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那些事儿
19671700000053

第53章 湘军的命运(2)

无疑,在湘军的这次屠城之中,最遭殃的莫过于百姓。由于在天京城破的时候,湘军就忙着抢钱了,根本不在乎太平军。所以有能力的太平军大多都逃了出去,坚决抵抗的也不过几千人,后来死在湘军刀枪之下的大多都是普通百姓。

据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中记载,当时金陵城“尸骸塞路,臭不可闻”,“秦淮河上,尸首如麻”。湘军不仅随便杀死老弱病残,还在抢劫金银以后,还将替他们干苦力的青壮年男丁统统杀死,有时就连从外地回到金陵的百姓也不放过。

可见当时湘军是多么的疯狂,而在湘军的疯狂屠城中,受苦最大的就数女人了。他们不仅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地撕扯妇女的衣服,而且被抢来的妇女一般都会被湘军奸淫至死。其中,最热衷于奸淫妇女的就数曾国荃的部下李臣典。

李臣典当年27岁,可以说风华正茂,可是由于他在攻破天京以后大肆强奸妇女,10天之后,体力不支,一命呜呼了。

朱孔彰曾在《中兴将帅别传》中毫不隐晦地指出李臣典自恃年轻,奸淫妇女过度,是其生病的根本。(公恃年壮气盛,不谨,疾之由也。)而那些在湘军蹂躏后有幸没死的女子,大多也都被湘军用船运回了湖南,成了他们的私有财产。

像这样的一场惨无人道的屠杀,如果就此随着金陵城的烟火而被湮没,是不是太对不起这帮豺狼虎豹一样的湘军了呢?

所以,每一个有骨气、有正义感的见证人,都应该勇敢地站出来揭露湘军的野蛮行径。于是,湘军屠城的消息很快传遍大江南北,也很快传到了北京,传到了两宫太后的耳朵里。

这下就要看曾氏兄弟怎么跟两宫太后解释了。

曾国藩的担忧

攻陷天京也就意味着太平天国起义彻底失败,大清政权也随之少了一个劲敌,同时也意味着湘军为大清政权立下了一个大功。可是,这一切都让曾国藩高兴不起来。

不仅因为湘军很可能会落个飞鸟尽良弓藏的下场,还因为,曾国藩早就在湘军开赴天京之前就曾反复告诫过曾国荃,要戒骄戒躁,低调行事。而现如今,曾国荃抢了一大堆的金银财宝回湖南,长着眼睛的人都能看得到,这要让朝廷知道了,曾国藩该怎么收场呢?

更何况,曾氏兄弟为了包揽大功,曾得罪过许多官员。现在湘军犯下这么大的错,他们会轻易放过这么一个公报私仇的好机会吗?如果两宫太后和议政王听信了他人的“谗言”怎么办?

到时候别说功劳了,就连苦劳湘军都不一定能捞得到,现在该怎么办呢?纸总是包不住火的,难道就这么跑到两宫太后那里去认错,去领罪吗?

如果这是曾氏兄弟想要的结果,那么他们就不会挖空心思地包打天京了。所以,他们不能就这么轻易认输,更不愿就这么轻易认错,至少现在他们还不能这么做,因为他们手中还有一张王牌——湘军。

只要有这张王牌握在手里,曾氏兄弟还怕什么呢?虽然,湘军现在做出了一些让全天下人都不能容忍的事情,但是,有一个人可以容忍,这个人就是慈禧太后。当然如果从个人感情上来说,慈禧绝对不会允许湘军这么猖狂。可是,为了大清政权,也为了自己能够继续掌握大清政权,慈禧必须容忍湘军犯下的错,为什么呢?

这还用问,清军不仅人数不多,而且远远没有湘军强悍。没有强有力的军队做后盾,想要发言权只能是扯淡!所以,即使两宫太后在曾国藩面前依然可以表现出一副压倒一切的权威,可是她们心里照样会畏惧曾国藩三分。

这就是政治,没有军队就没有发言权!要知道,为了剿灭太平军,清政府已经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现在的大清朝已经筋疲力尽,再也经不起折腾了。如果湘军再闹起事来,清政府可真是没法收拾,所以即使湘军现在犯了错,清政府也只能敢怒不敢言。

天京屠城事件清政府可以做出让步,可是之后呢?你曾国藩还想不想在大清朝为官呢?如果想,那么曾国藩该怎么做好这个官呢?如果不想,你曾国藩又要何去何从呢?

如果,曾国藩选择继续为清政府效力,那么,清政府会允许一个臣子手握重兵,时刻威胁到它的存在吗?不可能,没有一个政府可以这么大度,更何况大清朝现在的掌权者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器鬼呢?

