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也能成为沟通高手
19513600000029

第29章 家庭亲人间的沟通技巧(4)

虽然两种回答都会引起孩子的不满,但是前者尤其如此,因为孩子感觉是“悬在空中”,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他的要求才能被接受。孩子觉得他的任何要求会遭到反对,认为母亲不讲道理。作为母亲在持家教子的时候,难免用到批评,但要注意,批评和表扬的比例要合适,也就是当有机会表扬时不要错过,请看下面的例子:

父母:孩子,我们不能让你骑车到那么远的地方去。

消极的孩子:你什么事都不让我做!

积极的孩子:我们可以来讨论一下,我可以骑车到多远的地方去呢?

又例:

妻子:你认为我们可以买一台新的电视机吗?

消极的丈夫:你又要买这个、买那个了。

积极的丈夫: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笔钱值不值得花!

对方抱积极的态度,不一定是愿望的实现,需求的满足或有重大所就,而是接受并强调环境中好的一面。最重要的是尊重个人的价值,有好的表现就表扬。这对孩子自我观念的发展很重要,父母从日常生活中接受孩子的价值,诚恳地表扬他的好作为,使他对自己有好的看法,有成就感。

孩子不是天生就会表现出好的行为的,这需要大人用爱心负责地、细心地去培养。好的行为需要在口头上和行动上的赞扬。像“做得好”,“你今天在餐厅表现爸爸妈妈很满意”,“你学的真快”等等,不论用的是一个微笑、一个赞美动作,甚至用物质奖励都是对孩子有用的赞扬。每个孩子,在表现好的时候,都需要被承认、被接受的。

典型的消极者会说:“如果没有什么好赞扬的,叫我怎么赞扬呢?那不是很虚伪吗?”听起来很有道理,但这种道理常常是一种托辞。我们对消极者的“道理”回答如下:

(1)没有一个孩子每天都表现很坏,只要他一有好的行为,就表扬他。

(2)衡量一个人的行为要以他过去的表现为标准,只要有一点进步就该表扬,不是要他达到一个既定的标准。

(3)孩子对虚伪的褒奖很敏感。但是针对他的好行为,而且是进步了才诚恳、切实地夸奖,这一点也不虚伪。

(4)人们喜欢切合实际的夸奖,并且愿意再努力做好。

(5)有人怕孩子受表扬太早而就此满足,不再努力做好。当然,在理论上说有这种可能,但老实说,还很少有人能提出真正的有力的证据。相反地,大量事倒表明,肯定和称赞会使人更努力向上。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数字:赞扬和批评的比例保持在表扬占80%—90%,批评占10%—20%为好。在60:40时,就多少有助于孩子自我观念的发展了,使他觉得自己做得不错,为他人所接受尊重,但是,不幸的是目前许多家庭里,这个比例正好倒过来,是80%以上的批评和20%以下的赞扬。这种家庭需调解员和专家来帮助改善关系。但他们又往往以“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并且是无可避免的”来推托,不愿意寻求帮助。结果导致孩子的自我观念不良发展,并将严重影响他的一生。因为他对自己没有价值感,对事物产生“那有什么用”的自暴自弃的态度,于是他在学校的功和同学关系上的都表现不好。形成恶性循环,越受批评,自我观念越差。

表扬孩子的时候应注意:要针对具体的行为、表现和进步,不要作泛泛夸奖。如在智力方面,你表扬孩子:“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或“这小女孩子真好使!”往往会造成相反的效果,因为:也许孩子并不觉得自己聪明,你的赞扬正表明你不了解他;孩子会觉得因为你是他父母,才会对他有这种偏袒和不正确的看法;孩子会觉得你之所以对他有不正确的看法,是为了顾全你做父母的面子和自尊。的确,有些父母看到成绩单上的红灯,会先想以自己丢而子,面不是先想到孩子;孩子会感觉到他成功的快感被抹煞了,他做得好只是因为“聪明”,这与漠视他的努力是一样的。

基于以上原因,你只要针对他的好表现肯定和赞许的表示就可以,至于结论,孩子自己去下,他知道自己做得有多好。但是也需要你的肯定,在一次又一次的肯定中,他的自我观念得以出来。不要用贬低的嘲讽的语气。因此,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不要说:“天呀。你怎么搞的哪有你这么笨的人!”应该说:“这样做不对,来,我们来看看怎么做才对。”

