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走近歌德
19399100000050

第50章 《浮士德》面面观(16)

不过,可尔夫这个“歌德时代”的提法并非完全无所承袭的首创:早在一百年前,同为大诗人和大思想家的海涅就说过,歌德的逝世标志着“一个艺术时代的终结”;从一定意义上讲,可尔夫是发挥了海涅的思想,并进行了系统的提高和总结。

还有,恩格斯在《德国状况》一文中,对歌德生活和创作的那个时代所做的精彩、准确的描绘和论述,可以讲也为其定了性,“歌德时代”这个名称已经呼之欲出。我国杰出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歌德谈话录》的译后记里引述恩格斯的有关论述,就频频地、醒目地使用了“歌德时代”这个提法和术语。[285]

如此用一个人的名字称呼整整一个时代,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恐怕都不多见;要有,也多半限于极少数曾经影响时代历史进程的叱咤风云的人物,如像君王或领袖之类。歌德身为文化人却享此殊荣——完全与他曾经担任魏玛大公国的首相一职无关——,这本身便证明了他超凡出众、非同一般的杰出和伟大;而歌德作为进行精神创造的诗人和作家,当然主要是思想的杰出和伟大。

对于这个时代,恩格斯著名的定性是:它“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是可耻的,但是在德国文学方面却是伟大的”[286];德国“这个最屈辱的对外依赖时期,正是文学和哲学领域最辉煌的时期,是以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最兴盛的时期。”[287]此时在德意志思想文化的天幕上,真可谓华光万道,星汉灿烂:哲学家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文学家莱辛、赫尔德、席勒、荷尔德林、E.T.A.霍夫曼、海涅,音乐家莫扎特、海顿、贝多芬、舒伯特,自然科学家亚历山大·洪堡以及语言学家兼教育家威廉·洪堡等等,都已在原本幽暗的德意志苍穹冉冉升起,都是围绕在俨如北斗的歌德前后左右的巨星。

类似歌德时代这样思想文化昌明、鼎盛的时代,即使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不多见。[288]能成为这样一个时代的中心、全面体现其精神者,显然不会仅只是一位作家或诗人,虽然仅仅作为诗人和作家的歌德也已十分伟大,而必须有更宽广的精神活动领域和更巨大深远的社会影响,必须是一位视野开阔、头脑敏锐的思想家和文化巨擘。歌德正是这样一位思想家和文化巨擘。

综上所述,歌德之所以被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之所以被视为德意志精神的化身,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无形纽带,他的名字之所以被用来称呼德国思想文化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代,笔者以为主要因为他是德意志民族一位空前博大、深刻而且超前的思想家。

歌德思想概说

一、德思想的构成、核心和载体

考察歌德思想的内涵,审视它的特质,我们首先感到惊讶的是它的无比渊博和丰富。

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和解说歌德的思想,有学者写了一部径直题名为《歌德思想》的专著。[289]朱光潜先生《西方美学史》的德国古典美学部分,依次介绍了康德、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论述歌德的一章,便称歌德那多达143卷的全集乃是“美学思想的一个极丰富和极珍贵的宝库”,“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290]。其实,歌德待发掘的何只是美学思想,还有涉及面更加广泛和更加丰富多彩的自然哲学、宗教哲学、人生哲学以及社会伦理学,还有其他许许多多方面的精辟思想。也就难怪,年轻的郭沫若要对歌德的“博学而无以成名”发出感慨,说“他有他的哲学,有他的伦理,有他的教育学,他是德国文化上的大支柱,他是近代文艺的先河……”[291]

前面说过,思想家歌德不只是某一两个领域的部门哲学家,也是一位元哲学家。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歌德丰富、博大、深刻的思想有两个核心:一为属于自然哲学范畴的进化论思想,它的形成是歌德长期观察自然和从事多项自然科学研究的结果;一为属于社会哲学范畴的人道主义思想,它的形成不但有赖歌德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更源于他对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传统的继承。

进化论和人道主义,不但决定了歌德元哲学思想即宇宙观和世界观的性质,也支配着他所有的部门哲学思想:进化论思想,明显支配着他的政治哲学和宗教哲学;人道主义思想,强烈影响着他的社会政治哲学乃至论理学和美学思想。

