于是,为了告诉清政府,离了我曾国藩你们就没能力搞定捻军。十月,曾国藩向朝廷请了一个月的假。

虽然曾国藩这么做从本意上来讲,主要是为了试探朝廷的态度,提醒大家,我曾国藩是曾经为你们消灭太平军的功臣,你们不能因为一时兵败就否定我的能力。我还是可以搞定捻军的,我只是需要时间而已。

可是,假条送到慈禧太后手里以后,事情却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了。针对曾国藩吵着要休假的事情,慈禧十分不高兴,就说你曾国藩打不了胜仗,也没必要撂挑子呀,你作为一个剿捻钦差,现在捻军还很猖獗,你怎么能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请假休息呢?这分明是在向朝廷示威,你这么做是在吓唬谁呢?你要请假是吧?准了,回你的湖南老家养病去吧!

可是,慈禧可以这么想,但是作为清政府的顶梁柱,她首先要确保自己政权的稳定性,其次才能兼顾个人的情绪,因为有时候一个人太过于情绪化了就会做错很多事情。

所以,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代替曾国藩之前,她需要给自己留条后路,也给大清政权留条后路。于是,慈禧只能和颜悦色地同意了曾国藩请求,准了他的假。

朝廷的这个回复还算让曾国藩满意,可是好景不长,曾国藩的麻烦事又来了。原来,自从曾国藩施行了查圩政策以后,被抓、被杀的百姓越来越多,而且,曾国藩判断他们有无罪过的唯一标准就是:他们是否甘心为湘、淮两军所用。乐意效劳则无罪释放,不愿效力则拉出去砍头。曾国藩这么霸道的做法,引起了朝廷百官的不满。于是,有人上书参劾他,有人直接跑到慈禧那里说他的坏话,搞得慈禧很无奈,一年之内竟然对曾国藩点名批评了7次。

自尊心一贯很强的曾国藩哪受得了这样的侮辱,在他看来,他那么做都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着想,都是为了剿灭捻军,要是天下太平了,谁愿意这么做?谁不怕遭报应呢?

曾国藩也无奈了,看来要想在乱世做官可真是太难了,要做一个人人拥护的好官更是难上加难。朝廷这么不给我留面子地点名批评我,以后让我怎么在圈里混呢?哎,不能就这么心甘情愿地被欺负,我要示威,我要报复。

于是,曾国藩一怒之下给慈禧写了一封辞职信,看来这个钦差我是干不了了,捻军我也没本事剿灭了,我要回家养老。不过如果新来的钦差干不了剿捻的活儿,我可以在大营里帮他打打下手,出出主意。

这叫什么话?这分明又是在威胁清政府,在欺负朝廷无人可用。收到曾国藩的这份辞呈,慈禧真是气愤到了一定的程度。她要告诉曾国藩,我叶赫那拉氏的忍耐程度是有限的,你不要以为,我们大清没有你就真的不行了。我告诉你曾国藩,要不是你有眼色,早早地裁撤了湘军,我早就让你没好日子过了。现在你想走。那就走吧,我倒要看看,窝在一个穷山沟到底有什么好!

想起这些估计慈禧一定心里特别的痛苦,可是理智告诉她,要淡定!要冷静!

就算你要让曾国藩知道厉害,也不能对他一棒子打死,万一以后再有用得着他的地方呢?还是不要把话说得太死了,但是也不能说得太软弱!

于是,慈禧给曾国藩回了一封信,接到信以后,曾国藩真是后悔得要死。跟上次的和颜悦色截然不同,慈禧在信里对曾国藩的各种行为大肆指责,而且言辞激烈。不过还好,慈禧没有答应他回家养老的请求,而是说,你还是回到你两江总督的位置上去吧,省的百姓要说我慢待了定国大臣了。

这叫什么话?曾国藩本来只是想让朝廷安慰一下他,没想到,他们竟然在曾国藩受伤的心上又插了一把刀。真是让人难以忍受,你们这么做何止是慢待了定国大臣呢?简直是虐待定国大臣!

