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本上读不到的生物故事
19389400000009

第9章 昆虫就是虫子吗——奇异的虫虫部落

昆虫就是虫子吗

很多人把蜘蛛当成昆虫,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如果把蜘蛛叫做昆虫的话,想必蜘蛛听了后心情可能会很糟,甚至还会发火,咬牙切齿地说:“我也十分讨厌猴子。”

我们当然都知道,虽然猴子和人的样子有点像,但毕竟不是人,同样,蜘蛛和昆虫长得很像,但蜘蛛并不是昆虫。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才可以称得上是昆虫。

首先它的身体应该可以被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其次它必须要有三对脚和两双翅膀;然后呢,它们的头部必须要有一对触角和复眼。

如果满足了这个标准的虫子就可以被称为昆虫了。那么蜘蛛为什么不是昆虫呢?

因为蜘蛛并不拥有昆虫的特征,它有四对脚,没有翅膀,而且身体也只能分为头部和胖胖的如圆口袋般的腹部两部分。

像蜘蛛这样因为模样很像昆虫而很容易被误认为昆虫的还有很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蜈蚣和马陆。

蜈蚣和马陆都是有很多条腿、在地上缓慢地爬行的虫子,只要数一下它们脚的数目就可以很快知道它们不是昆虫了。蜈蚣一般有30条腿,而马陆的腿则多达200条,因种类的不同,腿的数目也不尽相同,所以它们就更不能算是昆虫了。

屎壳郎建奇功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农牧专家去澳大利亚考察。他们在羊毛产地,先听了饲养科技学术讲座,然后又进行实地考察,在饲养场看到无边无际的羊群时,中国专家都十分惊讶。而后又为另一种景象所惊呆了:扑头盖脸的马苍蝇无计其数,团团围住参观者嗡嗡乱碰,大家瞠目而视,实在让人窒息。

牧场的主人十分尴尬,他无奈的解释道:因为杀虫剂对牲畜有不好的影响,所以他们不能使用杀虫剂对付蚊虫,但又想不到更好的办法灭蚊虫,这就使得苍蝇蚊虫成灾。在中国考察团回国之前,牧场主人请教中国是否有最有效的方法治理这种问题。

这是个难题,当时的专家一时也想不到合理的办法,团长便答应回国后,请示农业部长再作正式答复。考察团回国后,专家们绞尽脑汁认真研究着“苍蝇”问题,反复实验过多种药品,都未达预期效果。

但一位年青农民专家却提议用“屎壳郎”搬家。他认为以生态治理,能使得牲畜粪便滋生地洁净起来,后来选种结束,实验室开始大批量繁殖培养出屎壳郎,经审批正式出口澳大利亚,第一批屎壳郎运往澳大利亚,开始治理实验。

这些屎壳郎们辗转来到实验牧区,在澳大利亚的农场里开始进行“搬家”工作。没几天,牲畜的粪便就被屎壳郎们搬运一空,随着粪便的减少,苍蝇蚊虫也是大大的减少了,这完全是屎壳郎的功劳,而中国专家也赢得了外国人的赞许。

从来不生病的苍蝇

苍蝇是大多数人厌恶的一种生物,它看起来很不美观,最重要的是它还能传播各种病菌,这是让人们头疼的一点,但奇怪的是,这种病菌传播者却“清洁一生”,从来不会因为病菌感染而死去。

这主要归功于苍蝇体内的一种抗菌肽,这种抗菌蛋白能令苍蝇抵御病菌的侵害,最初研究出这种蛋白的人是一名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的科学家,名取俊二教授。他从苍蝇的消化道中分离到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将它滴在伤寒、霍乱、痢疾、脑炎、肠炎等病菌的培养基上,然后他惊奇的发现本来生长很好的病菌大部分都溶化死去了。

由此,他得出了苍蝇虽然长期混迹于病菌之中,却从不得病的原因。后来其他的科学家,在其他昆虫的体内也找到了类似的抗菌蛋白。这之后科学上才正式将这种蛋白命名为了抗菌肽。

