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19387300000032

第32章 李白(5)

《将进酒》这首诗主要以散行为主,对仗工整,诗句大部分是七言句,中间掺杂可以加强语气的三、五十言句,使全诗错落有致,更适合表达复杂多变的情感。诗人用饱满的语言将自己的感情和意愿融汇到了一起,全诗狂放豪迈,悲而不伤。

【大师导读】

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最奇的是上文写了许多饮酒的欢乐,在末尾却结出一个“愁”字来,非但章法警辟出奇,也见得借酒浇愁,太白虽达观,也跳不出这个愁城呢。就“天生我材必有用”句去,在绝对的消极之中,却又含有积极的深意。

——喻守真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赏析】

秋浦,位于今安徽贵池西,李白漫游到此而作歌十七首,本诗为其中第十五首。这是一首抒愤诗,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以强烈的激情,宣泄报国无门、年华流逝的忧怨与悲愤,塑造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诗歌一开篇便以“白发三千丈”将“自我”的形象展现得生动逼真。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可能有“三千丈”那么长。下句“缘愁似箇长”使人豁然开朗,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愁”字点出了诗的主旨,同时也使三千丈的白发具有了双重内涵。古典诗歌里写愁的诗句很多,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来隐喻愁怨深重,意味深长。

三、四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讲的是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是因为照镜而知。秋霜色白,此处代指白发,兼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句中的“不知”,并不是真的不知,也不是因为“不知”才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诗不作问句用,而是极尽愤激语,抒发诗人愤懑、惆怅以及无可奈何的心绪。最后一句中“得”为诗眼。问镜中秋霜何处得来,进一步将读者的思绪引向社会、人生的广阔空间。诗人坎坷的政治生涯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志不能遂,缘此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如此结尾,于小诗中见无穷意。

【大师导读】

此因胸怀不遂而生迟暮之感也。

——沈德潜《李诗直解》

突然而起,四句三折,格力极健,要是倒装法耳。

——《唐宋诗醇》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李白与孟浩然为忘年之交。公元730年,李白得知孟浩然将要从湖北到广陵去,便在黄鹤楼亲自送孟浩然乘船东下,并作诗赠别。本诗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虽然是一首离别诗但是其中并没有哀戚之情,反而充满诗意。

“故人西辞黄鹤楼”交代了作诗的原因和送别的地点。“西辞”表明了孟浩然要去的方向为东方,为下一句是做了铺垫。“黄鹤楼”不单是这次送行的地点,更是李白和孟浩然经常聚会的地方。且黄鹤楼在传说中是仙人飞升的地方。因而“黄鹤楼”三个字扩大了这句诗歌的意境,给人神秘、悠远之感。诗人希望孟浩然能够像飞仙一样,从这里出发,乘风万里,旅程顺利,其中充满了浪漫色彩,也蕴含了美好的祝福,甫一开篇就营造了一种愉快的氛围。

“烟花三月下扬州”表明了孟浩然离开的季节以及他所要前往的地点。扬州本来就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城市,而孟浩然要去的时节又是景致颇为艳丽的三月。因而诗中不见悲伤,而是流露出诗人的羡慕和喜悦之情。"烟花”二字尽显了暮春时节扬州城的繁华景象。“下”字示暗友人行舟之快,转眼间就不见踪影了,表现了诗人的难舍之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看着孟浩然的行船渐渐驶远,最后终于消失在天边,诗人眼中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滔滔江水。这两句诗暗示送别友人之后诗人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静静地站在岸边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直到不见船帆,只见浩荡江水。这句满含着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表现二人间的情意真挚情谊,真挚感人。

李、孟二位诗人生性豁达洒脱,这首诗尽管题为送别,但只讲深情却毫无哀戚,意境悠远,令人回味。本诗通过“辞”、“下”、“尽”、“流”四个动词将送别的不同时间串联在了一起,也将楚地吴天的景致联系到了一起,极具动感。

【大师导读】

(烟花三月下扬州)此为千古丽句。

——孙洙《唐诗三百首》

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中坚力量。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余恕诚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

除绝句《赠汪伦》之外,李白的送友诗中这首五言律诗最为人称道。诗为“送友人”,虽未点名所送何人,但其情意深厚,感人至深。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首联交代送别的地点、环境,青山静静地横亘城外,流水潺潺底绕城而过,一静一动,色彩明丽,充满着诗情画意。此联对仗工整:“青”“白”是颜色对;“山”“水”是同类对;“横”“绕”反对;“北”“东”为方位对;“郭”“城”为同类对,如此工对开篇,用笔精致。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诗人于友人临行时起笔,抒发惜别之情。想到此地一别不知何日相见,他便陷入离别悲情,于是接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将柔美的画面一笔扯破,写到友人就要像蓬草一样漂浮到万里之外。“蓬草”的比喻,流露天涯飘零之感,表达对友人远行的关切。

颈联是一幅流传千古的佳句。漂泊的浮云像远行的友人一样,行踪难知;落日徐徐而下,仿佛与大地相互依恋,正像李白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这一联也是工对,“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均为名词,与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联情景交融,在夕阳余晖中送别,不舍深情自然流露而出,感人肺腑。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意为离群的马。友人离去恰如马之离群。挥手作别,目送友人骑着马渐行渐远,不知何日才能再见,耳边徒留萧萧马鸣萦绕不绝。班马嘶鸣尚且悲伤,分别的友人更是情难自胜。全诗即在幽幽马鸣声中结尾,深情悠远,余味无穷。

