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500强企业选人之道
19585400000025

第25章 能力是考核的重要标准(8)

本田成立之初立下了几条基本方针,其中第一条就是永远拥有梦想和年轻。本田宗一郎总是站在拥护年轻人的立场上。他说:“我们年轻时常被老一辈的人说没生气。现在我绝不会说这样的话。我年轻时,飞机性能还没像现在这么好,如今只要花10个小时就能到美国。时代在进步,年轻人也在进步。若没有年轻人的进步,这个世界就会倒退。所以年轻人的智慧永远是进步的。由此,为选用年轻人,必须让他们不断地工作,让他们打开第六感之门。我的工作重点就在于此。”

本田宗一郎在选择自己的接班人这个问题上,从企业发展的长远大计出发,坚持年轻的原则。1973年10月,本田宗一郎和副社长藤泽武夫突然宣布退居幕后,此事在日本引起极大轰动但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新任社长的年轻。那时河岛喜好才45岁,比本田整整小了22岁。本田宗一郎这样解释公司的决定:“如果像某些公司那样,让庸碌无为的人担任社长,那公司和员工就要倒霉了。”河岛的上台则是本田宗一郎坚持公司管理者层年轻化政策的结果。

本田的话包含了这样的信念:若公司管理者超过了55岁,就不可能在企业中执行富有生气的经营管理方案。

本田宗一郎本人强调:在决定晋升时,资历绝不是重要的考虑因素。重要的是谁最有本事来干好这件事,谁就有资格获得重要的职位。

事实证明本田的选择是正确的:这种以四五十岁年龄层为中心,60岁一过即刻引退的首脑阵容较为年轻化,强有力地承接着第一代本田公司的冒险精神,保持着本田公司经久的活力与朝气。

为了让下任社长秉承选择年轻人的原则,在1986年4月1日本田公司对700名新员工所开的会议上,本田的第三位社长久米是志说“本田公司的信条是注重年轻化,所谓的年轻化,是就感受性、行动能力、智慧、创新精神而言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行动能力。”。

在本田公司,如果谁能对现行的做法提出质疑、构想甚至是挑战,他们都会受到本田公司最高管理部门的重视,因为他们需要这样的人才。管理部门也常常用这样的一句话来鼓励年轻的员工:“如果资历浅的人不向资历深的人提出挑战,就没有进步。”

本田很清楚,年轻的员工更容易接近新一轮消费人群的需求,如果公司能够给予年轻的员工充分的激励,往往可以做出意想不到的成绩。如由年轻设计人员改进或重新研制的新型车,一经问世,备受用户的欢迎。如今,在本田公司的经销本部和产品陈列室中,已经放置了许多年轻精心设计的,为满足各个不同层次顾客的要求的产品。

案例启示:“知人”是“选人”的延续

知人,在选人时就已开始了,只是选人时,由于时间较短,对一个人的了解还是表面的、感性的的阶段。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必须在他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追踪考察。从这个意义上,知人是选人的继续。知人既是善任的基础,又是管理和激励的基础。

一、静中观察

留心观察每个人的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是一种简捷而又可靠的知人方法。由于人们在日常行为与生活习惯中表露出来的个体特征,较之他们在工作场所里的表现更具实在性,因而也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这种静中观察还应是多角度的。

1.留心观察对象的饮食起居,了解其自我约束力和防腐能力。通常自律严格的人,爱学习,重操守,绝不会热衷于开低级玩笑,或贪图享乐、沉迷酒色。相反,那些作风散漫、生活放荡的人往往缺乏自制力和抗腐力。

2.留心观察对象在人前人后的所作所为,识别其品行。品行好的人忠厚老实,正道直行,不会两面三刀,阳奉阴违。而品行不端的人常常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耍两面派,搞小动作。

3.留心观察对象在各种事变前的行为表现,识别其立场。有的人立场坚定,不管风吹浪打,态度始终如一;有的人一有风吹草动就成了“变色龙”。

4.留心观察对象的交友行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观察一个人与哪些类型的人交朋友,是识一个人内在品质的重要途径。

