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19374800000017

第17章 真正的行善不留痕迹——处世之术(3)

南怀瑾先生认为儒家思想里有一点狭义的色彩,你如果打我一巴掌,那么我对你也绝对不会客气,但是如果你对我很好,我对你也就报之以德,孔子认为这样很“直”。至于像唐代娄师德那样的涵养是道家思想中的以德报怨。娄师德的弟弟要出任官员,临行前他来问哥哥为人处世之道,也就是为官之道。娄师德问他:“如果有人骂你,并且往你的脸上吐吐沫,你打算怎么对他呢?”他的弟弟大概以为自己的修为很好,非常自信说到:“他无论怎么骂我,我都不还口。他吐吐沫我也不骂他,我把吐沫抹掉就是了。”娄师德一听觉得弟弟的涵养还没有那么高,于是告诉他:“别人往你的脸上吐吐沫就是对你有怨恨,他是借吐沫来泄愤。如果你把吐抹给抹掉了,那么他泄愤的目的就没有达到,你不但不能抹去,还应该把你的另外半边脸伸过去。”我们看娄师德的想法绝对和孔子不同。如果是儒家中人,你要是吐他一口吐沫,他肯定不会把另外半边脸伸过去。儒家的人多半是擦干净,然后一言不发地走开——不理你。没准儿遇到他心情不好,或者遇到像子路这样性格的还要和你大干一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以直报怨”。

孔子为什么不赞成以德报怨呢?我们的人生经验会告诉我们,有的人德行不够,无论你怎么感化,恐怕他也难以修成正果。人们常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个人如果他已经坏到底了,那么我们又何苦把宝贵的精力浪费在他的身上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在快节奏的社会中生存,用自己珍贵的时光做出最有价值的判断、选择。你在那里耗费半天的时间,没准儿人家还不领情,既然如此,就不用再做徒劳的事情了。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强者自救,圣人救人。”我们的孔子是大圣人,所以他来拯救众人的灵魂,而我们都是平凡的人,能够做到自救就已经很不错了。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圣人来看待,指望自己能够拯救别人的灵魂,这样做的结果多半是徒劳无益的,何不将时间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

孔子告诉子贡,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那么为仁是用什么工具呢?住在这个国家,想对这个国家有所贡献,必须结交上流社会的人,乃至政坛上的大员,政府的中坚;和这个国家社会上各种贤达的人,都要交成朋友。换句话说,就是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内情,有了良好的关系,然后才能得到有所贡献的机会,完成仁的目的。孔子怎么突然间显得那么狡猾了?其实不是,南老进一步解释说这是他在教子贡为人处世之道。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愿意为他的事业献身,一个成熟的男人愿意为他的事业苟且地活着。我们身边成功的人士,哪一个人的成就不是人际关系运用的结果呢?所以在好莱坞也有一句名言:成功不在于你会什么,而在于你认识什么人。这就是孔子的意思,为了你心中的仁义,必须先结识能帮助你的人,否则一个自身难保的人又如何能带给他人福祉呢?

商场有句俗语是“天大的面子,地大的本钱”,道出了人脉资源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古往今来最熟知个中滋味,并且运用自如的,恐怕当数金融界大亨罗思柴尔德家族了。

19世纪20年代初期罗思柴尔德在巴黎发迹,不久之后他就面对最棘手的问题:一名犹太人,法国上流社会的圈外人,如何才能赢得仇视外国人的法国上层阶级的尊敬呢?罗思柴尔德是了解权力的人,他知道他的财富会带给他地位,但是他会因此在社交上被疏离,最后地位与财富都将不保。因此他仔细观察当时的社会,思考如何受人欢迎。

慈善事业?法国人一点也不在乎。政治影响力?他已经拥有,结果只会让人们更加猜疑。他终于找到一个缺口,那就是无聊。在君主复辟时期,法国上层阶级非常无聊,因此罗思柴尔德开始花费惊人的巨款娱乐他们。他雇用法国最好的建筑师设计他的庭园和舞厅,他雇用最著名的法国厨师卡雷梅准备了巴黎未曾目睹过的奢华宴会。

