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走近歌德
19399100000049

第49章 《浮士德》面面观(15)

这一小节诗,无疑既是浮士德的一生的总结,也是全剧思想和精神的升华。其中最费解、最令人神往的关键词语,是所谓“永恒的女性”(das ewige Weibliche)。对它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比较一致的看法都是它并不特指某个女性,也不仅仅指对女性的爱,抑或带有浓重宗教性质的天国之爱,而是象征由圣母玛利亚或者玛格莉特体现的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仁爱精神。这种精神,在女性身上具体表现为善良、温柔、仁慈、宽容、和平、宁静、节制等等;它在全剧的末尾唱响,一锤定音似的被定格、提升为了人类奋发向上的指针和引导,不只再次强调了“天使合唱”表达的“只对爱人之人,爱能指引道路”的思想,还余音绕梁似的把对人道主义精神的颂扬推向了广远的极致。

总而言之,由《浮士德》全剧所体现出来的广义的“浮士德精神”,更加明白无误的是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是啊,“跟随永恒女性,我等向上、向上”;是啊,“只对爱人之人,爱能指引道路”!人类的自强不息、永不自满、奋发有为这些富有男性特征的品格,必须有天主所谓“温柔的爱之藩篱”给予框限、制约、平衡、呵护,必须有“永恒的女性”,有“善”、有仁爱宽容、有和平宁静给予节制和指引,这样才能得到好的结果,才能不断向上,向上。反之,没有了节制和引导,自强不息就会蜕变为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膨胀,就会异化为自私自利的无度追求,就会蜕变为野心勃勃,欲壑难填,就会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就会为满足一己的欲望无所不用其极,结果呢,自然只能酿成不幸和灾难。在诗剧中,欧福良的早逝可以说是缺乏节制的追求造成不幸的显著例子;浮士德假居心险恶的靡非斯托之力酿成的灾难和犯下的罪行——为了爱而害死玛格莉特的全家,为了致富而在海上杀人越货,为了得到封地而参与战争滥杀生灵,为了产业完美而烧死无辜的老人——,更不能不说是诗剧主人公的“自强不息”和无限追求恶性膨胀,脱离了“善”和仁爱精神的制约和引导,在“恶”的支持和支配下必然产生的结果。

同样,在欧洲历史上,奋发进取和自强不息精神作为文艺复兴以来新兴资产阶级的人生哲学,有着明显的进步性,曾经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可是进入十九世纪,不,甚至更早一些,一当失去了“善”和仁爱的引导,一当没有了“温柔的爱之藩篱”的框限和呵护,一当缺少了宽容、和平、节制,也同样走向了反面,给人类和自然带来了无尽的祸患,巨大的灾难。诸如伴随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出现的掠夺、殖民、贩买奴隶和世界大战,由无餍足的物质欲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无节制的征服自然造成的资源枯竭和生态灾难,都是人所共知的例子。特别是近一个多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和眼下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更提供了无数触目惊心的教训,令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和反省“浮士德精神”的真正含义,以便回答在今天我们该如何发扬“浮士德精神”这个问题。

在诞生《浮士德》的德国,就笔者所见虽无“浮士德精神”这个术语,却有“浮士德思想”、“浮士德人格”和“浮士德似的人”之类说法。近两百年来,不同时期和不同的人对这些类似“浮士德精神”的提法的诠释不像我们一样总是“自强不息”,而是多有变化,有时前后的认识和评价甚至大相径庭。[278]而对浮士德的积极进取、永不满足,人们早已开始重新审视,笔者近些年就常听见德国朋友用Ungeduld和übereilung(急躁,操之过急)等词语谈论、评价浮士德其人其事,反映对他已采取冷静、客观的批判态度,而且普遍认为就是浮士德似无节制的追求、进取精神酿成了自己与别人的悲剧,于人类、于自然事实上常常是弊大于利,因此在当今世界已经不值得无保留地提倡和称赞。

是啊,甚至歌德自己,甚至就在《浮士德》中,也已对无节制的追求和不顾一切的“自强不息”,明白无误地表露出了怀疑和保留。这么论断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就是主人公一次次追求一次次失败,最后全都演成了别人和自身的悲剧。特别值得注意的还有全剧那意味深长而又颇为费解的结尾:

