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19387300000068

第68章 卢纶

【作者简介】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年间,由宰相元载以及王缙等人举荐,先后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陕府户曹等职,后因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职,最终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卢纶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是诗多为赠答唱和、送别陪宴之作,诗风明快爽朗,因长期居军幕,故也有慷慨雄壮的边塞诗。有《卢户部诗集》,《全唐诗》录其诗5卷。

·塞下曲六首·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①,没在石棱中。

【注释】

①白羽:尾部或杆部饰有白色羽毛的箭。

【赏析】

卢纶早年间多次应举不第,后经元载、王缙等举荐才谋得官职。后元载等人获罪,卢纶受到牵连,一度入狱。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充京西面副元帅,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从此卢纶开始了他的边塞生活。在军营中,他看到了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粗犷豪放的将士。正是在此期间,他作了一批优秀的边塞诗,达到了其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

《塞下曲》共六首(又称《和张仆射塞下曲》)都写于这个时期。这六首皆是五言绝句,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整队发令、战中狩猎等,气势雄浑壮阔,体现盛唐气象。此乃组诗中的第二首,借西汉李广典故,赞美边关将帅的勇健。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将军正在夜巡,幽暗的林莽中忽然传来风的呼啸声,继而蒿草晃动。将军大吃一惊,以为幽林中有猛虎,于是敏捷地搭箭引弓。首句林暗风惊指明了时间、地点。“暗”“风”二字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虽不言虎但却如有虎在;次句只写将军引弓未写将军射箭,让人对箭的去处以及是否射中充满好奇。前两句塑造出了将军警惕果敢,临危不乱的形象。

接下来两句,诗人便交代了将军夜引弓的结果:翌日清晨,将军派人到林中查看情况,只见他射出去的那支箭,竟然已经深深地刺进了坚硬嶙峋的磐石里。

“箭入磐石而没羽”本有典可循,《史记》记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西汉名将李广外出狩猎时,见到草中巨石,误以为是猛虎,搭箭射去,箭入石内。

卢纶袭用这一典故,并加以创新,别具新意。首先,李广见“虎”即射,勇猛有余而沉稳不足,但卢纶诗中的将军在射“虎”前有“引弓”的动作,可见其处变不惊;其次,李广射后即“视之”,卢诗中却等到翌日,又可见其沉稳自信;再者,李广射出的箭“中石没镞”,“镞”是箭头的意思,但卢诗中“白羽”都“没在石棱中”,言箭入石之深长。由此可见,卢纶笔下的主人公,比飞将军李广还要沉稳镇定,自信勇猛。卢纶以声情并茂的语言、机关暗藏的细节,避免了炒冷饭的嫌疑,塑造了一位射技超群,有勇有谋的将军的形象。

【大师导读】

起句便全是黑夜射虎之神,不至“将军夜引弓”句矣。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塞下曲六首·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①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①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赏析】

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写战争进入尾声,将士们雪夜逐穷寇的场面。诗人并没有描写正面交锋的战争场面,而是将敌人深夜遁逃与我军乘胜追击进行了对比,表现将士们的英雄善战。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首句写景,点明时间,次句叙事,叙写情由。“月黑”,即月亮被乌云遮盖,说明无光。“雁飞高”描写大雁在黑沉沉的高空中掠过,渲染出环境的空寂。第一句写出了夜色之深、之静,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宜逃遁,所以,敌方首领带领着他的部队,趁着夜色悄悄逃跑了。“单于”即匈奴王,在这里指代敌方统帅。连首领都带头逃窜,说明敌人深知败局已定,诗人并没有描写此前的战争场面,给读者留足空间,去想象白天战况的激烈程度,以及我方破敌告捷的热烈场面。

后两句言我方追击。我方统帅得到消息之后,迅速率领一支轻骑,准备追击并全歼逃走的敌人,尚未出发,纷纷扬扬的大雪飘落而下,洒在将士们手中的弓刀上,锋利的刀锋反射出耀眼的光亮。末句中的“满”字,写出了雪花落下的势头之疾之大,使这一幕深夜逐寇的图画显得更加奇壮、磅礴。另一方面也道出了军情的紧急和边塞生活的艰苦。

