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19518000000007

第7章 统率全局之法(1)

在惊心动魄的政治风云中,任何不求进取、因循守旧、优柔寡断、模棱两可,都会错失良机;任何心中无数、粗枝大叶、考虑欠周、仓促决断,都会招致惨重损失。可以说,举手投足之间,决定荣辱成败,关系着身家性命。因此,胸怀全局,目光远大,能够从全局上、长远上思考问题,善于处理大的方面的关系,能够在变动中把握局势发展的大方向,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和优势,就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做成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特别是赵武灵王以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在中原王朝把少数民族看作“异类”的政治背景下,在一片“攘夷”的声浪中,力排众议,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挠,坚决实行向夷狄学习的国策,体现了作为古代社会改革家的魄力和胆识。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向北进攻中山国,大军到达代地后,继续向北进军到无穷,向西到达黄河,登上了黄华山。赵武灵王与大臣肥义谋划,准备让百姓改穿胡人服装,训练骑马射箭的本领。肥义极为赞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主张,可是又有些担心会被人笑话。赵武灵王说:“傻子笑话的地方聪明人却会另有发现。就算世上所有的人都笑话我,我也要占领胡地和中山国!”

由于胡服骑射不单是一个军事改革措施,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移风易俗的改革,是一次对传统观念的更新,因此,在实行之初,除了百姓接受有困难外,百官的抵触情绪也比较大。以公子成为代表的贵族官僚,遵奉传统观念,拒绝胡服骑射,他们或公开反对,或称疾不朝。群臣也都不愿穿戴胡服,怨言四起。在这样巨大的阻力面前,赵武灵王没有灰心。他数次拜访叔父公子成,对公子成说:“我国东面有齐、中山,北面有燕、东胡,西南有楼烦、秦、韩,如今若没有骑射的本领,那我们靠什么来守卫国家?以前,中山那样的小国依靠齐国强大军队的支持,侵扰我们的领土,掳掠我们的百姓,引水围困我们的鄗城,使鄗城几乎失守。先王因为此事,一直感到深深的耻辱。所以我要改换胡服教人骑射,是想用它们来防备四方边境的入侵者,向中山国报往日之仇。而您却为了沿袭传统,厌恶换装的名头,而忘记鄗城受攻的耻辱,这实在令我失望!”最后,公子成被说服,和武灵王一起穿上胡服上朝,众大臣见状,也纷纷效行。赵武灵王遂向全国下达“胡服令”,自上而下地改易服装,教民骑射,推行尚武之风。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亲率身着胡服的骑兵部队,与齐国、燕国的军队共同灭了中山国。

胡服骑射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当时,它对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武灵王改变胡服是出于骑射的客观要求,但事实上,胡服不仅适应于作战的需要,它比中原原来的衣冠更便于人们进行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从而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胡服的优越性日益被中原人民所接受。武灵王倡导的胡服骑射对此后中国的战争与交通也有很大的影响。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战争与交通皆用马车。武灵王推行的骑射,推动了整个中原骑兵的发展,标志着古代战争从战车时代进入了骑兵时代,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项羽兵败垓下

公元前202年12月,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了一场战略决战。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公元前202年12月,汉王与诸侯会师追击项羽,项羽到了垓下,军队士卒极少,粮食断绝,与汉军交战失败,便退入营垒中。汉军会同诸侯军队重重加以包围。项羽在晚上听到汉军四面都唱起楚歌,大惊道:“汉军已经全部得到楚国的土地了吗?是什么原因使楚人这么多呀!”便连夜起身,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泪下数行,侍从人员见状也都纷纷哭泣,全不忍心抬头观看。项羽于是骑上他的名叫乌骓的骏马,部下的壮士骑马相随的有八百多人,当夜即突围往南奔驰。天大亮时,汉军才发觉,便命令骑将灌婴率五千名骑士追赶。项羽渡过淮河,相随的骑兵能跟得上他的才一百多人。到达阴陵后,项羽一行人迷了路,就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骗他们往左。项羽等往左走,陷进了大沼泽地中。汉军因此便追上了他们。

