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复活(名师1+1导读方案)
19585000000017

第17章

法纳林站起来,挺起穿着白胸衬的宽阔胸膛,措辞庄重而适当,逐条证明法庭有六点背离法律本义。此外他还扼要提一下本案的实质,指出原判的不公正令人发指。律师发言刚结束,首席枢密官就转身对副检察官说话。谢列宁发言简短而明确,认为要求撤销原判的各种理由都缺乏根据,主张维持原判。于是枢密官又纷纷起立,去开会商议。在议事室里意见分歧。沃尔夫主张撤销原判。贝了解本案的症结所在,也坚决主张撤销原判,并且根据他的正确理解,给同事们生动地描摹当时开庭的情景和陪审员们发生误会的经过。尼基丁照例主张严格从事,恪守官样文章,反对撤销原判。这样,本案就取决于斯科沃罗德尼科夫的态度。他主张驳回上诉,主要理由是聂赫留朵夫出于道德要求决定同那个姑娘结婚,实在可恶之至。他不住地把胡子塞到嘴里,做出一脸苦相,天真地装作并不了解本案内情,只认为撤销原判理由不足,因此同意首席枢密官意见,不批准本案上诉。上诉就这样被驳回了。

“岂有此理!”聂赫留朵夫同收拾好皮包的律师一起走进接待室时说。“这样明明白白的案子,他们还要死扣形式,把它驳回。真是岂有此理!”

“这个案子是在原来的法庭上弄糟的。”律师说。

“连谢列宁都主张驳回。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聂赫留朵夫说,“现在怎么办呢?”

“向皇上告御状。趁您在这里,亲自把状子递上去。我来给您起草。”

这时候,个子矮小的沃尔夫身穿制服,佩着几枚星章,走进接待室,来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有什么办法呢,亲爱的公爵,没有充足的理由哇。”他闭上眼睛,耸耸肩膀说,接着就走开了。谢列宁也跟着沃尔夫出来了。他从枢密官那里得知他的旧友聂赫留朵夫也在这里。

“哦,真没想到会在这儿遇见你。”他走到聂赫留朵夫面前说,嘴唇上露出笑意,但眼睛仍旧显得很忧郁,“我根本不知道你来彼得堡,你怎么会来枢密院的?”

“我是为伸张正义,营救一个无辜判刑的女人。就是刚才裁决的那个案子里的女人。”

“啊,玛丝洛娃的案子。”谢列宁想了起来,说,“那个上诉状是完全缺乏根据的。”

“问题不在于上诉状,而在于那个女人没有犯罪,却被判了刑。”

“你怎么知道?”

“因为我是审理那个案子的陪审员。我知道我们在什么地方犯了错误。”

谢列宁沉思起来。“当时就应该声明的呀。”他说。

“我声明过了。”

“应该把它笔录下来,上诉时一起送上来就好了……”

谢列宁一向公务繁忙,很少参加社交活动,对聂赫留朵夫的风流韵事显然毫无所闻。聂赫留朵夫注意到这一点,决定不提他同玛丝洛娃的关系。

“是的,不过就是现在这样,原判显然也是很荒谬的。”他说。

“枢密院是无权说这话的。要是枢密院认为原判不公正,因而把它撤销,那么姑且不说枢密院可能丧失立场,不能维护正义,反而有破坏正义的危险。”谢列宁一面回想刚才的案子,一面说,“姑且不说这一点,至少陪审员的裁决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聂赫留朵夫叹了一口气。

“好吧,我们以后再谈,”谢列宁说,“我找得到你吗?至于我,晚上七点钟吃饭前总在家里,我住在纳杰日津街。”他说了他家的门牌号码。“我们多少年没见面了!”他添了一句,嘴唇上又露出笑意,走了。

“要是有工夫,我会去看你的。”聂赫留朵夫说,觉得这个原来亲切可爱的人,经过这番简短的交谈,变得生疏、隔膜而难以理解,如果不说变成对头的话。

名师伴你读

品读与赏析

这一章主要写了玛丝洛娃案件的上诉审理,同时又巧妙插入舒斯托娃与费多霞的案子。审理玛丝洛娃一案的枢密官们多数不顾案件的实际,只是凭着个人喜好与人情关系来判断,最终驳回了上诉,使玛丝洛娃的冤情难以昭雪。而舒斯托娃的案子得以解决,也是由于聂赫留朵夫的人情。这一章充分展现了当时俄国司法制度的黑暗。

学习与借鉴

1.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作者在描写谢列宁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谢列宁在过去有着“纯洁、诚恳和非常正派”的品质,是个“亲切可爱的人”,但他现在却变得官僚世故,为了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而不顾事实、丧失良心。他的巨大变化也反衬了聂赫留朵夫的变化。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

