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19518000000042

第42章 修身齐家之方(1)

《大学礼记》中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要“治国”先“齐家”,要“齐家”先“修身”。“修身”当然是指每个人自身的修养、品德,只有家庭里的每个人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才会和睦美满,才能真正的“齐家”,而社会发展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修身齐家以治国”这个道理其实说明了创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对家庭、社会、国家的重要作用,指明了道德建设对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是国家综合发展的重要依据和保证。

赵主父饿死沙丘

赵武灵王的第一位夫人是韩王的女儿,为赵武灵王生了公子章,被立为太子。后来,韩夫人去世,赵武灵王在得到美女吴娃后,就把吴娃立为新的夫人。吴娃最爱赵王何,死前求赵武灵王立何为太子。于是,赵武灵王废掉公子章,改立何为太子,这就是以后的赵惠文王。公元前298年,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传位于少子赵惠文王,自号为主父。赵武灵王的本意是在赵国构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儿子都是国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国王的称号,而是使用有着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称号。但是赵武灵王的这番设想却严重违背了政权构建的基本规律,最终造成了赵国的内乱。

公元前295年,赵主父把长子赵章封于代地,号安阳君。安阳君为人向来骄蛮,内心对弟弟赵何不服。赵主父派田不礼做他的国相。赵国权臣李兑对老臣肥义说:“公子赵章身强力壮而骄蛮,有众多的党羽和极大的贪欲,田不礼又残忍好杀,十分狂妄,两人互相勾结,必定会图谋不轨。你身居要职,权势很大,将成为动乱的根源,灾祸也将集中在你身上。你为何不称病不出,让公子赵成处理国家政务,免得被祸事牵连,不也很好吗?”肥义说:“当年赵主父把赵王托付给我,说:‘不要改变你的宗旨,不要改变你的决心,要始终坚持自己的志向,至死效忠!’我再三拜谢承命并记录在案。现在如果怕田不礼加祸于我而忘掉当年盟下的誓言,就是莫大的背叛。我要保全我的诺言,哪能只顾保全生命!你的建议是一片好心,但是我已有誓言在先,决不敢背弃!”李兑说:“好,你努力去做吧!恐怕只有今年能见到你了。”说完流着泪出去了。

李兑几次入见公子赵成,以防备田不礼作乱。肥义对信期说:“公子赵章与田不礼语言动听而本质凶恶,在内讨主父的欢心,在外恣意施暴。他们若想假借主父的行令,是很容易做到的。现在我忧虑此事,几乎已废寝忘食。强盗在身边出入不能不防!从此以后,有人奉主父之命来召见赵王必须先见我的面,我将先亲自前往,没有变故,赵王才能前去。”信期说:“好。”一次赵主父和赵王出游沙丘,分别住在两个行宫。赵章、田不礼趁机率领其党羽作乱,他们假称赵主父之命召见赵王,肥义先进去,被杀。高信(即信期)便与赵王一同抵抗。公子赵成与李兑从国都邯郸赶来,率领四邑的军队入宫平叛,击败赵章及田不礼,消灭其全部党羽。公子赵成任国相,称为安平君,李兑被任命为司寇。当时赵惠文王年幼,赵成、李兑专掌了政权。赵章败退时,逃往赵主父那里,赵主父开门接纳了他。公子赵成、李兑于是带兵包围了赵主父的行宫。杀死赵章后,公子赵成、李兑计议道:“仅仅是因为赵章的缘故,竟包围了主父的行宫,如此大罪,要是撤兵回去,会被满门抄斩的!”于是,又下令围住赵主父行宫,宣布:“宫中的人,晚出来的,杀!”宫中的人全都出来了,赵主父想出来却被阻挡,又得不到食物,只好捕食幼鸟。三个多月后,赵主父饿死在沙丘行宫中。直到确认赵主父已死,赵国才向各诸侯报丧。

任何历史人物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赵武灵王也不例外。他侧重于军事上的改革,却淡化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改革;在处理王位问题上感情用事,优柔寡断,酿成了内讧,削弱了国力。尽管如此,他仍不失为一代英才。这场政变恰恰是由于赵王何牢固地掌握着经赵武灵王改造加强的王权,才没有演变成全国性的大叛乱,赵国才没有因此而实力大损。