项羽于是又领兵向东奔走,到达东城,相随的只有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这时汉军骑兵追上前来的有好几千人。项羽料想已无法脱身,便对他的骑兵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了,身经七十多次战斗,不曾失败过。但是今天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啊,并不是我用兵有什么过错!今天定要一决生死,愿为你们痛快地打一仗,一定突破重围,斩杀敌将、砍倒汉旗,接连三次取胜,让你们知道是天要亡我,而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随即把他的人马分为四队,向四个方向冲杀。但汉军已将他们重重包围,项羽便对他的骑兵们说:“看我为你们斩杀汉军一员将领!”就命令骑士们从四面奔驰而下,约定在山的东边分三处会合。接着项羽便大声呼喝着策马飞奔而下,汉军随即都溃败散乱,项羽就斩杀了一员汉将。这时,郎中骑杨喜追击项羽,项羽瞪着双眼厉声呵叱他,杨喜人马都受到惊吓,退避了好几里地。项羽便与他的骑兵们分三处相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究竟在哪里,于是分兵三路,又把他们包围起来。项羽随即奔驰冲杀,又斩杀了汉军的一名都尉,杀掉了汉军百十来人。项羽重新聚拢了他的骑兵,至此仅损失了两名骑兵。项羽就对他的骑兵们说:“怎么样啊?”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您所说的一样!”

后来项羽撤退到乌江,乌江亭长把船停泊在岸边等着他,并对项羽说:“江东虽然狭小,土地方圆千里,民众几十万人,却也足够用以称王的了。望大王您火速渡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到来,无船渡江。”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做什么啊!况且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而今没有一个人归还,纵使江东父老怜爱我,仍然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啊!即便他们不说什么,难道我就不感到心中有愧吗?”于是,就把自己所骑的骏马乌骓送给了亭长,命令他的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汉军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了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身受十多处伤。这时,项羽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司马吕马童,就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背过脸,指给中郎骑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买我的头颅,分给万户的封地,我就留给你一些恩德吧!”即自刎而死。王翳随即取下项羽的头颅。其余的骑兵便相互践踏着争抢项羽的躯体,互为残杀的有几十个人。到了最后,杨喜、吕马童和郎中吕胜、杨武各夺得项羽的一部分肢体。五个人把项羽的肢体会合拼凑到一起,都对得上,因此便分割原来悬赏的万户封地,将五人都封为列侯。

李清照十分赞赏项羽的豪爽、霸气,以及他宁死不屈的精神,作五言诗《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作《题乌江亭》一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兵败,虽然惨重却也在情理之中。兵书上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项羽一直所向披靡,战败一次又能怎样?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然而在有幸逃脱之后,项羽却自刎于乌江之边,自毁希望、自断前程。而刘邦在此战之前据说是十战九败,如果战败即自刎的话,那刘邦该有多少条性命呢?由此看来,项羽并非真正的英雄,不过是匹夫之勇,小人之见,懦夫之死。

叔孙通制礼仪

刘邦立国伊始,群臣自恃功高,公然在朝廷上争功邀宠,醉后喧哗,全无君臣礼仪。叔孙通见此,建议汉高祖制订礼仪法度,以明体统。刘邦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让他负责制礼工作。于是,叔孙通采古礼,参秦仪,制定了汉初的朝仪,为汉代的礼仪奠定了基础,他也由此被司马迁称为“汉家儒宗”。

汉高祖刘邦当初废除了秦朝繁苛的礼仪,仪制法令都很简易。臣子们一起喝酒争功,喝醉后有的人就胡言乱语,甚至拔出剑来砍宫殿里的柱子。高祖对此十分厌恶。叔孙通于是劝高祖说:“那班儒生,很难和他们一起攻打天下,但可以与他们一起保守成业坐天下。我愿意去征召鲁地的众儒生,来同我的弟子一起制定臣子朝见君主的礼仪规则。”高祖说:“该不会很烦难吧?”叔孙通道:“五帝的乐制不一样,三王的礼制不相同。礼制,是根据时代、人情的变化对人们的言行所确定的节制规范。我想稍微采用一些古代礼制,与秦朝的仪法搀糅到一起制定出来。”高祖说:“可以试着做做,但要使这礼仪容易被人们了解,估计我所能做得到的,据此去制定它。”

