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19374800000018

第18章 真正的行善不留痕迹——处世之术(4)

而冯谖却对他说:“富贵时,大家都来投奔;落魄了,朋友四处流散,这是理所当然的。您看菜市场,早晨熙熙攘攘,到了晚上就变得空空荡荡了。这并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讨厌晚上,而是因为早晨有要买的东西,所以人们聚集到市场上,而晚上没有东西可买,人们就不去市场了。食客们由于您丧失地位而离开您也与此相同,这是由于他们所求的东西没有了,所以您不应该记恨他们。”

孟尝君听冯谖这样一说,立刻心领神会,仍一如既往地对待再次归附到他门下的食客们。

孟尝君虽然愤怒,但还是替别人多想了一些:食客们之所以投奔而来,是对自己抱有很大的期望,想在相国身边干些业绩;自己失势了,对方的期望落空了,哪有不走之理?所以,是自己的沉浮,影响了他们的去留。孟尝君不再记恨他们,体现了他的君子风度。

如今,很多人都抱怨人情淡漠,世态炎凉,人间沧桑,可是这些并不是今天的社会才有,而是古而有之。古人也同样经历了这些苍凉的往事,只不过有度量的人不会把宝贵的经历用在忌恨他人的身上——何况这样做也不值得,没有任何价值,因此看穿了人性中势利与无奈的一面,也就学会了宽大为怀,正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不念旧恶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

孔子对于伯夷、叔齐、泰伯这三个人一向就是非常敬佩,这里他又来夸赞他们三位了。他们什么样的美德让孔子大为褒扬呢?“不念旧恶”,就是胸怀广博,对伤害过自己的人能够不记仇,很宽容,而且“怨是用希”,就是不把仇恨放在心里面,能够不怨天尤人,心底无私地自宽。如此,那些曾经伤害过他们的人渐渐也会被他们所感化。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里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脚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脚,海格里斯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有被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加倍地扩大着。海格里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条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长大到把路堵死了。

正在这时,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对海格里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忘了它,离它远去吧!这个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我们在茫茫人世间,难免与别人产生误会、摩擦。如果不注意,在我们轻动仇恨之时,仇恨袋便会悄悄成长,你的心灵就会背负上报复的重负而无法获得自由。

报复会把一个好端端的人驱向疯狂的边缘,使你的心灵不能得到片刻安静。

有一位好莱坞的女演员失恋后,怨恨和报复心使她的面孔变得僵硬而多皱纹,她去找一位最有名的化妆师为她美容。这位化妆师深知她的心理状态,中肯地告诉她:“你如果不消除心中的怨和恨,我敢说全世界所有美容师都无法美化你的容貌”。

圣人说:“怀着爱心吃蔬菜,也要比怀着怨恨吃牛肉好得多。”

如果我们的仇人了解我们对他的怨恨使我们精疲力竭,使我们疲倦而紧张不安,使我们的外表受到伤害,使我们得了心脏病,甚至也许使我们折寿的时候,他们不是会拍手称庆吗?

即便我们不能爱我们的仇人,至少我们要爱我们自己。我们要使仇人不能控制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健康和我们的外表。就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不要由于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就让心中的烈焰烧伤自己。”

所以,要想生活中永远拥有安静和欢乐的心理,永远不要去尝试报复我们的仇人,因为如果我们那样做,受到伤害的只有自己。不要浪费时间去做那些毫无意义的报复,不要让自己的心因为报复而更加痛苦。

报复是人性中的一处心理死结,它像一个盘踞在人内心深处的毒瘤。当人能控制它时,它就不会带来危害,可一旦它失去控制,就会给人带来致命的伤害。

当我们恨我们的仇人时,就等于给了他们制胜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会让我们自己寝食难安,魂不守舍,心烦意乱,最终会导致疾病和死亡,这样看来报复让我们对别人的打击不能实现,反倒对自己的内心是一种摧残。

释迦牟尼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耶稣也劝导世人“爱你的敌人”。

所以,面对生活中的伤害时,不要产生报复的心理,更不要采取报复的手段,要心胸开阔,提高自制能力,用一颗豁达的心去化解一切怨恨,让大家都生存在宽容的阳光和清风下。

落英在晚春凋零,来年又是灿烂一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春天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具有豁达性格的人,即使在生命僵死之处,也能看到流过的法则,他们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光彩会使整个人生都溢彩流光。在这种光彩之下,寒冷会变成温暖,痛苦会变成舒适。这种性格使智慧更加熠熠生辉,使美德更加迷人灿烂,使我们的心理更加完美。

