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料宁国府很快被太平军攻陷,前去营救的湘军就被太平军隔在了祁门和宁国府之间。因为太平军的西征军在咸丰十年八月十二日攻下宁国府以后,又于八月二十五日攻下徽州,徽州统领李元度弃城逃跑,这样太平军就把矛头直接指向了祁门。
这下曾国藩急了,徽州地处祁门之东,是湘军粮草供给的必经之路,徽州被攻克,那么曾国藩所率的湘军的粮草也就被切断了。
或许就是应了那句: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曾国藩焦急万分的时候,突然又接到了咸丰帝的求救信。
原来,英国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之后没有满足于在中国强取的特权,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特权和银两,又于咸丰四年(1854年)提出修约,被清政府拒绝后,于1856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而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根本没有工夫和兵力去集中对付外侵。而且,此时的英国虽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轻易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十多年以后,清政府也已经改善了军事装备,清军也有了洋枪、洋炮,所以此次英军并没有像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那么干脆地与清军开战,而是采取了与法军联合先是小打小闹,试探一下清政府的反应。
结果,清军不抵英法两军,很快败下阵来,清军败北无疑增长了英法两军的侵略气焰,于是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底八月初英法联军向中国发动了较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由僧格林沁率领的清军一路败逃至北京。
咸丰帝闻讯立马带着老婆孩子逃往热河(今承德),命恭亲王奕留守北京与洋人谈判。但是,作为一国之君在国难当头之际第一个临阵逃脱,多少会招人耻笑,或许咸丰是为了给自己挽回一点面子,或许真的是为了大清着想,在逃跑的路上,咸丰连连下发意旨命各地督、抚、将军等掌兵权的大员前去北京“勤王”。
所谓“勤王”就是帮助恭亲王的意思,作为刚上任的两江总督,曾国藩也不例外地收到了咸丰的意旨。其实与其说是意旨,不如说是求救信更加形象,因为此时,北京城虽然也有重兵把守,但是清军现在的特色就是无能,让他们站那吓唬人还行,如果真打起来了,个个都像兔子一样,一个比一个逃得快。
而此时的曾国藩也早已成了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
现在英法联军又给曾国藩出了这么一道难题,一时间搞得曾国藩束手无策了,看来这个两江总督可真是不好当呀。
李鸿章的妙计
曾国藩是在咸丰十年八月二十六日(1860年8月26日)收到咸丰的求救信的。早在一天前,太平军刚刚占领了徽州,徽州统领李元度也不知是死是活,而他自己此时只带了三千湘军,曾国藩很明白自己的处境,因为太平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祁门。
但是,英法联军已经守在北京城外了,如果不去“勤王”,万一恭亲王与洋人谈不拢,再动起手来,虽然在自家地盘上打架,但是吃亏的却是自己。要知道枪炮不长眼,万一哪个炮弹飞进了紫禁城,打到了哪个先人的灵位,那么下场可就不好收拾了,而且曾国藩的一帮师爷们也都主张北上“勤王”。
此时作为湘军的中流砥柱的鲍超已经回到了霆字营,曾国藩现在就指着鲍超活命了,而且曾国藩要想攻打安庆,而后攻陷天京立功,还得靠着鲍超。
另外,外敌当前,保护国家主权匹夫有责,如果曾国藩拒不北援的话,很可能会招到国人的痛骂,到时背上一个“卖国贼”的骂名,必定遗臭万年。所以曾国藩不能戴上这样的高帽。
但是,要怎么做才是两全其美的良策呢?正在曾国藩愁得头发都要白了的时候,李家二公子李鸿章又站出来说话了。英法联军现如今远渡重洋、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如果他们旨在征服中国的话,无异于自寻死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二军孤军入侵,就算他们的炮再厉害最终也难逃一死。
他们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向清政府讨点好处而已,所以,就算北援可能也只是白跑一趟,现在应对咸丰帝意旨的最佳方案就是——拖。
而此时,李续宜也奉胡林翼之命前来祁门,特意与曾国藩商讨应付咸丰意旨的事。
几经磋商以后,曾国藩联手胡林翼接受李二公子李鸿章的建议。于是,曾国藩于咸丰十年九月六日(1860年9月6日)上奏咸丰帝,由于皖南战事吃紧,请求咸丰帝命曾、胡二人中的一人带兵北上“勤王”。命信使一路旅游至热河(今河北承德)把奏折送到了咸丰手里。咸丰一看赶紧回话说,谁去都行,只要快去就行了。然后八百里加急跑得没魂似的将回信送到安徽祁门湘军大营。
可是一个月已经过去了。虽然曾国藩的真实意图就是拖时间,但是,为求万全,只能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呀。于是曾国藩在这一个月中也充分地做好了应对咸丰意旨的方案了。如果皇上命胡林翼带兵北援,那么就派李续宜随行,湘军大军先退至湖北,暂且不进军皖南,以求保存实力。如果命曾国藩北援,就由左宗棠随行,湘军退兵江西。虽然曾国藩很注重保存实力,但是他却固执地认为,无论如何安庆之围不能撤。虽然无论哪种情况发生,对于攻打安庆来说,湘军都失去了一支重要的机动部队,如果太平军趁机内外夹击,必定能够迅速解除安庆之围。但是,如果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发生,那么太平军内外夹击的目的就无法达成。可如果为了应对北援,从安庆撤军,那么湘军之前为之所作的努力都将白费。
然而结果又是怎样的呢?曾国藩赌赢了,因为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发生。
咸丰十年十月四日(1860年10月4日),曾国藩接到了咸丰的意旨说,恭亲王已经和洋人达成了“议和”,曾、胡二人都不用北上“勤王”了。
接到这个意旨,曾国藩真是高兴坏了,看来李家老二真的料事如神,这下曾国藩可以喘口气了。
虽然曾国藩因为间接拒绝北援而为湘军攻下安庆奠定了基础,但是曾国藩的这种行为却遭到了后人的抨击。
曾国藩其实是一个做事向来都小心谨慎而且我行我素的人。比如前两次请假回家守孝,曾国藩都没有经过咸丰的批准就立马卷铺盖走人了,而这次碰到如此重要,关于国家荣辱的大事,他却为了拖皇上意旨等了一个多月,这实在不是曾国藩的风格。
但是,或许在曾国藩的意识里他已经接受了李鸿章的分析,他也认为,英法联军不过是为了谋利,而太平天国不仅谋利而且谋权,所以与北援相比,围攻安庆更为实际、更加重要。而曾国藩初衷也并非是要做“卖国贼”,所以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替曾国藩想想的话,或许当年我们处在曾国藩的位置上也会这么做。
虽然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与英法联军签订的《北京条约》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权利,但是,如果洋人开出的条件咸丰帝不同意的话,恭亲王是不敢擅作主张的。而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是由恭亲王签署的,那么后人就会骂恭亲王卖国,而事实上他只不过是清政府的一个代言人罢了。
其实这些不平等的条约当时无论是谁签署,那么这个签字的人都会遭国人辱骂,而事实上他们又有什么错呢?错的是当时江河日下的大清国力。
所以我们不能武断地说曾国藩是卖国贼。但是曾国藩的这一做法,却让后人从中总结出了一个“攘外必先安内”的教条。
虽然笔者不能说这个教条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它确实影响了不少后人,而这一教条的产生,其实就是因为李鸿章的一条妙计。
然而无论怎么说,北京最终还是恢复了以往的平静,曾国藩又可以全力对付太平军了。但是,还没等曾国藩行动,太平军就再一次打到了曾国藩的祁门大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