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19525600000004

第4章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4)

少康中兴

夏启废除了禅让制度,开创了父死子继的世袭制度,他当上国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着父亲会见首领的样子,大会诸侯。他的主要目的是让诸侯们看一下自己的武力,见识一下自己的财富,领略一下自己的显赫地位。夏启还喜欢巡游。过去尧、舜、禹到各地巡游,主要是为了了解各地的风俗,倾听百姓的呼声,解决部族间的纠纷。如今夏启巡游则完全是为了炫耀和享乐。他觉得,在外巡游,有武士保驾,美女陪伴,每到一处,有诸侯迎送,百姓助兴;吃遍万国佳肴,阅尽天下美景,真是胜似天仙,于是更加恣意玩乐。

诸侯们看到这位新王的奢侈和享乐,无形中便产生了艳羡和取代之心。但夏启觉得江山稳如磐石,所以对大臣们的非议,一概充耳不闻,对诸侯王的反叛,也只是匆匆镇压下去了事。这样,做了9年的国王,腐败的生活使他缩短了寿命,他很快就死去了。他的长子太康继承了王位。

当初夏启称王时,曾借了大禹的余威,他自己也东征西战,才站稳了脚跟。如今继位的太康,既未见过祖父大禹的辛劳,又未见过父王夏启当年征战,他耳濡目染的只是父亲无休止的巡游和无度的挥霍(huo),所以他对治国一窍不通,吃喝玩乐的本领却学了不少,尤其喜欢出去打猎。他做了国王后,丢开国家大事不管,整日外出狩猎,一去就是几个月,快乐得忘了回家。

就在太康荒政、国势日衰的时候,东边的东夷族强大起来了。在东夷各国中,要数有穷氏的势力发展最快了。它的国君是个勇猛善战的神箭手,名字叫后羿。为什么叫后羿呢?传说在帝尧时期,天上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顿时大地龟裂,河塘干涸。这时东夷人中有个名叫羿的神箭手,手持强弩,射下九个太阳,这才拯救了人类。现在,有穷国的国君射技神奇,人们认为这是神羿再世,所以就把他称作后羿了。后羿箭法娴熟,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国中的青年人也都喜射好武,而且还把邻国的不少青年都招引到有穷国来,这样年复一年,有穷国逐渐强大起来了。

这时,太康打猎的兴致正浓,对朝中的政事不闻不问,对东夷方面的动向更是全然不知。一年秋天,他带着自己的弟弟仲康及一帮大臣,离开王都,又到山林中打猎去了。后羿看到太康长期外出打猎,丢下国家大事不管,引起老百姓的怨恨,就乘机率兵夺取了夏朝的首都安邑,就是现山西省的安邑县。太康听说后,后悔不迭,但也无奈,他身边兵马无几,不能与之抗衡,没过几年,便在忧郁中死去了。

太康的弟弟仲康见哥哥忧郁而死,自己又不能返回王都、便自立为夏王,继续在外流亡,等待复国的时机。

且说那占了夏王都安邑的后羿,其实也是一个目光短浅的莽夫。他自己也十分喜欢打猎,喜欢玩乐,不善于管理国家大事。后羿手下有个大臣,名叫寒浞。他生性狡诈,骗取了后羿的信任。寒浞后来用小恩小惠收买了后羿的家奴、用酒把后羿灌醉后,杀死了他,并霸占了他的妻子和全部家产,掌了大权。后来,他有了两个儿子,大的取名浇,小的取名叫豷。这兄弟俩长到十几岁,力气就大得惊人。寒浞见两个儿子勇力过人,就请来武师教他们舞枪弄棒,领兵布阵,没过多久,他们就成了智勇双全的将军。寒浞有了这样的两个儿子,真是如虎添翼,便把浇封到过地,所以也称过浇;把豷封到戈地,所以也称戈豷。

再说太康的弟弟仲康由于连年流亡在外,身患重病,加上心情不愉快,很快就死了。他的儿子后相又戴上了那顶徒有虚名的王冠,寒浞怕后相以后的势力壮大,回来复兴夏朝,就派大儿子浇带兵去杀了后相。后相的妻子后缗这时正有身孕,她躲开了浇的搜捕,偷偷跑回了娘家。后来她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少康,后缗把眼泪咽到肚里,把仇恨埋到心底,她决心把少康抚养成人,将来去实现他父亲报仇雪恨、兴邦复国的遗愿。

