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4)
19525900000010

第10章 林则徐广东禁烟(1)

150多年前一个漆黑的夜晚,整个广州城正沉浸在一片死寂之中。可是在两广总督(广东和广西两省的最高长官)的衙门里,却依然灯火通明。一位威风凛凛的官员,正在审训一名犯人。这位官员就是皇上派来查禁鸦片的钦差大臣林则徐。

被审的那个鸦片贩子,在林则徐威严的目光面前,吓得浑身哆嗦。他跪在地上,一边鸡啄米般地磕头,一边不停地求饶:“大人饶命,大人饶命……”

“可以饶你一命,”林则徐的目光依然那么威严,“不过你必须把和你勾结在一起贩买鸦片的大官们,都交待出来。”

“是……是……”这家伙连声应着。

林则徐为什么要来查禁鸦片,这鸦片又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鸦片就是平常所说的大烟,是英国商人从印度运到中国来的。人要是吸上了大烟,就特别容易上瘾。一旦上了瘾,就会变得面黄肌瘦,有气无力,成为半死不活的大烟鬼。

以前英国人和咱们中国人做买卖,老是赔本。因为他们的洋布、洋表一类的玩意儿,中国人根本就不喜欢。可是咱们中国的茶叶、丝绸等,却在英国特别受欢迎。但自从他们把鸦片运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英国人每年都要从中赚走不计其数的银子。这还不算,他们的鸦片给中国人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危害。无数老百姓因为抽上了鸦片,而闹得家破人亡。好多士兵自从抽上了鸦片,就再也没有力气打仗了。而那些地主老财们为了买大烟,就更加残酷地搜刮贫困的老百姓。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贪官污吏不但不严厉禁烟,相反却趁机同烟贩子们勾结起来赚钱发财。尤其是在广州这个和外国人做生意的地方,这种现象就更为严重了。

这时候清朝的皇帝是道光。这个人没有任何本事,办起事来连一点主张也没有。眼看着国家和人民深受鸦片的毒害,他却一直犹犹豫豫,不敢下令禁烟。经过林则徐的苦苦劝说,道光才下定了决心。林则徐这次到广州,就是被道光派来禁烟的。

林则徐来到广州后没有马上公开自己的身份。除了两广总督邓廷桢和水师提督(水军最高长官)关天培外,谁也不知道这件事。

在广州街头,到处都有骨瘦如柴、脸色蜡黄的大烟鬼,他们有气无力地缩在墙角里,不住地打着哈欠,鼻涕眼泪一个劲儿地往外流。化装视察的林则徐看到这些令人心酸的情景,心里非常难过。

“大老爷,您行行好吧!我们全家七口人已经没一粒米下锅了。”一个大烟鬼爬到林则徐跟前,一边磕头,一边哀求。

林则徐实在不忍心再看下去,随手递给他一块银子。没想到这家伙一接过银子,就突然来了精神。他从地上爬起来,一溜烟儿似地朝大烟馆跑去。

街头的情景使林则徐难过极了。他深深感到,要想彻底禁烟,一定要先查出并严惩那些走私鸦片的贪官污吏和汉奸卖国贼。于是就像前面讲的那样,林则徐在关天培等人的帮助下,一连查明了二十几个贩烟的贪官。

一天早晨,广州的文武大臣们都被召集到了两广总督衙门。这些人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所以谁也没在意。正当他们悠闲地聊着天时,突然听见邓廷桢宣布:“钦差大臣到!”这些官老爷们都愣住了,怎么突然间来了钦差大臣呀。

这时候,林则徐威严地走了进来。他扫了人群一眼,用洪亮的声音说道:“皇上派我来是为禁烟的事。凡是参与贩卖大烟的人,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当官的,一律严加惩处。”

听到这里,大臣们开始乱了起来。一些主张禁烟的连声说好。而那些暗中勾结烟贩子的大臣们,有的吓得心跳加快,有的互相挤眉弄眼儿,有的还故意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大家请安静!”林则徐高声说道,“我现在已经查明,你们当中有人参与了贩卖鸦片。是谁就赶快站出来。不然的话,一定要加重处罚!”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人应声。他们觉得林则徐只不过是想吓唬吓唬人,一个刚到的钦差大臣能知道什么呢。