抗菌肽是昆虫血淋巴产生的,这种抗菌蛋白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对病菌有着致命的杀伤力,针对这一点,它被人类专门用作对付原核细菌和病变的真核细胞,十分安全。中国科学家也用纯化的柞蚕抗菌肽攻击宫颈癌细胞和阴道滴虫,杀伤力明显。抗菌肽还能有效杀死人体寄生虫,对苍蝇体内的原虫也有毒杀作用,给非洲大陆莱姆病的治疗带来希望。

作为一种杀菌物质,抗菌肽还成为了对付感染的武器,因为几乎所有的病原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所以,在结核杆菌的攻击下,结核患者又多了起来,而原先开发的青霉素和链霉素已经没有了效果,而抗菌肽还可以发挥出更大的威力。

蟋蟀唱歌的秘密

小华曾在乡下的奶奶家住了一段时间。每当炎热的夏夜,经过了一天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人们喜欢三五成群地闲坐在庭院或路边,一边纳凉,一边天南海北地侃大山。小华更喜欢静坐在僻静的草地旁,纳凉之际,聆听蟋蟀的虫鸣,他感到很快乐。

每次,他都听到栖身于草丛的这些鸣虫,轮番登场,此呼彼应,有时还会同时引吭高歌,仿佛是自然界的合唱团。在这些虫声之中,纺织娘的曲调洪大高亢,犹如千军万马之奔驰;蟋蟀的乐章清韵幽越,犹如高山流水之妙曲;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鸣虫,也不甘寂寞,时不时给别的虫子伴奏一曲。

后来,小华回到位于城里的家中,他和爸爸谈起那些草地上的歌唱家。

爸爸听完后告诉他,蟋蟀不仅好斗,而且善鸣。蟋蟀的鸣声清脆优美,婉转动听。但蟋蟀并没有动人的歌喉,这“歌声”完全是靠翅膀的摩擦发出的。

在雄蟋蟀前翅腹面基部有一条弯曲而突起的棱,叫做翅脉。翅脉上密密地长着许多三角形的齿突,叫做音锉,右前翅的音锉比左前翅的音锉发达得多。音锉很像一把梳子,上面的三角形小齿数量不一。音锉上齿的数量排列密度,以及翅膀的厚薄和振动速度等,都能影响蟋蟀鸣声节奏和高低。

听了爸爸这么一说,小华才明白了蟋蟀唱歌的秘密所在。

会发光的萤火虫

相传中国晋朝有位非常用功的读书人,名字叫车胤,小的时候,他的家里很穷,穷得连灯油都买不起。有一天他看到萤火虫能发光,于是,他就抓了许多萤火虫,装在透明的纱布口袋里,晚上借着萤光照明读书,经过勤读苦练,终于成名。囊萤夜读的故事为后世树立了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现在的研究证明:萤火虫的光是由身体中特殊的发光器发出来的。成虫的发光器位于萤火虫腹部的第六节和第七节内,那里有一部分表皮特别薄,薄得几乎是透明的。这层薄膜里面,便是萤火虫的“小灯”——发光器。萤火虫的发光器官,实际上是由许多能发光的细胞组成的淡黄色的发光层,在这些发光细胞之间和周围,分布着数以万计大大小小、粗细不一的气管和许多小神经,这些气管一再细分,布满整个发光层,氧气就可以被畅行无阻地输送到每一个细胞。在发光层的内面,是乳白色的反射层,能将发光细胞发出的萤光反射到体外。而发光器外面的那层薄得透明的表皮,既能透光,又能对发光器起保护作用,就像平时我们所见的灯罩一样,那就是萤火虫小“灯”的“灯罩”了。

那萤火虫的发光细胞为什么能发出光呢?从前,人们认为萤光是一种磷光,细胞内有磷物质存在。但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大家公认萤光不是磷光,而是呼吸作用的一种产物。发光细胞中含有一种奇妙的物质——萤光素。萤火虫呼吸的时候,氧气通过小气管进入发光细胞,与萤光素结合,在另一种物质——萤光酶——的作用下,产生化学反应,发出光来。萤火虫的呼吸器官可以任意调节氧气流入身体的多少,氧气的多少又可决定萤光的明亮程度。因此,这些活灯笼在呼吸作用的控制下,就会出现平时我们见到的忽明忽暗的小灯笼。

