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现代战争详解
19531200000037

第37章 域外初胜(2)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从1950年11月25日开始至12月24日结束),历时29天。此次战役是紧接第一次战役之后进行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遭到我志愿军突然打击之后,虽已发觉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但恃强骄傲,认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卫边界,兵力最多不超过六七万人。于是,再次以迅速占领全朝鲜为目的,发起所渭“圣诞节”(12月25口)前结束朝鲜战争的最后攻势。其兵力部署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同军”和南朝鲜军集中13个师零3个旅和1个团22万余人,继续分东西两线发动总攻势,11月6日,便开始以部分兵力进行试探进攻。我志愿军第一次战役初战告捷后,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司令员判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必将反扑,决心利用其恃强骄傲的心理,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组织第二次战役,将敌人诱至预定地区歼灭之,初步扭转朝鲜战局,使我军站稳脚跟。此次战役我志愿军兵力部署为,西线以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第五十、第六十六军担负作战任务,以部分兵力节节抗敌,诱敌深入,而主力向后转移休整。首先以第三十八、第四十二军从敌军右翼薄弱的德川、宁远打开战役缺口,歼灭南朝鲜第七、第八两师大部,正面4个军亦随之实施突击。随即,以第三十八、第四十二军乘胜分别向三所里(位于价川和顺川之间)方向及顺川、肃川方向实施战役迂回。东线调第九兵团入朝担负作战任务;我志愿军主力已全部按期到达预定集结地域,完成了战役作战部署,此时,志愿军在前线的作战兵力已达38万余人,与“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在前线作战兵力22万余人相比已占有优势。

11月25日,我志愿军向“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发起猛烈反击。经过历时29天的激烈战斗,我志愿军在西线于德川、宁远地区歼灭了南朝鲜军第七、第八两师大部,于军隅里、三所里地区给美军第二师以歼灭性打击,并重创美骑兵第一师和步兵第二十五师;在东部战线上,我志愿军于长津湖地区对美军陆战第一师及步兵第七师以歼灭性打击。至12月24日战役结束。此役共歼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彻底粉碎了“联合国军”妄图“圣涎节”结束朝鲜战争的计划,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以外的全部领土。迫敌于三八线以南转入防御,基本扭转了朝鲜战局。我志愿军赢得第二次战役胜利的主要经验是:首先,正确估计了敌我力量对比。充分体现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在战役作战指导上,利用了敌人恃强骄傲的心理,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正确方针,给敌人以出其不意的打击。其次,我军把实施战役迂回,切断敌退路作为战役部署重点,并取得成功。此次战役,我志愿军在西线大胆地从敌人翼侧实施了双层战役迂回,加大了侧后的突击力量。当第三十八军插至三所里、龙源里切断美第九军退路后,敌人不得不实施全线溃退,使我志愿军在运动中大量歼灭了敌人。再次,这次战役,我志愿军在东部战线上计划周密,动作迅速,不仅在战役上切断了敌人的退路,而且在战术上也完成了对敌的分割包围。如对新兴里之敌,在完成包围之后,还在敌人可能逃跑的方向上预先作了布置,当敌突围后又被聚歼。首创全歼美军一个整编团的战例。