“伍绍荣,伊里布……”林则徐等了一会儿,见没有谁站出来承认,便大声将那些贪官的名字一一点了出来。

这帮家伙顿时都傻了眼。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新来的钦差大臣竟早把他们的情况掌握了。难道林则徐是个神仙?还没等他们明白过来,关天培已经指挥一群武士冲上去,把他们都给抓了起来。

林则徐除掉了这些贪官污吏后,便开始找英国人算账。他命人前往英国商人住的商馆,要求他们将鸦片全部交出来。

这伙英国商人的头目叫义律。义律是个非常狡猾的家伙。他耍出了各种花招,就是不肯把鸦片交出来。

一天深夜,英国商馆里的一间屋子里还亮着灯光。义律正和一个叫颠地的大烟贩子商量如何对付林则徐。

“我们的军舰就停在珠江口外的海面上。你可以连夜跑出去汇报这里的情况。”义律低声对颠地说。

“怎么个跑法呢?”颠地显得很没把握。

“化装!你就化装成一个中国人。”

“看来也只能这么办了。”颠地说完,便开始准备逃跑。

这两个家伙满以为这个鬼主意还不错呢,可哪里想到,他们的阴谋已经被门外的一个中国仆人听得清清楚楚。当颠地偷偷摸摸从商馆溜出来的时候,这个仆人也跟了出来。

颠地穿了件大长袍子,头上还扣了个瓜皮帽。他一边向江边走,心里一边暗自高兴。可是没走多,远,他就发现了火把的亮光。原来是那个仆人领着清兵追上来了。这家伙一看事情不好,便撒开腿拼命地跑,他一口气跑到江边,一见后面的人已经赶了上来,便什么也不顾地跳进江里。本来,这家伙的水性还不错,可是今天由于他穿着长袍,还没游出100米,就被清兵拖上岸。当这个落汤鸡一样的烟贩子被带到林则徐的大堂上时,已经站不起来了。

“颠地先生,请你放聪明些!在我们中国的领土上,不交出鸦片,谁也逃不了!”林则徐大声训斥了这家伙一顿,然后对他说,“请你回去转告义律先生,再不交出鸦片的话,我们就对他不客气了。”

义律看到浑身湿漉漉的颠地像丧家狗一样跑了回来,知道逃跑没成功。但这家伙顽固得很,还是拒绝交出鸦片。

林则徐见义律迟迟不交出鸦片,非常气愤,于是就派关天培带兵将商馆死死围住。那些在商馆里做工的中国人,一见这种情况也很激动,为了迫使义律投降,他们就商量好,一齐从商馆跑了出来。

开始义律这家伙还很强硬,可是没过一天就有些支持不住了。因为商馆里用的水和粮食都要从外面运来,现在商馆被围,干活的中国人也跑掉了,他们不但吃不上饭,连水也没有喝的。

到了这种地步,义律还想顽抗。他的蓝眼珠转了转,又想出一个坏点子来。他找来颠地,让他马上去见林则徐。不一会儿,颠地背着一个大包袱,走出了商馆。

当清兵把他带到林则徐面前,这家伙一句话也没说就开始解包袱。

“颠地先生,你是来交鸦片的吗?”林则徐大声问他。可是大包袱一打开,林则徐立刻明白了:里面白花花的不是鸦片,而是银元。

“你想错了,颠地先生。”林则徐冷冷地说,“快回去告诉义律,我忍无可忍了。”

义律一见颠地又是垂头丧气地跑了回来,知道一切都完了。这个阴险狡猾的家伙,再也想不出什么鬼点子了,他只好让英国商人们乖乖地交出了全部鸦片。

林则徐清点了一下,一共有2.2万多箱,他立即宣布,将鸦片全部销毁。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率领广州的文武大臣们来到了虎门海滩。广州城的无数老百姓,也都赶来看这壮观的场面,虎门海滩一时人山人海,气氛热烈。关天培早已带人在海边挖了两个15米宽的销烟池,每个池子里都有洞通到大海。

“开始销烟!”林则徐一声令下,只见几十名身强体壮的大汉挥舞起了铁锹,他们劈开鸦片箱,将大烟和白灰拌在一起倒进池中。当海水被放进池子里时,随着“咕嘟咕嘟”的沸腾声,一团团浓烈的黑烟冲上了天空。

顿时,海滩上的人群也沸腾起来,人们不顾呛鼻子的臭味,涌到销烟池边欢呼跳跃。这时候,一个衣服破旧的老头子突然从人群中跑了出来。他远远地跪在林则徐面前,激动得泪流满面:“林大人英明,林大人英明啊!”老人一边给林则徐磕头一边大声喊着。