萤火虫的虫卵和幼虫也是可以放光的。产在水边青苔上的虫卵和在水中生活的幼虫,甚至钻在土里的虫蛹都会发光,这都是为了保护自己。

不是蚂蚁的白蚁

很多古老的建筑都是用木头建造的,有很多古老的柱子从外表看出完好无缺,可是如果用手敲的话,就会发现内部已经空荡荡的,发出“嗵嗵”的声音,因为白蚁已经把里面的木头吃光了。为了防止木头被白蚁蛀蚀,人们竖立柱子之前先在下面放一些盐和木炭以防止木料被白蚁,因为这两样东西是白蚁最害怕的。

很多人会说,白蚁这种蚂蚁真可恶,把好好的柱子咬坏了。其实,白蚁不是蚂蚁,白蚁和蚂蚁有着本质的区别。

白蚁的真正祖先是蟑螂,它生活在深山中,靠啃食树木为食,特别是较为潮湿腐朽的松树是它最喜欢的食物。白蚁和蚂蚁的外部形态也不太一样。蚂蚁的触角是弯曲的,而白蚁的触角则是直的;虽然蚂蚁的下颚也很有力,但是和白蚁的下颚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白蚁的下颚的咬合力量很大,被它咬过的人相信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而且普通蚂蚁胸部和腹部之间有很细的“腰”,而白蚁却生得像大大的油桶一样圆滚滚的。

最有趣的是,白蚁是靠吃木头生活的。但不幸的是,白蚁自己并没有消化木头的能力,所以就只能在体内培养有助于消化的原生物,这种原生物是小白蚁一出生就可以从成年白蚁那里得到的东西。

在蟑螂中也有像白蚁一样通过在体内培育原生物啃食木头的种类,那就是甲壳蟑螂。它们体内的原生物就是白蚁和蟑螂同宗同族的最好证据。

甲虫中的将军

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昆虫是甲虫,甲虫的总数大概占全体动物的40%,不管你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会见到它们的踪迹。

比如说当你打开家里的米袋子时,或许会看到小小的象鼻虫正在偷吃大米呢,还有在树叶上经常可以见到飞来飞去的瓢虫,它也是甲虫的一种。可是不管怎么说,甲虫当中最强的还要数“将帅甲虫(中文名字为独角仙)”了。

独角仙在所有甲虫当中是体型最大而且力气最大的一种。只见它穿着黑色的盔甲,戴着巨大的长角头盔,远远看去,还真像是一个威风的将军呢,怪不得人们叫它“将帅甲虫”了。

独角仙力大体壮,自然拥有首先享用食物的特权。漆黑的夜晚,为了去品尝栎树甜美的树汁,独角仙慢吞吞地在树干上爬行着,勤快的深山鹿角甲虫和飞蛾等早就赶到了“用餐地点”并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可是我们的独角仙似乎一点也不为这担心。因为当它到达时,它就会大喝一声:

“喂,你们都给我靠边站,听见没有?”

独角仙话一出口,众虫就如潮水般退下,谁也不想因为一时冒失而不自量力地和独角仙较量,万一吃它一角,小命都会难保的。栎树到处都有的是,还是找个太平点的地方吧。

看来,这将帅甲虫还果真名不虚传啊。

昆虫界的最佳建筑师

昆虫家族召开了一次“最佳建筑师评选大会”。

下面就是大会的参赛选手,它们就是用泥巴建造坚固巢穴的“细腰蜂”,在树洞里筑巢的“月季切叶蜂”,还有就是自己动手制作结实口袋的“袋蛾”。

首先是细腰蜂选手上场,一说到蜂巢,相信大家都会想起密密麻麻排列在一起的六角形蜂房吧!但是细腰蜂(也称泥蜂)却很特别,它们是用泥巴来筑巢的,细腰蜂妈妈会用嘴衔起泥土在植物的枝干或者岩石的缝隙中设计建造未来的新家。它先把泥土揉成团,含在口中,然后在其灵活的前脚的配合下一点一点地把蜂巢建起来。首先是制作坛子形状的蜂巢底部,等到蜂巢底部晾干变硬之后,它会继续制作如同细细瓶颈的蜂巢入口。工程完工之后,细腰蜂会把尾部伸入细细的巢穴入口进行产卵,而且还会把捕获的许多食物一起放在巢穴当中给将来的蜂宝宝们作食物。

