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那些事儿
19671700000033

第33章 作战安徽(2)

而曾国藩也势必会因为这件事受到清政府的重用,因此江南大营被破,无疑成了曾国藩崛起的一个政治平台,也为曾国藩获得迟来的两江总督的官衔奠定了基础。

其实,江南、江北大营也可以说是清政府处心积虑建立起来的,而且两个大营的清兵战斗力也是不弱的。但不幸的是,太平军得到了高人指点,很快就在攻破江北大营以后,继而攻破了江南大营。

这位高人就是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虽然洪秀全的两个哥哥都是草包,但是,他的这位族弟洪仁玕确实高人一筹。

原来,天京内讧以后,虽然陈玉成和李秀成受到了重用,而且二人的能力也确突出,但是,他们既要带兵南征北战,又要处理朝政,经常顾此失彼。于是,洪秀全只好求助于族弟洪仁玕。

虽然在此之前洪秀全已经顺民意削去二位哥哥的王号,但是,打虎亲兄弟的想法在他的思想中是不会被剔除的。

咸丰九年三月(1859年3月),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自香港来到天京,并很快被洪秀全封为干王、军师,总理朝政。

看来,现在洪秀全也已经开始毫不掩饰自己的意图了,没有了各王碍事,洪秀全这下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

不过,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也的确有那么一点真才实学,来到天京以后,洪仁玕考察了一下两军的阵势,很快就想出了“围魏救赵”的妙策。

他首先指出,江北大营一破,清军必然加强江南大营的戒备,如果直接攻打无异于硬碰硬,那么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而且,江南大营也未必能破,所以攻破江南大营只能智取,不能强攻。

其次,清军建立江南大营的直接目的有两个:一是和江北大营一起,对天京形成合围之势;二是作为江浙的防护屏障。

因此如果太平军绕过江南大营前去攻打江浙一带的要地的话,江南大营必定派兵援救,这样一来江南大营势必兵力薄弱,攻下江南大营也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于是洪秀全就采纳了洪仁玕的建议,于咸丰十年二月(1860年3月)派李秀成猛攻杭州城,并打死浙江巡抚罗遵殿,结果,江南大营果然派出了大将张玉良兵南下援救杭州。

见敌人中计,李秀成急速回兵与陈玉成、杨辅清、李世贤合军,一举攻破了江南大营。江浙一带见李秀成攻下杭州之后立即会师天京,都以为李秀成意不在江浙,结果,打下江南大营以后,陈、李两员虎将乘胜又杀了一个回马枪,迅速占领了江苏大部和浙江小部。

结果,江南大营主将和春、张国梁一个上吊死了,一个跳水死了,而且江苏巡抚徐有壬也自杀于苏州。

虽然他们都选择了在兵败之际自杀而非战死沙场,但是跟逃亡上海的两江总督和江苏官员相比,他们还算是有气节的人,还算是大清的有用之人。

但是现在有用的人死了,没用的人跑了,总不能就这么把江浙这片肥沃的土地拱手让给太平军吧?更何况在清政府的眼里,太平军根本就是一帮乌合之众,根本没有资格和清政府谈条件。

于是,不仅为了自己的粮仓和钱袋子,也为了大清国的面子,咸丰帝必须找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又能救大清江山于水火之中的大将。

这个人无疑就是曾国藩。然而,此时的曾国藩大营却一点都没有清政府里的紧张气氛。相反,曾国藩集团听到江南大营被破,个个都拍手称快,大声叫好,一片幸灾乐祸的气氛。因为建立7年之久的江南大营被攻破,光大将就死了3个,其他逃跑的无用之辈更是不可靠,清政府只能把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曾国藩的湘军身上。

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也早就把江南大营的存在看做是湘军飞黄腾达的政治障碍,这下江南大营破了,估计曾国藩做梦都能笑醒了。

曾国藩终于有出头之日了。然而,此时攻破江南大营的太平军似乎还没有认识到,虽然他们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但是,打走了清军,他们所要面临的则是一支更强大的敌人——曾国藩的湘军。

赶走清军,太平军无异于赶走了黄鼠狼,引来了真正凶残的大灰狼,是太平军亲手替湘军扫除了挡在湘军前面的政治障碍,使得湘军获得了一个天大的良机,真正走上了中国近代史的舞台。