没有任何法国人能够抗拒,即使这些宴会是德国犹太人举办的,罗思柴尔德每周的晚会吸引来越来越多的客人。

罗思柴尔德的晚会反映出他渴望与法国社会打成一片,而不是混迹于商界的形象。透过在“夸富宴”中挥霍金钱,他希望展现出他的权力不只在金钱方面,而是进入更珍贵的文化领域。罗思柴尔德或许通过花钱赢得社会接纳,但是他所获得的支持基础不是金钱本身就可以买到的。往后几年他一直受惠于这些贵族客人,并将事业做得越来越大。

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就知道他是怎样的人,以及将会有何作为。大多数人的成功,都源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现在开始你该去“利”你的“器”了,平时用心去磨炼你的利器,关键时刻才能亮剑。

老好人并不受欢迎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

孔孟之道距今已两千多年,这其间我们对它的继承与原来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大家提到孔子似乎就立刻将其等同于中庸,中庸就等同于圆滑世故,没有棱角。这真是将孔子的思想庸俗化,也是大大曲解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本人对这种作风的人也是恨之入骨,在《论语》中他称之些人为“德之贼也”!足见老夫子对它的厌恶之情。

我们中国人经常骂人“乡原”,什么是“乡原”?南怀瑾先生告诉我们乡就是乡党,在古代是普通社会的通称。这个“原”字,也与“愿”字通用。原人就是老好人,看起来样样好,像中药里的甘草,每个方子都用得着它,可是对于一件事情,问他有什么意见时,他都说有道理;又碰到另一方的反对意见,他也说不错。反正不着边际,模棱两可,两面讨好。

现在的说法是所谓“汤圆作风”或“太极拳作风”,而他本身没有毛病,没有缺点,也很规矩,可是真正要他在是非善恶之间下一个定论时,他却没有定论,表面上又很有道德的样子。这一类人儒家最反对,名之为乡原,就是乡党中的原人。

这种人孔子是非常反对的,因为这些人用假仁假义的面具来迷惑大众,要众人都以为他很有道德。这种人从来都不会得罪人,极其狡猾,他们奉行的哲学就是要自己八面玲珑,其实真正要做到八面玲珑是不可能的。只要你是生活于一个群体,那么你总会和别人有利益冲突,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老好人并不见得如他本人所愿——讨好一切人的愿望是不切实际的。

大家应该还记得《红楼梦》中的宝钗吧?宝钗就是一个会打太极的人,但是她是否能让大观园里的众姐妹都满意呢?且听听荣国府大管家凤姐是怎么评价她的:“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众人以为只有像宝钗这样的人才能玩转社会,更是信奉她这样的人能深得上司的赏识与朋友的喜欢。殊不知,这样明哲保身且冷漠自私的人,最后只会让自己更孤独。

有句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也许刚交往没有人会认为老好人有怎么不好,反而会觉得老好人很不错,说话从来也不顶撞他人,照顾别人的面子。最终因为人们的醒悟,老好人反而会因为他的精明把自己孤立起来,没有一个真心待你的人。这是做人的失败,也是永远的失败。

得理也饶人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

哀公就是孔子的母国鲁国国君,宰我就是被孔子骂“朽木不可雕也”的那个弟子。鲁哀公问他关于国家社稷的大事,宰我回答他的是几个朝代“栽树”的情况。注意,这里不是简单的栽树,南老说过去把这个当作国家精神与社稷的象征,有点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国花,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面貌,所以不能胡来。孔子听说了以后就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大概不好批评老祖宗哪里做得不好,于是就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们又何苦抓住别人的错误不放呢?

这就是圣贤的胸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不要为一点小错误就揪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何苦来?人们常说得理不饶人,其实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才是做人的大度。

被称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有一段经历,很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一读。孟尝君在自己的领地广招门人食客,并给予优厚的待遇。于是,天下有识之士,都竞相投奔归附。一时间,食客就达数千人,影响甚大。

秦国对孟尝君的才能深为恐惧,便使用了离间之计,使孟尝君失去了齐国相国的职务。树倒猢狲散,他的食客也接二连三地离开了他。

后来,他的食客中有位叫冯谖的人,用计使孟尝君官复原职。孟尝君感叹地对冯谖说道:“我对待客人很热情,在招待上也没什么疏忽,以致食客人数达到了三千有余。但是我一旦失去地位,他们全都背弃我而去,没有人来看望我。幸好有你助我一臂之力,才重新恢复了地位。看那些家伙有什么脸面再来见我?如有厚着脸皮回到我这儿来的人,我必将朝他脸上啐唾沫而大加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