接着,就是月季切叶蜂上场比赛了。月季切叶蜂选择建巢洞穴的首要标准就是洞穴入口必须和自己身体大小一致。所以,它先找合适的洞穴。

等找到了合适的洞穴之后,月季切叶蜂就开始用自己细长锋利的前颚切割树叶“装修”自己的家了,玫瑰、山茱萸、栎树等常见的树叶都是理想的“家装材料”。月季切叶蜂经常把树叶切割成圆形或卵形搬运到自己的洞穴之中,然后用这些树叶盛放花粉和蜂蜜。

现在轮到我们的布袋虫选手上场了,布袋虫也是一种可以有效利用身边现有材料的“建屋能手”,因为它的巢穴外形就像是一个口袋,所以这种昆虫也因此得名“布袋虫”,成虫也被叫做“袋蛾”或者“布袋蛾”。

布袋虫利用自己吐出的细丝黏合其他的材料制作成结实坚固的“房子”,身边如果有树叶的话就用树叶当作材料,甚至如果有彩纸的话布袋虫也会把它撕碎粘在一起的……有破布条就用破布条,有羽毛就用羽毛,总之不管是什么材料都难不倒这位优秀的建筑师。布袋虫不断地长大,原来的袋子里的空间就会变得越来越小,这时它就会找来树叶粘在原来布袋的顶端,自己动手来扩大原有房间的面积。

到底谁是最优秀的建筑师,还是你来评评吧!

蜻蜓的儿子当教练

龙虱向来都是直接用尾部在水里进行呼吸,如果遇到需要长时间潜水的情况,它就会把空气储藏在背部或者翅膀的缝隙中,然后返回水中,游泳时无法施展的翅膀反倒成了“氧气瓶”。

“咳咳,氧气就要没有了。”

这是龙虱经常会遇到的情况,如果氧气耗尽了,龙虱就只好返回水面重新补充,在水面的水草上停留了几秒后,又重新潜入水下。有些昆虫的水下工夫了得,可是龙虱一般只能在水下潜水3-10分钟,如果为了捕捉猎物更加卖力地运动的话,氧气的消耗速度会更快。

龙虱之所以可以在水下停留这么久的时间,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龙虱有办法可以直接呼吸到在水中含量很低的氧气,在水下畅游的龙虱尾部总是连着一个气泡,这是因为储藏在龙虱背部的空气会从尾部的气孔进入,随着龙虱的呼吸过程就会在尾部产生气泡。

气泡的表面是由二氧化碳包围着的,其中也含有一些氧气,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也会逐渐地进入到气泡当中,当龙虱储备的氧气用光时,依靠气泡当中的少量氧气也还是可以坚持一段时间的。但是随着龙虱的呼吸,气泡也会逐渐减小至最后消失,这时,龙虱就必须返回水面呼吸。

龙虱的这一次次的劳碌,都被蜻蜓的儿子看在眼里。因为蜻蜓的儿子可以自由地在水里呼吸,所以当它看到龙虱的“忙碌”后感到很心急,于是决定教龙虱水下呼吸方法。

蜻蜓的儿子因为不明白自己和龙虱的差别,所以强行让龙虱在水中,按照它的方式吸气、呼气。这下龙虱可惨了,最后差点就淹死了。

最后,蜻蜓的儿子也没弄明白自己的“徒弟”怎么就不上进呢?而龙虱也认为是自己太笨,所以才学不会。

彩蝶们的盛大聚会

彩蝶盛会是濒临太平洋的墨西哥米却肯州山区的自然奇观。每年8月~9月,大批彩蝶从加拿大南部和美国北部结队迁徙,飞行2000多千米,来到墨西哥的云杉林越冬。这些彩蝶在次年春天产卵,孵化出第二代。

每年3月,数百万只彩蝶聚集在一起,使参天云杉蒙上了一层淡黄色。彩蝶飞舞,翅膀振动,发出阵阵声浪。这样的美景,吸引了无数的观光客。不久,聚会的彩蝶向北朝它们的故乡飞去。

