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颠沛时光浮生梦:丁玲
19389500000035

第35章 犹记惊鸿照影来(3)

她开始振作起来。本来便是从苦难中磨砺而来的女子,那些罪名,可以令她气馁,沮丧,悲伤失望,却不会令她从此就那么一蹶不振了。她向中央提出了申辩,要求辨正,并极快地写下了数万字的《辨正书》,而第一节,就是她对自己与陈企霞的关系的分辩。既然他们要将他们两个打成反党集团,那么她就从这里开始,将这些所谓的罪名,一点点驳回,令这些魑魅魍魉,在阳光之下,现出他们的本来形状来。

这才是我所佩服的那个女子,从不软弱,从不害怕别人的肆意凌辱,对于那些莫须有的罪名,从不忍气吞声,而是尽全力给予还击。于是,我每次想起她,都会觉得璀璨的阳光下,有些明媚的花朵,正在生根发芽,即将在一个更加灿烂的日子里,迎风绽放。此时,窗外细雨霏霏,石阶上的青苔因湿润,而更加青翠,我仿佛看到,那个坚韧清瘦的女子,穿着月白色的旗袍,从碎石小径上,缓缓走来,白梅花芬芳落下,于她身上,一如旧梦。

晚香

谷雨时分的日暮,山水都已雾气朦胧,远处深山中的人家,袅袅的炊烟,隔着碧绿丛林,仿佛色泽清透。回首的瞬间,有鸟鸣青翠,掠过重重云翳,翻飞成风里的一场传说。仿佛美丽的地方,应该有美丽的故事发生。正如美梦一样的村庄,静静在时光里沉睡,等待那月影过后的明亮晨曦。可现实不像诗一样飘逸空灵,有时诞生的地点平凡甚至丑陋,却同样美丽得令人感动,在每个春回的夜晚,都清扬一缕动人的香。

如若往事已不堪回首,而未来又好似遥不可及,那么唯一可以紧握的,只有触手可及的此刻。丁玲所能握住的,也只有这流水的时光,和那双永远温暖的手。感谢的话语不必多说,那容易疏远伤情,一个眼眸流转,就足以将心中的谢意言尽。人不免有惆怅憔悴的时候,除却自己开解自己之外,如身侧一直有人相伴左右,未尝不是幸事。

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多少女子,曾在佛前许愿,一生不求富贵,不求名利,唯愿有谁,能撑着伞,与自己长度一场红尘梦,此生此世,相依相伴,生同衾而死同穴。如此,便足够圆满。我时常会想,究竟要拥有怎样的魔力,一个女子,才能拥有令人羡慕的爱情。为卿生,为卿死,生死相随,轮回与共。要多幸运,才能遇上那个可堪相依的人,携手一起走过风雨人生。

曾几何时,那些懵懂还未开窍,不知情爱滋味的人们,期待着这样一刻。平生不知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那是多么奇妙的一刻,像是另外一个华美的世界,在谁的双眸之间,霍然开启,穿越桃花流水,渡过滚滚烟雨,仿佛就能看到那个人,在微雨中伫立,这一站,就是千年的光阴。

所以说,丁玲一生纵使命途多舛,也未尝不是幸运的人。能让胡也频为她等了半生,爱了一生。能让冯达为她误了一生,伤了一生。还有陈明为她守候了一生,沉默了一生。世人对于周旋在众多男人之间的女子,总是成见甚深,以为这样的女人,算不上好,于是往往时常有所诟病。然而,在丁玲身上,我们很少能看到这样的偏见。至情至性,至真至纯,不论是谁,总要怜惜那么几分,或出于不忍,或能感受她的真情。

丁玲是应该感激陈明的,在她风雨飘摇的岁月里,他不曾离开她,只是沉默不语,依旧在她身后,陪伴着她。如果说相濡以沫,用在他们身上,的确是恰如其分。他们一起分享过成功的荣耀,一起享受过世人的敬重,也一起享用生活的风波与磨难。而那个人人自危的年月,有多少夫妻离散,多少父子反目成仇,多少朋友相互背叛。当那些被或多或少背叛的人们,看到风雨里,他们携手同行的背影,是否心底,会涌上一些叫做“悲伤”的情绪。

原来他是应该去做行政工作的,解放后,却被调到了电影制片厂当剧作家。他的才华,并不在这上头,然而他还有另一个天地,可以发挥他的才华,家里的一切都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条。他从未让任何家务去打扰她的工作和创作,还将丁玲年迈的母亲接到北京,细心看顾。这个家,在他的操持安排之下,温馨得几乎令所有的人都羡慕。