如果,曾国藩真的选择沿着这条路走下去,那么,湘军就会成为他为官的负担。要做人臣,就要表现出甘为人臣的姿态,就不能天天表现得比老总还牛,否则,你一定会死得很难看。

虽然,曾国藩也曾想过自立为王,可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而现在他不由自主地再次燃起这个念头,为什么?

因为,如果他选择前者,他就必须割舍自己辛苦十几年练就的湘军。而湘军一直以来都是曾国藩最坚实的后盾,是他最后一张救命的王牌。

假如没有湘军,曾国藩还能依靠自己以前立下的战功在朝廷里立足吗?他能吗?朝廷会给他这个机会吗?

这些问题真的很难回答,所以,曾国藩现在必须头脑清醒地去分析一下这些问题。

而在曾国藩前去江宁视察之前,六月十八日,曾国藩接到九弟的天京捷报以后,立刻按曾国荃描述的金陵的情况上报给清政府了。可当曾国藩来到江宁以后,才发现,事实却跟曾国荃描述的大相径庭。

金陵城内并没有十万太平军,更多的是手无寸铁的百姓,所以,曾国荃所说的剿灭太平军十万大多都是百姓。而且,在天京城破之后,少主洪天贵福并没有“举火自焚”,而是趁乱逃走。

此外曾国藩在提审忠王李秀成时,从李秀成的自述中得知,天京城内果然藏有大量金银珠宝,跟曾国荃描述的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如果,朝廷得知了天京内幕,哪里还有他们兄弟的活路?!按理说,像李秀成这样的VIP 级别的罪犯应该押送北京由朝廷亲自审问、定罪而后处死。可是一旦李秀成到了北京,那么,曾国荃的所作所为就会被朝廷得知,到时候,不管曾国藩怎么解释都难逃欺君的大罪。

再加上曾国藩来到金陵以后也亲眼目睹了金陵满目疮痍的惨状,他亲眼看到了遍地的尸体,看到了街边躺在死人堆里嗷嗷待哺的幼儿,看到了四周被烧得破败不堪的民宅,看到了到处被挖开的地窖……这一切都让曾国藩不寒而栗,他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他更不敢想,可是,求生的本能迫使着他必须去想。

那就将错就错,销赃灭迹,给清政府来个死无对证。于是,曾氏兄弟在牢房中秘密将李秀成杀害,之后,他们篡改了《李秀成自述》,用于掩饰他们兄弟谎报军情、掩盖事实的罪行。

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而且事实永远都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谎言而被埋没。所以即使曾国藩为了掩人耳目做了很多努力,可是真相大白的一天并没有因为他的努力而迟到。

朝廷的赏赐

同治三年七月二十一日,曾氏兄弟连同湘军接到了朝廷的封赏谕旨。朝廷对曾国藩的封赏同六月二十四日朝廷的第一道圣旨差不多,都是加曾国藩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赏戴双眼花翎。

只是这次朝廷对曾国藩练兵以来的功绩进行了表彰,此外,还对攻克金陵城的湘军将士们进行了表彰。

封曾国荃为太子少保、一等伯爵;封李臣典、萧孚泗分别为子爵和男爵;封朱洪章、刘连捷、张诗日、彭毓橘等为骑都尉或轻车都尉。

让湘军将士们不知所云的是,朝廷还发下了另一道圣旨,加封僧格林沁为贝勒、官文为伯爵、李鸿章为伯爵等。

这几个人当时都不在金陵湘军大营,就算要加封他们也没有必要将圣旨送到湘军大营呀?而且对这几个人的加封都不在曾国荃之下,他们凭什么可以和曾国荃平起平坐,朝廷这是什么意思?

还没等湘军将士们弄清楚朝廷的意思,又一道圣旨到了。在这道圣旨里,朝廷明确地指出,据浙江方面奏报,由于曾国荃指挥不当,以至于让太平军幼主从金陵逃脱;并指责曾国藩欺君罔上,谎报军情;同时指出,金陵金银如海,勒令曾国藩迅速查清金陵财富上缴国库,以备朝廷调拨;并强调,迅速押解李秀成回京。

接到这样的三道圣旨,估计湘军将士们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开始发愁了。三道旨意很明确地表达了朝廷对湘军的态度。

第一道圣旨很明显在说,如果湘军愿意被朝廷调用,朝廷一定会论功行赏,不会亏待湘军。

第二道圣旨是说,就算你们湘军不愿意老老实实听话,为我大清所用,我们大清也不是无人可用,僧格林沁、官文、李鸿章等人都是我大清的栋梁。

第三道旨意是说,别以为你们湘军功绩卓著就自以为了不起,如果你们不老实,我大清照样可以收拾你。

三道旨意从整体上来分析,分明透着一种威逼的意思。曾国藩很清楚,清政府这么做,一来是为了安抚湘军,二来警告湘军不要自以为是,三是威胁湘军最好老实一点。

看来清政府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了对湘军的忧虑,只是出于政治原因,还不能对湘军做得太绝,否则,湘军走上官逼民反的道路,清廷可就不好收场了。可是,不好收场的事情并不会因为它们不受欢迎而不发生。