参加聚会的橙褐色的蝴蝶便是世界著名的“彩蝶王”。“彩蝶王”季节性聚会后的迁飞十分壮观。它们黎明起飞,途中雄蝶在雌蝶周围围起一道屏障,充当“护花使者”。千百万只彩蝶在碧空长天中,与“流霞”和“飞云”争艳,蔚为壮观。

在中国云南的大理古城,也有个驰名中外的蝴蝶泉。每年3月,也有大批蝴蝶和蛾前来赴会。成千上万只蝴蝶和蛾,在泉边飞舞;有的则成双成对排成排,静静地停在泉边的树枝上,那情景,简直美极了。

据统计,地球上的蝴蝶有1.4万多种,中国有1.3万多种,其中有200多种能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变化而长途迁徙。其中“彩蝶王”的迁徙是最为有名的,它们的迁徙历时几个月,飞行距离达4 000多千米。

无花果雄小蜂的工作

无花果是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属桑科,有1000多种,它们开花结籽都在果实里,因此我们称之为隐头花序。可是你知道吗?这种看不见的花朵依然能跟一般植物一样,接受昆虫授粉,只不过授粉的过程都是在见不到阳光的黑暗世界里进行。这就要靠无花果小蜂了。

无花果小蜂寄生在无花果隐头花序里面。每到一定的时候雄小蜂会先孵出来,长相很特别,身体瘦弱,没有翅膀和眼睛,腿也不好,只能勉强歪歪倒倒地行走,唯一能令它骄傲的是一只强健的“铁嘴”。其实,对于它短暂的一生来说,翅膀和眼睛没有多大用处,因为它一辈子都不需要离开黑暗的隐头花序半步,只要有那张“铁嘴”,就足以完成它生命中的两项使命了。

无花果雄小蜂的第一项任务是同无花果雌小蜂交配。因为小蜂出生在被严密包裹着的隐头花序内的子房里,子房是全密封的,没有一点缝隙。在子房里缓慢行走的雄小蜂凭直觉感受到雌小蜂的信息,当它在前进过程中遇到有障碍物时,它就会用“铁嘴”咬出一个洞,将它那细长的尾端伸入洞里与雌小蜂交配。在整个交配过程中,稀里糊涂的雌小蜂根本不知道爱侣是谁。

雌小蜂受孕后,却无法离开禁锢它的“牢房”。这时,身体羸弱的雄小蜂便拿出一副英雄气概,继续用它的“铁嘴”用力咬开隐头花序坚硬的外壁,钻出一条可供雌小蜂出逃的隧道。雌小蜂获得自由,带着无花果的花粉,钻进另一颗无花果授粉,并产下自己的后代。

完成了生命最后一项使命的雄小蜂已无事可做,精疲力竭,它无法逃出牢笼,可能也不想逃出牢笼,因为爬出去后,它没有翅膀飞翔。于是从此它便不吃不喝,很快便死去了。

南非蜜蜂与非洲蜂的战斗

南非蜜蜂是一种只生活在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蜜蜂,它们总是和非洲蜂毗邻而居,从来都是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的。

可1990年初,有些养蜂人却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他们把少量的南非蜜蜂蜂巢移入非洲蜂的活动区域。同时,他们又把一些非洲蜂移到南非蜜蜂的领地内,当两种蜜蜂开始了亲密接触时,故事就发生了。

开始,一切都显得很正常。但是不久,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纯种非洲蜂的巢穴内,蜜蜂的日常活动和成员比例出现了混乱。成千上万非洲蜂巢被迫毁掉。

原来,当两种蜜蜂的蜂巢距离太近的时候,南非蜜蜂的工蜂就会努力渗透到邻近的非洲蜂蜂巢中去。大多数南非蜜蜂很快就被辨认出来,因为它们的颜色比较深。于是许多南非蜜蜂被杀死。

