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那些事儿
19671700000017

第17章 湘军是怎么练成的(2)

自己的得力门生和恩师的先后去世,对于曾国藩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曾国藩清楚地知道自己只不过是一介书生,根本不善带兵,所以他原本打算把自己的万人湘军都交给江忠源指挥去镇压太平军,可是万没有想到,自己的湘军还没有出征,他就……如果说江忠源的死如同砍去了曾国藩的左右手的话,那么吴文镕的死则使曾国藩失去了有力的后台。虽然曾国藩拒不出兵,为湘军的成熟赢得了时间,但是,他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就为他后来坐困江西埋下了祸根。

而此时对咸丰帝来讲,爱将和重臣的先后殉国,令他寝食难安,对于他们一致推荐的能人曾国藩拒不出兵的行为,更让咸丰帝大为不解。

其实,直到湘军练成之时,咸丰帝也从来没有想过连八旗和绿营都做不到的事,湘军能够做到,他这时候命曾国藩出兵的目的只不过是解一时之急。

然而在曾国藩看来却不是如此,他很想剿灭太平军,可是现在的他,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咸丰的催促和江忠源、吴文镕的先后败死,让曾国藩变得焦躁不安,但是,为了保住创立湘军的最初的成绩,曾国藩暂时只能忍,直到他再也忍不住为止。

战前叫板

太平军从1851年起义以来,虽然他们要推翻的清政府不时地派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去镇压他们,但是直到1854年2月25日,太平军的真正对手——湘军才明确地站了出来,正式和太平军叫板。

而作为这两个阵营的最高统帅也真正开始了他们为期10年的较量。和洪秀全一样,曾国藩在起兵之前也不免要写点什么,毕竟二人最初都是斯文的读书人,读书人的事,首先要用读书人的方式来解决,一场唇枪舌剑在所难免。于是,在湘军拔师衡州之前,曾国藩发布了自己早就准备好多时的声讨太平军的《讨粤贼檄》(以下称《檄文》)。曾国藩的这篇《檄文》曾经被湘军称赞为“胜过百万兵”,由此可见它的影响力有多大。

这篇《檄文》是曾国藩在仔细研究了太平军的《天朝田亩制度》《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原道醒世训》等理论纲领以后绞尽脑汁编写而成的,并且在这篇《檄文》的宣传上,曾国藩也费了很大心思。曾国藩在公布这篇《檄文》之前,提前大肆分发手抄版和复印版的《檄文》,一时间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檄文》,因此也扩大了这篇《檄文》的影响力。我们还是先从这篇《檄文》的内容来研究一下这篇《檄文》在两军对峙的时候所起到的作用吧。第一,曾国藩利用太平军的发展过程将太平军分为“匪”(两广的发起人)和“被胁迫之人”(两湖及后来的新成员)两个部分。曾国藩企图通过利用太平军中“老兄弟”(两广的老成员)和“新兄弟”(两湖及后来加入成员)的区别,大肆宣扬地方主义,来分化太平军的团结,从中挑拨离间,煽动太平军内部的不和,挑起太平天国内部南北军队的分裂。他在《檄文》中指出太平军威胁“两湖三江之人曾犬象牛马之不若”。

虽然这种分化太平军的言论很容易被太平军识破,但是它却也起到了提醒太平军之中的“老兄弟”和“新兄弟”自我审视的作用,每个人都不免要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所劳即所得,自己的地位和自己所出的力是否一致。很明显天下没有绝对的公平和平等,因此太平军内部有些人就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这也为太平军最后的内讧埋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而他们的反应却也恰恰中了曾国藩之计。第二,曾国藩把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说成是“外夷”的代表者。曾国藩指出太平军的拜上帝教无异于外国侵略者通过宗教来入侵中国。曾国藩的目的很明显,就是通过宣扬儒家学说、孔孟之道来批判拜上帝教。他指出,太平天国捣毁孔庙、孔像,焚毁儒家经典,就等于是对所有信奉孔孟的读书人的侮辱和打击,以此发动所有信奉孔孟的读书人一起行动起来镇压太平军的目的。