太虚伪了,你们太虚伪了。不行,我要离开,我不能忍受这样的虐待。我就算是回到穷山沟里,也不愿意受人虐待。我是不会回去继续做两江总督的,我要回家养老。

发出这封信之后,曾国藩立马后悔了,难道自己真想回到穷山沟里去吗?做一个乡村野老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吗?不是!我想要的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可是一旦回到了老家,我还能干些什么呢?修身如果不是为了治国、平天下,那么修身还有多大意义呢?再说,如果回到老家以后,那些天天闲着没事干的退休老干部会怎么看我呢?我不能走,我得留下。

可是,曾国藩还有后路吗?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怎么办?总不能派人赶紧把信追回来吧,这封信发出去的时候可是五百里加急的快递呀。万一朝廷答应了,我是回去还是不回去呢?回去了以后,我还会有出头的日子吗?

这可真是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呀!还好,有一个人解了曾国藩的燃眉之急,这个人是谁?不用问,一定是李鸿章。李鸿章这个人最擅长把握人的心思,最擅长玩弄权术。所以,此时曾国藩的心情他是最清楚不过了,可是总不能看着老师就这么为难吧,做学生的在该出手的时候还是应该念及师生情意的。可是要留下曾国藩,李鸿章总得找个合适的理由吧,不能直接跑到慈禧那用洋枪逼着她留下曾国藩吧。

这种蠢事李鸿章可干不出来,更何况,除了曾国藩,试问当今的大清朝谁敢跟慈禧拌嘴呢?谁敢和她较劲?看来老虎毛还得顺着摸。

于是,李鸿章给自己找了一个充分且必要的理由,上书慈禧留下了曾国藩。他是这么说的,曾国藩在湘、淮两军中的威望很高,如果让他下课,回家种地,那么湘、淮两军一定会人心不稳。而且,如果曾国藩走了,谁来解救这两军的吃饭问题呢?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不了,那么即使再派一个剿捻钦差,恐怕都无济于事。所以,不妨把他调回来继续做两江总督,这样既可以稳定两军人心,又可以借曾国藩之手,保障两军粮饷供给。

思前想后,李鸿章说的也确实有理。看来这个李鸿章不错,很有想法,慈禧很喜欢,而且他又是曾国藩的爱徒,如果把曾国藩调回来,继续去做两江总督,那么,剿捻钦差的活儿让李鸿章去干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收到李鸿章的奏折,慈禧真是太高兴了,一来解决了曾国藩的问题,二来又找到了剿捻的接班人。

嗯,这个李鸿章真不错,机灵、又讨人喜欢。于是,十一月六日,慈禧下诏给曾国藩,命他回任两江总督,命李鸿章为剿捻钦差,前去负责剿捻的工作。接到这个命令,曾国藩十分不满,本来他还打算继续留在剿捻第一线,现在看来希望不大了,但是他还要再争取一下。于是,他赶紧回信给慈禧说,自己实在老得不中用了,我还是回家种地去得了。

可是,曾国藩再怎么磨叽已经没用了,慈禧已经给足了他面子了。而且,她现在已经找到了可以代替曾国藩的人了,她就没有必要再去跟曾国藩磨嘴皮子了,于是干脆又下一封诏书命曾国藩迅速回任两江总督。

看来曾国藩已经回天无力了,虽然不能继续剿捻,但是能保住两江总督的位置已经不错了,曾国藩还有什么不满的呢?试问历朝历代有几个大臣能像曾国藩这样跟太后吵得脸红脖子粗的呢?既然慈禧已经给了他一个台阶下,那么曾国藩就要识相,就要懂得就坡下驴,不要不知好歹。

于是,曾国藩只好交出钦差大臣的印章,从剿捻前线回到江宁,继续做他的两江总督。

无论曾国藩这次剿捻成功与否,他的生活总算回复了宁静,他总算可以暂时休息一下了。可是,在赶回江宁的路上,曾国藩认识到,他又错了,既然生在乱世,既然已经走上了为官之路,他就注定了没有平静日子可过了,直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