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现代战争详解
19531200000039

第39章 域外初胜(4)

上甘岭防御战役取得胜利主要经验在于依据新情况,作出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是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条件。上甘岭战役开始之前,从地形条件看,西方山附近地形较开阔,便于敌机械化部队运动,而五圣山附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判断敌人向西方山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我军把主要力量和指挥重心放到了西方山方向。当敌人却以优势兵力向我军五圣山前沿发动了猛烈进攻后,我判明敌人主要企图是首先攻占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无名高地(简称北山),进而夺取五圣山,不是小打而是大打时,我军依照实际情况,构成了新的判断,定下了新的决心,并主动停止了对注字洞南山之敌的进攻计划,及时变更部署,把作战指挥的重心放到了五圣山方向,从被动中争取了主动。其次是集中力量,坚守要点,掌握强大的预备队。这是实行积极防御的一个重要原则,上甘岭战役的作战地区597.9和北山两高地,山高坡陡,地势险要,是五圣山的前沿要点,是我防御阵地的突出部,对金化之敌威胁很大,战役地位非常重要。当判明敌人企图集中力量进攻我597.9和北山两高地时,我即迅速集中力量重点坚守。在兵力上,陆续机动战役预备队,加强这两个高地的作战;在火力上,将火炮由66门增加至140余门;在部署上,用一部兵力坚守前沿要点,掌握强大的预备队,迅速机动兵力,及时增援要点的防御。把敌人的攻势限制在这两个要点上,最后敌人以失败而告终。事实证明,在防御战斗中,必须贯彻重点设防、重点守备的原则。只有将主力用在主要方向和要点上,并控制和掌握强大预备队,才能增强防御的韧性和弹性,以致挫败敌人的进攻。再次,依托坑道,反复争夺,是上甘岭战役的显著特点。这次战役中,我志愿军发起较大的争夺达29次,大量杀伤、消耗了敌人。经验证明,依托坑道、反复争夺是坚守防御作战中稳定防御、挫败敌人进攻的有效手段,这种手段是以坚守表面阵地、坚守坑道和坚决反击三个方面的密切配合和灵活运用。只有依托坑道顽强坚守,适时机动部队坚决反击,与敌反复争夺以至有时在拉锯式的战斗中大量歼灭敌人,才能最后粉碎敌人的进攻。除以上经验外,在此次战役中充分发挥了我军的政治优势,为保障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这次战役,我军在发挥现有武器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我军的政治优势,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进行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使我军指战员的政治觉悟得到了极大提高,高度发扬了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涌现出黄继光、孙占元等一批英雄人物。因此,在这次战役中,我志愿军能以劣势的武器装备与敌顽强战斗43天,靠的就是这种革命精神,先后打退了敌人大小900余次的进攻,最后取得了战役胜利。

1953年春季反登陆作战准备和夏季反击战役。春季反登陆作战准备(从1952年12月中旬开始,到1953年5月上旬结束)。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了早日摆脱被动状态,于1952年底前开始便筹划在中朝军队侧后实施大规模登陆进攻计划,以配合其正面进攻,来结束这场战争,并为此进行了一连串的准备。对我军来说,防止敌人在我侧后登陆是军事战略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能够防止敌人侧后登陆,我军也就掌握了朝鲜战争的主动权。为此,我志愿军下决心全力以赴进行反登陆作战准备。我先后动用志愿军20个军(不含人民军6个军团),另有7个野战炮兵师,4个高射炮兵师,3个坦克师。空军有14个师也进行了反登陆作战准备,进行了工程浩大的战场和物资准备。在东西海岸和正面战场1100公里的弧行防线上,形成了以坑道或钢筋水泥工事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此次反登陆作战准备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远远超过任何一次战役准备,其重要意义是我军已完全掌握了朝鲜战争主动权,迫使敌人不得不放弃冒险登陆计划,从而为朝鲜停战的实现铺平了道路,为我军下一步发起的夏季反击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3年夏季,中朝人民军队为促进朝鲜停战的实现,发起了夏季反击战役,对“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进行了不同规模的三次进攻。此次战役是从1953年5月13日开始,到7月27日结束。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战。当时,停战谈判最后一个问题,即战俘问题的谈判上,美国政府仍推行两手政策,一面同中朝进行谈判,一面积极扩编李承晚军队,作继续战争的准备,李承晚集团更是竭力反对停战,大肆叫嚷要向鸭绿江进行一次全面的军事进攻,并扬言“在必要时单独决战”。美帝国主义不愿公平合理地解决朝鲜问题。但美帝国主义从全球战略利益考虑,战争拖下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此时,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战场上的总兵力已达120万余人,其中李承晚军队有64万余人,地面部队有24个师,其中李承晚军队16个师,并已构筑有相当坚固的工事。我军此时总兵力为180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有135万余人,19个军,人民军45万余人,6个军团,阵地坚固,作战物资充足,士气高昂。鉴于这一形势,毛泽东主席及时地指出:“我们必须在行动上有重大表示方能配合形势,给敌方以充分压力,使类似事件不敢再度发生,并便于我们掌握主动。”毛泽东主席根据当时敌我双方的情况,为我军确定的方针是:“争取停,准备拖。而军队方面则应作拖的打算,只管打,不管谈,不要松劲,一切仍按原计划进行。”据此,我军决定在继续加强海岸防御的同时,以积极行动配合谈判,计划于5月中旬组织战术性反击作战。这次战役的目的,一是配合停战谈判,促进停战早日实现。二是改善我军现有阵地,以便在以后的斗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三是锻炼一下我新入朝的部队。这次战役在“稳扎狠打”基本精神指导下,采取“集小胜、多胜为大胜的方针”在战役战术上力求全歼、速决。整个反击作战采取统一与分散相结合,共进行了三次反攻。