二、动中考察

对观察对象形成初步印象之后,就要变静中被动,主动的考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当面谈话。这是比较简捷有效的识人途径。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被考察对象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和见识水平以及智能状况。

2.委托办事。以此考察其实践和操作能力。考察时,不仅要注意其处事能力和办事效果,还要全面了解其处事的过程与艺术。

3.置于艰险特异环境之中考察。如抢险救灾以及突发事件等。在突发事件或危难环境中,极能最快地识别一个人。

三、广咨博询

每个人的周围都形成了层层人际关系圈。真正能够看透某人的人是他所处的那个生活圈子中的人。因此,领导或组织人事部门要识别一个人,就必须打人他的关系圈,广咨博询,兼听明辨。为此,要重点把握以下方面:

1.他人对他的了解程度。一个长期不为他人了解的人,要么是韬光养晦的高人,要么是无所作为的庸人,或者是与人格格不人的怪人。

2.他人对他的接纳程度。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才能,如不切实用,或孤傲自绝于人,朋友难以接纳,则不是合适的人选。

3.他人的信任程度。信任缘于对人的德性和才能的认可。一个不关心人、不为人着想的人,绝不会得到别人信任的。

4.他人的期望程度。同样为人所敬重的人,群众对其期望值是不相同的,有的指望为他们带来切身利益,有的指望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种期望值的大小,大多缘于群众对其德才的透彻了解,是领导识别人才的重要依据。

四、对比鉴别

人的品德有优劣,才能分高下,领导不仅要从人群中识别出一个个优秀人才,而且要从众多优秀人才中区分出不同等级档次。

比较法,是对人才进行归类、排队、筛选的基本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一定要注意二者之间的可比性。同时,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一次性的比较往往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要准确识别变化中的人,还要反复多次进行比较,才能把人看得较准。

五、分析性格

按照美国《国际管理》的研究,人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战斗型

这种人敢说敢做,难以驾驭。因为他们勇于负责,具有开拓禀赋,不怕困难,敢于迎接挑战。如果能帮助他们掌握处世待人的技巧,是可以作为领导接班人选的。

具有以下特点的人才算是个开拓型的人才:

(1)主动性: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

(2)独创性:勇于弃旧图新不墨守成规。

(3)变通性:联系实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独立性:不盲从,不依靠,敢负责任。

(5)严密性:仔细分析策略是否可行后,还要深思熟虑。

(6)洞察力:富于直觉,能预见事物发展趋势。

(7)坚持力:抓住目标,坚持到底,锲而不舍,百折不挠。

(8)果断力:能从很多提案中,决定最佳方案,坚决实施,不怕诽谤、打击。

(9)说服力:能说服别人,相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

(10)想像力:浮想联翩,幻想奇特。

2.守成型

这种人墨守成规,没有创见。虽然对上听话照办,但一遇新事物,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了。这种人会窒息组织的创新空气,不宜作为领导人选。

3.苦干型

这种人整天忙忙碌碌,工作中分不清轻重缓急,也不适合做领导。现代社会讲求效率,有时最忙的领导,往往效能最低。

4.理想型

这种人具有理想,但缺乏常识。他们总相信自己是集体中的出类拔萃者,但是很多人对他们的作风却难以忍受。如果对这类人加以指导,使他们做事脚踏实地,并能谦虚好学,也有希望作为进一步培养的接班人选。

5.情绪型

这种人情绪不稳定,心血来潮时干劲十足,但时隔不久热情消退,变得死气沉沉。这种人多数是有才能的,必须经常加以督导才能成就事业,是可造之才,但不是理想的接班人选。

6.谄媚型

这种人品性差,意志弱,能说会道,口是心非。他们的信条是人与人之间是尔虞我诈的。他们总是竭尽吹拍之能事,讨领导的欢心;同时又认为领导是可以随意操纵的蠢材。虽然这种人有一定本事,工作也可能出色,但是绝对不能选拔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