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那些事儿
19671700000018

第18章 最初的交战(1)

湘军初战

正当湘军的一万七千多人马在长沙还没站得住脚的时候,太平天国的西征军将领石祯祥就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岳州、湘阴、宁乡,而且直逼长沙。

经过在长沙受排挤的教训后,再次回到长沙的曾国藩收敛了许多锋芒,虽然现在自己身后站着一两万湘军,但是,曾国藩也不敢再像上次一样专横跋扈了。因为曾国藩毕竟是一个忠君的大臣,因此他对朝廷命官还是相当尊重的,而且他自己也已经从上次的教训中明白了要想在地方站住脚,首先就要讨好地方官的深刻道理。

长沙告急最着急的当然就是湖南巡抚骆秉章了,为了安慰骆秉章慌乱的心,同时也为了探试太平军的战斗力,曾国藩就派湘军前锋储玫躬前去攻打宁乡。

虽然湘军从创立到出兵已经一年多了,但是,长久以来,太平军并没有和湘军直面对峙过,两军对彼此的实力都不太了解,为了避免无谓的人员伤亡,太平军只在宁乡与湘军前锋储玫躬小战,并主动放弃了岳州、宁乡、湘阴,退向湖北。

然而太平军退军不久,就遇到了前来支援的林绍璋(太平军早期的成员,后来被册封为章王),于是,两军合而为一,调头重新攻占咸宁和蒲圻。

在收到太平军后撤的消息后,湘军士气大振,于是曾国藩即派胡林翼、塔齐布、林源恩由陆路进攻通城,并约定与骆秉章派出的王鑫部会攻蒲圻。而曾国藩自己则亲率大军由水陆向岳州进发。

王鑫率3000人从长沙出发,行至羊楼峒时,与太平军相遇,结果大败而退,羊楼峒就在岳州城附近,于是王鑫率部队急忙进入太平军刚刚放弃的岳州城。

可能王鑫做梦都没有想到,太平军刚刚从岳州城撤军后又杀了一个回马枪。因太平军多次占领岳州,自然对岳州的情况相当熟悉,于是,太平军一路尾追王鑫的部队直到把王鑫的部队围在了岳州城内,此时的王鑫彻底成了瓮中之鳖。而此时曾国藩恰好行至南津,而南津距岳州仅两三公里,王鑫被围,曾国藩原本不想前去救援。因为曾国藩与王鑫原本就结有私怨,而且曾国藩也怕自己如若前去相救,万一自己被围,那么,他所带领的这一支刚刚练成的湘军还没有正式出征就有可能被太平军围歼。

但属下陈士杰劝解曾国藩说,王鑫还不能死,毕竟他是巡抚骆秉章的人,如果骆秉章知道了咱们见死不救,一定不会善待湘军,那么湘军可能会再一次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所以,再三思量,曾国藩决定用湘军的炮船支援岳州。

湘军坚船利炮的猛烈攻击让太平军始料不及,于是太平军稍退,王鑫便趁击突围,可是他所带领的3000人已有1000多人死在了岳州城。

然而,太平军会师以后气势更加旺盛。而曾国藩见王鑫已经逃出,也觉得没有必要跟太平军硬碰硬,毕竟此时的湘军更需要保留实力,所有也就没有恋战。太平军再次攻入岳州,并乘胜前进,再占靖港、湘阴、宁乡、湘潭,而这四个地点连接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钳子一样将长沙城牢牢地卡在了钳口之中。湘军初战不利,因而退守长沙(除塔齐布一支外)。虽然湘军首次出征未能夺得一城一池,但是,湘军的伤亡并不算大,可以说湘军并未和太平军真正地交锋,但是,无功而返的湘军也难免再次招人非议。曾国藩或许早就预料到了这样的结果,所以,曾国藩提前命湘军水师停靠在长沙城外,同时,陆师驻扎于城郊。虽然曾国藩此时选择了驻军城外,但是曾国藩的内心一定是极度不满和羞愧的。

他不满是因为,湖南官绅没有谁会设身处地地替自己着想,没有人能体会他此时的心情,他也很想打胜仗,他也希望能够保家卫国,他也渴望天下早日太平,但是,他只是个刚刚投笔从戎的文人,湘军刚刚成军,根本没有太大的资本来跟太平军硬拼。

他羞愧是因为,他曾经自以为湘军摒弃了八旗和绿营的恶习,没想到,太平军如此强悍,自己一时间又奈何不了太平军,只能退军自保。

所以曾国藩很矛盾、很焦虑、很无措、很无奈。湘军退守,长沙再次告急,城里的官绅们便又开始议论纷纷了。有人说,曾国藩一个文人怎么可能会打仗呢?不如遣散了湘军,让曾国藩继续回老家守孝去得了;有人说,曾国藩就在屠杀毫无反击之力的人时心狠手辣,碰到了太平军,他曾剃头也得蔫了;有人说,给湘军捐了那么多的白银都白捐了……在人们的议论声中,更多的是对曾国藩的贬低和不满,虽然,骆秉章并未因此而责怪曾国藩,但是,他对曾国藩的态度再一次冷到了冰点。