第三,曾国藩引用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中“农不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贾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的句子,来挑拨地主阶级跟太平天国的矛盾。

虽然广大贫农都急切地渴望土地,天国也主张把田地从地主手中没收,平分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从而满足这部分贫农的需求,而曾国藩也看到了这部分的贫民革命性非常之强,就索性孤立这部分贫民,争取太平军中的中小地主并发动全国的中小地主来共同镇压太平军。

因此在曾国藩的眼中从来没有把贫农看做是大清的子民来保护,他所维护的不过是本阶级的利益(每个人都不可能摆脱个人的局限性)。

第四,利用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来攻击太平天国。针对太平天国上自王臣、下至兵卒皆以兄弟姊妹相称的规矩,曾国藩指出,如此称呼有违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伦常秩序。他甚至戏谑地指出太平军如果都称呼自己的父母为兄弟姐妹的话,岂不是让世人笑话。

曾国藩的这一招的确很高明,经过他这么大肆渲染,不免引起人们对太平军的反感。毕竟几千年的封建伦理思想早已在人们的头脑之中生根发芽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早已先入为主地控制了人们的思想。

这样太平军就会被更多的人孤立。第五,针对太平天国独尊天主上帝,反对崇拜其他偶像,反对鬼神迷信的事实,曾国藩大肆渲染,说他们是“鬼神所共愤怒,欲一雪此憾于冥冥之中”,从而赢得了更多的人加入到反对太平天国的队伍当中。

通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曾国藩可谓心思缜密,想尽了一切办法,来攻击太平天国政策的每一点纰漏,同时又尽力维护自己讨伐太平军的正义,而且尽一切可能地发动了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来共同镇压太平军。

除此之外,曾国藩还不忘在太平军内部放一把火,来分化、瓦解太平军内部的团结,从而引发太平军内讧,真可谓高明。通过这篇《檄文》我们不能不对曾国藩的聪明过人竖起大拇指。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太平军的起义是大多数被剥削被压迫的最底层的农民反对少数剥削阶级的一场正义的、具有进步性的起义,但是在曾国藩的《檄文》中,太平军被扭曲为少数人“外夷”的代表,他们侵犯了大多数国人的利益,他们似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众矢之的。

看来曾国藩妖言惑众的本领是相当一流。其次,从两军各自所维护的利益来看,太平军的起义所维护的是广大无地和少地的贫民的利益,而曾国藩所带的湘军所维护的是地主阶级和剥削阶级的利益。但是从《檄文》中所述的观点来看,曾国藩只字未提他所在阶级的利益,满文都是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似乎要把自己说成是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和维护者。这样看来曾国藩扭曲事实、黑白颠倒的本领也毫不逊色。再次,从两军所拥护的思想来看,太平军所倡导的人人平等的思想更为先进,更能体现大多数人的愿望;而曾国藩阵营的人则信奉孔孟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这种在中国遗留了上千年的思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已经不能再顺应时代的潮流,但是,曾国藩看到的是它的广大拥护者,这样他就能赢得更多的支持者,毕竟思想指导着行动。

虽然真理有时候只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是,众口铄金,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多数。

所以,以后如果有人能把白的说成黑的,你一定不要惊讶,因为黑白的定义权一直都握在强权者的手里。

曾国藩虽然通过这篇《檄文》赢得了更多的中小地主和广大的知识分子的拥护,孤立了太平军,但是这篇《檄文》也恰恰真实地反应了曾国藩的思想意识。在他的意识里,镇压太平军不是一件为广大人民谋福的正义的战争,而只有维护大清政权是正义的,效忠皇上是正义的,剿杀各地乱民是正义的,斩杀投降的太平军是正义的……他的这种思想意识也恰恰是他一生所坚守的信条,同时也始终贯串于他的一切行动之中,所以,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对曾国藩所做的一切而感到不解。只是有时候我们会为他感到不值,但是曾国藩出生在地主之家的事实无法改变,他所能做的或许就是尽一切办法维护自己所在阶级的利益。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上帝手中的棋子,只不过上帝把曾国藩放到了黑棋堆里罢了。不过历史如果没有黑白之分也就没有绚烂多彩了。