2.用词准确生动,意蕴丰富。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往往通过准确生动的词语传达丰富的内容。如“尼基丁照例主张严格从事”,“照例”一词表明他一贯如此,也暗含着除玛丝洛娃案件之外,一定还有许多冤案难以昭雪。再如“天真地装作并不了解本案内情”,“天真”写出斯科沃罗德尼科夫表演的拙劣,表达了作者的讽刺之情。

聂赫留朵夫回到家里,看门人交给他一张字条,多少带点鄙夷的神气,说是一个女人在门房里写的。原来这是舒斯托娃的母亲。她写道,她专诚前来向女儿的救命恩人道谢,并恳请他光临瓦西里耶夫岛五马路某号。她还写道,薇拉非常希望他去。还说他不用顾虑,她们决不会用感谢的话来亵渎他的高尚情操。她们不会向他道谢,她们只是想见见他。要是可能的话,希望他明天早晨光临。这时察尔斯基伯爵夫人的听差来敲门,请他上楼喝茶。

名师导读

为下一章聂赫留朵夫去看舒斯托娃埋下伏笔。【埋下伏笔】

聂赫留朵夫说他马上就去。他把状子放回皮包里,就到姨妈那儿去。上楼的时候,他无意中从窗子里往街上望了一下,看见玛丽爱特那对枣红马,不禁高兴起来,忍不住想笑。

玛丽爱特头上戴着帽子,身上穿一件花哨的浅色连衣裙。她手里拿着一杯茶,坐在伯爵夫人圈椅旁,嘴里尖声尖气地说着什么,那双笑盈盈的美丽眼睛闪闪发亮。聂赫留朵夫进来的时候,玛丽爱特刚说了一句可笑的话,一句不成体统的笑话——聂赫留朵夫从笑声中听得出来——逗得察尔斯基伯爵夫人哈哈大笑,她那肥胖的身子都哆嗦起来。玛丽爱特露出特别调皮的神情,微微撇着含笑的嘴,扭过她那张精神饱满、容光焕发的脸,默默地瞧着同她谈话的女主人。

描写了玛丽爱特的漂亮外貌与可爱神态,写出她善于逢场作戏的性格特点。【外貌描写】

聂赫留朵夫打过招呼,在她们旁边坐下。他刚要批评玛丽爱特举止轻浮,玛丽爱特已发现他板着脸,有点不高兴。她立刻改变脸色,甚至整个情绪,来讨他的欢心。自从她见到他以后,总是竭力这样做。此刻她忽然变得严肃起来,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仿佛在寻找什么,追求什么。她这倒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确实产生了和聂赫留朵夫同样的心情,虽然她说不出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她问他的事办得怎么样。他就讲了上诉枢密院失败的经过,还讲到他遇见了谢列宁。

“怎么,难道他这样一个有着圣洁灵魂的人也主张驳回上诉吗?”玛丽爱特怀着由衷的同情问。“这太糟了,我真可怜她!”她叹息着又说了一句。

聂赫留朵夫皱起眉头,想改变话题,就谈起那个被关在要塞里、经她说情才放出来的舒斯托娃。他向玛丽爱特道谢,感谢她在丈夫面前说了情。

“您不用对我说这话,我丈夫一告诉我她可以放出来,我就大吃一惊。既然她没有罪,为什么要把她关起来呢?”她正好说出了聂赫留朵夫想说的话。“真是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察尔斯基伯爵夫人看到玛丽爱特在同外甥调情,觉得很好玩。一个听差进来通报有客来访,把他们的谈话打断了。那是伯爵夫人主持的慈善团体的秘书。

名师导读

“调情”准确地写出玛丽爱特所说的话并不是出自真心,而是为了讨好聂赫留朵夫。【用词准确】

“哦,那是个很乏味的人。我还是到那边去接待他吧。我回头就来,您给他倒点茶,玛丽爱特。”伯爵夫人说,轻快地向客厅走去。

玛丽爱特脱下手套,露出一只强壮扁平、无名指上戴着戒指的手。“要茶吗?”她说,拿起酒精灯上的银茶壶,古怪地翘起小手指。“我很尊重人家的意见,可他们总是把我和我所处的地位混为一谈,弄得我心里很不好受。”玛丽爱特说最后几个字时,仿佛快要哭出来。她这些话,只要仔细想一想,并没有什么意思,或者说并没有什么特殊意思,但聂赫留朵夫却觉得这些话异常深刻、诚恳和善良。这是因为这位年轻美丽、衣着讲究的女人说这话时,她那双水汪汪的眼睛完全把聂赫留朵夫迷住了。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着她,眼睛离不开她的脸。

名师导读

形象地表现出玛丽爱特的惺惺作态,其目的只是为了迷住聂赫留朵夫。【神态描写】

“您以为我不了解您,不了解您心里的种种想法。其实您做的事谁都知道,这是公开的秘密。我赞赏您的行为,对您表示钦佩。”

“说实话,没什么值得赞赏的,我做得还很少。”

“这没关系。我了解您的心情,也了解她……嗯,好吧,好吧,这事不谈了。”玛丽爱特察觉他脸上不高兴的神色,把话收住。“不过我还了解,您亲眼目睹监狱里的种种苦难,种种可怕的景象。”玛丽爱特说,一心想把他迷住,并且凭她作为女性的敏感猜出他重视的是什么,“您想帮助那些苦难的人,他们由于人家的冷酷和残忍吃尽了苦,真是吃尽了苦……我了解有人可以为此献出生命,我自己也真愿意这样做。但各人有各人的命……”

“难道您对您的命不满意吗?”

