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现代战争详解
19531200000038

第38章 域外初胜(3)

抗美援朝的战略防御阶段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即战略防御阶段从1951年6月11日开始,到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为止)。历时2年2个月。这一阶段的出现是敌我力量消长的结果,是由敌我双方的客观情况来决定的。朝鲜战争进行到1951年6月,敌我双方经过五次战役的较量,综合军事力量趋于均衡,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形成相持局面。从敌人情况看,经过五次战役后,一是伤亡惨重,消耗巨大;二是兵力不足,供给困难;美国不得不承认单靠军事手段难以解决朝鲜问题,而战争的持久又对其全球战略不利。三是国际国内矛盾重重。从中朝人民军队方面的情况来看,虽然经过五次战役,取得了很大胜利。但从历次战役中可以看出:“敌人不被大部歼灭是不会退出朝鲜的,而要大部歼灭这些敌人,则需要时间”,从历次战役中还可以看出:由于敌人掌握了制空权,对中朝军队行动、后方供应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由于武器装备敌优我劣,我不能更多地歼灭敌人;由于作战地形狭长,我不能广泛实施机动,战线南移,敌登陆威胁增大等。此时,敌我双方都不能从军事上迅速解决朝鲜问题,因此,敌我双方同时转入了战略防御。在此情况下,战争双方于7月10日开始了停战谈判。在谈判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企图通过局部军事行动给中朝方面施加压力,并视谈判进展情况,随时准备恢复全面攻势,将战线推进至平壤、元山一线。在谈判期间,一面加强防御阵地,一面积极地进行局部进攻准备。至8月中旬,“联合国军”从前线至纵深已建成三道防线,并部署了18个师、1个旅又1个空降团,总兵力达69万余人。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中朝方面估计到停战谈判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我志愿军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确定的“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这一总的战争指导方针,在军事上确定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和作战应与谈判要求相配合,相适应的方针,加强防御,积极进行战争准备。到8月中旬,已在第一线部署志愿军8个军和人民军3个军团;第二线和东西海岸部署志愿军9个军和人民军4个军团,总兵力达112万余人(志愿军77万余人,人民军34万余人)。

这个阶段,主要作战特点是,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交织进行,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战线相对稳定,敌我双方的作战行动大多是局部性质;而且都以阵地为依托;在长期对峙中,敌我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设法打破对方防御。敌人耍尽了招数(使用了除原子弹外的所有现代化武器),我志愿军也动用了相当力量,采取了许多措施,创造出如“地下长城”、“钢铁运输线”等。随着战争的发展我志愿军的技术装备逐渐得到了改善,我军愈战愈强,日益主动,在这个阶段进行了六次较大的军事行动。

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即粉碎敌人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从1951年6月11日开始,到12月3日结束。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虽然已被迫同我进行停战谈判,但毫无诚意,狂妄炫耀其海空军的优势,并无理要求将军事分界线划在中朝人民军队阵地后方,企图不战而取得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种无理要求遭到中朝方面严词驳斥和坚决拒绝后,即企图以军事压力,迫我就范,其代表竟扬言“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即于8月18日乘朝鲜发生特大洪水灾害、中朝人民军队供应困难之机发动了夏季攻势,并对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交通运输线实施所谓“绞杀战。”“联合国军”在两个多月的作战中损失了15万余人(不含其他作战),仅在局部地区前进了2至9公里,承认得不偿失,哀叹照此打法,需要20年光景才能打到鸭绿江边。11月27日,停战谈判双方达成了关于军事分界线的协议,即以双方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并以此线为准双方军队后撤2公里为非军事区。在整个夏秋防御作战中,中朝人民军队依托野战工事进行了坚守性的防御,大量杀伤了敌人,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初步解决了中朝人民军队“能不能守”的问题。这说明了劣势装备之军战胜优势装备之敌是必须讲求阵地这个条件的,实施阵地防御作战是可以大量消灭敌人的。进一步证明了我军“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非常正确的。

