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成功企业的12个基础
19519300000026

第26章 开始招兵买马(5)

4.不怕“分手”

用友总裁王文京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他的用友集团进进出出不知多少人,但大家对王文京的评价几乎是一致的,王文京是一个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

王文京处理得最好的还是1994年他和当时的用友第二把手苏启强的分手。对此,王文京讲道:“1993年时,苏总觉得建立软件销售平台是一个机会,希望做一做,开头我也参与了一些讨论,但后来我还是希望把精力专注在软件产品上,专心做产品开发商,不想再搞多元化了,因此后面我就不再参与了。”

“大家对公司后期的发展有不同的认识,就按照各自的思路分开去做,不一定非要绑在一起。就苏总而言,合作这么久,他也希望有一个独立发展的机会,这很好。”

“苏总在用友占很大的股份,他离开的时候,我们把他的股份买了回来,用友为此支付了一笔不小的现金,用友是我们共同创业的一个成果,该是苏总的就归他。”

“对我来讲,支付一笔比较大的现金给公司的财务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是保有了用友这样一个品牌和公司基础;对苏总来讲,有了这样一笔资金去创办连邦也有了一个基础。这样都很合适,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分手。”

“用友创办之初就有投资协议,明确规定了谁的股份是多少以及准确的比例,而且工商注册也很明确。1988年创业,我们可以挂靠国营企业,可以搞民办集体,但我们选择了最低的一种企业形式——个体工商户,并不是个体工商户的形式有多好,关键是这种形式产权是明晰的。做企业,一定要按一个明确的产权制度来做,否则大了以后一定会出问题。”

“我和苏启强是好朋友,直到现在还是很好的朋友,现在两家公司还是合作伙伴。我们同一年被分在同一个单位做同样的工作,一起做会计电算化工作,大家相处得不错,我要出来办公司,要拉一个人,就拉苏总,因为我觉得苏总是当时最好的一个搭挡,我们性格上有些互补性。”

中关村最常听到的是:“我马上要走了”,或者“我已经离开了那家公司。”接着便是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的倾诉。曾经有过多少次牵手,最终就会有多少次分手,这个事实无法改变,但每一次分手都要伤公司元气。都要伤个人感情的做法却大可不必。

王文京和苏启强在这方面的表现很值得称道。

苏启强和王文京当初是好朋友,现在仍然是很好的朋友,他们能如此愉快地分手,关键在于他们当初走到一起的时候,就想到了终究有一天会分手,所以,他们在开始就有投资协议,“明确规定了谁的股份是多少以及准确的比例是多少。”

5.善做伯乐

广厦集团的董事长楼忠福悟透了以人为本的玄机,在长达10年的管理实践中,时时处处做到以人为本,为事业的发展了坚实的基础。

楼忠福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与他知人善任的本领是密切相联的。得力的战将,使他对广厦集团的管理游刃有余地使他创造了广厦集团一连串的神话。

楼忠福出任东阳三建公司经理时,搞了一个公司管理委员会。他找到楼正文,想让他担任管委会的常务理事。楼正文和楼忠福的私交很好,所以楼忠福非常了解楼正文的个性,知道他是一个有涵养、有能力的人。在此之前,楼忠福让他当东阳工区主任时,他就不愿意,好说歹说才勉强接受下来。所以楼忠福怕这次说服不了楼正文,特意叫了副镇长一起去。

已经是晚上8点钟了,楼正文还在工地上加班。他这人要么不答应,答应了的事,做起来非常认真,一丝不苟,而楼忠福看中的也正是这一点。

楼正文听说经理找他便匆匆赶回,并问楼忠福:“找我有什么事?”

“慢慢来,吃饭了没有?”楼忠福关切地问道。

“先谈事情吧!”

楼忠福便把来由说了,不等他说完,楼正文就一口回绝了。楼忠福说:“不忙答复,先考虑考虑嘛。”

“没什么可考虑的。”

“为什么?”

“这不是明摆着的嘛,谁都知道我们的关系,别让人家说闲话。”楼正文不仅为公司考虑,也为楼忠福考虑。

但是楼忠福并不在乎这些。“我都不怕,你怕什么?正因为是老朋友,我了解你,我知道你有才于,才叫你干,这也是知人善任嘛。”

就这样,楼忠福软硬兼施地谈了近两个小时,而一旁的副镇长也时不时插上几句,楼正文也不便太固执己见,于是便答应下来。

到了1987年初,楼忠福又让楼正文担任公司的副经理。其实他这是早有预谋的,只是得了寸才进尺,并且这一回的方法也与以前不同。

这一回楼忠福是带了任命书去找楼正文的,很有点逼其就范的味道。楼正文也倔,拿过任命书,三下两下就撕碎了。而楼忠福似乎料到他会有这着棋,并不拦他,只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他撕,撕完了,丢过一支烟去,两个朋友吸着烟,彼此也默默不语。

烟吸完了,楼忠福又摸出一张任命书来,递给楼正文。他的眼神好像在说:“你撕了,我再给。”

这种诚意终于使楼正文不再说什么,虽然他没去接那张任命书,但是楼忠福知道,事情成了。

为什么楼忠福如此器重楼正文呢?他看中的是楼正文的才能和个性。楼正文做事极其认真负责,极其敬业。不管楼忠福去哪里,只要有楼正文在“家”中坐镇,他便走得安心。有楼正文对建筑质量把关,楼忠福就放心,而在楼正文的直接领导下,三建公司不断发展,这又使楼忠福感到顺心。不起用人才,不仅仅是埋没了这样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表明了主帅的无能。

