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那些事儿
19671700000031

第31章 获得新生(3)

咸丰八年十月初十日(1858年11月15日),李续宾所率领的湘军7000多人在陈玉成和李秀成的两面夹击下全军覆没。

在老家守孝的胡林翼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大恸仆地,呕血不得起”,而且哭诉说:“三河溃败之后,元气尽伤。四年纠合之精锐,覆于一旦。而且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士,亦调伤殆尽。”(出自《胡文忠公遗集》)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曾国藩悲痛不已,突然意识到了,太平军好像突然又变得强大起来了,他原本打算一年全歼太平军的美梦彻底破灭了。看来在歼灭太平军的道路上,曾国藩还要继续走一段很长很艰难的道路。

进军安徽

三河镇战败,无异于在曾国藩原本刚刚有点温度的心上又浇上了一盆凉水,曾国藩的心再次冷到了极点。

因为在这场战役中,曾国藩的三弟曾国华死得很惨烈:身首异处,曾国藩派人秘密寻找了好久才找到三弟的全尸。

如果说之前曾国藩奉命办团练是为了通过镇压太平军而建功立业的话,那么从此以后,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军的战斗中又加了一层为弟报仇的情感。

然而在湘军和太平军中又有多少人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不是被对方所杀呢?所以引发战争的原因不仅是两个阶级的对立矛盾,而且还有个人恩怨的会聚和爆发,因为仇恨一般都需要通过一个破坏性的结局来释怀。

因此,从此以后曾国藩的湘军和太平军不再仅仅是敌人的关系,还有一种无法调节的不共戴天的仇人关系。

虽然三河战役以后,原本处于攻势的湘军变得更加被动了,但是,战争并不会一方的被动就消失或告终。因此,湘军也不会因为被动而选择偃旗息鼓,太平军也不会因为这次大胜而停止进攻的步伐。

所以两军再次兵戎相见也只是时间问题。三河镇大捷后,陈玉成、李秀成立即乘胜分兵挺进安徽,两军一路势如破竹连连告捷,迅速攻占了安徽大多城池。曾国藩见安徽局势危急,决定立即回援安徽,胡林翼也草草结束丧守,立即赶赴武昌。

不料曾国藩刚要动身前去南昌,坐船经湖口进入皖南,江西巡抚就发来了急电,请求曾国藩援助攻打景德镇。

原来,石达开出走后,由于目标不明确,很多太平军都看不到希望,于是,杨辅清的支部就跟石达开部决裂回攻江西,再次占据景德镇,而石达开则率部下朝福建挺进。

为了维持自己刚刚建好的江西人脉关系,曾国藩只好调湘军张运兰部4000人回江西助攻景德镇,并命朱品隆回湖南招兵。

很多时候,危机中就夹杂着机遇,不是一切的危机都是坏事,曾国藩就从危机中发现了机遇,从而壮大了湘军。

曾国藩很清楚,既然江西战事吃紧,江西又无兵可用,如果我带湘军前去解燃眉之急,那么你江西巡抚就欠了我一个人情,湘军为江西卖命,作为巡抚你耆龄多少也要表示一下。有了钱,那么湘军就可以很快弥补一些由于李续宾所率湘军被歼的损失。

因此湘军再一次获得了壮大实力的一个小机会。再说,杨辅清支部的太平军仓促占领景德镇,防守一定薄弱,因为杨辅清是与石达开部决裂之后,没过几日占据景德镇的,之前和之后都没有机会在城内囤积粮草,所以,湘军攻下景德镇也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此时的杨辅清支部的太平军已成了丧家之犬,与困兽作战多少还是有困难的。所以,湘军围攻几个月后,杨辅清弹尽粮绝,只能弃城逃往安徽,而后湘军没费多少力就占据了景德镇。这次,江西巡抚就大大地欠下了曾国藩一个人情,于是,曾国藩很欣慰地结束了江西的战事,打算开赴安徽。而恰在这段时间,曾国藩在建昌的大营中又来了两个得力助手,一是,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原来,曾国荃一直在湖南操练湘军,后来因应朱品隆回湘招军,遂带兵援助江西。二是,李鸿章。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泉),安徽合肥东乡(今合肥东县)磨店人。因排行第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虽然在湘军的发展史上,李老二的出台比较晚,但是,这李家二公子却不是一般人,凡是对中国近代史稍微熟悉的人对他都不会陌生。