已经失明的浮士德自以为正带领民众完成伟大的事业,努力在开拓能让“自由之民”勤劳、自由地生活的疆土,事实上却只有一群僵尸在监工靡非斯托驱赶下为老博士挖掘墓穴,他听见锄镐抨击之声竟幻想成民众在努力修筑堤坝,于是在心满意足地说出那句意味着他打赌失败的话后倒地死了。[279]对浮士德这个近两百年来众说纷纭、很难讲是可悲抑或可喜的结局,我觉得真是极富寓意和讽刺意味,表现了歌德对浮士德式操之过急和急功近利的追求不说是批判和否定吧,至少也是保留和怀疑。

至于作者使浮士德得救和转败为胜,使整部悲剧有一个乐观、光明结尾的种种安排,诸如象征仁爱的玫瑰花瓣,引导浮士德为代表的人类“向上、向上”的“永恒的女性”等等,则是从正面表达了对浮士德式的人生追求和人类发展方向的态度。

综上所述,不管是由诗剧主人公的品格、行事所体现的狭义的“浮士德精神”,还是由整个诗剧所表现的广义的“浮士德精神”,都不应该仅仅是自强不息和永不自满,而还必须包含另一些内容,一些对物欲横流、竞争残酷、人文精神丧失的当今时代也许更加重要的内容。“浮士德精神”之所以可贵,《浮士德》这部著作之所以不朽,就因为它全面而辨证地展现了主人公“自强不息”与“善”和仁爱这两个方面的品格。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缺少,否则《浮士德》就不再成为至今仍举世推崇的《浮士德》,“浮士德精神”也会早已过时,不再为人们津津乐道,成为一代代学者孜孜不倦地研究的课题。

仅仅以“自强不息”解读、概括“浮士德精神”,在我国如上所述有着时代和社会的原因。前辈们的这个诠释虽失之片面,却在近百年来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和进步的作用,实在功不可殁。要全面地诠释“浮士德精神”必须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为仁爱和人道主义正名,就是要摘掉长期附着其上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标签。这个条件,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数十年里,众所周知,是完全不具备的。所以我们的前辈歌德学者,如我一开始说的便“有意无或意地”忽视了“浮士德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它丰富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280]今天不仅条件已经具备,需要也更加迫切。对“浮士德精神”予以重新认识,还它以本来面目和全貌,在继续肯定“自强不息”精神的同时也强调其富含的人道主义和仁爱精神,不只对今天的中国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还会加深我们对歌德的整个思想、创作和立身行事的理解,对他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转折关头诸如法国大革命中的消极表现的理解。

初稿于1999年歌德诞辰250周年前夕

改定于2002年岁尾冯至10周年忌辰即将到来之际

附记:1978年10月我有幸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跟冯至老师学习研究歌德;虽曰“专攻”,实际上对这位大文豪和大思想家的认识十分肤浅,在三年中勉强完成了一篇有关《维特》的硕士论文,大量的时间都用于搞翻译了。1993年3月,恩师离我而去了。想着他老人家的教诲,十年来一直没敢再抛弃歌德,眼下的这篇文字,就是我交给老师的一篇新作业,当然也可看作是对他逝世10周年的纪念。

原载《外国文学研究》

思想家歌德

导言:思想与思想家

人何以能成为万物之灵长?人靠什么区别于其他生物?

有回答曰:人有语言。其实,找我看,语言只是思想的载体;因此,归根结底,人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生物靠的是思想。

还有一个回答是:人会制造工具。其实,要制造工具,首先得有需要使用工具以及如何制造工具的想法,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因此,归根结底,能制造工具的人之优越于其他生物靠的仍然是思想。

从古至今,是思想的萌生、演变、深化、提高,促进了人类本身从原始到现代的不断进化,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正如人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生物靠的是思想,人本身也以思想而有高低、善恶和贵贱之分:思想高尚、博大、深刻者多为人类的精英和社会的栋梁;思想平庸、低下、浅薄者则组成碌碌终日的芸芸众生。前者即人类精英和社会栋梁,往往都是以自己卓越、超前的思想推动历史发展的思想者乃至思想家。

