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19518000000008

第8章 统率全局之法(2)

公元前192年,惠帝以宗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当时,冒顿正强大,写信派人送给吕太后,措词极为亵污傲慢。吕太后大为愤怒,召集将相大臣,商议要杀掉匈奴来使,发兵攻打匈奴。樊哙说:“我愿意率领十万军队去横扫匈奴!”中郎将季布却说:“樊哙真该杀!从前匈奴在平城围困高祖,那时汉兵有三十二万,樊哙身为上将军,而不能解围。如今四方百姓哀苦之声尚未断绝,受伤兵士刚能起身,而樊哙却想祸乱天下,妄称以十万军队横扫匈奴,可笑至极!况且,匈奴好比禽兽一般,听了他们的好话不必高兴,听了他们的谩骂也不值得生气。”吕太后说:“说得对。”便派大谒者张释送去回信,十分谦逊地致以歉意,并送给匈奴二乘车、八匹马。冒顿接信后又派使臣前来道歉,说:“我们从不知道中国的礼仪,感谢陛下的宽恕。”于是献上马匹,与汉朝和亲为好。

对于汉匈和亲政策,历来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肯定说。这种政策,不论是当时统治者的主观愿望,还是一种策略手段,其结果都导致了汉朝和匈奴间、汉民族与匈奴间的和好关系,有利于两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也有人说,当时中原农业和草原牧业两种经济交往确以战争与和亲的方式进行;与战争政策相比,和亲政策更有利于两种经济的交流和发展。第二,否定说。这种说法认为,和亲政策企图换取边境暂时的安静,使匈奴日益骄横,连年入侵边郡,两汉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应急、权宜、妥协的消极政策。第三,具体分析说。两汉和亲的效果和作用,主要是取决于两汉国力的强弱,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大封同姓诸侯王,并赋予他们很大的权力,诸侯王在他们的封地可以拥有军队、任免官吏、铸造钱币、收取租税,形成了对中央的半独立状态。后来,诸侯王国与中央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起来。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建议景帝“削藩”,削弱王国势力,保证中央集权的统治。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楚、赵、济南、菑川、胶西、胶东六个王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汉文帝在位时,吴国太子进京朝见文帝,得以陪伴皇太子饮酒、博戏。吴太子在博戏过程中与太子争棋路,态度不恭,皇太子就拿起棋盘猛击吴太子,致其死亡。朝廷送他的灵柩回去安葬,灵柩到达吴国,吴王恼怒地说:“天下都是刘氏一家的天下,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何必送回来安葬呢!”吴王又把太子的灵柩送回长安安葬。吴王从此渐渐失去藩臣的礼节,声称身体有病,不来朝见皇帝。京城知道吴王是为了儿子的缘故,就拘留和审问吴国的使者,吴王恐惧,开始产生了谋反的念头。文帝为了安抚吴王,赏赐给吴王几案和拐杖,表示照顾他年事已高,不必前来朝见。吴王见朝廷不再追究他的罪名,谋反之心也就渐渐消除了。

吴国国内有冶铜、制盐的财源,便不向百姓征收赋税;百姓应该为官府服役时,总是由吴王发给代役金,另外雇人应役;每到年节时,吴王都去慰问有贤才的士人,赏赐平民百姓;其他郡国的官吏要来吴国捕捉流亡的人,吴国公然阻止,不把罪犯交出去。这样,前后持续了四十多年。晁错多次上书奏说吴王的罪过,认为应削减其封地;汉文帝宽厚,不忍心惩罚,所以吴王日益骄横。等到汉景帝即位,晁错又劝说景帝削减吴王的封地,因为他迟早会叛乱。后来等到楚王刘戊来京朝见,晁错借机说:“刘戊去年为薄太后服丧期间,在服丧的居室里私下奸淫,请求处死他。”景帝下诏,免去刘戊的死罪,但把原楚国封地东海郡收归朝廷。另外,在前一年,赵王有罪,朝廷削夺了他的常山郡;胶西王因在卖爵之事上有不法行为,朝廷削夺了他封地中的六县之地。