第一次反攻是在统一计划下分散进行的,为紧密配合停战谈判早日结束战争,我志愿军决定向敌(以打击美军为主)发起反击。从1953年5月13日至26日,对敌人连、排兵力防守的20个阵地攻击29次,共毙伤俘敌4130余人,巩固阵地2个,将阵地推向敌方2平方公里。迫使美方基本接受了朝中方面关于遣返战俘的建议。第二次反击是从5月27日开始,到6月15日结束,歼击目标较第一次反击大,以敌营以上目标为主,这次反击,是在美方同意我方提出的“将不直接遣返的战俘交中立国安排”的方案的情况下,而李承晚则极力叫嚣反对任何妥协。根据这种形势,为了进一步促进谈判,我志愿军将原以打击美军为主改为以打击李承晚军队为主。这次反击,我军先后对敌51个团以下阵地进攻65次,歼敌4.1万余人,扩大阵地面积58平方公里,促进了停战谈判,双方达成了关于遣返战俘的协议。第三次反击(即金城战役)。这次反击作战是在统一计划,统一时间内发起的。从7月13日开始,到27日结束。主要反击对象是李承晚军队。此时,经过第二次反击作战后,停战谈判进展很快,各项协议已全部达成,双方即将准备签字,但李承晚竟公然破坏协议,以“就地释放”为名,扣留了我方战俘(朝鲜方面战俘2.7万余人),妄图破坏停战谈判。为了加深敌人内部矛盾,加速停战的早日实现,我军决定狠狠打击李承晚军队,随即发起了第三次反击作战,这次反击,我集中第二十兵团指挥的5个军及全军的主要炮兵,在正面其他各军配合下,向敌25公里的防御正面发起进攻,历时14天,歼敌7.8万余人,收复土地178平方公里。整个夏季进攻战役共歼敌12.3万余人,收复土地238平方公里。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阶段,即整个战略防御阶段,历时两年零一个半月,这一阶段军事斗争和停战谈判交错进行。我军在“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实行“零敲牛皮糖”的作战原则,共歼敌72万余人,迫使敌人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双方在停战协定上正式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特点及其胜利的伟大意义:在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动员了其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海军近半数的兵力投入朝鲜战争,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现代化武器,但最终被中朝人民军队所打败。我军(含人民军)共歼灭“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109万余人(含美军39.7万余人)。美军消耗各种作战物资7300余万吨,作战费用830亿美元。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争中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伤亡36万余人,消耗各种作战物资560余万吨,战争经费62亿元人民币。

纵观这场战争的突出特点是:一、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一场具有相当规模的局部战争。这场战争,虽然是在朝鲜一个国家进行的,但是参战国很多。敌方是以美国为首的16个国家军队组成的所谓“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我方则是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这种多国部队参战的局面,使敌我双方的战略指导和战争的规模、方式和进程必然受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和约束。这就决定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尖锐性。在这样一个狭小的战场上,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兵器,作战规模愈来愈大。到战争结束时,敌我双方投入的兵力已达300多万人。美国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所有现代化武器。喷气式飞机的广泛使用,某些战役战斗的炮火密度,敌人空军轰炸的密度,战场上的兵力密度,都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水平。这种情况,给我军战略指导、作战指挥以及对战争的支援等,都提出了新的问题。二是战争双方的经济力量和军事技术装备优劣异常悬殊。美国当时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实力居世界之首。1950年,美国工农业生产总值达1507亿美元,钢产量达8770多万吨。其军队拥有高度现代化的技术装备,除了陆军,还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它投入到朝鲜战场上的作战飞机最多时达2400余架,舰艇300余艘,掌握着制空权和制海权。其地面部队全部机械化,拥有大量的火炮和坦克,火力强、机动快,进行的是现代化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就我方来看,当时我国初建不久,战争创伤尚未恢复,经济又极为落后,1950年工农业总产值仅574亿元人民币,钢产量61万吨。我军参战初期,既无空军也无海军,后来虽有少量空军参战,也只能掩护主要交通运输线,不能直接用于协同步兵作战;陆军装备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坦克作战,火力、机动力远不如敌人。然而,美帝国主义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内部矛盾重重,兵力不足,难以坚持持久作战。而我军是一支久经战争锻炼和考验的人民军队,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士气高昂,内部团结,而对强敌勇敢斗争,而且兵力雄厚、资源丰富,能够坚持持久作战。三是战场情况特殊,敌我双方作战行动受到一定限制,朝鲜半岛三面环海,地幅狭长,全境多山,从北向南延伸,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北部多高山峻岭,丛林密布,南部多系丘陵地带。战争的主战场在北半部,这种地理条件,不利于大兵团广泛实施机动,现代化技术装备也难以充分发挥效能。四是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异常尖锐、复杂。朝鲜停战谈判,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在战争中遭到严重失败,在国际国内的重大压力下不得不勉强接受的,在长达两年的谈判过程中,双方都进行了有力的攻、防作战,都力争战场上的主动,来保持谈判中的有利地位。停战谈判和军事斗争交织在一起的局面,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是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妄图征服全部朝鲜,进而扩大侵略的计划,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保卫了我国的安全,打出了国威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二是揭穿了美帝国主义外强中干的纸老虎本质,打破了它“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反帝反殖斗争。三是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大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民族自尊心空前增强。同时也促进了全国正在进行的民主改革和经济恢复工作,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了像黄继光、邱少云等一批国际主义英雄人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这种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将激励我们世世代代发扬光大。四是取得了现代战争的经验,造就了一大批适应现代化作战需要的军事指挥人才,我军的作战能力、军事学术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促进一厂我国的国防建设和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不仅对现在而且对将来的反侵略战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