淮南王刘安谋反

淮南王刘安喜欢读书做文章,又爱沽名钓誉,网罗四方宾客和技能之士几千人。他的臣僚、宾客大多是江淮一带的轻薄之人,经常用其父厉王刘长在流放途中死于非命一事来激励刘安。公元前122年,刘安被人告发谋反,汉武帝命丞相和廷尉共同调查此案。刘安害怕阴谋败露,想提前谋反,却被身边的谋士伍被告发,刘安最后自杀。

公元前135年,天空出现彗星,有人向刘安游说:“以前,吴王刘濞起兵时,彗星出现,长几尺,尚且尸横遍野。如今彗星贯穿天空,恐怕天下将有大规模战争发生。”刘安认为说得有道理,就加紧制造武器,储蓄金钱。公元前122年,刘安召来中郎伍被,与他商讨有关谋反的事情,伍被说道:“大王您怎么能有这种亡国的言论呢?您的王宫中生满荆棘、露水打湿人衣服的悲惨情形,我犹如看见了一样。”刘安大怒,将伍被的父母逮捕,囚禁起来。同时日夜加紧谋反准备,察看地图,部署进兵的路线。

刘安有一个庶出的儿子刘不害,在他的儿子中年龄最大。刘安讨厌他,王后不把他当儿子看待,太子刘迁也不把他看作兄长。刘不害有一个儿子刘建,才高而气盛,经常对刘迁心怀不满,暗中派人告发说刘迁曾企图刺杀朝廷中尉,汉武帝将此事交给廷尉处理。刘安很恐惧,想举兵,又一次和伍被商讨,说道:“先生认为当初吴王兴兵造反,是否正确呢?”伍被道:“不正确。我听说吴王后来很后悔,希望大王不要像吴王那样做。”刘安说道:“吴王哪里懂得什么叫造反,当初朝廷的将领一天中有四十多人经过成皋。现在我截断成皋的通道,占据了三川的险要之地,再征召崤山以东的兵马,在这样的情况下起事,左吴、赵贤、朱骄如等都认为有九成把握,只有你认为有祸无福,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一定会像你说的那样,不可能侥幸成功吗?”于是,刘安假造了皇帝印玺和丞相、御史大夫等各级官员的印信,并伪造了朝廷使者的符节。又遣人前往长安城,在淮南国故意犯罪,投到大将军卫青门下,一旦发动兵马,立刻刺杀卫青。

刘安打算调动本国的军队,担心丞相和官员们不肯依从,便与伍被商讨对策,想先将丞相等高级官员杀掉,同时打算派人身穿军士服装,手持告急文书从东边奔来,高喊:“南越国的军队就要攻入我国边界了!”想以此为借口起兵。恰在此时,廷尉前来逮捕淮南国太子刘迁。刘安听到消息后,同刘迁秘密商量,召丞相和高级官员们前来,企图杀死他们,起兵造反。传召丞相,只有一个丞相应召前来,内史、中尉都没有来。刘安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刘迁要刎颈自杀,也没死成。伍被到廷尉那里,告知刘安图谋反叛的过程。廷尉于是派人逮捕了淮南国太子和王后,并且包围王宫,搜捕在淮南国内与淮安王一道谋反的宾客,取得谋反证据后,上书朝廷。汉武帝下令公卿处治刘安等人,派宗正手持皇帝符节前往淮南国处治刘安。没等宗正到来,刘安便自杀而死。最后,太子刘迁被处死,所有参与谋反计划的人全部诛杀九族。

我们评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不能笼统地说它是对还是错,而应该把它们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做具体的分析。对于刘安谋反的问题,也应采取这种态度。刘安与汉廷的矛盾,是当时汉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维护和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还是继续分裂、分权的矛盾,是坚持进步与开历史倒车的矛盾。刘安父子谋反事件对当时的汉王朝,乃至对后世我国历代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刘安之后,接着又发生了其弟衡山王刘赐的谋反事件。这些谋反事件的发生,不仅直接影响到汉王朝内部的统一与稳定,同时也影响到对北方匈奴的防御与用兵,影响到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与开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飞将军李广

李广为西汉名将,文帝时,因为征战匈奴有功被封为散骑常侍。景帝、武帝时,任陇西、北地等郡太守,后任右北平太守,一生与匈奴交战七十多次,匈奴称之为“飞将军”。李广是一位十分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苛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好感。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备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皇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排挤,终于导致李广含恨自杀。