在本秘诀中,人们偏重于分析不懂得赞扬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当然,对大人的影响也很重要,但对个人成长不那么有决定性,因为成人的自我观念多已成形。但是对原来的自我观念不好的人,经常贬损拒绝,也会很有害。而对自我观念良好的人,不妨再给他赞美,他会表现得更好。

千万别吹毛求疵

日常生活往往都是由大量的琐碎的事情所组成的,家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大多数情况都是因为这些芝麻绿豆点大的事情。但在外理关系时,我们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能吹毛求疵,换句话说,就是重要的就强调,不重要的就忽略。

这个秘诀看来容易做来难,但违反了它就会很容易破坏人与人的关系,因为那就好像在说“我不重视你的感觉和要求”。我们经常将某种人称之为“吹毛求疵者”,其主要特点就是分不清哪些事重要,哪些事不重要。实际上他把每一件事都看成是重要的,都要管。在一实生活中,每天我们都可以观察到这种破坏性的现剔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危害有多大,它破坏家庭生活,造成夫妻离婚,也使孩子视家庭为地狱。

其实适当的批评能帮助一个人成长的,如果没有关心的、善意的批评,人就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不能健康地发展为成熟的人格,但是批评要注意区别大事小事。一概不分轻重的批评,就成了吹毛求疵了。它会破坏人与人的关系,阻碍个人的成长。

那么,到度是哪些因素使吹毛求疵具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下面我们用心理沟通的观点来列出几条原则:其一,吹毛求疵表现出对别人不接受的态度,而且不承认人是不完美的,这无异是歪曲事实,因此是具有破坏性的;其二,由于基本上对别人不接受,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敌意,破坏家庭里美好的气氛;其三,吹毛求疵者使别人对他报复或积怨在心,因此对他自己也没有好处;其四,吹毛求疵并不能达到改变他人行为的效果。因为对方可能把这不停唠叨当做耳边风而不起作用;其五,长此以往,当你提出真正重要的批评时,也会因别人不重视而失去作用。特别是在管教孩子方面,尤其危险,孩子会说“那张破唱片又在放了”;其六,吹毛求疵教人不讲理、没耐心;其七,吹毛求疵常常是破坏性的自我防卫结果。这种人常把自己的缺点放在对方身上而看作为他的缺点,才处处挑人毛病,指责别人;其八,最严重的后果是影响孩子的自我观念,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鼓励,使他相信自己是好的,有价值的,有解决问题能力。而吹毛求疵的父母却使他气馁、没有信心,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

对这种吹毛求疵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坐下来和他讨论,哪些事对他是重要的,哪些不重要,然后把不重要的事一条条列出来,以后他再提这些事情时就罚打扫卫生,比如说让他周末一个人大扫除,为家庭作点贡献。

吹毛求疵者或者分不清楚事情的大小,或者根本没去分。对他来说,似乎每件事都很重要,都需要纠正。但也有另一种人刚好相反,似乎什么事情都不重要,我们称之为“粗枝大叶”的人,与吹毛求疵的人经常配成一对。这样吹毛求疵的人就有充份的机会和理由挑剔对方,只要对方是真正的粗枝大叶的人。相反地,粗枝大叶一方会想“好啊!既然我怎么做他都不满意,那我还管他什么呢?”一个满不在乎,一个更挑毛病,互相影响,越来越严重,最终肯定会导致关系紧张。

对付粗枝大叶的人的最好办法,和对吹毛求疵的人一样,也是讨论哪些事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而且记下重要的事,要求他针对这些大事,一点一点的改正。不断地指责他通常没有什么用,因为他不在乎,比较有效的方法,还是让他去做他认为不重要的事作为惩罚,例如打扫房间的卫生等。这里要提醒一点,在开“罚单”时要本着爱护,考虑对方的感觉和想法才行,不是操纵对方。应用这条秘诀时,最好两个人先商量过,听过对方的意见,如果他希望你也要改变,也趁机讨论。这样才能在合作、公平的气氛下进行,不产生操纵、逼迫的感觉。

最后我们还要提醒一句,这种琐碎、微细的吹毛求疵,有时不直接影响自我观念,但它会干预建设性的沟通,且看下面的例子:

孩子:妈,我做了一个恶梦,梦见有人把房间里那旧桌布卷起来,变成了一个大怪物。

吹毛求疵的母亲:孩子,你房间的桌布是新的呀!

善解人意的母亲:孩子,你现在觉得怎么样?

又例:

母亲:我有个好主意,你为什么不找个,同事陪你到他工作的唱片店去看看他!