卢纶抓取了战争中追击逐寇的场面,并以降雪这一富有艺术效果的情节,使全诗流露出更加严肃、紧张的情绪。诗到这里戛然而止,并没有指出将士们到底有没有追上敌军,追上之后的战斗到底是胜是败……在这迫近高潮的地方收尾,正似箭在弦上,最是扣人心弦。

【大师导读】

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待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

——袁行霈

·晚次鄂州①

云开远见汉阳城②,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④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⑤声!

【注释】

①次:到达。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武汉武昌市。

②汉阳城:今湖北汉阳,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

③估客:商人。

④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指代湖南。

⑤鼓鼙(pí):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指大鼓和小鼓,后也用来比喻战事。

【赏析】

安史之乱前期,卢纶为躲避战祸乘舟沿长江自江西溯流而上往湖南,这首诗便作于诗人经停鄂州之时。

首联 “云开远见汉阳城”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傍晚终于看到汉阳城时的欣喜。诗人有船上看见天边云雾消散,前方汉阳城依稀可见。经日的旅途,诗人早已感到疲惫,如今终于见到城市,心中自然欣喜。

可是,汉阳位于汉水北岸,在鄂州上游,逆水行舟,即便现在能看见也还须一日行程。这便是诗人所写:“犹是孤帆一日程。”虽只一日,也让诗人刚刚拨云见日的心顿时凉了下来。

这一联陈述了“晚次鄂州”的原因,同时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犹是”写出了诗人的烦闷,“孤帆”则尽显漂泊的凄楚,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于安稳平静生活的迫切渴望。

颔联是诗人对眼下景况的描绘。天明时,同船的商人酣然而眠,可想而知,当时江面风平浪静;晚上江潮上涨。诗人听见船夫们呼喊着号子,扯动着帆缆。这两句对仗工整,一昼一夜,一静一动,展现了旅途漂泊生活。同时,诗人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依然清醒,而到了夜半,又因为潮水来袭无法安睡。可见其在旅途中心绪不宁。这一联诗人对自己未着点滴笔墨,但通过对“估客”与“舟人”的描写,侧面表现自己旅途颠簸中的烦闷。

颈联中诗人借景抒怀。“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虽是写到“秋色”与“月明”,却只见“衰鬓”与“归心”。“三湘”即湖南,是诗人此行的目的地。诗人的故乡,远在万里之遥的蒲州(今山西永济县)。战乱纷扰,又适逢寒秋时节,漂泊异乡的诗人惆怅不已,因此诗人虽然年青,却觉自己鬂已霜白、形容老迈。诗人的思乡之心,明月可鉴。“逢”字写尽漂泊不定,所有愁苦又都与“归心”相映,情感表达质朴热烈。

尾联是此诗的点睛之笔,将诗人一身之不幸附于“安史之乱”的大背景之下,体现了诗人的济世情怀。“旧业”是指原有的家资,“征战”是指“安史之乱”燃起的战火。诗人的家计都已在这颠沛流离的逃亡之路上消耗殆尽,可是硝烟未止,江上依然不时传来战鼓之声,令人不堪忍受。“更”字是对诗人情感的升华,也是诗人满腔愤懑的呐喊——在一行连日的颠簸之后,诗人并没有得到渴望的安宁,所有的怨恨、怅惘,夹杂着思乡的情绪纠结在一起,都归于对这场战乱的控诉。

全诗语言平实质朴,表达感情炽烈,尾联中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赋予诗歌更深远的现实意义。

