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人间词话
19575600000057

第57章 大家之作情真理深撼人心

【原文】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①,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②,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③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④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注释】

①沁人心脾:此处形容美好诗文、词品给人以清新、爽朗、舒适的感觉。

②豁人耳目:指开阔人的眼界。

③矫揉妆束:此处形容过分梳妆打扮,极不自然、真切。

④衡:此处指权衡、衡量。

【译文】

对于达到大家级别的作者来说,他作品所抒发的情感必是沁人心脾的,所描写景物也必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他的文中所用词句将会是脱口而出,毫无矫揉造作、堆砌束缚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对所见事物真切明了,所了解的道理深邃透彻。同样,他作诗作词也如此。我们按照这个标准去衡量古今的诗词作者是否为大家,基本就没有什么误差了。

【评析】

在这一则,王国维虽然没提到境界,但一切无不是在谈境界。很显然,王国维并不认为境界为词体独有之物,而是文学的基本特性,只是诗词更强调境界,而词以境界为“最上”而已。

对文学,尤其是诗词来说,情、景、辞是基本元素。王国维多次列举诗词的句子,来说明诗词相通,并在为词体定义时也充分注意到诗词在内容上的交叉现象。王国维说的“大家之作”对应有境界的典范之作,对情、景、辞的要求很高。所谓“言情也必沁人心脾”是强调情感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所谓“写景也必豁人耳目”是强调景物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所谓“其辞脱口而出”是强调语言的即兴和自然。如果将情、景、辞三者与王国维论境界、论隔与不隔等理论对应起来欣赏,将会发现它们在审美标准上彼此几乎是重合的。

王国维将情、景、辞的特点建立在“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基础之上。而“所见者真”其实需要作者“以自然之眼观物”的,即以超越利害关系的审美方式去观察事物,才能接触到最为真实的生活现象,也只有透过最真实的现象才能“所知者深”,才能发掘出最深沉的本质属性。

【参阅作品】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

(唐)杜甫

东阁观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

此时对雪遥相忆③,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释】

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诗作答。

②还如何逊在扬州:何逊是杜甫佩服的南朝·梁诗人,此处把裴迪与何逊相比,表示对裴迪和他的诗的推崇。

③此时:此处指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唐朝多难之际。

【鉴赏提示】

在这首诗中,杜甫以早梅伤愁立意,开篇前两联以“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然后他围绕“愁”字抒写自己的情怀。这首诗的构思重点在于抒情,不在咏物,但奇怪的是,此诗历来被推为咏梅诗的上品。明朝人王世贞称此诗为“古今咏梅第一”。深究一下原因,原来诗歌以写情为第一要义,咏物诗也须物中见情,而且越真挚越深切越好。王世贞正因为看到此诗感情深挚,语言浅白,始终以谈话的口吻,推心置腹,荡气回肠,“直而实曲,朴而实秀”,所以才将其列为第一的。我们欣赏此诗时,不妨结合王国维对大家之作的鉴定法来欣赏一下这篇大家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