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那些事儿
19671700000054

第54章 湘军的命运(3)

例如,鳌拜。自从清军入关,鳌拜就曾率军平定北京,征讨湖广各地,可以说是为了大清立足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曾被大清开国皇帝皇太极封为大清第一勇士。可是,后来呢?

国家安定了,反清复明的势力平息了,他的好日子也就过到头了。虽然,后来鳌拜拥兵自重,专横跋扈,但是,看在他为大清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份儿上,免他一死,也不过分吧?可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好像注定要以死亡来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想到这里,曾国藩不禁出了一身冷汗,他自己虽然向来克勤克俭,而且做事谨小慎微,可是,曾国荃的作风却恰恰相反,他不仅为人骄傲,而且抢掠成性。只要有银子,不抢白不抢是他的人生座右铭。

因此,曾国藩怎能不担忧呢?如果像曾国荃所说的那样,反了他娘的,那么湘军胜算的把握有多大呢?不说别人,就说左宗棠,他可以说是曾国藩的老相识了,现在湘军刚犯了一个错误,他就这么对付湘军,如果湘军真的反了,那么曾、左两人很快就会针尖对麦芒,而且,曾系湘军和左系湘军也将很快兵戎相见。

这是曾国藩不愿看到的,从曾国藩起兵之初到现在,他亲眼目睹了太多的湘军流血牺牲,他们之中有五六十岁的老人,也有十几岁的少年,这些人都是他们湖南的根。现如今太平军剿灭了,湖南人之间再打起来,那么对湖南来说,这将是一场灭顶之灾。如果这样,曾国藩真很可能会成为湖南人眼中的千古罪人。

此外,江西“省长”沈葆桢早已在争饷事件中,跟曾国藩彻底闹翻。他所练就的江西本地军队,就虎视眈眈地盯着湘军大营,他们无疑就是抵在湘军背后的一把长矛,如果湘军有什么异常举动,他们会第一个扑上去跟湘军拼命。

现在就连自己人都不认自己人了,更别提别人了。更何况,清政府为了防范湘军在东南各省势力过大,早就作好了防范的准备了。

从全局上看,清政府对付湘军的防范工作的确做得很到位,一是从内部分化湘军,二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关于第一项工作,上文我们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比如说像左宗棠、沈葆桢他们都已经被清政府成功地拉出了湘军阵营,成了他们的枪手。

关于第二项工作,只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当时南方各地的驻兵,就能很容易发现其中的猫腻。

当时,清军将领僧格林沁驻兵湖北和安徽两省之间,湖广总督官文驻军长江上游,清军将领富明阿、冯子才分别驻守扬州、镇江。

从整个布局上看,当时,曾国藩虽然名义上可以总理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四省的军务、政务,但是仅限于名义上。所以,如果湘军真的在金陵造反,那么湘军很快就会被堵在长江下游。

而此时早已在长江下游立足的李鸿章会不会随同曾国藩一同造反呢?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就会发现,李鸿章其实早在支援上海的初期就已经表现出了对曾国藩的二心。再加上曾国荃为了独占头功,在攻打天京时,曾百般阻挠淮军接近天京城。

所以,李鸿章根本不可能成为湘军最后的救命稻草,相反却很可能成为落井下石的黑手。所以,如果曾国藩选择在金陵起兵造反,那么他只能选择北上,然而北上是否是一条理想的光明大道呢?

或许是因为湘军北上,南方各路军只能尾追其后,但是,湘军内部当时的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

湘军是否依然像当年那样锐不可当呢?现在湘军大营之中,只有曾国荃部和鲍超部五六万湘军听从曾氏兄弟的调遣。

其余各部,比如杨载福部,早已因为曾国荃包揽攻打天京,遭受排挤而离开了天京,其他各部的遭遇也跟杨载福部的遭遇差不多。所以,曾国藩很难保证这些人会对他没有二心。

而且湘军攻陷天京以后,由于军纪涣散,各营士兵都抢劫了一笔不小的财富。所以大家都难免知温饱而思淫欲,都不想再继续打仗。而且当初这些士兵之所以会参军,也主要是为了拿点军饷好过日子,现在大家都有钱了,试问谁还愿意放着好端端的日子不过,要去拼命呢?