最难揣摩是人心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南怀瑾先生觉得过去对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解读是有误解的。现代人如果因为气愤难当常常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来表达我们的情绪,不过孔子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却不是这个意思。

季氏是鲁国的权臣,所谓权臣就是掌握国家命运,权倾朝野的大臣,他不是普通的臣子,所以他在家里才能搞出让孔子大发感慨的“家庭舞会”来。古时候我们中华民族非常讲究“礼”,这个“礼”不仅包括我们今天的文明礼仪在内,还有伦理制度等重要内容。按礼,季氏在家里只能看四人一排的舞蹈,但是他不满足,他要看八个人一排的舞蹈,这是天子才能享有的权利。因此,孔子觉得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不是怒气冲冲地骂人:“这个人怎么搞成这样啊?”如果这样的话,他认为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恐怕就名不副实了,起码这个“温”就要被无情地划掉。

在南老的解读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具有先知能力的圣人,而且修养极高,他说孔子应该是看出季氏要谋反,孔子说这个人连这样不讲礼的事情都忍心做了,那么他还有什么是不能做的呢?孔子在感慨人心难测。确实如此,有句话叫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的心犹如海底针,很难揣测。

有人曾经以为鹤顶红、砒霜是世界上最毒的东西,但是其实不是,世界上最歹毒的莫过于人心。一个念头能使人上天堂,一个想法也能让人下地狱。最毒是人心,最善也是人心,最难把握的还是人心。有时候,你最亲近的人的心你也未必能了解。历史上的父子兄弟之间有很多反目成仇的,为了权威与地位,抑或是金钱大打出手,完全不顾及亲情与道义。从本质上来说金钱与权力并不是坏东西,而是有人因为它们上演一幕幕丑剧的时候,人们才觉得它们太坏了。

帝王在选择太子时心理是很矛盾的。太子仁弱一点吧,怕将来继位后缺乏驾驭众人的能力;太子贤明一点吧,又怕众望所归会危及自己。宋太宗见到自己的太子颇得人心,就曾酸溜溜地说:“人心都归向太子,欲置我于何地?”皇帝既有这种心态,太子委实难处。不能不得人心,也不能太得人心;不能太不及父皇,也不能太胜过父皇,这中间的尺寸确实是很难把握的。

隋炀帝的儿子杨柬就因为把握不好这个度,而与父皇产生隔阂。造成他们父子失和的是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为了一个美女。有一次,乐平公主告诉炀帝,有个女子十分漂亮,但不知为什么炀帝听后无所表示。过了一段时间,乐平公主以为炀帝对此人不感兴趣,就把她推荐给了太子杨柬。杨柬马上把她纳入后宫。后来炀帝忽然记起这事,就问乐平公主:“你上次说过的那个美人现在哪里?”乐平公主回答说:“已经被太子收用。”

这件事本身不能全怪杨柬,他不可能每得到一个美女都先请示一下父皇是否感兴趣。乐平公主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按理炀帝问起,她完全可以将始末和盘托出。但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引起炀帝对她的不满。所以,当炀帝再度问起这件事,她意识到自己捅了娄子,只好含糊地说一句“在太子那里”,似乎与自己无关。

第二件事是因为打猎。炀帝去狩猎,命令杨柬率领一伙侍从参加。狩猎的结果是杨柬猎获颇丰,而炀帝一无所得。炀帝龙颜大怒,认为自己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一问左右,左右侍从害怕炀帝迁怒,推说是猎物被杨柬手下一伙人阻挡,所以打不到了。炀帝因此猜忌起杨柬来,认为他是想出风头,于是处处寻找杨柬的不是。

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况太子本非圣人,结果太子的名号也就无法保留了。炀帝父子从此结怨,直到后来宇文化及起来谋反,派人分别去囚禁、杀害炀帝父子时,炀帝还认为是杨柬派人来抓自己的,而杨柬也认为是炀帝派人来杀自己的,父子至死不能消除误会。

人心毫无信任与善意的时候就很恐怖,想一想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一代帝王竟然与他的亲生儿子执戈相向,真是害人不浅。有人说这个世界上老天爷的脾气是最难摸得清的,因为它高兴时就让太阳出来照照面,一旦它生气了就阴沉着脸,勃然大怒时就闪电雷鸣再加暴风骤雨。可是它如果和人心比较起来还是逊色很多,人心可以瞬息万变,深不可测。永远不要以为自己真的把人给琢磨透了,也不要认为你真的走进了某个人的心,因为要一个人去懂得另一个人的真心其实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