楼正文的才能还可以从一组数据中看出:1986年楼忠福交给他的指标是完成产值350万元,楼正文完成了600万元;1987年,指标没有突破600万元,楼正文却干了1000万元;1988年基建项目压缩,楼忠福下达了800万元,楼正文交给他的是1300万元;1989年,按正文又超出标定的920万元,达到1400万元。

人才不是靠个人关系产生的,但他们确实需要伯乐的发现。渴望成功,就要具备伯乐的相马才能。发现千里马,驾驭千里马,就能够尽快地达到个人人生追求的目的地。

发现人才只是为利用人才提供了一个前提,而能不能利用好每一位人才,在个人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又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常言道:“有奇才者必有怪癖。”这句话虽然有些偏颇,但却揭示了一个事实,有些人才往往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性格和爱好。而以对待常人的态度来对待这些人才是不行的,对这些人才应该为他们创造自由发展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成功者要有容人之量,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出人才的作用,还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到自己的阵营,为取得更大的成功创造条件。

楼忠福作为一名杰出企业家,对人才的重要性是非常清楚的,也能够以非常大的容人之量来处理与人才之间的关系。

蒋优良原来是东阳县卢宅建筑队的经理,懂技术,也能管理,是一个能人,后来卢宅建筑队在调整产业结构时,经镇工办发文,并入了三建公司。

卢宅建筑队的规模不大,但终究也是一支人马,有一份家业,能不能顺利地并入三建,不仅关系到卢宅建筑队的前途,而且也关系到三建公司内部的安定团结局面。中国有句古语:“宁为小国之君,不为大国之臣。”蒋优良愿不愿意俯首称臣呢?这个问题时刻因扰着楼忠福。

楼忠福为了打消蒋优良的后顾之忧,一开始便把公司第一副经理的交椅交给了他。同时楼忠福也把话说在了明处:“你是公司第一副经理,有职也有权,公司的事说了可以算数。但是有关财务、工程合同等等的签字,还是只能我一支笔。当然,我是会和你商量着办的。”

开始倒没什么,一年之后矛盾来了。

蒋优良找上门来了,他很干脆地说:“明年我不干了。”这是在春节前,楼忠福对此并不计较,只说了句:“过了年再说吧。”

过年的时候,楼忠福要了一辆车,叫上镇长、书记、副镇长、副书记,一起去蒋优良的家蒋桥头村。

天下着大雪,路很不好走。当他们到了蒋优良的家时,他不无激动地说:“雪这么大,你……你还来了。”

楼忠福用自己热乎乎的手握住对方说:“我能不来么?”

接下去,楼忠福热情地挽留蒋优良留在公司一起干,并表示了让他去宁波具体负责的意思。镇里几位领导也在一旁帮着敲边鼓。这唤起了蒋优良爽直的秉性,他痛快地说:“我去!”

可是临到要走的时候,蒋优良突然又找到楼忠福说决定不去了。

蒋优良还是离开了三建,去了另一家乡办建筑公司。可是这家公司由于经营不善,严重亏损,无法再经营下去。蒋优良只好另谋出路,想来想去还是想回到三建来。

在蒋优良回来时,楼忠福迎了上去。蒋优良说:“我……回来了。”楼忠福仍旧用他那热乎乎的手,紧紧握住对方,说:“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

蒋优良说:“真不好意思。”

楼忠福亲亲热热一拳打在对方肩上:“应该是我不好意思,你这个大能人,我留都留不住你!”

蒋优良现在是广厦集团吴宁建筑公司副经理,干于得很红火,也很出效益,英雄有了用武之地。长远的眼光、宽广的胸怀是每一个追求事业有成的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凝聚各方英才,才能在这些英才的帮助下成就一番事业。

楼忠福的宽宏大量,使得许多人才都聚集于他的周围,广厦集团也因此不断强大。

6.编织人才网

福海集团老总罗忠福认为,只有人才能创造出金钱和财富。人才在罗忠福的字典里是最重要的,他始终把人才放在第一位。他既会善用众人之力,更能善待企业员工,把自己事业的兴盛始终与员工的努力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为一位民营企业家,罗忠福始终记得:福海的兴盛始终是与员工的努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使自己的企业更有凝聚力,更有积极性,就必须以人为本,注意关心员工的利益,开发人力资源。

1997年7月1日,为了庆祝吊顶建材的发明成功,也为了报答日夜奋战在工厂车间里的员工,罗忠福率全体员工去珠海西区的黄金海岸度假。晚上,罗忠福花几万元请客,招待下属,并临时加了两箱茅台。许多员工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一位小伙子含着眼泪说:“我们从家里出来,爸爸和妈妈都很担心。现在,我可以写信给家里,我就说:罗总待我们就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还招待我们吃红烧肉,喝家乡的茅台酒……我们拿什么报答罗总呢?我们要以更加努力的工作,以更加优秀的成绩来报答罗总,生产出更好的产品奉献给社会……”

其实早在罗忠福开始雇佣工人之时,他就开始考虑他们的劳保、医疗、住房、退休等一系列问题了。他对工人们真诚的关怀和照顾,换来的是下属的拥戴和他们高涨的工作热情。

罗忠福还十分注意网罗人才,为己所用。福海公司总部成员中,有95%以上是来自全国各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这有力地保证了罗忠福事业上的成功。

人不是金钱,但只有人才能创造出金钱和财富。有了广大员工的支持和拥护,什么样的蓝图不能变为现实呢?

单靠一个人,罗忠福决不可能包打天下,但是他善借众人之财,善用众人之力,因此才有了今日的基业。这说明,管理之道,确实在人。只有掌握了人才,才算真正掌握了一个企业,才能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