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让节约成为习惯:有效节约的38个细节
19373800000041

第41章 精细化管理,让企业迈进发展的快车道

节约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型,从而将企业送上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粗放式管理方式,是一种缺乏节约意识,只满足于“差不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者总认为,在市场发育的早期,只要利润空间很大,只要人们胆大,就可以赢利,不需要在节约上下功夫。事实上,这种“差不多”的管理是一种非常不准确、不科学的管理,是一种短暂的管理。企业事先并没有进行足够的长期规划,企业政策往往是朝令夕改,不稳定性极大,抗风险能力低下。在企业中,粗放式管理就像舞台上的莽汉一样,是注定要失败的。

推行精细化管理,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全面提升竞争能力,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的必然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工程所需技术的复杂性、专业化趋势也在不断得到加强。

身处经济危机的大环境当中,市场不断萎缩,利润空间自然会铸件缩小。一家企业如果还想在这种情况下保持较好的获利情况,最好的方式便是努力把生产成本降下来,让企业“瘦瘦身”。这时,就要通过构建节能型企业,实现从“粗放式经营”到“集约式经营”的质的飞跃。

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企业,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很早就提出了“要建设节能型企业”的口号。从1998年投产之日起,广州本田便有强烈的节约意识,严格遵守“盘活存量、少投入、快产出、严管理、高质量、滚动发展”的原则。据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回忆,广州本田成立后充分利用原有的厂房设备,迅速展开了工厂改造的各项工作。经员工们一番奋力拼搏,广州本田终于用最省的投资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了年产3万辆的生产规模。比起国内同行每万辆投资当量来看,广州本田在资金上了节约了50%以上,而建设周期却缩短了1/2。

此后几年,广州本田成功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少投入、快产出、滚动发展”的道路。具有节约意识的广州本田边生产边改造,根据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和客户的需求不断扩大产销规模,从1万辆、3万辆、5万辆到12万辆。再到2004年的24万辆,广州本田的每一步发展都跟市场紧密结合,而不是盲目扩张,从而避免了产能放空导致的设备、人员、能源等方面的浪费。

在原材料方面,广州本田多管齐下,确保企业节能型方向发展。据广州本田发展部部长李文英介绍,广州本田在生产设备的改造、引进及工艺改善的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了节能性,多管齐下确保源头节能。据介绍,广州本田对涂装车间的工艺设备进行了改造,燃烧器的原料由柴油/电改变为使用液化石油气(LPG),在满足生产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前提下节约了成本,燃料使用的单台车消耗费用下降了30%。切换采用环保涂料,甲苯、二甲苯排量减少约3500kg,溶剂用量减少约2100kg。曾庆洪进一步强调,广州本田的产品除了节能性能优良外,车内装饰的注塑成型零部件,都基本使用了可再生利用的材料,整车材料可回收率达到90%以上。

此外,广州本田还实施“精益生产”,以实现节流增效。2004年,广州本田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了国内同行最高,而这是通过减少无效劳动来实现的。在总装车间,奥德赛和飞度的工时相差将近1/3。生产飞度时,空闲下来的员工便被安排去提前准备奥德赛的部分工作。冲压科、合成树脂科的生产每班都要多次更换模具,为此,工人们将更换模具的时间苦练到10分钟内,停机现象大大压缩。此外,“不接受不良品、不制造不良品、不流出不良品”,“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顾客”,也发现并消灭了不少浪费。

广州本田能够有辉煌的今天,与从创立之初便牢牢树立的节约意识密不可分。在竞争越是激烈的行业,节约精神便显得越加重要。有时哪怕你只是节约下10%的成本,便可能使整个企业的利润率提高100%。是粗放式经营,还是集约型经营,往往就取决于这看似微不足道的成本管理。

不论是否处于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都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企业赢利与否、先进与否与成本管理息息相关;企业的成本越是低廉,企业的竞争力便越强大,赢利能力也越强。节约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型,从而将企业送上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精细化管理成为众多成功企业的制胜之道,集约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同事,面对WTO带来的全球性的竞争,粗放式管理的竞争力越来越小。企业和企业之间在产品、技术、成本、设备、工艺等方面的同质化越来越强,差异性越来越小,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市场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成本上的竞争。所以,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放弃粗放经营,进行精准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