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19387300000067

第67章 韦应物(2)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五六句直写对友人的关心。诗人在风雨秋夜惦念山中道士,想要“持一瓢酒”去拜访他,可见两人交往之深情谊之厚。而七八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欲备酒去访,共求一醉,可却不知道能否再相遇。

诗未着意写景,但景致境况却饱含凄清的美,“涧底”是清幽之美;“煮白石”是修仙之美;“风雨夕”是阴郁之美;“落叶满空山”是空落之美。只有这些景致在诗中的跳荡兔脱,才使诗歌凄寒、空灵、清澈、悠远,仿如离尘飞升,晋入道境。

【大师导读】

结尾两句,非复语言思索可到。——洪迈《容斋随笔》

(尾联)化工笔,与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处不关语言意思。——沈德潜《唐诗别裁》

一二两句是忆念道士。三四两句是悬想道士在山中的情形。五六句是写欲走访之意,以“风雨”照应上文“冷”字。末二句是写恐其不遇,结出寄诗的原因。——喻守真

全诗八句,都是叙述自己,但其效果却都是描写这位山中道士的隐居修道生活。结尾两句更点明了这位道士隐居之深。

——施蛰存

·秋夜寄邱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赏析】

诗人与邱丹(即邱员外)在苏州时交往甚密,后邱丹去临平山修道。这首诗表面是一首寄邱丹的怀人之作,实则是吟咏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作。

首句“怀君属秋夜”将情境拉进肃秋之夜。时序季节,自然之理,夏去秋来,晚天萧索。自古悲秋多寂寥,秋日是易于伤感的时节,在外羁旅之人此时更易思念家人。而秋凉之夜,诗人独独由此想起了在深山里的道兄朋友,此时并非惦念道友是否饥寒,诗人是由寂寥想起了山中的隐逸。

秋而夜,本应愁上加愁,可诗人“散步咏凉天。”他步于冷夜之中,一边散漫流连,一边咏唱诗歌,欣赏着冷月秋霜。这种境界非超然物外之人可以企及。

第三句“山空松子落”意境已经脱凡入仙,诗句令人品味无限。秋在山峦,弯月在天,凉意若水,万籁俱寂,生物没了气息,空气都已沉凝,一切都已静止。突然一声轻响传来,一只小小的松子落下,声音虽小却能传遍丛山,之后,一切又归于沉寂。诗人畅游凉夜,吟咏秋殇,内心却淡涌出这样的诗句,表达了对空山隐逸生活的无比向往。

末句“幽人应未眠”是诗人猜想着邱道士不会浪费这清幽,应当没有入眠,而是趁夜游览幽山谛听松子的落地之声。“幽人”即是幽居之人,此处指邱道士。幽居之人就是隐逸之人,居于青山上幽谷里曾是古贤人绝佳的选择,也是僧道出家人的好场所,诗人向往邱道士在临平山的幽谷晚山里享用自然的恩赐,神魂已飞向远方。

从诗境来说,这首感怀诗清韵古淡,妙蕴空灵,禅味十足。从诗情来说,本诗心思幽远,笔随意出,不受时空限制。诗的前两句是诗人所临之景,后两句是临平山之境。一首诗中拟画出两个空间,两相对映,两番景象一般情,意境幽远,耐人寻味。

从诗艺来说,本诗写实和虚构相结合。诗的前两句是实写秋夜难眠空冥幽想月下沉吟的佳景;后两句是虚写山中道士听风看月,捕捉松子落地声的妙境。实虚交融,语浅意深,令人玩味。

【大师导读】

清幽不改摩诘。

——施补华《岘佣说诗》

作法此诗分两段,上二句是就自己方面说,下二句是就员外方面说,其中自有联络照应之妙。“空山松子落”是“秋”,“秋夜散步”也是“未眠”,并不别出新意,也并不故意牵搭,只就两地比较,一种真诚的友谊,自然流露。

——喻守真

·赋得①暮雨送李曹

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④深不见,浦⑤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释】