“我吗?”玛丽爱特问,仿佛弄不懂人家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来。“我应该满意,事实上也是满意的。不过我心里有一条虫子在觉醒。”

名师导读

她揣摩到聂赫留朵夫的内心世界,所以有此一语,只为讨好他,并非理解他。【语言描写】

“是不应该再让它睡觉了,应该相信它的呼声。”聂赫留朵夫说,他已被她的花言巧语迷惑了。

事后聂赫留朵夫多次想到同她的谈话,感到很羞愧。他想到她那些与其说是虚伪的不如说是有意迎合他的话,还有当他讲到监狱里的种种惨状和乡村的印象时,她那副悲天悯人的脸相。

等伯爵夫人回来,他们已谈得十分投机,仿佛老朋友一般。不仅是老朋友,简直是极其知心的朋友。而且在一群不了解他们的人当中,唯独他们俩能相互了解。

他们谈到当权者的不公正,谈到不幸的人们的苦难,谈到人民的贫困,但在谈话时眉来眼去,仿佛在问:“你能爱我吗?”对方就回答说:“我能。”异性的魅力通过想象不到的迷人方式把他们相互吸引住了。

临走时,玛丽爱特对他说,她永远愿意为他效劳,并要求他明天傍晚务必去剧场找她,哪怕只去一分钟也好,因为她还有一件要紧事要同他谈。

为下文聂赫留朵夫去剧场找她,并认清她的真实面目作铺垫。【埋下伏笔】

“那么,什么时候我能再见到您呢?”她叹了一口气,又说。接着小心翼翼地把手套套在戴满戒指的手上,“您说您一定来。”聂赫留朵夫答应了。

那天晚上,聂赫留朵夫独自待在房间里。他在床上躺下,灭了蜡烛,可是好久睡不着。他想起玛丝洛娃,想起枢密院的裁决,想起他决心跟她一起走,想起他放弃了土地所有权。突然,仿佛同这些念头作对似的,他的眼前出现了玛丽爱特的脸、她的叹息、她说“什么时候我能再见到您呢”这句话时的眼神以及她的笑容。这些形象是那么清楚,就像他真的看到了她。他不禁笑了,“我要到西伯利亚去,这样好不好呢?我要放弃财产,这样又好不好呢?”他问着自己。

在这个明亮的彼得堡之夜,月光从窗帘的隙缝里漏进来,但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却是游移不定的。他的头脑里一片混乱。他想唤起原来的心情,继续思索原来那些事情,可是他已无法说服自己了。

名师导读

此时的聂赫留朵夫已被玛丽爱特迷惑,思想上产生了动摇。【心理描写】

“万一这一切都只是我的胡思乱想,我无法那样生活,我对我的行为感到后悔,那怎么办?”他问自己,却无法回答,心里产生一种好久没有过的烦恼和绝望。他理不清这些问题,却渐渐进入痛苦的梦乡,就像以前赌输了一大笔钱后那样。

名师伴你读

品读与赏析

这一章重点写了聂赫留朵夫与玛丽爱特的交谈。玛丽爱特善于察言观色,处处讨好聂赫留朵夫,用她迷人的外貌与花言巧语迷惑了他,使他在思想上产生了动摇,并为此感到痛苦。这是聂赫留朵夫在“复活”之路上经历的一次重大考验。他能不能过了这一关,能不能认清玛丽爱特的真实面目?这一切都在吸引着读者。

学习与借鉴

1.入木三分的人物描写。这一章重点刻画了玛丽爱特这一人物。她与伯爵夫人讲着不成体统的笑话,言行轻浮,只为讨好伯爵夫人。当她与聂赫留朵夫见面之后,又马上换成严肃的表情,用心揣摩聂赫留朵夫的心理,说出理解他、支持他的话,仿佛就是他的知音。作者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多个角度立体地刻画了这一人物的虚伪,使人物变得鲜活生动。

2.用词准确生动。如“自从她见到他以后,总是竭力这样做”,“竭力”一词写出她费尽心机来讨好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再如“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却是游移不定的”,“游移不定”一词照应上文聂赫留朵夫在玛丝洛娃与玛丽爱特之间摇摆不定的感情,写出他思想的混乱。

早晨聂赫留朵夫在头脑里重温昨天的思想,不由得感到惊奇,他怎么会有那些想法,哪怕只有一刹那。他知道,恢复原来的生活是多么轻而易举,但那是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