这下在太平天国起义9年后,太平军干脆利落地把清军踢出了局,现在剩下的就只有太平军和湘军的最后对决了。

迟来的官职——两江总督

虽然早年的天京之乱的确让清政府担忧了一阵子,但是,陈、李两员虎将的崛起,再一次让咸丰愁容满面。

或许,咸丰帝也曾想过,如果这两员虎将能为大清所用,那么“长毛”也就不会如此猖狂了。但是,这俩人不仅骁勇善战,而且信念也相当坚定,咸丰帝只能望其后背而长叹。

其实,早在李秀成进攻杭州的时候,咸丰帝就已经开始右眼皮跳个不止了,于是,咸丰命人八百里加急前去向曾国藩传旨,命湘军东下前去营救苏州和常州。

其实,当时曾国藩就在安徽,南边的战事,曾国藩当然比咸丰清楚,毕竟,消息从苏州和常州传到安徽用不了几天,但是,如果消息从苏、常传到北京,再从北京传到安徽,任凭什么样的千里马就算跑死也未必能赶在曾国藩知道前到达。

因此在接到咸丰帝的旨意时曾国藩早就料到了皇上的意思。但是,曾国藩仍然按兵不动,而且旨意传到时,苏、常已经被太平军攻下,这次曾国藩不出兵,咸丰也不能说什么,更何况以后咸丰帝还得靠着曾国藩保命呢!

而曾国藩向来就是一个认死理的人,虽然经过在湖南老家的两年反省后曾国藩的为人处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此一时彼一时,那时候曾国藩到哪可都要看人家脸色,现在可就不一样了,皇帝老子都得唯曾国藩马首是瞻了,于是曾国藩又摆起了架子来。

咸丰的一道圣旨下达以后,曾国藩依然率兵进围安庆,没有动窝。咸丰就纳闷了,难道曾国藩真的想造反?但是,如果他想造反的话为什么还要去打安庆呢?安庆是太平军的南方后盾,看来曾国藩也没有造反的意思呀。冥思苦想之余,咸丰想起了曾国藩在湖南为父守孝的时候,曾伸手向清政府要过兵权,于是咸丰就想,难道曾国藩又要故技重演?

虽然咸丰不算贤明,但也不笨,与其让曾国藩自己提出,不如做个人情给他一个实权。一来,可以安抚他;二来,也有利于清政府利用湘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咸丰帝又下了第二道旨意,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署理,速去江苏任职,曾国藩还是没动窝。

曾国藩一听,又是一个署理之职,顿时怒火中烧。不过他并没有表现得太明显,因为毕竟对方是皇上。

咸丰帝可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明知曾国藩早就对署理这俩字心有余悸,还偏偏搞个什么署理来恶心他。曾国藩真是受够了,所以,依然不理会咸丰帝主动献上的殷勤。

这下可惹恼了咸丰帝,好歹人家也是一国之君,是真龙天子,你一个湖南佬不就是带一支兵吗?有什么了不起的,敢跟我万岁爷使性子。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曾国藩是没什么了不起,但是,你咸丰作为一国之君现在就是要靠人家救命,想活命甭管是谁,这次都要低头。

无奈,咸丰只好压下心中的怒火,召集群臣商议对付曾国藩的办法。这时,一向就受咸丰重用的军机大臣肃顺站了出来。肃顺,满洲镶蓝旗人,姓爱新觉罗,或许大家一看这姓氏就能猜出肃顺这个人一定不简单。而事实上这个人的确也不简单。肃顺可以说是湘军的一个远房亲戚,只不过曾国藩怕以后像沾上穆彰阿一样沾上他,万一出什么事自己脱不了干系,所以曾国藩一直不认肃顺这门亲戚罢了。其实,肃顺一直以来就很看重湘军,而且他一直以来都主张重用汉臣,当年湘军之所以能够从不成气候的民兵组织发展成现在的湘军,除了罗泽南的功劳之外,肃顺也出了很大的力。

他曾向咸丰进言,虽然不能放权给汉人的祖训要坚守,但是,此时大清政府已经岌岌可危了,八旗、绿营不仅不能用,而且不可用。

因为虽然八旗、绿营战斗力低下,但是,他们却是咸丰最忠实的护卫团。如果曾国藩造反,那么八旗、绿营会是以咸丰为首的大清政权的第一支上阵的军队,因此咸丰必须在紧急而又复杂的战事之中,保住这两根最后的救命稻草。

而且,虽然曾国藩势力正在壮大,但是曾国藩如今并没有造反的迹象。所以,只有对曾国藩委以重任,曾国藩才能更加努力地为大清卖命。

这样不仅能够激起曾国藩的斗志,而且能够通过太平军来达到削弱湘军的目的,如果二虎相争,那么清政府就可以坐收渔利,到时候曾国藩损兵折将,顺理成章地变成孤家寡人,也就对清政府构不成什么威胁了。