或许自古都是如此,不上战场的人不会懂得战场上的危险。湘军在前线卖命,枪炮不长眼,每一个上了战场的人都随时可能牺牲,但是,没有人能看到他们浴血沙场,没有人会惋惜他们的生命。那些坐在城里聒噪的人们更看重的是结果,他们要的是湘军为他们打出一片没有长毛威胁的天地,他们想要的是湘军用生命来为他们换来长沙城的安宁。

虽然,曾国藩现在身在城外,但是,曾国藩的利益从本质上来讲跟他们是一样的,只不过曾国藩现在更注重的是保存湘军的实力,而他所处的位置恰恰是风口浪尖之上。如果换了别人坐在他的位置上,而他则是坐在城里的乡绅,结果还是一样,他也会像其他人指责现在的自己一样指责别人。

说白了,他们都是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的,他们更在乎的是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战士们的生死。

或许每个人的天职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命中注定要成为将军,而有些人则命中注定要成为默默无闻的士兵,然后出征、战死。

现实原本就是残酷的,只要还有战争存在,就不免会有无数个这样的人悄无声息地出生,然后,悄无声息地死去。

然而湘军的初战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创伤,只要稍作整顿还是有战斗力的。而此时很不服气的曾国藩早就开始期待下一次的作战了。

靖港惨败

虽然,首战出师不利,但是,曾国藩却敏锐地发现了太平军的破绽。从攻占岳州、湘阴、宁乡,到再占靖港、湘阴、宁乡、湘潭,太平军一路横冲直闯,由于战线拉得太长,而攻下的城池又要防守,所以,造成了太平军军力太过分散的缺陷,尤其湘潭一军,他们孤军深入,而且后无支援,所以,曾国藩就瞄上了这只笨鸟。

曾国藩的分析很快就得到湘军诸将的一致认同,于是曾国藩决定,集中兵力,攻击湘潭。

进攻目标确定了,湘军攻击湘潭的作战计划也应运而出。塔齐布率陆师先行打前锋,水军全部出动,彭玉麟、杨载福等5营先行,曾国藩率其余大部垫后。现在看来,曾国藩决定攻打湘潭的计划是正确的。因为,当时驻守湘潭的太平军只有林绍璋一部,而林绍璋为人忠厚,但是欠缺才智,所以,如果曾国藩按原计划行军的话,湘潭一旦失守,太平军的锐意就会受挫,太平军也将失去先机,从而走向被动,而湘潭失守很可能会成为太平军西征军由胜转败的转折点。

但是,如果就是假设,假设就是实际上并没有发生的事情,大事发生之前总要发生那么一点小插曲,这似乎早就成了历史发展的模式。

曾国藩的此次出师也不例外。当湘军前部水师、陆师出发以后,曾国藩打算第二天凌晨出发。但正巧在夜半,忽有靖港民团前来报告说,那里的“长毛”只有几百人,而且毫无作战戒备,如果派军去攻打,一定能够获胜。并且说靖港的民团已作好内应的一切准备。

对于首战不利的曾国藩来说,他太需要打一个胜仗,哪怕只是个小胜仗,也足以慰藉一年来湘军为之而付出的努力,同时也能封住那些整天说湘军没用的人的嘴,以洗前战所受的耻辱。

而且太平军区区几百人怎么可能是湘军陆师加水师的对手呢?于是曾国藩就看上了这么一个软柿子。

谁料到,这个软柿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捏。虽然曾国藩在攻打靖港之前派人核实了情报的准确性,但他还是让人给耍了。要知道既然有人故意要耍你,就不会让你轻易地看出破绽,要不然,谁会乖乖地往别人设的套里钻呢?咸丰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凌晨,曾国藩指挥湘军水陆,进发靖港。曾国藩一生行事谨慎小心,但这次还是中了埋伏,当湘军刚进入靖港镇时,就听得一声炮响,而后,太平军杀声震天,到处都是埋伏已久的长毛。对于从凌晨走到中午的湘军而言,他们似乎还没有鼓足杀敌的勇气时,就被人伏击了,因此,一时间军队乱了阵脚,纷纷逃窜。这哪是打仗,这根本就是钻到笼子里任人宰割,所以,一时间湘军谁也不听指挥,任凭曾国藩拿着剑站在旗下高喊:“过旗者斩!”但是,抱头鼠窜的湘军士兵们似乎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曾国藩像受了气的新媳妇一样,气得满脸通红,捶胸顿足,结果还是无济于事。于是,曾国藩大吼一声“不许后退”,挥剑砍翻一个湘军。