这首诗情景如画,景中含情。全诗风格清新,语言流畅节奏明快,哀而不伤,不失为李白送别诗作中的代表之一。

【大师导读】

即分离之地而叙景以发端,念行迈之遥而计程以兴慨。游子之意,飘若浮云;故人之情,独悲落日。行者无定居者,难忘也,而挥手就道,不复能留,惟闻班马之声而已。

——唐汝询《唐诗解》

三、四流走,亦竟有散行者,然起句必须整齐。苏、李赠言多唏嘘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意在不尽矣。太白犹不失斯旨。

——沈德潜《唐诗别裁》

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

——王琦《李太白集注》

这是典型的唐律。李白诗才奔放,适宜于纵横错落的歌行句法。碰上律诗,就像野马被羁,只好俯首就范。这首诗是他的谨严之作,风格已逼近杜甫了。

——施蛰存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本诗是李白因感庐山的壮美所做。在内容上,本诗围绕“望”字,描绘庐山的香炉峰雄浑壮阔的景色。

“日照香炉生紫烟”点明诗人所处的地点在庐山的香炉峰。香炉峰是庐山中最著名的山峰之一,因形似香炉而得名。李白所描绘的香炉峰矗立在天地之间,直冲霄汉,在阳光的照射下袅袅的轻烟萦绕着青山绿水,分外迤逦迷人。

首句描绘了一幅美妙绝伦的青山图,“遥看瀑布挂前川”则将焦点对准了庐山瀑布。“挂”字将瀑布奔腾不息的状态生动形象的刻画出来,使瀑布和山的形象更具立体感,突出了庐山瀑布的壮美,引起无限遐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诗展现了瀑布的雄浑壮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飞流”表现了瀑布从高处奔流而下的状态。“直下”描述了瀑布的险峻。庐山瀑布上下落差十分巨大,水流的速度非常快,以至于倾泻而出的水流就像是从空中直落下来的一样。“三千尺”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极言瀑布高险。“疑是”暗示内容只是诗人的猜想或者说是感慨:这样气势雄浑壮美的瀑布恐怕只有天上的银河才能和它媲美吧!这种感叹虽然夸张但又真实可信。同时,这种夸张将人间瀑布与天上银河连接一处,使诗的意境得到了提升。

本诗语言雄浑奔放,节奏明快,气势磅礴,生动形象,形神俱全,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大师导读】

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

——高棅《唐诗品汇》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

开元十三年(725年),诗人去往江东,途经天门山时写下《望天门山》。

天门山包括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以及和县的西梁山。它们分布在长江两边,形状像一道门,所以被合称为天门山。诗人乘轻舟行于江上,天门山出现在眼前,气势雄伟,震慑人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采用铺叙手法描述了天门山的雄浑景象以及长江奔腾不息的磅礴气势。山水相互映照将天门山的险峻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句写江水,“中断”二字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在这里诗人假设原本天门山并不是两座而是一座完整的山,因被湍急的江水冲断而分成两座山。既表现了天门山的险峻,更突出长江之水的波涛汹涌的气势。“楚江开”强调突破而出的状态。

第二句写天门山。“碧”既写江水的颜色,也暗示了在天门山附近的江水十分深。“回”描绘江水曲折奔腾的画面,自由奔腾的长江水在天门山受到了阻挠,不得不放慢了前进的脚步。原本开阔的河道在天门山这里突然变得狭窄起来,大量的河水无法同时流过于是出现了惊涛拍岸,回旋激荡的画面。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描绘出了诗人乘舟通过天门山的画面。“相对”两字表明诗人所处的位置,以及天门山的状态。“出”字展示天门山逐渐出现在诗人的眼中,之后又渐渐离开了诗人的视线。它赋予原本静态的事物以动感,将天门山拟人化,仿佛它们正打开大门,欢迎诗人的到来,生动形象。

最后一句写诗人在阳光下,乘舟通过天门山。这一句暗示前面所写的都是诗人所看到,紧扣题目。结尾两句中有红色的太阳、碧绿的江水、雪白的船帆,还有翠绿的青山,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幅壮美雄浑的江山画卷,意境悠远,色彩艳丽。“孤”又增添一种估计苍辽之感。

李白性好山水,一生去过很多地方,游历他也留下了许多传世名篇。本诗描绘了天门山以及长江的磅礴气势,意境雄浑,体现了诗人了豪放洒脱,狂放不羁的性情。

【大师导读】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刘学锴

·行路难三首·其一

金樽①清酒斗十千②,玉盘珍馐③直④万钱。

停杯投箸⑤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⑥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

①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

②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这里用来形容美酒醇香、价高。

③珍馐: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④直:通“值”,价值。

⑤箸(zhù):筷子。

⑥安:哪里。

【赏析】

《行路难》共有三首,其内容均是诗人借行路之难感慨世道艰险难行、仕途不顺,抒发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愤慨和不满。这组诗作于公元天宝三载(744年)李白离开长安之时,此为第一首。诗中李白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惨现状,但也表达了不向世俗妥协的高洁品格。他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相信前方的道路总有“天堑变通途”的一天,坚信自己终能大展宏图。这首诗豪放不羁,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开篇四句描写了一个快乐的场面:“金樽美酒”、“玉盘珍馐”,诗人与友人欢聚一堂,纵酒豪饮。但佳肴美酒诗人却无心品食,他一次次推开酒杯,放下筷子,索性起坐舞剑,却心下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串联诗意,一气呵成,同时也表现了宴间诗人内心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