“林大人英明——”海滩工人们也都一齐喊起来。

就在中国人民激动地欢庆这一胜利时,义律那帮英国商人们只能在远处眼巴巴地看着,虽然他们恨透了林则徐,但现在也无可奈何了。

虎门上空的黑烟一直冒了二十几天,这些鸦片终于全部被销毁了,就连池子里剩下的黑渣,也都被冲进了大海。

林则徐的销烟运动取得了胜利。可是义律那些英国人是不会吃这个亏的。不久,这帮侵略成性的家伙便把这当成借口,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他任北大校长时所提倡的学术精神,对近现代中国教育学术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商人家庭,自幼酷爱读书。他11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本来比较富裕的家境日渐贫寒。蔡元培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勤学不辍,17岁考中秀才。1889年,蔡元培到杭州参加乡试,中举人,第二年进京参加舍试,再次金榜题名。但他当年没有参加殿试,而是在1892年才进京参加殿试,中了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由于其才华卓著,被授为翰林院编修。这时的蔡元培,是一个众人钦慕的青年才俊。

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1898年,维新变法又遭失败。在这一系列风云变幻中,蔡元培认识到腐朽的清政府没有希望,决心通过兴办教育来救国。

1898年,蔡元培弃官回到故乡,为浙江的新式教育奔走。他写成《学堂教科论》一书,提出新式教育的总体设想,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开创之作。1901年起,蔡元培又赴上海推行教育改革,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使之成为上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阵地。1905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

1907年至1911年,蔡元培在德国系统学习了教育学理论,他还编著了《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国伦理学史》,翻译了《伦理学原理》。

1911年底,蔡元培回到上海,参加筹建中华民国的工作,被任命为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这样一份纲领性的文件。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德、智、体、美四育的人,在主持教育部期间,蔡元培进行了多项改革,颁布了一系列政令。1912年,袁世凯篡权后,蔡元培便辞去教育总长职务,先后赴德、法从事学术活动。

在法国期间,蔡元培联合李石曾、吴玉章等人成立华法教育会,并任会长。华法教育会招收华工到法国,设立旅法华工学校进行初步教育,为华工培养出了一批懂翻译、有知识的骨干。

赴法勤工俭学活动,吸引了国内大批有志青年。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法国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中,有许多是曾赴法勤工俭学的,比如周恩来、蔡和森、王若飞、邓小平、聂荣臻、李富春等等。由此可见,赴法勤工俭学不仅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而且在中国革命史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作为这一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蔡元培功不可没。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聘请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任文科学长,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为文科教授,同时也留任一批学有专长的旧学人物。蔡元培在北大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形成了宽容的学术氛围。

蔡元培的改革,使北大生机勃勃,为“五四”运动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1920年,蔡元培打破男女不同校的禁例,在北大招收女生,开高等教育史上之先河。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历任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并努力发展中国的文化事业。

“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投身民主进步运动,参与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全力营救因抗日而遭囚禁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他主张枪口对外、一致抗日,主张充分保障人民的言论、集会、出版、结社自由。

1936年,蔡元培身染伤寒,从此体质虚弱。1940年,一代宗师蔡元培在香港养病期间与世长辞。

蔡元培逝世后,举国哀悼。毛泽东的唁电“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对蔡元培一生最好的评价。

康熙智除鳌拜

康熙皇帝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名叫玄烨,他小时候就十分聪明好学。六岁那年,他去给父亲请安。顺治皇帝问他长大以后愿意做什么样的人,玄烨回答说:“愿意效法父皇。”顺治皇帝觉得玄烨志向远大,十分喜欢他。

顺治皇帝弥留之际,指定玄烨做继承人,这年玄烨才八岁。因为玄烨太小,顺治皇帝又让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辅政。

第二年,玄烨登上皇位,宣布建元康熙(康熙元年为公元1662年),小皇帝每天不是读书就是玩耍,朝廷大权都落在辅政大臣手里。

在四个辅政大臣当中,鳌拜是最跋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野心日渐显露出来。康熙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看法,但鳌拜决定了的事,如果康熙不同意,他就终日在朝廷上闹,逼康熙同意。哪个大臣有异议,他就找个借口将其杀掉。这时,鳌拜的权力已经超过皇帝了,这是封建帝王根本不能允许的。但是,康熙帝由于年龄小,无力管住鳌拜的越权行为,只能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