公元前143年6月,匈奴侵入雁门,直到武泉,攻入上郡,抢走苑中的马匹,汉军官兵战死两千人。当时李广担任上郡太守,他曾率领一百名骑兵出行,遇到几千人的匈奴骑兵,匈奴人发现了李广的小队伍,以为是汉军大部队派出引诱他们进攻的,都大吃一惊,马上占领高山,布开阵势。李广所带的一百名骑兵都很害怕,想赶快打马跑回去,李广制止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如今若靠这一百人的骑兵逃跑,匈奴人追杀射击,我们马上都会被杀死。现在我们停留下来,匈奴一定认为我们是大军的诱兵,就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命令所有骑兵说:“前进。”到了离匈奴阵地约二里地时停下,下令说:“都下马解鞍。敌人认为我们会逃走,但我们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跑,会使他们更加相信我们是诱敌的骑兵。”匈奴骑兵见此,真的不敢攻击了。有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监护他们的军队。李广上马,和十余骑飞奔过去,射杀白马将领后返回,又解下马鞍,令士兵们都放开战马卧地休息。这时正好已是黄昏,匈奴军始终感到奇怪,不敢攻击。半夜时,匈奴兵以为附近有埋伏的汉军,准备利用夜晚袭击,就都引兵离开了。天亮之后,李广才回到大军的驻地。

公元前129年,匈奴入侵,李广战败,被匈奴活捉,后来终得逃脱,回来后被废为庶人。次年6月,李广被再次起用,封为右北平太守。公元前121年夏,卫尉张骞、郎中令李广从右北平出发,分路攻击匈奴。李广率两千骑兵先行,走了约八百里,张骞率一万骑兵在后追随。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的部卒都很害怕。李广令其子李敢率数十名骑兵飞马穿过胡人军营,纵马驰骋一番后返回,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很容易对付。”军士们情绪才安定下来。李广布下圆形战阵,阵势向外。匈奴向汉军猛攻,箭如雨下,汉兵死亡过半,箭也快用完了。李广就命令士卒拉满了弓射击匈奴副将,射死数人,胡人的攻势于是被瓦解。这时已近黄昏,汉军将士都面无血色,而李广却神色自如,整顿战阵,军士们都佩服他的勇气。

公元前119年,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率领的东路军由于没有向导,在沙漠中迷了路,没能赶上与单于的交战。卫青派长史责问二人迷路的原因,并命李广的随从马上到大将军处听候传讯。李广说:“我的部下没有罪,迷路的责任在我,我现在就去大将军幕府请罪。”李广对部下说:“我李广从结发时开始,与匈奴打了大小七十多次仗,这次有幸跟随大将军直接攻击单于部队,却又迷失了方向,难道这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经六十多岁了,实在不能再去面对那些刀笔小吏。”于是,举刀自刎。

在李广身上,爱兵如子、身先士卒的优点尤为突出,“宽缓不苛”使得“军中自是服其勇”,以至他自尽后,“一军皆哭”,连普通百姓也“皆为尽哀”。但同时,李广在治军上放任自流,不讲求以法治军、严格管理也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名久历战阵的将领,李广长于战斗指挥,骁勇善射,在战术上灵活机智,有勇有谋,敢于打硬仗,打恶仗,射术之精堪称一绝,威震匈奴各部,被匈奴畏誉为“飞将军”。

上官氏争权谋反

汉昭帝时期,因各种利益冲突,上官桀父子、盖长公主、燕王刘旦和桑弘羊共同结成反对霍光的同盟,向汉昭帝上书指责霍光有不臣之心,但昭帝未予理睬。后来这些人决定发动政变杀掉霍光,废黜昭帝,立燕王为帝,但计划泄漏,霍光诛杀上官桀父子和桑弘羊。盖长公主和燕王刘旦自杀。

燕王刘旦觉得自己是汉昭帝的兄长,没能继承皇位,所以常常心怀不满。御史大夫桑弘羊创立盐、铁、酒类专卖制度,为国兴利,自认为于国有功,想为其子弟谋求一官半职,霍光没有答应,因而对霍光更是心怀不满。于是,燕王刘旦、盖长公主、上官桀父子和桑弘羊串通一气,要杀掉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