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从1950年12月31日开始至1951年1月8日结束),历时8天。这次战役是中朝人民军队越过三八线,向“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发起的一次进攻战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在第二次战役中遭到惨败,被迫撤至三八线及以南地区转入防御。此时,侵略者阵营内引起了严重的混乱和不安,英法等国主张在三八线停下来,谋求通过政治谈判来结束朝鲜战争。但美国不甘心其失败,一面操纵联合国玩弄“先停火,后谈判”的阴谋,企图借停火之机得到喘息;以争取时间,整顿军队,卷土重来。为了粉碎敌人的这一阴谋,不给敌人以喘息时间,毛泽东主席与彭德怀当机决定我志愿军越过三八线再打一仗,给敌以新的打击,加重其失败情绪,扩大我军的政治影响。这次战役采取多路突破,突破后及时实施渗透迂回的战法,并以“稳进”的战役指导方针,向敌发起全线进攻。其兵力部署为:以志愿军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第五十军和加强炮兵6个团组成右纵队,由高浪浦里至永平地区突破,向东豆川、汉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并分别从两翼向七峰山、仙岩里迂回,断敌退路,以歼灭南朝鲜军第六、第一师。以志愿军第四十二、第六十六军及加强炮兵1个团组成左纵队,山水平至马坪里地区突破分别向中板里、济宁里方向实施突击,以主力歼灭南朝鲜军第二师一部,以1个师向春川以北佯攻牵制南朝鲜军第五师,策应朝鲜人民军第二、第五军团南进。由人民军第一军团主力从东场里以东汶山里方向佯攻,配合志愿军右纵队作战,并保障其右翼安全。朝鲜人民军第二军团(欠2个团)、第五军团1个师,在洪川东南隐蔽集结,配合正面进攻,朝鲜人民军第五军团主力和第二军团2个团由杨口、麟蹄间突入,向洪川方向进攻,配合志愿军左纵队作战。此时,中朝人民军队第一线部队已达31万余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基本防线的兵力为13个师零3个旅,约20万余人,中朝人民军队在兵力上占有优势。按照作战部署,各部队准时到达出发阵地,于1950年除夕之夜发起第三次战役,中朝人民军队以连续突击和追击,与敌激战7昼夜,向南推进了80至110公里,解放了汉城,将敌人赶到北纬37度线附近地区。当我军发觉“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有计划地实施退却,企图诱我南下的阴谋时,中朝人民军队随即适时停止了追击。此后我军主力转入了休整。这次战役共歼敌1.9万余人(南朝鲜军第二师2个团,第五师1个团,英军1个营零2个连和1个坦克中队)。粉碎了敌人玩弄停火,以及固守三八线,企图大举反攻的阴谋,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敌人内部的矛盾及失败情绪。另外,此次战役我军在作战指导上是积极而稳妥的,成功地达成了战役上的突然性。在战术上采取了从正面进攻多路突破,并及时投入第二梯队向敌纵深渗透迂回,断敌退路,形成战术合围,分割歼灭敌人。同时,利用敌东线兵力薄弱,在战役发起之前先行楔入敌人防御纵深,对整个战役起到有力的配合作用。在我炮兵数量较少的情况下,集中用于主要突击方向,为支援步兵打开通道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从1951年1月27日开始至4月21日结束),历时85天。这次战役是中朝人民军队进行的一次防御战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在连续遭到失败以后,为了挽回败局,缓和内部矛盾,乘中朝人民军队连续作战,极度疲劳、补给困难之际,企图将我军压回到三八线地区。遂于1951年1月25日开始,以16个师零3个旅和1个团共23万余人,向中朝人民军队发动了全线反扑,并在进攻中吸取了其以前连续失败的教训,采取了所谓“磁性战术”和齐头并进,稳扎稳打的战法。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中朝人民军队在部队极度疲劳、兵员不足和粮弹缺乏等困难情况下,为了争取时间,掩护预备兵团集结,准备新的战役,有计划地抗击了敌人的进攻。其战役决心为:首先在西线以坚守防御钳制敌人的主要进攻集团,在东线有计划地后退,待敌人一部态势突出,翼侧暴露时,再集中主力实施反击,以粉碎其进攻。从1月27日开始到2月16日,以志愿军第三十八、第五十军及人民军第一军团在西线汉江南岸地区,实施坚守防御,阻击敌人进攻,牵制美军主力,以志愿军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第六十六军及人民军第二、第三、第五军团,在东线横城地区寻机实施反击作战。歼灭了横城地区的南朝鲜军第八师3个团,美军第二师1个营,另歼灭南朝鲜军第三、第五师各一部。从2月17日起,中朝人民军队全线转为运动防御,逐山逐水阻击敌人;为掩护志愿军第二番作战兵团的开进集结,准备新的战役,争取了时间。并在运动防御中采取了“兵力配备前轻后重,武器配备前重后轻”的原则,从汉江北岸至三八线地区共设置三道防御阵地。经过艰苦奋战,终于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至4月21日战役结束。此次战役,中朝人民军队艰苦奋战85天,歼敌7.8万余人,为掩护我战略预备队的开进、集结赢得了时间,为下一次战役创造了条件。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从1951年4月22日开始至6月10日结束),历时50天。这次战役是中朝人民军队为了粉碎敌人的登陆计划,向敌军发起的一次反击战役。第四次战役期间,“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等坚持以军事手段解决朝鲜问题,甚至不惜将战争扩大到中国。并将前几次战役失败的责任推到美国政府领导人身上,杜鲁门被迫撤销了麦克阿瑟的职务,并任命李奇微接任。在对待朝鲜战争问题上,美、英、法等国经过磋商,决定在不扩大战争范围的前提下,稳步向朝鲜北部推进,待占领有利地区后,即以“实力政策”为基础,或与中朝进行外交淡判,或继续其军事行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于4月初再次越过三八线,并计划以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将战线推进到北纬39度线及其以北地区,在朝鲜半岛蜂腰部(即元山至平壤一线)建立新防线。这时,“联合国军”的地面作战部队为6个军(军团)17个师又3个旅、1个团,共34万余人。在第一线兵力为12个师零2个旅,分别位于春川、水原、原川、大田地区。中朝人民军队为粉碎敌人的登陆计划,夺取战场主动权,继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共组织15个军(军团)计60万余人,地面兵力占有优势。这次进攻作战分为两个阶段,从4月22日至29日,我集中3个兵团12个军于西线实施主要突击;我向前推进50余公里,迫敌迟到汉城、春川一线,共歼敌2.3万余人;从5月16日至21日,我迅速调整部署,转移兵力,以第三、第九兵团和人民军第二、第三、第五军团向东线之敌实施主要突击;在县里地区歼灭了南朝鲜军第三师、第九师大部,并给第五师、第七师以重创,歼敌2.3万余人。从5月22日至6月10日,我军停止进攻,向北转移,在三八线地区组织防御和反击,又歼敌3.6万余人,并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地区。这次战役,共歼敌8.2万余人,并缴获了敌人大量武器装备,锻炼了新入朝参战的部队。