吹毛求疵的女儿:妈,他在杂货店工作,不是唱片店。

善解人意的女儿:好啊,这个主意不错!我是想去一趟,哦!对了,他是在杂货店工作。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吹毛求疵使事情离了正题。而善解人意的人则挑出主要的细节作出反应,次要的细节需要纠正时,就在后面一带而过,这样就能达到愉快圆满的沟通。

总之,在家庭生活中,凡是你认为重要的事,就用语言和行动清楚地表达出来;次要的事就忽略过去,人毕竟不可能十全十美。不要怕作建设性的批评,但如果对一切琐碎的事都挑剔,就不仅伤害了对方,也伤了彼此的感情。合理的判断,加上善意的批评,就能帮助他人建立信心,保持家人之间的和睦关系。

绝对不要找借口

“借口”是用来隐藏真正理由和逃避详细说明理由的。许多借口是无害的,而且并不妨害沟通。比如说你上班迟到了,就对老板说:“对不起,我迟到了,因为汽车走到半路没油了。”尽管这是事实但你还是用了借借口,因为真正的理由是你太大意,没有及早发现车快没油了。但如果你并不经常迟到,这个理由也还是说得过去的。当然,那些经常迟到的人如果每次都用这个借口,就没人会相信了,他必须说出真正的理由,否则会丢了工作。

做父亲的平常要教孩子分清借口和理由。比如说:“我的房间没有整理好是因为我没有时间。”这就是借口。等于在说“我没有安排时间去整理房间。”或“我不想整理房间。”这些才是真正的理由,这就需要向他指出来。同样的,“因为他骂我,所以我才打他。”这也是借口,除非他平时就是这样,别人骂他,他就打别人。别人骂他时,他可以有多种反应方式供选择,不一定非打人不可,因为这就是借口,还有真正的理由,应该帮他找出来。这样才能帮助他,使他以后诚实对待自己,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动。

借口多少都有保护自己的作用,有时是起一个“合理化的作用”,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用借口来蒙蔽自己,借以自我安慰,不必要面对不愉快的事实。但有时却是有意去编造借口,一方面保护自己,一方面蒙敝他人或占人家的便宜。前者是自己不去面对现实,后者是故意欺骗他人。

不妙的是,父母自己在和孩子沟通时常常找借口,无形中使孩子也学会找借口。尤其是孩子提出要求,父母不答应但又不敢或不愿说出理由时,容易对孩子借故托辞。请看下面的例子。

有这样一个家庭,父母都怕对孩子提起有关性的知识,于是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父母显然在找借口回避。这对夫妻有个15岁的男孩,他很喜欢游泳,经常一个人骑自行车到附近的游泳池去游泳。最近他的父母听说那边有个大男孩对邻居的小男孩有同性恋的行为。虽然他们的儿子已经15岁了。但他们从未和他谈过有关性的适应问题,更不用说同性恋问题。回避导致了不好的结果。有一天早上:

儿子:妈妈,我今天去游泳可以吗?

妈妈:不行。

儿子:为什么?

妈妈:嗯,嗯……你的游泳裤脏了。

儿子:没有,一点都不脏,我昨天才洗过。

妈妈:(不作声,继续烫衣服)

儿子:那我可以去了吗,妈妈?

妈妈:不行,我说不行就不行,别吵了,你没看到我很忙吗?

儿子:但是,为什么我不能去?

妈妈:你不是昨天才去了吗,干嘛天天都要去?再说还不知道那有没有救生员。

儿子:妈妈!你知道那有两个救生员。

妈妈:不要跟我顶嘴,你再吵我就不许你骑自行车了。

儿子:妈妈,对不起,我不是有意顶嘴,我只是想知道为什么不能去游泳。

妈妈(沉默,继续烫衣服,充耳不闻)

儿子:告诉我为什么不能去。

妈妈:别再烦我了,我不让你去,这就是理由!

儿子:这不公平,这不是理由!

妈妈:你又顶嘴,好,这星期内不准骑自行车!

以上的对话违背了许多沟通的道理,不过我们在这里着重于那位母亲为了掩饰真正的理由而搬出的许多借口。当然儿子也意识到母亲一直在找借口,如果他考虑到她一定有难言之隐,也就不再逼问了;但是孩子一般不会就此罢休。因此,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父母之中有一人对他说明他们的真正理由。对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也可以让他了解一些正确的性知识了。甚至于一些可能遇到的属于性异常行为也可以让他了解,以避免其发生意外。让我们再看看下面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