虽然他一生中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甚至有人称之为“卖国贼”“大汉奸”,但是,笔者认为,要判断一个人的价值,不能站在后世的角度,而是应该站在他所处的时代来综合评价一个人,这样或许我们能给古人一个更加客观、公平的评价。

好了,闲话少说,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李鸿章当时的境遇吧。原来,李鸿章早年是曾国藩的学生。因为,曾国藩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同年进士,而李鸿章就以年家子(科举时代称有年谊者的晩辈)的身份拜到曾国藩门下,因此,李鸿章也就成了曾国藩的学生。

后来,曾国藩回湖南办团练,而李鸿章也在中进士后随吕贤基(当时任刑部左侍郎相当于现在司法部副部长)回安徽老家办团练。

但是李鸿章的这个看似挺硬的靠山的命却不那么硬,因为吕贤基回家办团练不久就被活动在安徽一带的捻军给打死了,而李鸿章也因此成了无家可归的浪人了。

但是靠他聪明的脑袋,李鸿章很快便又找到了第二个靠山——福济,满洲镶白旗人,官职漕运总督(总管淮北盐务),也是一个不错的靠山。但是,不久,福济因镇压农民起义不力被咸丰帝免职。

看来李鸿章真是一个命够硬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一连克死了两个靠山,如果李鸿章不能找到一个命比他更硬的靠山的话,那么李鸿章最终还是逃不出靠山山倒、靠人人死的凄凉命运。

而且不久后,李鸿章的父亲也死于合肥,他的老家也被太平军给烧毁成了一堆废墟,这下李鸿章彻底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家寡人了。无奈,他一个人在安徽流浪了一段时间后,不得不投奔身在曾国藩大营的大哥李瀚章。

于是李瀚章就把二弟李鸿章推荐给了曾国藩。虽然,曾国藩有时候受不了李鸿章睡懒觉和不和大家一起吃早饭的习惯,但由于李鸿章本来就是自己的学生,而且,李鸿章在写奏折上也确实有两把刷子,于是就把他留下了。

这下李鸿章算是终于找到了一个比他的命还硬的靠山——曾国藩。于是李鸿章就成了曾国藩众多师爷中的一个。起初李鸿章来到湘军大营,曾国藩除了发现他在做文案工作方面有点特长外,并没有发现其他与众不同之处。然而很快就有了一个机会,让曾国藩对李鸿章另眼相看。原来,曾国藩在结束了江西的战事之后,只留了九弟曾国荃所率领的一支湘军留在江西继续攻打吉安,其余湘军原本打算挺进安徽,可此时石达开部太平军又有进犯四川的迹象,而且,胡林翼又奏请了皇帝令湘军入川追击石达开部太平军。

接到这个消息后,曾国藩就面临着挺进四川和进军安徽的选择。胡林翼之所以上书皇上派湘军进入四川追击太平军,其实也并不是没有原因。胡林翼是为了让湘军在追歼石达开时立下一功,从而为曾国藩谋求一个有实权的官职,随后在四川找到立足之地。而且,四川原本又比较平静,经济比较稳定,因此,如果曾国藩能够在四川立足,那么,湘军的粮草就不再是问题了,而且,可以把四川建成湘军的后方基地。

而曾国藩对胡林翼的意思更是心有灵犀,于是,准备进军四川。这时候李鸿章从人群中站了出来,他坚决反对进军四川。李鸿章反对湘军入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目前虽然李秀成、陈玉成还在拼命顽强地拯救太平天国,但是在湘军的多年苦战之后,太平军的势力范围正在一步步缩小,现在清军和太平军作战的主战场已经定格在了安徽中部和江苏南部。

因此,这两个地区一定是最后歼灭太平军的要地,如果,湘军入川,那么,对湘军来说等于功败垂成,白白地让清军捡了个大便宜。

二是石达开部太平军已经成了不知所归、漫无目的的一支军队,他们的灭亡早已成定局,而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才是歼灭太平军的重中之重。

听了李鸿章的一番分析,曾国藩顿时茅塞顿开,与其在四川立足,不如在攻陷天京独占头功。更何况,就算湘军在四川全歼石达开部太平军,皇上定会以石达本已成强弩之末而对曾国藩不加封赏,对咸丰帝的出尔反尔曾国藩已早有切身体会了。

因此曾国藩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进军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