反“绞杀战”和反细菌战。反“绞杀战”是在夏季防御作战的同时进行的。主要集中在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这段时间,“联合国军”空军攻击的主要目标为朝鲜北方铁路干线和中朝人民军队后方基地。企图切断中朝人民军队补给线,瘫痪我军后方,动摇中朝人民军队战线,以配合停战谈判对中朝方面施加压力。敌人的这一罪恶行动,给我军造成了很大困难,我志愿军各军兵种在统一领导下密切协同,积极斗争,将敌空军的活动空域压向清川江以南,并形成了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粉碎了敌切断我交通运输线扼我咽喉的企图,使我后方供应条件获得了进一步改善,最终解决了“有没有吃的问题”。我军后勤工作所取得的胜利,就连敌人也叹服说“创造了惊人的奇迹。”反细菌战的斗争是从1952年初开始,与反“绞杀战”的斗争一起进行的,到1952年底基本结束,敌人企图实施细菌战以削弱我军力量和残害中朝人民。其实施的范围几乎遍及整个朝鲜北方和我国东北的一些地区。对于敌人这一罪恶活动,我军同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一面予以揭露,一面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开展了反细菌战的防疫卫生运动。致使敌人发动细菌战的目的不但没有达到,反而使其在政治上、道义上都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的斗争。从1951年12月开始,到1952年8月结束。随着双方关于军事分界线问题协议的达成,我军确定了坚守防御的作战方针,根据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的经验,我军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只依靠野战工事,很难达到坚守防御的目的。而敌人则集中其优势的航空兵、炮兵和坦克火力,往往对我军一个阵地倾泻数万发炮弹、炸弹,造成我军人地两损。而当时阵地上出现的坑道工事,却对抗击敌人进攻、保存自己有生力量,保持防御的稳定性起了重要作用。于是,从1951年底开始,利用战场上相对稳定的时机,于1952年春夏开展了巩固阵地的斗争。一方面在全线构筑了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创造了坚固的“地下长城”。至1952年5月,志愿军共挖掘坑道7789条,长198.7公里,修筑掩体75万个,露天及掩蔽式堑壕3420余公里。另一方面,在战术上采取了积极活动的方针,采取“零敲牛皮糖”,主动开展各种活动打击敌人,杀伤、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以改变战场态势和有力地配合停战谈判的斗争。我军在巩固阵地的斗争中,进行了小部队战斗活动,挤占敌人阵地活动,粉粹“联合国军”的“回击行动”和冷枪冷炮歼敌活动等,这一阶段共进行各种类型的大小战斗1800余次,歼敌11.7万余人,占领了中间地带若干有利地形,把斗争焦点推向敌人阵地,使我军阵地得到了巩固。我军坑道工事经受了战斗考验,并初步取得了依托坑道工事进行攻防作战的经验。

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和上甘岭防御战役(从1952年9月18日开始,到11月25日结束)。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是在“零敲牛皮糖”,打小歼灭战的作战方针指导下开展的。从9月18日开始,到10月31日结束。此次战术反击的目的是粉碎敌人可能的局部进攻计划,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和锻炼我之部队。在作战方法上采取:“在若干个被选定的战术要点上,集中我军优势的兵力火力,采取突然动作,对成排成连成营的敌军,给以全部和大部歼灭的打击;然后在敌人向我军举行反击的时机,又在反复作战中给敌以大量的杀伤;然后视情况,对于被我攻克的据点,凡可以守住者固守之,不能守住者放弃之,保持自己的主动,准备以后的反击。”此次战术反击历时44天,先后对敌连、排支撑点及个别营的防御阵地计60个目标攻击77次,共毙伤俘敌2.7万余人。在整个战术反击期间,迫使敌8个师频繁调动,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而我军在作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上甘岭防御战役(从10月14日开始,到11月25日结束)。这次战役是在我军两个连的防御阵地(约3.7平方公里)上,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以劣势装备挫败敌人大规模进攻的一次著名的山地坚守防御战役,此次战役是粉碎“联合国军”发动的“金化攻势”。敌人发动“金化攻势”的主要目的是摆脱其在战场上的被动状态,并对我军战术反击作战实施报复,在43天的攻势中,敌人先后投入6万余人的兵力、300余门火炮、近200辆坦克和3000余架次飞机,对我志愿军防御的上甘岭地区两个连的阵地,发动了猛烈进攻,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阵地表土被炸松1米多深。我军先后投入4万余人的兵力,集中140余门火炮,发射炮弹40余万发,同敌人进行了反复争夺,守住了阵地。毙伤俘敌2.5万余人,敌人企图以军事进攻来“结束朝鲜战争”,的幻想宣告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