作为攻陷天京的主帅,曾国荃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对朝廷的封赏十分不满。在他看来,自己十几年如一日,不顾生死地、顽强地同太平军作战,自己身上的刀伤、枪伤、剑伤早已密密麻麻,而那些高坐在殿堂上的统治者,有谁亲自上过战场,现在战乱平息了,自己拿点儿应得的财物怎么了?想当年湘军缺衣少食,有谁主动伸出过援助之手?有谁主动为湘军调拨一两银子?哪一次不是他们自己像乞丐一样到处“讨”钱呢?

他们曾经受过的苦、受过的伤,有谁会知道?好不容易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现在又有人跑来说,你们不该这样,不该那样。曾国荃真想问问这些人,你们有什么资格指责我?有本事你们自己怎么不去带兵打仗?!

这些话,要谁来回答!作为一个臣子,永远不要忘了,就算你曾国荃肝脑涂地,在统治者的眼中,那都是应该的。因为你是一个臣子,作为一个臣子就必须忠于朝廷!

谁让你是臣子而不是一国之君呢?你不是,你就只能为他人流血牺牲,而且要心甘情愿!还要感恩戴德!有什么办法?什么是公道?当权者的话就是公道!不服气?不服气只会给你带来杀身之祸!除非,你有本事取而代之,或是跟统治者彻底分道扬镳,各奔东西。很显然曾国荃也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在气愤之余,曾老九拉着大哥的手,说出了他心中一直憋着的一句话:大哥,咱不要再受慈禧那老娘们儿的气了,咱反了他娘的吧!

这,才是曾国荃的本色!只可惜,他拉错了人,和曾国荃不同,曾国藩从来都不是一个鲁莽的人,更不是一个意气用事的人。没有十分把握的事他从来不会做,没有考虑好的话,他从来都不会说;更何况造反可不是小事,不是为臣的抢了一点好东西装在了自己腰包里不交给上级这么简单。

这件事要慎重,要万分慎重!如今,曾氏兄弟用心良苦掩盖的事实真相好像已经被清政府知道了。很明显,从圣旨上来看,金陵的消息是由浙江的官吏上报的。而当时,浙江的“省长”左宗棠是曾国藩的老相识,他现在这么做,无异于在曾国藩的后背上捅黑刀。可是,左宗棠为什么这么干?

细算起来,左宗棠也应该算是曾国藩的老相识了,当年如果不是曾国藩指派他去浙江支援,如果没有曾国藩举荐,他左宗棠能爬得这么快吗?说起来也真是够让曾国藩上火,怎么自己挖空心思提拔的人个个都是白眼狼呢?

如果曾国藩能够静下心来分析一下左宗棠的为人,他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左宗棠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在他的性格当中,更多的是一种正义和耿直,左宗棠这么做只能说明,曾氏兄弟这次闯的祸够大。

可是,曾国荃不会明白,在他的心里只有气愤、只有怨恨,他只恨在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立场。

不过,现在是责怪别人的时候吗?清政府既然已经明文指出让曾氏兄弟迅速查出金陵金银的下落,而后上交朝廷,同时让他们交出李秀成,那么,他们就应该迅速想出对策。

如今,金陵的财富已经被湘军大小将士们一抢而空了,李秀成也已经被曾氏兄弟秘密杀害了,他不可能死而复生呀。而且,现在让湘军士兵们交出金银,可能吗?他们已经将抢来的财富运回湖南老家了,说不定现在已经被家人花了不少了。怎么办?

曾国藩需要立即想出一个万全之策。

明天在哪里

虽然从圣旨上来看,清廷气势汹汹,摆出了一副不严办天京事件誓不罢休的架势,但是,清廷要真的有这个胆量,他们早就动手了。

如果朝廷真的敢直接拿下曾氏兄弟,端掉湘军的话,那么,他们就没有必要绕这么一个大圈子了。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给曾国藩施加压力,试探曾国藩的态度。

清廷之所以这么恩威并施、虚与委蛇,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曾氏兄弟手中的那张王牌——湘军,只要曾氏兄弟手中还握着这张王牌,清廷就不敢轻举妄动。

不过曾国藩很清楚,虽然由于湘军的存在,清廷可以给他三分颜面,可是,纵观历朝历代,哪一批定国大员会有好的下场呢?远了不说,我们就拿清初的历史来举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