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也能成为沟通高手
19513600000028

第28章 家庭亲人间的沟通技巧(3)

但是许多父母一旦拒绝就不必变卦,即使发现了以前没有考虑到的合情合理的一面,也不肯向孩子“低头”。这种固执的做法给孩子做了坏榜样。应该反过来表扬了孩子,使他有受重视的感觉。这样做会产生以下好的效果:首先,会让孩子觉得你通情达理,而且他不需要靠吵闹来解决问题;其次,会使孩子将来更信任你的判断;再次,鼓励孩子着眼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去操纵别人;最后,使孩子增强自信心及自我价值感。

唠叨虽然普遍常见,但绝不是一个小问题。严重的时候就演变成病态的沟通关系。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这是由一位家庭问题专家讲述的:

几年前有位母亲为了她13岁的独生子来找我,她很苦恼,让我无论如何想办法帮帮她的儿子。她说她儿子很聪明(后来,我测得他的智商很高),但在学校里的功课却总是不及格,成绩单上关于学习态度以及同学关系的评语也不好。他母亲抱怨说,他回家总是不肯做功课,不是说没有作业,就是说在学校做完了。一回家就坐在电视机前面,任母亲怎么唠叨也不动地方。儿子的父亲是一名驻外商务人员,时常外出旅行,和儿子关系很疏远。他把管教孩子的责任全推给了妻子,因此也不了解她面临的困难。

我对这孩子及他家里的情况大致了解之后,就约他来谈谈。初次见面,我就感到他是个特别的孩子。一般第一次到我这里来的孩子总是拘束、腼腆害羞,我必须先花点时间跟他们闲聊,以排除他们紧张羞怯的心情。但是这男孩不同!他一见到我,就跳起来热烈地和我握手,就好象我是他多年的老朋友似的,然后轻快地随我走入办公室,在我还没来及开口问他时,他已经开始滔滔不绝地说出他的问题:“医生,您听我说,您一定得帮帮我妈妈!我实在忍受不了,她唠叨下去的话,我只好逃走。我不知道她对您说了些什么,但是您知道她从早到晚唠叨个没完。我在家里一刻都不得安宁。我在浴室刷牙,她在客厅叫道:‘不要忘记关灯!’我开冰箱时时,她说:‘不要忘了关上!’我在家里没有一件事可以清静自在地做。每天都是:‘你到哪儿去?去洗手!不要和某某人在一起,他不是好东西!不可以!你为什么要买那盒磁带?零花钱怎么随便乱花?去刷牙!你脸怎么那么苍白!站直一点!’”

“如果没有什么事可挑,她就提我的功课。我从学校回来一踏进家门,门都没关上,她就叫道:‘你不觉得应该先去作功课吗?’我一气之下,就偏不做功课,让她不能称心如意!医生,我知道我还算聪明,也希望把书念好将来上大学,但是我不希望由母亲来控制我的每一次呼吸,我唯一对付她的办法就是不念书,因为她比我还着急。”

用“成绩不好”做武器来对付父母,在孩子中很常见,但多半不是有意的,这位男孩的情况很少见。

我们暂停一会,看看以“成绩不好”作为武器究竟如何产生效果。当孩子觉得父母不公平、管得太严或伤了他时,他实在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反击”。但现在的父母都太重视孩子的功课,太在乎功课的好坏,因此孩子很快会发现“不念书”是对付父母的一个“好办法”。但在伤害了父母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已,虽然当时他可以毫不内疚,也不惭愧,但结果却是对谁都没有好处,这就是我们说的病态的关系。我们再继续看这个由专家讲述的故事:

在他母亲的意识中是希望儿子能刻苦、用功、上大学、发挥他的才能,而且她希望自己能够不唠叨。但是在潜意识里就不同了,我渐渐发现她在害怕儿子长大:她希望他永远是个小宝宝,一切都需要她照顾,都由她来控制。她不承认,后来慢慢能接受自己有这样潜在的动机,这才开始控制。最初她自己的行为。而在儿子的意识里是希望符合他母亲的期望,在学校里功课好、表现好、将来上大学等,尤其还希望母亲不再唠叨;但在潜意识里他不愿念书,因而更加强了母亲对他行为的控制,结果是母亲更唠叨。我们可以看出,儿子的意识及潜意识动机都和他母亲配合,而潜意识的目的却是破坏性的,这样的情况心理学上称为“病态的相互关系”。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专家要求这一对母子从沟通的角度来看自己的行为——行为传达给对方的是何种意义。母亲发现她对儿子凡事都要唠叨,正表示:“我希望你还是我的小宝宝,什么事都得听我的。”而儿子也他在以不念书作为反击的武器时,助长了母亲的唠叨。有了这些认识,他们都渐渐地能改进自己的行为了。

上面所举的例子的情况是比较严重的,需要心理治疗。但是对于一般家庭里常见的唠叨,我们自已应如何处理呢?

