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19525600000003

第3章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3)

这种生存方式又经历了好长时间,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又出现了二次更大的飞跃,那便是农业的发展。开始,人们偶尔把一把野谷子撒到地上,到了春天,发现了地上长出禾苗来,等秋天到来时;禾苗又长成了更多的谷子。于是,人们就大量种植起来;据传说,这种方法是“神农氏”告诉给人们的。神农氏带领大家开垦荒地,进行播种;还用木头制造一种耕地的工具——耒耜(lěi sì,一种带把的木锹),这样人们劳作起来更简捷方便了。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人们一年的收成越加丰富,再也不用为吃饭担忧了。

还有人说,神农氏还亲自尝过各种野草野果的味道,他不仅发现许多能吃的食物,还发现了许多可以治病疗伤的药材。这无疑对人们健身强体、延长生命有巨大的作用。

说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想到传说中的另一位人物——“有巢氏”。当时,原始人群是没有固定居住地点的,这样就免不了遭受到猛兽的侵袭。后来,有巢氏看到鸟儿在树上搭窝很安全又舒适,野兽上不去,伤害不到它们。于是,有巢氏就告诉人们像小鸟儿那样,在树上造屋。人们把这叫做“构木为巢”。这样一来,原始人群就有属于自己的家了。

无论是有巢氏,还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我们姑且不论他们是否确有其人,但是从构木为巢,钻木取火,一直到渔牧、农业的发展变化,都充分有力地证明原始人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

尧舜让位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和禹。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

尧年纪老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

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很合适。”

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

另一个叫罐兜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

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到会的一致推荐舜。

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名叫瞽叟(就是瞎老头儿的意思),是个糊涂透顶的人。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以,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象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巳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您呀!”

舜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

以后,舜还是象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又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让”。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死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

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了。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把小腿上的毛也磨光了。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为了治水;每天到处奔波,几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据说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因此,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象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了。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

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父死子继家天下

大禹完成了治水的任务后,舜已经很老了,于是他让禹来接替他的位置,自己带着妻子,到外地出游去了。那时有个习惯,老首领让贤以后要离开都城,以便让新首领行使权力,树立威信,使民众的心逐步转移到新首领身上。

大禹品德高尚,治水有功,深得万民的拥护。帝舜虽然让位了,但人民怀念他。在他100岁的时候,一次到南方巡游,突然患病,死在了苍梧山(现湖南省宁远县南)。噩耗传来,国中臣民无不悲哀。

大禹听到此讯,也是悲痛欲绝,亲自率领众大臣,来到苍梧山,以隆重的礼仪,建陵殡葬了舜,并修庙祭祀,这就是至今犹存的零陵和舜庙(在今湖南宁远县)。

大禹殡葬了帝舜,带蛾皇、女英二妃返都。这二妃痛不欲生,当乘船过湘水时,竟双双投江而死。人们不忍说她们死了,而说她们变成了湘水神,因此称作湘妃。

舜去世后,大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这就是夏朝的开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个国君。

大禹当上夏朝的国君后,虽然身居高位,却不贪图享乐,没有忘记肩负的重任,没有忘记天下的长治久安。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外出巡游,了解民情。

禹王在巡视期间,看到多数部落首领对他毕恭毕敬,可是也有的部落首领并不把他这个禹王放在眼里,他便下令把各部落贡献的铜凑集起来,铸成了九个大鼎,象征九州。每个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珍禽异兽,然后将九鼎运至宫中,号称是镇国之宝。各部落首领定期向禹王进贡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拥有九鼎的禹王,当然也就成了九州大地的主人,这九个鼎后来就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

九鼎铸成后,夏禹逐渐在行使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有时,他还有意使这种权力神圣化,使之不受侵犯,否则,他就无法将这遍布九州的各部落有效地统一起来,组织起来。

禹王晚年有一次在茅山(今浙江省绍兴)召集各部落首领,说是共商大事,实际上是想借此再显示一下威风,巩固他对万国的控制。说来也巧,这次大会刚开始,就恰好给了禹王一个显示威风的机会。原来是离茅山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部落,叫防风氏。这防风氏对禹王的权力没有看得很重,因此开会时,有意迟到。禹王见此情况大怒,下令将防风氏处死。各部落的首领见禹王如此厉害起来,个个胆战心惊,唯命是从。

禹王去世前几年,也曾仿照尧、舜的样子,想找一个贤能的人做自己的继承人。最初,人们推举在帝舜时就掌管刑法的皋陶,但不久,皋陶就因病去世了。后来经过商议,又一致推举伯益做他的继承人。

伯益曾经是大禹治水的一名主要助手。他擅长畜牧和狞猎,曾教会人们用火烧的办法来驱赶林中的野兽。所以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伯益是仅次于大禹的一位英雄。

随着禹王王位的巩固,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王权不应该落入他人之手,而应由自己的儿子来继承。可是伯益功劳卓著,威望极高,首领会议上大家又一致推举他做自己的继承人。禹王感到众怒难犯,只好顺水推舟,答应下来,为此事;禹王好多天都没有睡好觉。后来他想到自己所以能顺利的继承舜位,一是当年治水有功,二是舜选定自己继位之后,就把治理天下的大权全都交给了自己。如果我也效法当年舜的做法,将来的大权肯定会落入伯益手中。我为何不把处理国家的实权交给自己的儿子,而只给伯益一个继承人的空名呢?于是禹王就照此做了,过了几年,他的儿子启由于把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逐渐高了起来,而伯益虽为继承人,却没有新的政绩,他过去办的好事,人们也渐渐淡忘了。禹王死后,他的儿子夏启就真地行使起王权来了。而多数部族的首领,也都表示效忠于启,他们说:“我们忠于启,他是禹王的儿子啊!”

这下伯益可生气了,他召集东夷部族率军向启杀来。而启早有防备,经过一场大战,把伯益的军队打败了。夏启为了庆祝胜利,在钧台(今河南省禹县)举行了大规模宴会,公开宣布自己是夏朝第二代国君。从此,选贤任能的公天下制度就变成了父死子继的家天下制度了。

尽管启打败了伯益,但他改变禅让传统的这种做法,在许多部族中引起了非议。有一个部族首领叫做有扈氏。首先站出来指责夏启,要求他把王位还给伯益。于是,夏启就和有扈氏在甘泽地方发生了战斗。两军对垒,大战开始前,夏启激励将士们说:“我要告诉大家,这个有扈氏不敬天帝,不遵王命,是天帝命令我来消灭他!因此你们要服从我的命令,奋力出击;不可懈怠!”夏启训话完毕,六军兵士就挥舞刀枪,呐喊着向有扈氏的队伍杀去。经过一场激烈的厮杀,有扈氏被打败了。从此,夏启的王位终于坐稳了,父死子继的家天下制度正式开始了。

夏启。实行家天下制度的故事,说明那时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已被彻底破坏,私有制正式确立,开始出现了国家的雏形,奴隶社会到来了。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进步。因为,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活极其艰苦。到了奴隶社会,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分工,社会生产力有很大提高,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也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所以说这是历史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