于是,叔孙通就奉命作为使者,去鲁地征召了儒生三十多人。鲁地有两个儒生不肯前往,说道:“您所事奉的将近有十个君主了,都是依靠当面阿谀逢迎来赢得亲近、尊贵。如今天下刚刚平定,死亡的人尚未安葬,伤残的人还不能行动,又想要制礼作乐。而礼乐的产生,是积累德政上百年之后才能制作兴起的。我们不能忍心去做您所要做的事情。您回去吧,不要玷污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浅陋迂腐的儒生啊,不懂得时势的发展变化!”随即偕同他所征召的三十人西行入关,又邀请高祖身边有学术修养的近臣和自己的弟子,共一百多人,用绳索圈出演习场所,插立茅草表示出尊卑位次,在野外演习礼仪。一个多月后,叔孙通告诉高祖说:“可以试看了。”高祖于是让他们举行礼仪演练,看完演练后说道:“我能够做这些。”就命令群臣们进行练习。

公元前200年10月,长乐宫落成,诸侯、群臣都前来参加朝贺典礼。仪式在天亮之前举行,谒者主持典礼,按次序将所有人员引导进入大殿门,排列在东、西两方,侍卫官员有的在殿下台阶两旁站立,有的排列在廷中,都持握兵器,竖立旗帜。这时,高祖乘坐辇车出房,众官员举旗传呼警戒,引导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级的官员依次序朝拜皇帝,无不震恐肃敬。到典礼仪式完毕,又置备正式酒宴。众侍臣官员陪坐在殿上的,都俯伏垂首,按官位的高低次序起身给皇上敬酒祝福。斟酒连敬九次,谒者宣告“结束宴饮”。御史执行礼仪规则,凡遇不遵照仪式规则举手投足的人就将他领出去。由此从朝贺典礼和酒宴开始直到结束,没有出现敢大声喧哗、不合礼节的人。这时高祖便说:“我今天才知道身为皇帝的尊贵啊!”便授任叔孙通为太常,赏赐黄金五百斤。

匈奴和亲

秦汉之际,居住在北方的匈奴族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势力空前强大,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西汉政府感到自己实力不足,乃采用娄敬建议,与匈奴结“和亲之约”,汉把宗室女作为公主嫁给单于为阏氏,每年奉送给匈奴大量的絮、缯、酒、米等物品,并与匈奴进行贸易。吕后时,单于曾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因国力不足,继续实行和亲政策。西汉初实行和亲,使双方关系暂得和缓。在边境通关市、贸易往来,对汉匈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汉朝建立初期,匈奴冒顿单于屡次侵扰北疆。高祖为此十分忧虑,问谋士刘敬。刘敬说:“天下刚刚安定,士兵们因兵事还很疲劳,不宜用武力去征服冒顿。但冒顿杀父夺位,把父亲的群妃占为妻子,以暴力建立权威,我们也不能用仁义去说服他。惟独可以用计策,使他的子孙长久做汉的臣属,然而我担心陛下做不到。”高祖问:“如何做呢?”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嫡女大公主嫁给他为妻,再赠送丰厚俸禄,他一定仰慕汉朝,以公主为匈奴的阏氏,生下儿子,肯定是太子。陛下每年用汉朝多余而匈奴缺乏的东西,频繁地慰问赠送他们,乘机派能言善辩之士前去奉劝和讲解礼节。这样,冒顿在世时,他本是汉朝的女婿辈;他死后,您的外孙便即位为匈奴王单于。难道曾听说过外孙敢和外祖父分庭抗礼的吗?我们可以不经一战而让匈奴渐渐臣服。如果陛下不忍让大公主去,而令宗室及后宫女子假称公主,他们知道了,不肯尊敬亲近,还是没有用。”高祖说:“好!”便想让大公主去。但吕后日日夜夜哭泣着说:“我只有太子和一个女儿,为什么把她嫁给匈奴!”无奈,公元前198年冬,高祖在庶民家找来一名女子,称之为大公主,把她嫁给匈奴单于作妻子,同时派刘敬前往缔结和亲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