【大师导读】

清通熟爽,是近体佳篇。

——郝敬《批选唐诗》

通篇只写急归神理耳。卢公归心甚切,望见汉阳,恨不疾飞立到,无奈计程尚须一日,故曰“远见”,又曰“一日程”也。三四承之,言明知再须一日,而心头眼底,不觉忽忽欲去,于是厌他估客昼眠,而知浪静。曰“浪静”,是无风可渡矣。喜他舟人夜语,而觉潮生。曰“潮生”,又似有水可行矣,总是彻夜不眠,急归情绪也。

——朱东岩《唐诗鼓吹》

商人和船夫的闲适态度,和自己的归心如箭恰成对比。这种情绪,在“犹是”二字中充分表现了出来。

——施蛰存

·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①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释】

①少孤:少年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

②风尘:形容社会动乱。

【赏析】

《送李端》一诗色调沉郁,把诗人对知己的珍视与离别凄切吐露无余,感情真挚饱满。

“故关衰草遍”,是对送别环境的描写。别无景致,只提“衰草”遍野,苍茫四顾。由后文的“暮雪”可知天气阴郁。这样的自然环境和天气环境为整首诗奠定了悲伤忧郁的情感基调。于是,诗人直叙“离别自堪悲”,在如此严冬时令,满眼的衰败景象,再加上阴云密布,故人相送,其中况味不言而喻。“悲”成为全诗的灵魂所在。

“路出寒云外”写诗人目送李端上路的情景。路的此端是伫立的诗人,朋友朝着另一端渐行渐远。诗人目送友人离去,渐渐地对方消失在路尽头,只见路伸向天边云外。此句“出”字看似言“路”,实为写人,一方面写故人远去,一方面也写出诗人不舍惜别的留恋。“寒云”除与严冬气节相呼应,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有人远去,诗人自此孤单。

“人归暮雪时”写诗人送罢友人归来时天色已晚,天空还飘起雪花,印证了前一句诗人望着故人远去的身影伫立良久的情节。夜色阴沉,在这条伸向天边的路上,只剩诗人淹没在纷飞大雪中的背影,悲凉之意尽现。

第三联是诗人的回忆与感喟。“少孤为客早”一句诉说自己多舛的命运,诗人在《纶与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员外发崔补阙峒》诗中写道:“八岁始读书,四方遂有兵。……禀命孤且贱,少为病所婴。”“孤”意为丧父、丧母或者父母双亡,“婴”是缠绕的意思,可知诗人幼年就成了孤儿,且病痛缠身,待到八岁读书时,战乱又开始了,于是诗人早年便开始了客旅他乡的生涯。

“多难识君迟”与前一句对仗而出,说诗人历经坎坷,才得以与李端相识。这里的“迟”与上句的“早”在词义上形成对比,反差明显,充分道出了诗人对世事动荡、身世沦落的慨叹,同时深切惋惜与李端相识太晚。诗人将身世之悲、国乱之悲与别离之悲融合在一起,仅十字看似轻巧,却意味深长。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诗人难掩悲苦,不禁流泪,对知己的留恋促使他回过头。他徒然望向那伸向天边的风雪大道,指望着来年再与友人相见。可是风尘扰攘,不知何日才能重逢。

末句的疑问语气耐人寻味。“风尘何处期?”若是反问,那便是后会无期;如是设问,却无法给出答案。在战火纷飞的世事中,只能期冀变幻莫测的“风尘”予以成全。诗人希望“后会有期”,但他又对无法预知的未来充满了无奈。这种发问让诗歌中的的悲伤之情余波难平。

【大师导读】

“少孤为客早”,悲李;“多难识君迟”,自悲。

——孙洙《唐诗三百首》

诗为乱离送友,满纸皆激楚之音。前四句言岁寒送别,念征途之迢递,值暮雪之纷飞,不过以平实之笔写之。后半篇沉郁激昂,为作者之特色。五句言孤露余生,少壮即饥驱远役。六句言叫方多难,良友如君,相知恨晚。以“迟”“早”二字对举,各极其悲辛之致。末谓寒士穷途,差以自慰者,他年之希望耳。乃掩袂相看,风尘满目,平期望而无之,其言愈足悲矣。

——俞陛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