吴王刘濞害怕削夺没有止境,就打算举兵叛乱,想到其他诸侯王没有足以共商大事的,听说胶西王勇武,喜欢兵法,诸侯都畏惧他,于是,吴王派中大夫应高去游说胶西王,说:“现在天子任用奸臣,听信谗言,削夺诸侯封地,对诸侯的处罚很重,而且日甚一日。吴王自认为与大王面临着共同的忧患,希望顺应时势,遵循情理,牺牲生命去为天下消除祸患,我想您也同意吧?”胶西王大吃一惊,说:“我怎么敢做这样的事!天子待诸侯虽然很严苛,我只有一死了事,怎能起兵反叛呢?”应高继续劝说胶西王,并说吴王答应与胶西王分割治理天下。胶西王说:“好。”应高返归吴国,向吴王汇报,吴王担心胶西王不履行诺言,又亲自前往,到胶西国与刘卬当面约定。胶西国群臣得知胶西王的图谋,都谏阻胶西王,但胶西王不听,还派使者与齐王、川王、胶东王、济南王约定共同举事,这些诸侯王都答应了。

公元前154年,朝廷削夺吴国会稽郡、豫章郡的文书到达,吴王刘濞就率先起兵,杀死朝廷任命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胶西王、胶东王、川王、济南王、楚王、赵王也都举兵叛乱。

七国叛乱的文书到达朝廷,景帝当即任命中尉周亚夫为太尉,统帅三十六位将军及其部队,前去迎击吴、楚叛军;派遣曲周侯郦寄攻打赵国,派将军栾布攻打齐境叛军;景帝又召回窦婴,任命他为大将军,让他率军驻守荥阳,监督用兵于齐国和赵国境内的汉军。为平七国之乱,景帝听取袁盎的建议,斩杀了晁错。

吴兵向西进攻,但梁兵坚守城池,使得吴兵不敢向西进发,转而奔向周亚夫的部队,两军在下邑相遇。吴兵急于求战,但周亚夫坚守不出。吴军粮绝士卒饥饿,数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出。汉军军营中夜间突然惊乱,自相攻击,骚乱到了周亚夫的帐幕附近,但周亚夫还是高卧不起,骚乱一会儿又平静下来了。吴军攻击东南阵地,周亚夫下令西北阵地加强戒备。不久,吴、楚的精兵果然攻向西北,但不能攻入。吴、楚的士卒有很多饿死或反叛离散,只好撤退。2月,周亚夫出动精兵追击,吴、楚联军大败。吴王刘濞丢下他的军队,带领数千精兵趁夜逃走,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弃军逃走后,军队就崩溃瓦解了,有些士卒则投降了太尉周亚夫和梁军。吴王渡过淮河,逃到丹徒县,士卒有一万余人,又收集逃散的士卒,想依附东越自保。汉朝派人以金钱利禄收买东越,东越就骗吴王出来慰劳军队,然后派刺客用短矛杀了吴王。吴国太子刘驹逃到闽越。吴、楚叛乱,共三个月,全部平定。其他诸侯见大势已去,有的投降,有的自杀。七国之乱从吴王起兵,当年就被朝廷平定。

七国之乱是一个重大转折点,如果七国胜利,中国势必回到战国时代的割据局面,互相吞并,战争不休。七国失败,使西汉王朝顺利地通过瓶颈,统一形势更加坚固。汉景帝刘启乘机收回各封国的行政权和军权,在封国掌握大权的不再是“封王”,而是“国相”(封国的宰相),国相由中央政府派遣。中央政府遂成为真正的大一统政府。

吴楚七国之乱仅三个月就被平息,也说明地方造反的势力根本不足以动摇国本。既然如此,诸侯王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卵击石,犯相同错误呢?封建统治者缺乏权力分享意识,不善于将一个权力分解为若干部分,以强化权力的有效性,始终没有建立起有关地方与朝廷关系的规则,朝廷与地方总是互相觊觎对方的利益。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在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为社稷霍光废帝

霍光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异母弟,深得武帝信任。武帝崩,霍光受遗诏辅少主昭帝即位。昭帝年幼,一切军政决策全出自霍光,昭帝待他如父,权威震服海内。昭帝崩,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因荒淫无道,不久被废。霍光又迎立武帝曾孙病已即位,是为宣帝。中国历史上以辅政而得名的人不多,以废立而得名的就更少了,但是霍光却是个例外,他虽然辅政多年,参与废立,但却始终保持着一个正面形象。