曾国藩的《檄文》出乎意料地为他争取到了更多的盟友,一时间湖南各地大小乡绅、地主、读书人、农民都加入到了镇压太平军的行列之中,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没钱又没力的就帮着叫好。

战前的声讨已经颇有成效,湘军终于在大清国望穿秋水的期盼之中,浩浩荡荡地开赴向了正面镇压太平军的战场。

保荐名将胡林翼

说到曾国藩或许大家都知道,但是要说到胡林翼或许就没有那么多人知道了,而事实上,胡林翼与曾国藩、左宗棠常被史学家称为晚清“中兴三名臣”。

由此可见胡林翼的历史地位也是相当高的,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名臣,最初的时候也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

胡林翼(1812年生,仅比曾国藩小1岁),字贶(,音况)生,号润芝,湖南益阳人,翰林出身。

曾国藩也是翰林出身,而且二人只差1岁,所以,在翰林院时胡林翼与曾国藩多少也有些交情。

1841年,胡林翼因父亲病逝,回家守孝,而曾国藩则继续留在翰林院。

胡林翼文武双全,不仅能诗能文,而且熟读兵书。他曾在1846年担任贵州知府时就非常重视团练,他通过团练和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总结出了许多作战经验,并编撰成了《胡氏兵法》。

胡林翼的《胡氏兵法》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之大,蒋介石就特别崇拜胡林翼的军事才能,于是他就把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军用兵之道编成《曾胡兵法》,作为黄埔军校学生的必读教材,并签名题词赠给学生。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也十分钦佩胡林翼的文韬武略和做人为官之道,为表示自己要以胡林翼为表率的决心,毛泽东还把自己的字也改为“润芝”或“润之”。

从后人对胡林翼的推崇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胡林翼在清军之中必定是一位难得的将才。虽然,胡林翼在镇压地方农民起义的时候,手段也强硬,杀人更是眼都不眨,甚至有人叫他“胡屠户”,但清政府却对他极为赏识,也非常重用。

当然曾国藩也很清楚,胡林翼在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中定能起到作用。

于是曾国藩多次上书咸丰帝要求重用胡林翼。而且,曾国藩在移师长沙的时候,听说胡林翼正在带兵赶往湖北抵御太平军,就急忙写信给湖南巡抚骆秉章,要他一定留住胡林翼。而就当时湖南的情况来看,湖南省城长沙急需军队防守,而曾国藩的湘军又要奉旨“东征”,因此,骆秉章也很希望能够留住一位能够调兵遣将的大员帮自己镇守湖南,因此骆秉章同意了曾国藩的建议,把胡林翼留在了湖南。

此时的胡林翼在率部下急忙赶往湖北的途中,经过金口附近时,接到湖广总督吴文镕败死黄州的消息,且太平军正在大肆沿江西进,胡林翼只好退回岳州暂住。

而此时的岳州早已是物是人非,太平军早在咸丰二年十一月就曾攻占过岳州,太平军不仅吸纳了岳州城的百姓成了长毛,还征用了城内的近万只民船。此时的岳州城,除了三两个落魄的地主、乡绅和受气的县太爷外,几乎就没多少能喘气的人了,粮食更是少之又少。

胡林翼暂居此处必然受人排挤,这个时候他正需要有人向他伸出友谊之手,而曾国藩的手伸得恰是时候,于是两个人的手再次握在了一起。

如果说江忠源的死如同砍掉了曾国藩的左膀右臂的话,那么胡林翼的加入则让曾国藩如虎添翼。

而后,湘军出师同太平军作战,胡林翼率部下随征,从此开始了两人为期7年的配合作战。(1861年春,太平天国西征军入湖北,武昌势危,胡林翼急忙回援。9月5日,他所派遣的部队同曾国荃所率的湘军攻陷安庆。9月30日,胡林翼因病呕血死于安徽军中。)由此来看,湘军最终攻克天京与胡林翼的密切配合是分不开的,胡林翼本人在整个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