光阴似箭,少康转眼间长到20岁了。20年来,他不断从母亲及外祖父那里受到报仇雪耻的教育,立志发愤图强,为复兴夏朝做准备。起先,他在外祖父那里管理畜业,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打仗的本领。不料,一年夏天寒浞听到消息知道少康是夏后相夫人的遗腹子,大为震惊,他还以为夏后氏已被灭绝了呢。听到如此恶讯,寒浞心神不安,心想,此人不除,后患无穷。于是,立即派出大臣椒,带领一班人马,前来捕杀少康。哪知少康听到此讯,就赶紧逃到虞舜后代有虞氏那里,从而躲过了椒的追捕。这有虞国的国君叫思,一向对后羿、寒浞的暴政不满,又见少康气度不凡,大有夏人先祖的遗风,就让他在部落里担任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管理财物的本领。这样,少康就变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后来,虞思看到少康忠于职守;办事干练,为人可靠,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把一块叫做“纶”的地方交给他管理。纶这个地方方圆10里,有很好的田地,还有兵士500人,对少康这个亡国之君的后代来说,总算有了恢复夏朝的根据地和武装力量。

过了许多年,在少康治理下的纶地人丁兴旺,生产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成了远近闻名的“天国”。过去散居在山林中的夏人,听说少康是夏后氏的后代,他治理下的纶地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于是纷纷前来投奔,少康的力量不断壮大起来。

一切都准备好了,少康便从纶地起步讨伐寒浞。寒浞多年来只顾享乐不理政事,大失民心,就是他手下的心腹将士们也早与他离心离德。这时突然兵临城下,而且打的是夏王国的旗帜,哪个还敢抵抗?于是被少康打得一败涂地。寒浞也在乱战中被杀死。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少康回到了夏故都。他奠典先祖,安抚百姓,设置百官,重整国家。几年后,少康的实力更加雄厚,于是,又起兵讨伐过浇和戈豷。这时,过浇和戈豷虽奋力顽抗,但大势已去,终于被少康消灭了。天下又回到夏禹子孙的手里。这件事,在历史上称为“少康复国”或“少康中兴”。

酒的发明

我国的酿酒史源流长,并且酒的种类繁多。我们可见古人称它为醴、浊酒、绿、醪等等。那么,是谁发明了酒呢?

民间传说,发明酒的是一个叫杜康的人,他把剩米饭挂在树枝上,偶然间酿成了酒。后来,“杜康”就成为酒的代称。曹操的诗中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另一种说法是,发明酒的人是夏禹时代的仪狄。据说仪狄是夏禹的女儿,她制成了酒献给夏禹喝。夏禹喝了之后,认为甜美异常,且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陶醉与舒适。于是,夏禹反对制酒,他认为这东西有可能吸引人沉湎其中,后世的君王也可能会为它耽误政事,导致亡国。还有人认为,仪狄是夏禹的臣下。看来,仪狄生活在夏禹时代是确定无疑的,他(她)发明了酒,但这仪狄是何身份,今天已无从考察。

然而,发明酒的人真的是仪狄吗?现代考古学发现,酒的酿造远在夏朝之前就已开始,最早是用剩下的米饭自行发酵而成。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粮食生产越来越多,北方的高粱与南方的稻米都成为酿酒的原料。从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酒器来看,大汶口文化时期已经有了酒。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饮酒用的陶杯、陶益等酒具。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遗存中,发现有大量随葬的酒器。二里头遗址在时间上属于夏代,可见夏禹之后,酒已经大行于世。后来的夏桀更是建造了酒池,可供3000人象猪一样趴在池边开怀痛饮。

夏禹对酒的反对是没有用的,酒的魅力已征服了他的臣民。夏代酿酒之风越来越盛,连中兴夏朝的少康也亲自参与酿酒,还发明了制作“秫酒”的技术;这可能与他在有虞氏处做过专管膳食的庖正有关。

实际上,仪狄、少康都不是发明酒的人,他们的功绩是总结了前人造酒的经验,研制出一套成形的技术,所以得到了“作酒”的美称;就像仓颉造字、孔子删诗一样,是建立在别人的劳动成果上的,是集大成者。

酒的大量酿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夏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粮食产量的大大提高。

夏朝的灭亡

夏王朝传到桀的时候,开始衰亡,桀是禹的第14代孙,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桀生活十分奢侈,饭菜稍微不合口味,他就会杀掉厨师。他又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桀又在洛阳建造新的王宫,动用了几十万民工,用了7年的时间方才造好。成千上万的奴隶在建王宫时死去。

桀杀掉劝谏他改过自新的关龙逢,结果大臣们都不敢再上谏了。而奸臣则投其所好,对桀阿谀奉承;其中有个叫于莘的,更是坏得透顶,专门为非作歹,谗害忠臣。由于桀的昏庸和残暴,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夏王朝的统治已是摇摇欲坠。

在黄河中下游的今河南商丘一带,有一个叫“商”的部族,由于君主施行仁政,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势力渐渐强大起来。在尧舜禹时代,商的第一任首领叫契,他曾帮助大禹治理洪水,建立了很多功劳。大禹赐他姓名,以表彰他为治水做出的贡献。夏桀当政的时候,商的首领是契的十四代孙汤。