第五次战役的主要经验教训。这次战役之所以取得胜利,首先是作战指导方针的正确,特别是战役中各重要关节转换得适时是其重要因素。这次战役。我军为夺回战场主动权,粉碎敌人可能的登陆计划,在作战指导上,根据敌人的布势和战术特点,以一部兵力直捣敌人战役纵深,将敌人整个部署割裂为东西两大部分,而集中主力对预期歼灭之敌实施两翼迂回,多钳合击,同时结合正面突击和战术上的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敌人。在这一方针指导下,首先集中主力在西线实施进攻,给了西线之敌以有力打击。当取得第一阶段作战胜利,敌人主力退守汉城及汉江、昭阳江南岸建立了新的防御时,我军果断地停止了在西线的进攻,并抓住东线南朝鲜军突出的有力时机,迅速调整部署,转移主力向东线南朝鲜军实施攻击,一举取得了在县里地区歼灭南朝鲜军第三师、第九师大部的胜利,当县里地区作战结束,敌人已在全线构成了新的防御,我军补给发生困难,主力不易击破敌人时,我军毅然停止战役进攻,实行向北转移休整。在转移过程中,又根据敌人依恃其机械化装备实施尾追,我军一度陷入被动的情况,及时决定部分停止休整。立即转入防御,从而很快阻止了敌人进攻,从被动中又恢复了主动。它体现了战役指挥上的灵活性,对取得这次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这次战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在作战指导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打得急了一些。”战役准备十分仓促,以致使作战行动受到很大影响。二是“打得大了一些”。即在歼敌目标上企图大了一些。三是“打得远了一些。”此次战役证明,在敌我技术装备悬殊,特别是我无空军掩护的情况下,“我军实行战略或战役的大包围,一次包围美军几个师,或一个整师,甚至一个整团,都难以达到歼灭任务。”这使我军进一步认识到,在当时条件下,同高度现代化装备的美军作战,只能是实行战术上的小包围,打小歼灭战,逐渐削弱敌人、壮大自己,待我军装备得到改善,战术、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之后,再逐步转为打大歼灭战。

在整个战略反攻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七个半月、同朝鲜人民军一起,实行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歼敌23万余人。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回到三八线,扭转了朝鲜战局,迫使敌人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并接受了停战谈判。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