①赋得:众人分题赋诗,分到的题目称为“赋得”。韦应物分得“暮雨”为题,故此诗称“赋得暮雨”。

②楚江:指长江。

③建业:今江苏南京。

④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⑤浦:近岸的水面。

【赏析】

作者于题目中释明了此诗是为送别李曹而写。全诗紧扣暮雨,句句氤氲雨湿,浸润人心。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首联写出了送别地点和时间境况。“楚江”、“建业”是送别的地点。古称长江三峡以下至濡须口一段为楚江,建业在今南京市。“雨”与“暮”字紧扣暮雨送别的主题,而且以楚江的“微雨”和建业的“暮钟”相对应,制造了一个暮色笼罩、烟雨绵绵的阴郁气氛。诗人好像偏爱晚钟的声音,在这场送别里把它带进了暮雨,晚钟悠长的鸣响带给人的只能是压抑和沉闷,可谓是沉钟声声催肠断。细雨、暮色、晚钟,诗人与李曹就是在这种情境中执手道别的,凄景与别情相吻,异常的酸楚。

诗人善于铺设离别的凄境,“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用“帆来”、“鸟去”渲染氛围。迷茫寂静的船帆沉沉地远来,帆是因雨湿而沉;暮雨中的飞鸟展翅勉强飞去,也是因雨落将翅膀打湿。船将带走离人,离人就像那翅膀沉重的鸟艰难飞向远方。“迟”、“重”两字,不但给送别蒙上了一层暗色,也以船行重和鸟飞迟暗喻了离人的不舍分别。诗人选择这些景物,着力渲染送别的愁绪哀情。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东天外的海门遥遥不见,近岸的树枝淋满了雨滴。颈联进一层写景渲染。南京距海门遥远,此处并不是指诗人张望远处的海门,是指李曹向东远去,将渐渐行远,终将不见;浦上之树,在雨幕中站立不动,与诗人一起目送远去的船帆。“海门”、“浦树”都寄托了诗人送别怀思的情感。

前六句尽写雨与暮的景与境,形成了浓郁而压抑的氛围,在尾联,诗人抛开含蓄的笔法,直抒胸臆:“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送别友人的离情无限悲苦,泪下湿襟比那雨丝还要流长。

该诗极尽铺陈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如氤氲越来越重,最后戛然划开,脱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如此开释,效果奇佳。

在结构上,本诗前呼后应,中间紧提:起句“微雨”;中四句雨打“船重”“鸟迟”,岸树“含滋”;末尾“散丝”。诗中处处雨水,如骤雨连珠,一泻而尽。虽为送别凄楚之作,自有气势含于其中。

【大师导读】

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吴乔《围炉诗话》

此诗是咏暮雨,首句点“雨”字,次句点“暮”字。颔联以来帆之重,暗衬“微雨漠漠”。以去鸟之迟,暗衬“薄暮冥冥”,“重”与“迟”,就是所谓诗眼。颈联以“不见”写“暮”,以“含滋”写“雨”,如此即将暮雨描写得如在眼前,仿佛使人读了一幅烟雨归舟的画。结果才说到送别,但又用一“比”字,将别泪和雨丝,融成一起,看他何等笔力。

——喻守真

此诗以题为暮雨,前六句皆赋雨,惟末句送友,而以泪丝比雨丝,仍关合雨意。首二句,一嵌“雨”字,一嵌“暮”字,将诗题点明。三四言帆来鸟去,皆在雨中。以“重”字“迟”字,状雨之沾湿。以“漠漠”“冥冥”,描写雨中虚神。五六言远望海门,因雨而不见;近看浦树,因雨而含滋。收笔归到送李曹,泪点雨丝,问沾襟上,表无限别情也。

——俞陛云

·长安遇冯著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①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②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释】

①灞陵:即霸陵,在今西安市东郊的山区。

②飏飏(yáng yáng):飘扬飞舞的样子。

【赏析】

冯著为人清高有气节,在当时很有才名。冯著与韦应物交往甚密,二人间常作诗酬答。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左右,冯著应征去广州属为录事。十年过去,冯著仕途失意,回到长安。这篇作品大约作于冯著回到长安之后。从内容看,当是韦应物为宽慰冯著失意而作,