不过,这个过程中依然有一些漏网者,它们打入了非洲蜂巢的内部。

在那里,这些南非蜜蜂既不受自己蜂王的管辖,也不听非洲蜂蜂王的调遣,它们已不再受蜜蜂社会法律的约束,它们体内隐藏的繁殖系统就开始活跃起来。

在那里,它们开始产卵,虽然有一些还是被对手识破,但是终究有幸运者,它们成功骗过了非洲蜂工蜂,工蜂开始把它们当作蜂王一样照顾起来,它们像蜂王一样饭来张口。这些冒牌的蜂王不断产卵。

正常情况下,这些卵都应该孵化成雄蜂,但是它们无法给这些卵授精,于是这些打入非洲蜂巢内部的南非间谍们发明了一种骗术。就是让这些未受精的卵都变成了和它们的基因完全一致的雌性。

非洲蜂的工蜂们无法辨认出这些卵有什么不同。于是这些卵得到了同样的照顾,有时甚至被照顾得更加无微不至,这种优待使有些卵发育成了超级蜜蜂。

此时的非洲蜂们,仍然继续采集食物,根本不知道现在它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在自掘坟墓。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非蜜蜂的后代开始大量出现,它们的基因和母亲完全一致,由于喂养得当,它们的体型更大。它们更倾向于过上冒牌蜂王的生活,它们不去采集食物,对整个蜂群毫无贡献,它们是寄生虫,完全依靠宿主生活。这种寄生虫数量的增加导致了蜂群的最后崩溃。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年老的非洲工蜂逐渐死亡,余下的工蜂数量越来越少,逐渐地它们已无法维持蜂群的生存。终于有一天,蜂群只剩下了南非蜜蜂。再也没有工蜂去从事工作来养活大量的冒牌蜂王。于是,原来的非洲蜂群便处于崩溃的边缘。而这些南非蜜蜂为了生存则离开这个蜂巢,飞往新的目的地,重复这种打入对方内部寄生的过程,给非洲蜂的另一个蜂群又布下一个天衣无缝的圈套。

谁害死了果树

一棵果树枯死了。老园丁拔起果树一看,树根上有好几处都被虫子咬坏了。老园丁不知道是谁把果树害死了,他正在想该如何缉拿凶手。这时候,旁边一棵柳树上的蝉开口了。它一会儿说是螳螂,一会儿又说是蟋蟀。但是它的伪证都被蜻蜓给戳穿了。最后蜻蜓说:“知了,知了,你太不老实了!你不说,我来说。你从卵里一孵化出来,就钻到地底下,躲在树根旁边了。那个时候,你只是一条瘦瘦的小虫,也没有穿上亮晶晶的玻璃纱大衫。你每天都偷偷地吃着树根的汁液,一直吃了三四年,吃得身体胖胖的,这才爬到地面上来,挂在树枝上,脱去一件硬外套,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再说你那张嘴,虽然只是一根细管子,可是厉害着哪!你把它插进树皮里去,靠它吸树干里的汁液过日子。就是你害死了果树,你还在这儿装什么好人哪!”

经过蜻蜓这么一说,老园丁终于知道了谁是真的凶手,最后把蝉给打死了。

现在我们都知道蝉是害虫了。在美国,曾闹过蝉灾:盈千累万只蝉,聚集在成片的森林为害。后来,不得不从英国运来一批专门吃蝉的鸟,才算把这场蝉灾压下去。也正因为蝉是害虫,所以在夏天,人们常常循着蝉的鸣声,用缠满蜘蛛丝的网去逮蝉。

有趣的是,蝉虽然整天知了知了地叫,但是它却从来没听过自己的“歌声”。原来,蝉是个地地道道的“聋子”!或许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即使我们在树下大叫大嚷,把鸟儿都吓飞了,然而蝉却照旧在“歌唱”。怪不得人们送给它一个外号“聋子歌王”。著名的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称它为“高叫的聋子”。

【科学实验室】

【实验一】喜爱吃糖的蚂蚁

蚂蚁的味觉特别好,它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食物,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你需要准备的材料

