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之义士,虽死不避。栾布哭彭,郭亮丧孝。
王修葬谭,操嘉其义。晦送杨凭,擢为御史。此其用心,纯乎天理。
后之薄俗奔走利欲,利在友则卖友,利在国则卖国,回视古人,有何面目?
赵歧之遇孙嵩,张俭之逢李笃,非亲非旧,情同骨肉,坚守大义,甘婴重戮。
噫,可不忍欤!
译文
古代的义士即便面对死亡,也毫无躲避之心。栾布祭祠彭越,郭亮哭悼李固都是如此。王修请求埋葬袁谭,曹操赞美他的忠义。徐晦送别杨凭,被升为御史,这是因为他们的侠义用心合乎天理。
后代的人都为利欲而奔走,把礼仪之俗看得很淡薄,朋友有利可图时就出卖朋友,国家有利可图时就出卖国家。如果和古人相比,又有什么颜面存活于世上呢?赵岐遇到孙嵩,张俭碰到李笃,他们非亲非故,却情同手足,坚守大义,甘愿承受被杀的危险。唉!怎能容忍自己心中背信弃义的念头呢!
活学活用:古之义士,虽死不避
古时候的英雄义士,即使是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为了那份知遇之恩,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所谓当今好男儿,人们为一己之利欲相互打击,为了一丁点利益,不惜出卖朋友,出卖国家。像他们这样忘恩负义、见利忘义的可耻行为与古代义士怎能相提并论呢?
东汉人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桓帝时作东部督邮。当时中常侍侯览的家在防东。他的家人在当地残害百姓,做的都是违法的事。张俭弹劾侯览,于是毁掉了他的住房,并且没收了他家的财产。从此结下仇怨。此后侯览诬陷张俭是党人,后来赦免了张俭。到汉灵帝时,又开始打击党人,侯览更是要把张俭置于死地。张俭只好逃亡,辗转躲藏逃到了东莱,住在李笃家里。李笃凭熟人送张俭到了塞外。张俭到过的人家,被杀掉的有十多家。后来党禁解除,张俭才又回到故乡。
断章取义:
懂得大义而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与那转眼之间就把朋友视为陌生人的人又怎么能同日而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