开头两句“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中的“客”即冯著。这两句表意是说冯著从东方来到长安,衣上沾满灞陵的雨。这里的“灞陵”不应是实指,而是借言它事以劝慰对方。因为汉代的灞陵是著名的隐士居地,名士梁鸿曾隐居于此。所以,诗人说冯著身上还带着“灞陵雨”,言外之意在于:你风度不凡沾,身上了灞陵名士的气概。你还是以前那位品清格高的隐士。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诗人问冯著:“你为什么来此处啊?”对方回答:“是为了采山却又买斧。”“采山”引自左思《吴都赋》 “煮海为盐,采山铸钱”句,意为入山采铜以铸钱;“买斧”化自《易经》“旅于处,得其斧资,我心不快”句,意为旅此作客,没有坦地,却需用斧砍去荆棘,心中不快。这两句是诗人以玩笑口气对冯著说:“这一段时间你去采山挖铜铸钱发财,结果无功而返,现在还得花钱买斧开路。”诗人以玩笑形式劝冯著,求仕未得需从头再来。这样轻松的语气不仅给了对方台阶下,也让对方而言更容易接受。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冥冥”形容默默无语的情态,“飏飏”指鸟飞翔的样子。这两句意思是天地不言而花却依旧盛开,燕子欢快地飞翔是因孵出了小燕哺育了后代。诗人是冯著的至交好友,深知其才华和为人。在得知冯著的际遇后,他对冯著寄予了同情和不平。此两句是对老朋友的劝勉,鼓励他不要沮丧恢颓、心灰意冷,要相信世间万物有其规律,得不足喜,失不足悲。应当如春花和乳燕一样使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

最后两句,诗人满怀热情地道:“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别了十年就像刚刚过去一样,如今又逢春意盎然,你的双鬓上并没添多少白发,青春还在!意为将来前景仍旧远大,凡事不要灰心。

诗人细致入微地揣摩友人的心理,用诙谐的语言劝勉改变对方心境,对失意的友人给予了真切的关怀,表现了韦应物热情、真诚、感情细腻的人格特点。

【大师导读】

此诗写在别后重逢,感到时光过得这样快。

——喻守真

·滁州①西涧②

独怜③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④无人舟自横。

【注释】

①滁(chú)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即今天的西涧湖。

③独怜:独爱。

④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赏析】

唐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县,西涧是滁州西郊的一条溪水,人称“上马涧”。这首七绝写诗人春游滁州西涧时所见,用语清幽,画面动静纷沓,是古代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句解为:“我最爱生在涧边幽暗中的小草,涧上深密的树丛中黄鹂在啼叫。”这两句形声并茂,情景交融,读来如身临其境。这幅画面中,涧底幽深,凄凄芳草,涧水蜿蜒流淌,别有一番幽雅闲静;涧岸山边的叶丛中,几只黄鹂嬉戏吵叫,另有声情和动感。诗人捕捉到“幽草”和“黄鹂”两种意象,一静一动,一涧底一树上,创造了空间不同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令人玩味不辍。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解为:“春雨晚落,涧水涨潮,水势湍急,渡口一个过客也没有,只有一条小船自由自在地浮荡。”这又是一幅动静相间,幽冥清美的图画:傍晚时分,自然光暗,忽又聚云下雨,随之涧涨水满,下泻速急。春潮来急,有声有色,喧嚣热闹;可水流平缓处,一只小船由缆绳牵挂着,优哉游哉,轻轻荡漾,那样的闲适宁静。一静一动的两种事物又连接在一起,织就了一幅动态的图画。

诗人几笔把滁州西涧描绘得恬淡优美。历来人们对这首画面动感强、情绪若隐若现的诗篇有无思想深层的寄托秉持争论,不妨从诗人生平经历来推测他寄情的原因:诗人首句即称自己独爱涧旁幽草。幽草自在生成,甘于寂寞。韦应物清高淡薄,身处浊世,厌倦仕途,因而喜欢幽草的所处清静,安贫守节,或以幽草暗喻自己的归隐想法。而黄鹂在树上鸣声诱人,就如官场媚时随流,不为诗人所喜。“野渡无人舟自横”,则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感怀。作者性情恬淡悠远,对名利看得极淡,咏此小诗时只是心如明镜反照自然,与世俗全无瓜葛。

【大师导读】

此语自好,但韦公体出数字,神情又别。故贵知言,不然不免为野人语矣。好诗必是拾得,此绝先得后半,起更难似,故知作者用心。

——刘辰翁《唐诗品汇》

此诗可分作两层看法,首次二句是近看,三四两句是平望。“涧边”、“深树”,已有雨意。“春潮带雨”再加“急”字,又闻其声。雨至故“无人”,潮来故“舟横”,一幅荒江渡口景象,宛在目前,是在造意用字之妙。

——喻守真

思欲归陷,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计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倪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