东部的许多小诸侯国都拥护商汤,希望商汤能带领他们反抗夏桀的残暴统治。夏桀知道这件事后,就把商汤投入了监狱,但商汤机智地骗取了夏桀的信任,让他以为自己并没有反叛之心,结果获得释放。

商汤回去之后,做了一系列准备灭夏的工作,广施仁政,以德服人,使地方上的各个诸侯国都服从他的指挥。

有一次,商汤外出,看见一个捕鸟的人四面张网,并且道:“鸟儿啊,不管你们从东面来还是西面来,不管你飞得高还是飞得低,都不要逃出我的网。”

商汤对捕鸟人说:“你这样太残忍,应该撤掉三面网,留下一面就够了。”

捕鸟人说:“你说得太轻巧了吧?一面怎么能捕鸟呢?”

商汤道:“你对鸟说:‘鸟儿啊,你愿往东飞就往东飞,愿往西飞就往西飞,愿意掉进网就进来吧。’这样才显得心地善良。”

人们评论商汤,说他对禽兽都这样仁慈,如果当上国王的话,天下肯定会安定太平。

商汤得到了人民的普遍拥护,就发表宣言,号召人们跟随他,拿起武器,攻打残暴的夏桀。他的部队势不可挡,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打败了夏桀。夏桀逃到昆吾国,商汤又乘胜追击,灭了昆吾国。桀在混乱中带着他的宠妃妹喜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真的是恶有恶报,两人最后都饿死了。

夏朝的统治,从大约前2l世纪到前16世纪,约500年左右。

后世臣子的楷模——伊尹

商汤建立商朝以后,任命伊尹为相。

伊尹本来是个奴隶,是有莘氏把女儿嫁给商汤的时候陪嫁过去的,地位很低贱。

伊尹的厨艺很好,专门负责商汤的饮食。商汤对伊尹的手艺十分赞赏,无论在哪里,都带上伊尹为他烹调。

但是有一天,伊尹做的饭食却又咸又苦,难以下咽。商汤便召见伊尹,询问究竟。

伊尹道:“做菜贵和而不贵同,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只有各种不同的菜和作料的搭配合理,做的菜才能可口。治理国家和烹调的道理也是一样,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听之任之。只有能够调和各种矛盾才能把事情做好!”

伊尹给商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任他为右相,帮助自己治理国家。

商汤死后,传位给外丙。3年后,外丙也死了,他的弟弟仲壬继位。4年后,仲壬去世;由外丙哥哥太丁的儿子太甲继位。

当时太甲还比较年轻,伊尹为了教导他,写了3篇文章。其中一篇名为《肆命》,讲君王应如何分辨是非忠奸,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等等。另一篇叫《组后》,讲解商汤制订的典章制度。

但太甲年轻气盛,听不进伊尹的教导。他认为伊尹已年老昏聩,所言所行都是过时的东西,为了表示和伊尹的区别,他索性对国家政事采取了放任的态度,高兴了理理,不高兴就狩猎取乐。他对百姓也很苛刻,税赋加重,徭役不止。商的统治被削弱了,天下人都骂太甲是暴君。

为了维护商的统治,伊尹在规劝无效的情况下,只好把太甲从王位上赶下来,放逐到商汤坟墓所在的桐宫(今河南偃师)。但伊尹并没有立新的国王,而是由自己管理国家的大事。

太甲被放逐后,住在商汤坟边的茅草屋里,只能穿粗布烂衣,吃粗茶淡饭。守墓的老人给太甲讲述当年夏桀如何暴虐,商汤如何反抗打下天下,之后如何制定典章法规等等,教育太甲以史为鉴。

太甲回顾自己的所作所为,经过反思,终于幡然悔悟。他自己种地、做饭菜、缝衣物,关心救济周围的农户。3年之后,桐宫一带的百姓都说太甲变了,这才像商汤的孙子。

伊尹一直关注太甲的动向,经过3年的考察,他认为太甲已经成熟,以前的毛病也改过了。于是,他亲自来到桐宫,将太甲带回都城,又将政权归还于他。

太甲恢复王位之后,果然认真治理国家。

伊尹从一个奴隶到辅政大臣,由卑至尊,辅佐商汤祖孙三代建立统治,且不居功自傲,一如既往地勤恳工作。在统治发生危机的时候,又能当机立断,采取果断措施,为维护商王朝的统治做出了贡献,被后世尊为臣子的楷模。

武丁求圣贤

武丁是商代的第二十三位君主。商朝在盘庚迁殷后盛极一时,继而又衰落下来,到武丁即位时,国势已经衰败得不成样子。黄河流域经常水患成灾,沿岸百姓流离失所,王室内部纠纷也时常发生,闹得天下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