其实,肃顺极力劝说咸丰重用曾国藩,不仅仅是为了大清政权考虑,其中多少有一层拉拢曾国藩、巩固自己在朝中地位的意思。但是,百密一疏,肃顺没想到曾国藩还留有一手,不过这是后话,我们还是先言归正传。听了肃顺的一番话,咸丰就改变了想调胡林翼前往苏州担任两江总督,命曾国藩接任湖北巡抚的初衷,改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于是,咸丰帝又下了第三道旨意,待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署理两个月后,封其为两江总督,并授以钦差大臣的名誉。终于得到这么一个梦寐以求的官职,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曾国藩在高兴之余又不免忧心忡忡。两江总督顾名思义为江苏和江西的总督,而总督也就是总兵的意思,主管两江军政,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两军总司令。现在曾国藩突然从无权无职的身份晋升为两军总司令,曾国藩真是高兴得不知所措,走路都不知道先抬左脚好,还是先抬右脚好了。不过,还不能高兴得太早了,现在的曾国藩无疑还处在试用期,转正以后,他才能名正言顺地穿上两军总司令的官服,拿到咸丰帝赐予的尚方宝剑。虽然此时的曾国藩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为争到实权不惜跟咸丰吵吵闹闹,但是,在曾国藩欣喜的微笑后面一定还有这么一句潜台词:两江总督的职位早就该是我曾国藩的!

这个总督不好当

既然曾国藩想做这个两江总督,那么曾国藩就不得不尽一下总督署理的职责,于是,曾国藩召集胡林翼与众将士共同商议作战计划。

而此时,江苏与浙江在太平军的疯狂攻势下战事吃紧,可曾国藩却又不想放弃围攻安庆的计划。于是,胡林翼建议曾国藩暂且兵分三路,一支支援扬州,一支支援杭州,另外一支由曾国藩主率从安徽北上,之后三路会师,一起进攻天京。同时再招4万新兵扩大湘军武装力量。

但是,曾国藩依然坚持先攻打安庆,先置江浙于不顾,只要捣毁太平军的粮仓,那么游散的太平军就会不攻自破。虽然太平军暂时可能攻下江浙的大片领地,但是,他们在这些地方都没有粮草基础和群众基础,所以,即使让他们占据城池,他们自己也支持不了多久。

虽然从军事理论上看曾国藩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此时曾国藩已是两江总督,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江苏大部被太平军占据而不顾吧。

更何况曾国藩早就吃够与众官绅不和的苦头了。于是,为了尽一下自己的职责,同时也给两江各地的官绅一点希望,曾国藩决定,在攻打安庆的部署不变的情况下,再调三支军队防护长江南岸。

一支由池州进攻芜湖,一支由广信进援浙江,一支由曾国藩亲自率领进军祁门,经旌德、太平进攻溧阳。

同时,曾国藩还命李元度、合饶廷分别招募新兵3000名和2500名由广信进援浙江。

作战计划部署完毕以后,行军作战的粮饷问题就提上了日程,于是,曾国藩还得就粮饷问题和胡林翼再作一番探讨。他最后决定,由湖南出兵护送,由湖北、江西负责供给。要说到由湖南出兵护送粮饷,那么,有一个人就不得不提,他就是——左宗棠。

虽然,前文提到左宗棠几次科举屡试不中。但是左宗棠并非平庸之辈,虽然当时他屈居湖南巡抚骆秉章门下做师爷,但是骆秉章才力平庸,湖南各军政、民政大事一般都由左宗棠处理。所以,左宗棠的名声一直都高过湖南巡抚骆秉章,而此次,政府委以曾国藩重任,镇压太平军,同时也赏给左宗棠一个四品卿衔(也是空头支票没有实权),令他帮办曾国藩军务。

这样一来,曾国藩便可弥补失去罗泽南的损失了。而此时的左宗棠,因为得罪了二品大员樊燮,自觉命悬一线,正携妻儿老小离开湖南巡抚衙门去避风了。多亏肃顺的保举,左宗棠才得以化险为夷,而且得了个四品头衔,左宗棠对朝廷真是感激涕零,于是,左宗棠来到曾国藩大营以后更是十分卖力地做事。就这样,曾国藩又得了一员干将,太平军又多了一个难对付的敌人。

于是,在咸丰帝批准了曾国藩的作战计划后,左宗棠来到了湘军大营,同曾国藩一道,于咸丰十年五月(1860年5月),从宿松出兵走水路沿江东下,然后改走陆路行军至祁门。

然而,在曾国藩部署湘军作战计划的同时,太平军又给曾国藩出了一道难题。原来就在曾国藩进驻祁门不久,太平军就组织了第二次西征,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围安庆,而此时随曾国藩驻守祁门的只有朱品隆部三千多人。湘军营由张运兰统领,直到咸丰十年七月二十四日(1860年7月24日)才到达祁门,而恰在此时安徽宁国府(真实的地名,可不是《红楼梦》中的宁国府)告急,张运兰只好前去营救。湘军霆字营原本由鲍超率领,但是鲍超假期已过,仍迟迟未回大营,直到八月二十二日(1860年8月12日)才到达祁门,霆字营只好由宋国永、郑阳和统领前去宁国府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