世间表现人本身形象的雕塑作品不计其数,但最感动我们、获得全世界最广泛认同的只有一件,那就是罗丹的“思想者”,因为它表现了人的本质,表现了人的伟大和人的痛苦,一句话,表现了我们人类自己。歌德伟大诗剧《浮士德》的主人公老博士浮士德也自始至终是一位思想者,也始终在地痛苦思索着带有普遍意义的宇宙和人生的大问题,可以视为是人类的一位杰出代表,因此他的痛苦他的思索他的追求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因此诗剧本身便成为了世界文学旷世不朽的经典杰作。还有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也一样因为其高贵、博大、深邃的思想而响彻寰宇,万代流传……

不同领域出类拔萃、领袖群论的人物,都以杰出的成就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都可能是自己领域的思想家,即部门思想家,如政治领域的政治思想家,文艺领域的文艺思想家,军事领域的军事思想家,科学领域的科学思想家,等等。相对而言,还有一些专门以思考宇宙、人生带有普遍和本原意义的问题即宇宙观和世界观问题为职志的思想家,他们便是职业的哲学家。为便于区分,后者即职业思想家或哲学家又叫元哲学家,前者即部门思想家又叫部门哲学家。

“最伟大的德国人”与“歌德时代”

古往今来,德意志民族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大哲人和大思想家,因此是举世公认的最善于思索的民族。恩格斯称歌德为“最伟大的德国人”,原因当不只在歌德写过《浮士德》和《少年维特的烦恼》等不朽杰作,开创了德语文学的新纪元,更多地还应该在于这位文学家有着杰出、非凡、博大而超前的思想,在于他的思想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最伟大的德国人”这个称号,非伟大的思想家莫属!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一文中指出,只有熟悉德国民族发展的另一个方面即哲学方面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诗人歌德的伟大,并且讲:“歌德只是直接地——在那种意义上当然是‘预言式地’——陈述的事物,在德国现代哲学中都得了发展和论证”。[281]这就是说,歌德不只是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哲人,只不过他陈述事物的方式并非一般哲学家通常使用的逻辑推理和思辨,而用了文学家的形象思维,仰仗的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情节,也即恩格斯所谓“直接地”、“预言式地”罢了。

反过来,我们当然也不妨讲,歌德正因为是伟大的哲人和思想家,才成为了真正伟大的诗人和作家,才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光照古今的巨星。纵观德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全部历史,能像歌德似的同时称得上伟大思想家者确乎没有几人。须知文学家歌德不仅仅是一位部门哲学家,还是一位元哲学家。尽管歌德没有像康德、黑格尔们似的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写出一部完整的哲学论著,他却以自己富含哲理的作品乃至言行影响了不只一个时代。特别是由他的一系列作品表现的浮士德精神,更集中体现了整个西方的精神亦即近代资本主义的精神。

就因为有歌德——当然也包括席勒、贝多芬、康德、黑格尔——等一批德意志民族的大思想家和民族精神的代表人物维系着,一次次遭受分裂、身处逆境甚至绝境的德国才得以重新统一,重新奋起,重新跻身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两个德国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年代,所有德国人的心目中仍只有一个歌德;歌德曾长期生活、创作和思考的魏玛,仍被视为整个民族的文化圣地;在德国什么都一分为二的情况下,惟歌德协会仍然只有魏玛的一个,仍然保持着统一。也就难怪,当代德国权威的歌德研究家K.R.曼德尔科夫要说,歌德“已成为德意志民族同一性的隐蔽中心”[282]。这一显示了思想和精神强大威力的事实,我们也不妨看作恩格斯称歌德为“最伟大的德国人”的重要注脚。

至于“歌德时代”(Goethezeit)这个流行于二十世纪的术语和提法[283],系另一位德国权威歌德研究家H.A.可尔夫所创造。它大致包括1770年至1830年这半个多世纪,几乎涵盖了德国文学史和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狂飙突进运动、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运动,也即是歌德创作与思维能力最活跃、最旺盛的二十一岁至八十一岁这个时期。可尔夫用近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多达五卷的巨著《歌德时代的精神》[284],为“歌德时代”一说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依据,构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阐明了它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