再说了,即使帮曾氏兄弟打下了天下,他们也不过是一帮曾氏兄弟的打手,跟现在有什么区别,他们没有必要为了曾氏兄弟的野心白白地搭上自己的性命。

所以如果曾国藩挥军北上,很有可能他们还没有遇上什么劲敌,自己的士兵们就先逃跑了大半,到时候清政府就可以很轻易地调回南方各地的军队,轻而易举地收拾了曾氏兄弟。

权衡利弊之后,曾国藩清醒地认识到,还是老实本分一点才是长久之计。可是,现在金陵的金银已经被瓜分,李秀成也早就到天王那里报道去了,看来朝廷交给他们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了,这可怎么办呢?

回过头来想想,朝廷迟迟不敢向曾氏兄弟动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畏惧湘军。如果曾国藩主动提出裁撤湘军,那么曾氏兄弟就对朝廷没有多大威胁了,想必朝廷也不会太过于斤斤计较。更何况曾氏兄弟又帮朝廷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总的来说也算可以将功抵过了吧,如果曾国藩这么做,朝廷应该也无话可说。看来,湘军只有裁撤这一条后路可走了。可是裁军以后,朝廷万一耍无赖,即不留湘军,也容不得曾氏兄弟,怎么办?这么看来,就算是决定裁军,曾国藩也是在拿自己的命在跟朝廷赌博。

曾国藩的赌注

然而,当初慈禧决定选择湘军这杆枪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在玩一场赌博呢?只不过在这场赌博中,她赢了,她不仅榨光了湘军的最后一点儿剩余价值,而且还最终赢得了曾国藩幕府的忠诚,一箭双雕,高明!

看来,“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的确很有道理,不冒风险,怎能赢得胜利呢?不过这次冒险的人要换成了曾国藩,具有戏剧性的是,曾国藩不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他的潜意识是拒绝不稳定因素的。可是,他现在身处风口浪尖,别无选择,他只能赌一把,冒一次险。只不过曾国藩就是曾国藩,就连赌博都不忘了给自己的赌注上一道保险。我们不妨先来一起看看曾国藩下的赌注:一,裁撤湘军;二,停解军饷;三,收敛羽翼。

很显然这三道赌注都是围绕着朝廷最担心的三个方面进行的,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曾国藩的第一道赌注:裁撤湘军。

湘军一直以来都是朝廷的一块心病,现在天下已定,湘军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曾国藩主动提出让湘军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正好符合朝廷的心意。

曾国藩这么为朝廷着想,当然朝廷也不会不知趣地伸手去打笑脸人,相反,朝廷很可能会被曾国藩的诚恳感动,从而决定放过曾氏兄弟。如果这样,那么曾国藩这一赌就有了百分之五十的胜算。

可是,话又说回来,湘军对曾国藩来说的确很重要,可以说是他的命根子,所以曾国藩裁撤湘军不会裁撤全部,而是部分。

无疑,被裁去的这部分湘军必定是战斗力不强的军队。而事实正是如此,同治三年七月二十日,曾国藩上书朝廷,主动提出裁撤湘军两万五千多人,仅留张诗日等一万多人留守江宁,刘连捷、朱洪章等一万人为游击部队维护安徽南北各地治安。

而对于那些已经听命于左宗棠的左系湘军和已经调拨到江西听命于沈葆桢的湘军,曾国藩都没有干预。

实际上曾国荃的老湘军“吉”字营只裁撤了一万多名湘军,总体上可以说湘军的精华部队还是保留了下来,对于这一点朝廷和曾国藩都心知肚明。不过曾国藩既然已经主动提出裁撤湘军了,朝廷也就没有发难的借口了。朝廷只是担忧,湘军这么大规模裁军,万一被裁撤的士兵闹起事来该怎么办呢?

的确,这也是个不小的问题,试想这些湖南人已经在外征战十多年了,怎么能说脱下军装就变成了农民了呢?这么快的角色转变换了谁都会有一段时间不适应,看来朝廷的担忧也很必要。

可是,朝廷提出的抽出湘军中的精华部队补充到绿营军的想法,是曾氏兄弟不能接受的。朝廷这么做,不明摆着对曾氏兄弟不放心吗?所以,曾国藩在回复朝廷的提议时表示,湘军将士征战多年,早已有了思乡之情,所以,他们很乐意接受裁撤,而且湘军大多都是没什么素质的农民,如果调入绿营,恐怕会影响大清军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