公元前74年,昭帝死后,朝中许多大臣主张立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广陵王刘胥为帝。但是霍光知道刘胥因品行不端,所以汉武帝才不选立他。现在由自己辅政,反而选立一个失德的皇帝,怎么对得起死去的汉武帝呢?霍光不惜得罪诸多大臣,决定另选立继承人。他和皇太后商量,迎立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贺是昌邑王刘哀的儿子,他在封国内一向骄横跋扈,放荡不羁。在汉武帝丧期中,刘贺依旧外出巡游狩猎不止。接到上官皇后颁布的诏书,刘贺就往京城赶。刘贺行至济阳,派人索求长鸣鸡,并在途中购买用竹子合制而成的积竹杖。经过弘农时,刘贺派一名叫作善的大奴用有帘幕遮闭的车运载随行的美女。刘贺抵达霸上,朝廷派大鸿胪到郊外迎接,侍奉刘贺换乘皇帝乘坐的御车。刘贺命昌邑国太仆寿成驾车,郎中令龚遂相陪。即将到达广明、东都门时,龚遂说道:“按照礼仪,奔丧的人看到国都,便应痛哭。前面就是长安外郭的东门了。”刘贺说:“我咽喉疼痛,不能哭。”来到城门之前,龚遂再次提醒他。刘贺说:“城门与郭门一样。”将至未央宫东阙,龚遂说:“昌邑国吊丧的帐幕在阙外御用大道的北边,帐前有一条南北通道,马匹走不了几步,大王应当下车,朝着门阙,面向西方,伏地痛哭,极尽哀痛之情,方才停止。”刘贺答应道:“好吧。”于是步行上前,依照礼仪哭拜。6月初一,刘贺接受皇帝玉玺,承袭帝位,尊上官皇后为皇太后。

昌邑王刘贺继位后,骄横放荡毫无收敛。原昌邑国官吏全都被征召到长安,很多人得到破格提升。大将军霍光见此情景,忧愁烦恼,便向大司农田延年询问对策。田延年说:“将军身为国家柱石,既然认为此人不行,何不禀告太后,改选贤明的人来拥立呢?”霍光说:“我如今正想如此,古代曾否有人这样做过吗?”田延年说:“当年伊尹在商朝为相,为了国家的安定将太甲废黜,后人因此称颂伊尹忠心为国。如今将军若能这样做,也就成为汉朝的伊尹。”于是,霍光命田延年兼任给事中,与车骑将军张安世秘密谋划废黜刘贺。后来,霍光在未央宫召集丞相、御史、将军、列侯、大夫、博士,商定为国家社稷废黜刘贺。霍光同群臣一同面见太后,向太后禀告陈述昌邑王刘贺不能继承皇位的缘故。于是太后召见刘贺,下诏废黜。霍光抓住刘贺的手,将他身上佩戴的玉玺缓带解下,呈献给皇太后,然后扶着刘贺下殿,从金马门走出皇宫,群臣跟随相送。刘贺出宫后,面向西方叩拜道:“我太愚蠢,不能承担汉家大事!”然后起身,登上御驾的副车,由大将军霍光送到长安昌邑王官邸。霍光满怀歉意地说:“大王的行为是自绝于上天,我宁愿对不起大王,也不敢对不起社稷。希望大王自爱,我不能再经常侍奉于大王的左右了。”说完挥泪离去。

朝廷不可一日无君,现在昌邑王被废掉了,又怎么才能选到一位贤明的君主呢?忠心辅政的霍光日夜为此焦虑不安。光禄大夫丙吉上书给霍光,推荐寄存在民间的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说这位皇曾孙有德有才,可接回宫中继承皇位。霍光和大臣们商量后,禀报皇太后,就把刘病已接回宫中,拥立为皇帝,他就是有名的贤君汉宣帝。宣帝即位后对霍光又进行了嘉奖。霍光依然忠心耿耿地辅佐年轻的宣帝,教他如何才能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汉宣帝在他的辅佐下,继续遵照“与民休息”的方针来制定政策,处理国事,使西汉王朝再次兴盛,史称“昭宣中兴”。公元前68年,三朝元老霍光病逝。汉宣帝和皇太后亲自为霍光主持丧礼,并用极其隆重的礼仪,把这位忠心辅政安定社稷的重臣,埋葬在茂陵汉武帝陵墓的旁边,以示对他的尊宠。

霍光秉持汉朝政权前后达二十年,他忠于汉室,老成持重,果敢善断,知人善任,实为具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废刘贺,立汉宣帝,使汉室转危为安,其政治胆略可与萧何相比;他改变武帝末年横征暴敛、赋税无度的政策,不断调整阶级关系,休养生息,使汉代的经济出现了又一个发展时期,这也说明他以国家为重、以民生为重的治国思想。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汉武帝所创立的业绩分不开,如果没有汉武帝时期奠定的基础,霍光在政治经济上都很难成功。但尽管如此,也不能否认他的才略和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