歌德的思想确实异乎寻常地渊博、丰富,为方便计,笔者以为可将他卷帙浩繁、内容驳杂、多达143卷的作品[292]视为其主要载体,并做以下的大致分类:

第一类,文学创作

歌德以作家和诗人名世,表达思想并受到重视的首先自然是文学创作。歌德一生辛勤写作六十余载,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游记、自传等体裁样式全都采用过,作品数量极其惊人。这些作品,特别是他的代表作诗剧《浮士德》,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和《威廉·迈斯特》,以及《普罗米修斯》、《神性》、《幸福的渴望》等抒情诗,都富含深邃的哲理。单单一部《浮士德》,两个多世纪来便让一代代学者潜心研究、发掘,出版了无数的专著和文章。[293]还有《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脍炙人口的小说,我们过去只强调了它的社会批判意义和反封建精神,忽略了另一个重要内容即它丰富的人生哲学和自然哲学。又如《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这两部长篇小说,和《浮士德》一样也表现了积极有为的人生观;第二部中那个奇特的“教育省”,更形象地展示了歌德崇尚实践的教育主张和人生理想。在歌德晚年完成的《西东合集》里,像著名的《幸福的渴望》似的哲理诗比比皆是;甚至连一些爱情诗例如那首尚未引起足够注意的《重逢》,其哲理蕴涵同样异常地深刻,异常地丰富。[294]

第二类,自然科学著作

歌德全集中这类著作与文学作品一样数量可观,也包含着丰富、深刻乃至超前的哲学思想,迄今却几乎完全为我们的研究和译介所忽视了。为说明歌德这类著作的重要,只须看一个事实:是歌德在研究动物植物生成演进的过程中,率先提出了形变(Metemorphose)和类型(Typus)这两个重要思想,创造了这两个术语,并将形态学或形变论(Morphologie)这个学科名称引进了科学史中。歌德的植物形态学和动物形态学著作里提出和阐发的思想,不仅使他成为了19世纪达尔文之前的进化论先驱,还为斯本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这部20世纪初的文化哲学巨著提供了方法论基础[295]。

除了在植物学和动物学(包括骨骼学和解剖学)建树卓著,歌德还研究过数学、地质学、矿物学、光学、化学、颜色学,在相关著作中都不乏独到、深刻的思想。即使他有的学说本身——如其企图推翻牛顿理论的《颜色学》——事实证明并不正确,却并非全无价值,相反仍处处闪烁着思想的光彩和智慧的火花。

歌德一生醉心科学实验和研究,十分看重自己在这方面的作为,认为文学和科学两者同样需要人的创造性,对于历史的发展同样十分重要。1816至1817年间,为弄清自己的植物形变论著作在学术界的接受情况,他在搜集整理材料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没有任何地方的人愿意承认,科学与文学二者可以结合起来。人们忘记了,科学原本就发展自文学……”[296]歌德这一独到、深刻的思想,也证明歌德是一位超凡脱俗的文艺美学家兼自然哲学家。

还值得一提的是,文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在歌德身上真正得到了实现。一方面,他的不少文学作品直接以自然科学为题材。例如,在论著《颜色学》里穿插了不少诗歌;他有一首哀歌(Elegie)题名就叫《植物的形变》,等等。再如大家熟悉的小说《亲和力》的书名和情节,都是以当时的化学发现为背景构建起来的;不了解这个背景,便很难真正读懂这部小说。特别是《浮士德》的故事,更糅合进了当时有关生命起源和地壳形成的科学论争,自然哲学和宇宙哲学思想更是深刻、丰富到了极点。

歌德研究自然科学不但有多部专著存世,不但影响、促进和渗透进了他的文学创作,也可以说已经建立起自己的自然哲学体系。如前所述这个体系有一个中心,就是他重视实践、变化和发展的进化论思想。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歌德并非关起门来潜心于个人的研究和著述,而是同时积极参与科学和社会实践,尤其关心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晚年对诸如修建巴拿马运河、多瑙——莱茵运河以及苏伊士运河等等世纪工程,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第三类,谈话、书信、格言、警句

