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不生病的智慧大全集
19372600000099

第99章 病由心生,防治百病还得唯“心”是问(5)

精神因素对癌的发生、发展、扩散来讲至关重要。美国专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在受到刺激的老鼠臀部种植的肿瘤细胞,很快就扩散到肺部和肠道。这是因为,恶劣的精神因素起到了“唤醒”沉睡的“狮子”(癌细胞)的作用,使它得以“疯”长,肆无忌惮地吞噬机体。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要算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发愁、颓废、恐惧、贪求、怯懦……”就拿乳腺癌来说,两千多年前,古罗马的盖伦医生就知道患乳腺癌的妇女常患有忧郁症。可见不良情绪就像装满子弹的枪,任何微小的刺激就像扣动了它的扳机。的确,“不良情绪是癌细胞的活化剂”。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抑郁消极的情绪可使催乳素分泌过多,从而地致乳腺癌。

情绪就像水一样,人就像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同样,情绪可以杀人,也可以救人。因此,治病要治心,恶劣的情绪、忧郁的精神,对人健康的损害,甚至比病菌、病毒更厉害。马克思曾经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每天都保持良好的情绪吧,它犹如一剂心药,对癌细胞有强大的杀伤力,是任何药物所不能代替的。

结肠是映照心情的明镜

每年高考前夕,医院的急诊室都会有这么一群特殊的病人,他们是马上就要参加高考的学生,饱受心理压力和情绪紧张之苦。可是越是紧急时刻,身体越不争气,开始出现不明原因的腹泻,每天3~5次,甚至7~9次,影响复习和睡眠,于是不得不到医院就诊。

医学上把这种情况称为“情绪性腹泻”。情绪性腹泻是“情绪结肠症”的一种。“情绪结肠症”为胃肠道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以肠道症状为主,患者常有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和便秘等症状。过去称此为结肠功能紊乱、结肠痉挛、结肠过敏、痉挛性结肠炎、黏液性结肠炎、情绪性腹泻等,现渐倾向于统称为肠激惹综合征。实际上,本症肠道功能紊乱,并没有器质病变,而且功能紊乱也不仅限于结肠。

有一天,一位知名内科医生应邀给一位病人看病,这位病人有着胆结石急腹痛的所有症状表现。恐怕当时所有医生都会作出相同的诊断。这位医生只得给她注射了三针止痛剂,直到疼痛有所减轻。可是他忽略了事实,即就在两天前她唯一的儿子收到了征兵入伍的通知。

两天后,他的儿子出发前往军营,这位女士经历了同样的剧痛,症状和结石病完全相同。医生又给她注射了三针止痛剂。

三个月后,这位女士接到通知说儿子已经离开纽约去往国外,但是目的地不详。得知这个消息后,她有了第三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绞痛。那次,情况太严重了,医生不得不把她送往医院。让医生非常吃惊的是,X光显示胆囊没有任何异常。但这位医生坚信患者的胆囊中有着X光不可见的结石,于是建议切除胆囊。经过她的同意后其胆囊就被切除了。

这之后的好几个月,这位女士的情况一直很好。医生正要因为自己的诊断正确而自鸣得意时,她第四次疼痛发作,位置在体内右边的胆囊附近,但是她的胆囊已经被切除。这次剧痛发生的前两天,她收到消息说她的儿子去了南非,在那里加入了和德国人的战争。第五次疼痛发生在她得知儿子在战场受伤后。此后儿子返乡,她的疼痛再没有发作过。

与其他器官相比,结肠是最能反映情绪变化的器官。它就像心情的镜子,一旦心情紧张,结肠就跟着打结。

情绪与身体变化的关系在结肠上有着令人惊讶的表现。在任何人身上,相同的情绪每次都会以相同的方式在身体上表现出来,特定的情绪紧张与特定的肌肉紧张有明确的对应。

对于有些人,某种情绪可能会让结肠的某一部分紧张,那么该部分结肠总会反映那种特定的情绪。

如果这种痉挛恰巧发生在腹部上方右边部分的结肠中,就会导致一种类似于胆结石的绞痛。比如上面病例中的女士,她有着典型的“胆结石”症状,但胆囊一切正常,原因是这种绞痛来自于结肠或者其他相邻部位的情绪性痉挛。芝加哥一位生理学博士认为,胆管出口处括约肌情绪性痉挛引起的疼痛会和胆结石绞痛一样严重。

如果结肠情绪性痉挛发生在腹部右侧下方1/4处,所有人都会认为是阑尾炎。再聪明的医生也无法作出正确的诊断,尤其是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在小孩身上。为了安全起见,通常会做手术,但是剖开腹部后医生看到的不过是一截正常的阑尾而已。

在另一些人身上,痛性痉挛可能发生在整段结肠上。毫无疑问,这些人的情绪一定很糟糕。

结肠会因为情绪造成多种紊乱,因此各种术语就出现了,比如,结肠痉挛、结肠应激反应等,所有这些不过是指“情绪性结肠反应”而已。

糖尿病也是一种情绪疾病

如果一个人患有疾病,那么毫无疑问,各种繁多的检查和治疗会给他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烦恼。糖尿病正是这种让人讨厌的疾病,当患者得知自己必须终生与糖尿病作斗争时,他心情的沉重可想而知。