首先,我们对要做的事情应预先订好准则,通常是对要做的家务及其他一些要求做到的事情订好赏罚标准,这可以相当有效地防止拖延和唠叨。当然要事先说好没有做到的话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样可以避免唠叨,因为已订好规则,就无需一说再说;其次,如果没有照规则做,就可以施行预定的惩罚,也不必唠叨。

我们以吃饭为例来说明,吃晚饭的时候应该是家人欢聚的主要时间,但是很可能因唠叨而带来的不愉快破坏了气氛。假设7岁的儿子不肯乖乖吃饭,父母老是在饭桌上说他,于是弄得大家都不愉快,那么孩子的父母亲应该怎么做才好呢?应该在饭前行订个规矩:只要孩子好好吃饭,就有点心吃;不好好吃,就没有点心吃。当我这得在孩子爱吃点心的前提下才有效,否则就用其他方法,如不准看动画片,第二天不准出去和小朋友玩等等。注意要坚持实行,有的孩子可能变本加厉,希望你会“投降”,只有切实执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下面一个例子是订立规则以减少夫妻之间的唠叨:

有一位妻子向朋友诉苦,因为她经常向丈夫唠叨着催促他修理东西,而丈夫老是拖下来不做,又不放心她找修理工来修,一来为了省钱,二来觉得别人不如他修得好。朋友建议他们定个协议,当家里有东西需要修理时,就给他15天的时候去修,而且把日期记在日历上,免得到时找借口说忘了,一个月以后那位妻子很开心地告诉朋友,只有一次是她找工人来修的。

的确,很多时候,在家庭生活中订立规则常常可以解决夫妻之间的冲突:

有一对夫妇常为周末的活动而争吵。妻子厌倦了天天呆在家里,希望能到外面吃吃饭、跳跳舞;而丈夫则对外面的应酬厌烦了,希望能在家里享受宁静周末,听听唱片、看看书、玩玩牌。因此,几年来经常发生冲突。后来丈夫提议,夫妻双方轮流负责计划周末的活动,妻子安排一周,丈夫安排下一周。这个办法不只是效果绝佳,并且也能帮助他们解决其他问题。妻子常建议留在家里,是出于体贴丈夫的一周工作的辛劳;而轮到丈夫作决定时,又常是决定出去玩,让妻子惊喜一番。

其次,解决唠叨的第二步是,看看是否事事唠叨,不论轻重缓急。是的话,就要设法略去不重要的事,而只对重要的事订立规则。换句话说,家里如果有人常爱唠叨,就让他对重要的事制订规则,以除掉不好的行为,同时除掉唠叨。

其三,第三步就是分析其中的沟涌过程,沟通一定要清楚具体,避免含糊不清。千万不要接受:“我等一会再干”或“我有时间再干”的回答,这种回答最容易引起唠叨。比如家务劳动,要明确要求在某个时间内完成,并说明否则将会有什么后果。注意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其四,要常常开家庭会议,或小型讨论会。利用这个机会来讨论哪些事情要做,应在什么时间做等等,并检讨拖延未做的事,注意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其五,检查一下夫妻之间或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否已到了恶化的地步,是的话,光靠前面几种方法来解决唠叨还是没有用,必须借助心理治疗或心理辅导,以解决根本问题。

最后,这是最实用的一点,在孩子耳边用悄悄话告诉他要做什么事,通常很有效。这种举动显示出一生活上的亲密感,让孩子觉得心理很舒服。有时候也要给他留点面子,不要当着兄弟姐妹的面说他。同时孩子对这种“秘密信息”很感兴趣,也能增加他的自我重要感。

言辞要实际合理

许多人在描述自己的经验时都有夸大的倾向,用绘声绘色的形容词夸大其辞,使故事生动,听者神往。也就是说对事情不考虑客观实际,只强调某一点。这样描绘一般无伤大雅,而且在文学作品中如果不这样就会显得太平谈了。但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这夸大的倾向却很有害,尤其在双方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时。虽然在互相关心、而且希望对方改正缺点的两人之间,批评是难免的,并且应该是无害的。但批评如果加上其他因素,如果次数太多、语气不好或夸大其辞等,那就有害了。