一些蚂蚁,1小杯糖水,1小杯糖精水。

实验步骤

1.找一个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

2.把糖水和糖精水分别滴在两旁,然后静候着仔细观察。

3.过一会儿,你会看到,蚂蚁们都一起奔向滴糖水的地方,而滴糖精水的地方则没有一只蚂蚁光顾。

实验大揭秘

蚂蚁之所以会选择糖水,是因为天然糖的分子更适合蚂蚁的味觉感受器。这个感受器在蚂蚁的触角上,蚂蚁通过这个触角来触摸食物、品尝食物和嗅气味。另外,由于蚂蚁没有适合人工甜味剂的味觉感受器,所以不会去光顾糖精的滴液。

科学小常识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蚂蚁在洞穴里如果缺少糖份,对它们的生长发育很不好,为了能够找到充分的糖份,所以蚂蚁一旦发现甜的东西,触角就会自主的硬起来,这是蚂蚁的一个天性。

【实验二】苍蝇的成长历程

你知道苍蝇是如何成长的吗?

你需要准备的材料

2个1升的大广口玻璃瓶,1根橡皮筋,2根香蕉,1只丝袜。

实验步骤

1.把香蕉剥掉皮后放进瓶子里,不要盖上瓶盖。

2.将瓶子静置三到五天。并且每天都观察瓶子里的情况。

3.当你看到有几只苍蝇飞进瓶子里的时候,就用丝袜罩住瓶口,并用橡皮筋扎紧。

4.将瓶子静置三天。

5.将瓶子里的苍蝇全部放出来。

6.再将丝袜罩住瓶口,用橡皮筋扎紧。

7.接下来的两星期,仔细观察瓶子里的情况。你会发现,几天后,瓶子里出现了四处爬动的蛆,然后这些蛆就会变成蛹,最后这些蛹就变成了苍蝇。

实验大揭秘

苍蝇喜好腐烂的气味。所以,游戏中的苍蝇闻到发臭的香蕉味就会飞过去,然后,就将卵产在香蕉上。这些卵孵化后会变成蛆,蛆又会进化成蛹,蛹再变成成虫。这就是苍蝇的整个成长历程。所以,在生物学上,苍蝇属于典型的“完全变态昆虫”。

科学小常识

澳大利亚人视苍蝇为“宠物”,澳大利亚面额为50元的纸币上竟然印有苍蝇的图案。这是因为这种苍蝇与其他国家的苍蝇不同,它们多以森林为家,以植物汁液为食,不带任何病毒及细菌。它们个头大,整个躯体及翅膀呈柔美的金黄色,飞时也不发出令人讨厌的嗡嗡声。因此,澳大利亚对本国苍蝇的评价为:美丽、干净、可爱。

【实验三】蜘蛛的判断力

你知道蜘蛛是怎么判断蜘蛛网上的东西的大小的吗?

你需要准备的材料

1根线,2把椅子。

实验步骤

1.将线的两端分别绑在两把椅子的扶手上。

2.移动椅子,将线拉直。

3.让自己和游戏伙伴分别站在线的两端,并让伙伴背对着自己。

4.把手指放在线上,并让伙伴用不同的力度拨动这根线。你放在线上的手指能感觉到对方力度的大小。

实验大揭秘

在绑着线的一端摇晃线,则整条线就会振动起来。如果只是轻轻地拨动线,线只会产生轻微的振动;如果用力地摇动,就会使整条线晃动起来。蜘蛛网也会这样。蜘蛛会凭借脚上的感觉毛来判断动静,当蜘蛛网摇晃得相当微弱时,蜘蛛是没有任何反应的;当振动程度为中等程度时,蜘蛛便会知道掉落在蜘蛛网上昆虫的大小正适合自己吃,就会立即赶往发生振动的地方,在猎物的周围吐丝,将猎物团团包住从容地享用。但是如果振动很大时,就有可能是蜘蛛敌不过的敌人落在网上,蜘蛛就会赶紧躲藏起来,或者是将丝咬断赶快逃跑。

科学小常识

目前发现的最大的蜘蛛是南美洲的潮湿森林中的格莱斯捕鸟蛛。它在树林中织网,以网来捕捉自投罗网的鸟类为食。雄性蜘蛛张开爪子时有38厘米宽。而最小的蜘蛛是为施展蜘蛛,有人曾在西萨摩尔群岛采到一只成年雄性展蜘蛛,体长只有0.043厘米,还没有印刷体文字中的句号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