我想是会的,丁玲和陈明,用他们的一生,证明了这段起初并不被世人看好与祝福的爱情,原来也是那样值得所有人钦佩。他们都有过太多过往,对于彼此,不够纯粹不够明净,她的过去,他不能参与。他的往昔,她也无法进入。可是他们还有未来,还有彼此共同参与的未来,那都是他们白了头时,可以一起回忆的记忆。

纵使她在遇到他的时候,就已不再年轻,即使他看过她年少时的相片,而记忆中的妻子,依旧是那副并不年轻的容貌。然而,没有红颜绿鬓,没有青葱岁月,之于他,她依旧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人,永远都觉得她是最漂亮的,没有人可以取代她的位置。因为爱,所以可以不顾一切,也正是因为爱,所以不管她遭遇到什么,都能感同身受。

当时的丁玲,正陷入右派的泥沼之中。那像是一个时代的悲凉大戏,到处都是人心鬼魅,谁可以信任,谁不可以相信,纷纷扰扰,到最后,就连自己都不可以信任。曾经的丁玲,就是这样的,只是她还有勇气从头再来,然而当时许多人,已就此便失去了走下去的心,于是干脆将心一横,闭了眼,这纷繁的人世,便再无干系。或许,丁玲也曾有过这种念头,可如果她当真离开,枕畔的那个人该如何自处,孩子们又该怎么办,她一生的清白,难道真要如此潦草收场,带着那个罪名,魂灵都不得安宁。

其实,也并非是没有过转机。人心,总归是肉长的,会疼,会痛,会伤心。人心更是敏锐的,都说鹰的眼睛是世上最锐利的东西,然而人心,却比鹰的眼睛,更敏感地可以断定事实。那是人的直觉,没有实质的证据,却可以凭着一颗心,判断真相。走在那个鬼魅横行的人世,人人自危,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自保,不去伤害谁以换得富贵,已是他们的底线。然而,依旧有敢于出来说实话的人,只因一颗只屈从真实的心。

1956年,丁玲为了自己的清白,提出了辨正,中央专门成立了复查办公室,来处理这件事情。未久,各种证词以信件的形式,纷纷来到了这间办公室。其中徐光耀的证词是最为真实可信的。在他的证词中,他详细叙述了自己对丁玲的看法,两人相识的经过,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情况下,他依旧认为丁玲是清白的,或许她有过一些错误,但这些错误还不足以将她打成右派。这样敢说真话的证词并不少,却有心人,又利用了起来。

其实,在此之前,人心的天平早有偏向。当时,并不是谁都能有申诉争辩的机会的,这还需要经过大家的同意,然而在丁玲的申请书上,却出现了大多数人的名字,而另外一些不曾签名的人,有些是不在当地,有些则是未曾同她有过什么接触。这就足够了,清白与否,在这些沉重的签名里,已经无形中显示了它的最终答案。

历史无法更改,我们都知道最后结局。纵使我们多不情愿,不忍心看这样一位为国家奉献了一生的人,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可是今天的我们,能改变什么呢?我们只能习惯这种不公,纯真善良的人们,未必能够得到圆满落幕,而那些残忍恶毒的人们,却可以风光一时,洋洋得意,用他们丑恶的嘴脸,嘲笑被戏弄的世人。

可是那些误入歧途的人呵。明月升起的时候,你们是否发觉自己已将快乐遗失,发觉自己已经太久太久,没有真心地笑过。而月光那样纯净,你们是否丧失里沐浴在其中的勇气。有人说,世上最难得的是浪子回头,他们用金不换来形容这种难得。不止是浪子,无意中迷失了方向的游子,若能重新回头,想必也是万千珍贵。

他们被浮华的世界所魅惑,被权力的巅峰所引诱,被隐藏在人间的魔鬼攫取了原本纯净的心。他们并不是不知道事实,不知道真相,却沉溺在虚无的繁华之中,忘记了自己的本性,踩着他人的身躯,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尽头。当有一日,他们回过头,看看森林里的鸟语花香,感受三月的温润娇柔,静下心来听听所有美好的一切,灯火阑珊,宁静幸福。他们会不会觉得,原来已经是这样迟了,晚了,时光是那么容易蹉跎,而他们就在忙碌的追逐里,污浊了衣裳,染黑了灵魂,再也回不去明净美好的当初。剧本里有太多回头的浪子,他们幡然悔悟,那样坚定地就痛改前非,同往昔一刀两断。

可或许,我所希望的那一瞬,所有走错路的人们,都能回头的那一瞬还没来,也可能永远也不会来。放弃了本真而步入黑暗的人们,可能真的不知道什么叫做回头。那只是我们的渺小希冀,微弱祝福,可是成不了真,如果能够美梦成真,那么丁玲就不会是这样的结局,而故事里那些被狠狠伤害过的人们,也不会黯然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