除了文学作品和自然科学著作,歌德思想的这第三类载体同样数量可观和重要,其中最著名、影响也最大的是艾克曼辑录编撰的《歌德谈话录》,以及《歌德席勒文学书简》。作为作家,歌德也特别喜欢写作警句、格言、赠辞,例如独立成篇的《威尼斯警句》和《格言与反思》(Maxime und Reflesionen),以及在《亲和力》和《漫游时代》中以“日记摘抄”、“观感”形式出现的警句等等。这一类载体不但同样富含伟大深刻的思想,而且往往还表现得更加地直接、集中和突出、鲜明,可以讲浓缩、结晶着思想家歌德的大量智慧。对于博大浩瀚的歌德思想而言,这第三类载体显得数量较小,看似不怎么起眼,但对我们研究者来说,至少与歌德的前两类作品一样不可忽视。对于歌德著作中的文学作品、自然科学著作和谈话、书信、格言、警句这三类文字,前面只不过挂一漏万地举例作了说明,由此已可看出歌德的思想有多么渊博和丰富。

二、歌德思想的特质

但是,要称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光是思想渊博、丰富似乎还嫌不够。仅用上面举的例子,特别是用《普罗米修斯》、《神性》、《威廉·迈斯特》和《浮士德》等作品所表现和蕴涵的思想、精神,已可以说明歌德思想的另外一些特质,即它非同一般的高尚、博大和超前。

不是吗,他上述代表作的主人公几乎无例外地都是胸怀宽广的思想者,都有着思想家的禀赋,同样也经受着思想者的痛苦和磨难。维特的烦恼、浮士德的苦闷,不就是思想者典型的烦恼和苦闷;普罗米修斯的自白、迈斯特的“观感”,不就是发出声音的思想?

上述这些作品,都鲜明地表现了歌德一贯视人类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把人的尊严和广大民众的幸福看得高于一切的人类意识。那个敢于按照自己的模样塑造人,希望人们和他一样“去受苦,去哭泣,去创造,去欢乐”但却不尊敬神灵的的普罗米修斯,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自尊自强的人生哲学,不堪做我们人类的榜样?《神性》中那个高贵、善良、乐于助人,并且能分是非、辨善恶和治病救命的单数的“人”(der Mensch),显然是思想家歌德头脑中理想的人类,不值得今天现实的人类效仿吗?还有那位为追求人生真谛上天入地、九死不悔、自强不息、立志为千百万人开拓自由幸福疆土的浮士德博士,更堪称胸怀博大的人文主义者的化身,是歌德的“高贵、善良、乐于助人”的人类的典范!

一句话,这些作品和人物所体现的歌德思想,完全当得起高尚、博大这样的赞语。再看看歌德思想的超前。

和他的自然哲学思想以进化和实践为核心一样,如前所述,歌德的人生哲学和社会理想也有一个核心,那就是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一脉相传的人道主义或人文主义思想。只不过到了歌德这儿,传统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发扬光大,人的含义从个人主义的“小我”扩展为了千百万人的“大我”,扩展为了整个人类。歌德正因为富有高尚、博大的人道精神和鲜明、强烈的人类意识,所以胸怀特别宽广,眼光特别超前,思想往往突破地域、民族、宗教、国家的界线和时代的束缚,所关心的常常是人类和世界共同的问题。[297]正因此,歌德思想也具有世界的普适性,为全人类所认同,并且能冲破时光的阻隔历久常新,具有即使在今天仍富有意义的超前性质。

为说明歌德思想的超前性和现实意义,下面就以他著名的“世界文学”构想做一个个案分析。

“世界文学”构想与“全球化”

由歌德塑造的“世界文学”这个词,具有内涵丰富、深刻、超前等一系列品质,是歌德思想一个典型而集中的体现。照我看它不仅如朱光潜先生指出的那样是歌德文学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这位大诗人和大思想家积极进取、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世界观,乃是他视人类世界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意识和世界意识的结晶和升华,其高瞻远瞩的超前性尤其值得重视。

还在马克思恩格斯于《共产党宣言》中提到“一种世界的文学”[298]之前二十年的1827年,“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一词就已出现在歌德的口中和笔下;在我们中国最为人熟知和称道的,自然是当年1月31日他与艾克曼的谈话,因为话题是由歌德正在阅读的《好逑传》这部明代小说引起的。[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