在家庭亲人间的亲密关系中批评有一定的价值,批评者就像拿着一面镜子说:“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你,请你如此如此改变。”如果对方因发现自己的错处,并且也愿意改进自己的行为,改善两人的关系,他便会因此而改正错误,也会使批评者更加尊重他。但是,如果批评者指出来的是经过夸大、歪曲的一幅图画,对方不承认也不改变自己,反而因此愤怒,那就谈不上改进两人之间的关系了。

为什么夸张的指责会引起不良后果呢?通常来说有五个原因:第一,如果你的指责歪曲事实,那么对方不但不承认,还会把重点放在你所指事情的反面。下现有几个例子:

(1)当你对孩子说:“为什么你从来不做完作业再看电视?”这“从来不”三个字就是歪曲事实,孩子会很生气,举出有哪几次他是做完做业才看电视的。但是他也夸大了次数,于是两人在次数上又争吵不息。

如果你对他说:“我想你常常在作业没做完时就看电视。”至少他不会立即反驳,也无法否认你的话。最好的方法是和他讨论,定个规则——以后他再在做完作业之前就看电视,应该如何罚他。

(2)如果你对丈夫说:“为什么你总是那么晚回来?”或“你总是晚回来,为什么从来不打电话告诉一声?”那么他会想哪几次是准时回来或打过电话告诉你的,然后再反过来指责你,没有给他好脸色看,于是你们就很可能因此而吵起来。这时你最好是纠正自己夸大其辞的错误,重新讨论这个问题。

(3)假如你的12岁的孩子,原应在晚上10点半回来,而他进家门时已是11点45分了。你对他说:“我们家里不准在这种不负责任的情况出现,你整整晚了一个半钟头回来。”他很可能会说:“我只晚了半个小时。”于是你们在时间问题上争吵起来,而没有讨论真正重要的“负责”、“规矩”等问题。

第二,夸张的指责找带来不良后果的另一原因是不公平。如果你经常夸大其辞,指责对方,对方就会觉得你是个不公平、不讲理的人,无法和你客观地讨论问题。

第三,由于夸张的指责以借口。他这样想:如果妈妈(或爸爸或配偶)总记着我的短处,不记着我的长处,那么干脆不用费神做了!象这类一无是处的指责常使人产生放弃努力的想法。

第四,任何夸张都会让人觉得你是在说谎,即使你辩白自己并非存心说谎,但总是站不住脚。

第五,夸张的指责使对方觉得你理由不充足,必须用夸张来撑腰。同样道理,故意小看他人的优点或成就,夸大自己的长处,也和夸大的指责一样,不但达不到本来的目的,反而产生反效果。

对付这种夸大指责的人的最好方法,是先不要生气地否认,而要合理、巧妙地和他讨论。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比较一下对付夸大指责的破坏性和建设性的两种方法,并以之作为我们对准则五的总结。

丈夫:怎么搞的,你从来不把我干净的袜子放在抽屈里?

妻子(不好的方法):你凭什么那么过分地指责我?真受不了你!以前我只忘了那么一次。你啊,从来没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在洗衣盆里,你把我当什么?当你的奴隶不成?

妻子(好的方法,巧妙地纠正丈夫的夸大):我知道这经常发生而惹你生气,我会尽量注意以后不再这样。但是你也要帮帮我,记着把脏袜子放进洗衣盆里,好吗?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你用合理、实际的方法不一定能使对方也合理、实际,也许对方在人与人的沟通中已有比较严重的陈习,不是一时能改正过来的。但是你不要以此作为借口,自己也不讲理、不实际起来。如果你能以合理、实际、关心的态度和建设性的方法去对待家人,至少不会使你与家人的关系恶化。

赞美要有针对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良好的沟通,主要是指尊重他人的价值,鼓励他,使他满怀勇气和信心。在家庭中,这种沟通对孩子自我观念的形成特别有帮助。表达出良好而具有实际意义的沟通,主要不在劝人遇事都往好的方面去思考,而在于包括好的语言在内的好的行动的表达。看起来像是针对吹毛求疵者而言,因为这类人尽挑毛病,总是要背离这个秘诀;但还有一种人,并不专挑小毛病,而是只会做出恶劣的、伤害人的反应,请看下面的例子:

孩子:妈,我可以吃一块饼干吗?

消极的母亲:不可以。

积极的母亲:好,可是要吃完饭以后才可以。或者:好,晚上大家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