这已经不是曾国藩第一次杀人了,他早就不再是湘乡县的年轻秀才了,时局逼着他一步步地从一个书生变成了一个武将。现在的曾国藩不仅要练兵,还要带兵奔赴前线打仗,从离家办团练以来,死人他见得多了,但是要说杀自己人他还是第一次。

但是,太平军一浪高过一浪的“活捉曾妖头”的怒吼让曾国藩胆战心惊,以至于他根本来不及看一眼被自己砍倒的自己人。

他只是固执地站在军旗下阻止着每一个逃窜的湘军。但是在生死关头,人的本性是难以撼动的,看着一个个从自己身边绕道而逃的湘军,曾国藩的内心在流血,只是在这紧急关头他还感觉不到疼罢了。

很多时候,事情不会因为谁的不甘心而改变丝毫,虽然曾国藩如干涸的旱地渴望雨水一样渴望打一场胜仗,但是他还是失败了,太平军的呼喊声越来越近,曾国藩似乎都能预测得到自己的死期就要到了。

但是和大多的战事一样,小兵死绝了,大帅依然能逃得出来。虽然曾国藩是被手下挟持着逃出了战场,但还是保住了小命。

逃回长沙城外的船舱后,曾国藩心如刀绞。一年以来自己惨淡经营的湘军折损大半,活下来的却是逃生出来的,这让曾国藩有什么脸面再去见长沙城里的巡抚和乡绅们?出发时的兴奋、激动与内心的昂扬激情,一瞬间化为乌有。一时间曾国藩又羞又怒,自己觉得再没有脸面活在这个世界上了,不如一死了之,省得再受那些原本就爱看笑话的人的讽刺了。于是趁手下不注意,曾国藩猛然起身,推开舱门,纵身跳进了湘江。不知曾国藩在跳江的一刹那有没有后悔,一个赢得起输不起的人,怎能称之为强者?怎能算得上英雄呢?要是跟他老爸比起来,曾国藩可能更是没脸见人了。有硝烟的战场是战场,没有硝烟的是考场、是商场、是官场。自古胜败乃兵家常事,一个经受不起打击的人,只能成为别人的笑柄。像曾国藩的老爸,虽然他连考了17次才考中了状元,人们可以讥笑他无能,却不能否定他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或许一个人越是得不到想要得到的东西,就越是想得到。想要得到和得不到就像是天平的两端,想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就要在得到和得不到之间去掉感情色彩,顺其自然,或许一切都会水到渠成,毕竟万物的发展变化各有各的规律。只是曾国藩太需要一次成功了,渴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和背道而驰,远远地超出了曾国藩的心理承受能力。在不负重压的打击下,很多人都会想到逃离、逃脱,曾国藩也不例外,只是曾国藩选择逃离的方式是自杀罢了。虽然在战场上曾国藩没有选择逃亡,然而这一次,在自己与自己的心灵博弈中,曾国藩却落荒而逃了,而且逃得很狼狈,他没有败给太平军却结结实实地败给了自己。

或许事后,曾国藩也觉得自己的这段兵败自杀的回忆的确有点见不得人,因此,在曾国藩生前,虽然很多人都听说过他自杀的闹剧,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详情,或许是曾国藩早就下令全军,谁敢泄露此事,杀无赦!

直至曾国藩死后,当时救他的湘军章寿麟才敢将此事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还自己写了一本书——《铜官感旧图》来回忆此事。

被救回来的曾国藩像丢了魂一样,两天两夜,不吃不喝,不睡觉,也不跟任何人讲话,只是我敢肯定他的内心一定还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他开始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自己现在的落魄,是自己练兵纪律不够严明;是湘军的战斗经验不够丰富;是湘军的赏罚不够分明,奋勇杀敌的得不到奖赏,抱头逃窜的得不到严惩;是太平军太过狡诈;还是自己太过轻信别人……曾国藩一边思考着,一边改变着,他正从一个不懂兵书的文人墨客变成一个精通战事的将领。

或许凡是正确的思想都要经历过错误的反面论证,才能大大方方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或许失败并不是成功的亲妈,而是成功的后母,因为,每一次的失败都会或多或少地留给人心一道深深的伤疤。

曾国藩此时的反应一点都不出人意料,每个人在受到刺激的时候都需要一段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来为自己疗伤,曾国藩也不例外。

只是曾国藩没有太多的时间,因为军营外还有无数双眼睛正盯着他。

湘潭大捷

再次回到长沙城,城里那些原本就不安分的官绅们更加嚣张了,他们公然指责曾国藩无能,耗费了湖南大批的人力物力,到最后只换来两战两败的下场。

他们甚至煽动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骆秉章上书皇上,请求解散湘军,惩办曾国藩,其中闹得最凶的就数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徐有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