糖尿病不可根治,如果不及时配合治疗控制病情,还会伴有各种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患者会产生恐惧心理,然后四处求药、八方投医。这种求医心切的心理,一则会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二则期望往往落空而陷入迷茫之中,极易产生消极心理,而这样的患者往往很难配合医生的治疗。

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医生发现患者的情绪和病情有密切关系,不良情绪会影响其康复,尤其是40~50岁的女性患者和60~70岁的逻辑性患者,情绪变化幅度大,这可能是更年期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糖水平升高,病情反复出现。此外,有的患者对自己的病满不在乎,无所顾忌,我行我素;有的患者则表现为精神委靡、情绪低落,甚至拒绝治疗;大多数患者的情绪受血糖、尿糖指标所左右,当指标正常或接近正常时,认为完全治愈了,便放松饮食治疗,甚至自己停服降糖药物;当指标急剧上升、症状重现时,情绪又紧张恐惧。这些患者因为情绪波动很大,所以病情很难控制。

由此可见,情绪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至关重要。紧张、激动、压抑、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引起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神经末梢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胰岛α-细胞分泌的胰镐血糖素、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大量增加。这些激素都是升高血糖的激素,也是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因此当患者有不良情绪时,糖尿病容易复发。

患者王某,女性,55岁。经临床治疗后,糖尿病症状已经消失,血糖、尿糖化验指标正常。但因一件小事和他人争吵,生气哭闹,于第二天感觉胸闷憋气,头晕乏力,查空腹血糖高达19.3毫摩尔/升。

患者张某,男性,68岁。他认为,糖尿病好不了,也死不了,持满不在乎的态度,吃喝无度。由于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而并发肾病,出现了蛋白尿、下肢水肿。这时他着急了,经耐心做思想工作,他明白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应自觉控制饮食。在以后的治疗中,他能很好配合,血糖便逐渐下降,症状亦改善明显。

由此可见,患者情绪稳定在糖尿病的治疗和康复中是多么重要,稳定的情绪能够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三节 焦虑,让你坐卧难安——我们如何跨过焦虑这道坎

焦虑是你和幸福的“第三者”

当得知生活得好好的人竟然有可能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时,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或不打算接受,可事实又怎样呢?数一数,看看有多少明星抑郁、酗酒、吸毒、聚赌、跳楼、割腕、煤气自杀、飙车、厌食或暴食,或歇斯底里,或癫狂,或妄想症,或迫害狂,凡此种种,都是心理抑郁的表征。

再看看我们周围,每年又有多少人跳楼、吃安眠药、投水?别的不说,大学常有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人,不仅有大一学生,还有研究生,更有博士生。如果这还不算严重,那么,屡见不鲜的小学生约定集体自杀,这可以算是问题严重了吧?

“我的世界总是灰色的,甚至经常想到死。”一身名牌、衣着光鲜的琳达经常这样对周围的人说,她画着精致的彩妆,眉宇间却透出日常的疲惫与憔悴。她是典型的高级白领,在名牌高校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凭着优秀的外语水平受雇于跨国公司,领着高薪,她似乎没有理由不快乐,但是她就是觉得活着索然无味。

“太累了!工作累,生活累,恋爱累,交际累,件件事都累,每天下来疲惫不堪,逐渐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所有的朋友也都远离了我,感觉非常孤独。”

抑郁症在蔓延,琳达只是我们中某个人的代号,一个象征,一个缩影,也就是说,处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和她一样——心理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失控了、找不到方向、“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病得不知为什么还要活着。整个社会就处在这样一种病态当中。

很多人不能理解,我们在物质上如此富裕,头脑发达,四肢健全,世界比以前不知道要精彩多少倍,怎么就不知不觉抑郁了呢?现代人心理疾病的诱因是什么呢?是生活方式。

焦虑是现代化的“快餐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副作用”。现代化工业文明缔造的快生活,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富足的物质享受和丰富的感官刺激,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这些压力就像一个个面目狰狞的魔鬼虎视眈眈地看着我们,一不小心它们就乘虚而入,让我们原本紧绷的神经顷刻崩溃。

在焦虑的迷雾面前,我们会感叹生命的脆弱,幸福之光的短暂。可生命的诞生毕竟是为了生而不是为了死,要想彻底剔除抑郁这一文明社会的毒瘤,我们应该学着自我释放,给生命减压,慢慢发现生命之旅的曼妙和美好,在无形中体会到更多的生之乐趣,这样,我们生活的地球才有可能变成真正的“幸福村”。

焦虑是一种病,需要及时治疗

我们首先要对焦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够进行积极的治疗,进而摆脱焦虑。在本书中,我们已经多次说到,焦虑本来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但如果过度焦虑,就成为一种心理障碍,如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恐怖障碍、强迫障碍等,都包括在内。

另外,我们还要强调一点,就是焦虑不同于抑郁,但却与抑郁有着密切的关系,即绝大部分抑郁病人都存在焦虑,绝大部分焦虑病人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

在我国,焦虑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心理问题的治疗不如生理疾病那样迫在眉睫。生理疾病由于有比较明显的症状使得患者无法或者不愿意忍受,从而产生强烈的求治动机。相反,心理疾病则由于没有那么明显而急迫的症状表现,往往患者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拖延治疗。

事实上,心里问题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家庭的影响,大大地超过了生理疾病的影响。比如,一个具有焦虑障碍的人可能导致夫妻关系不和睦、工作中同事关系不好、工作效率低,凡是和他有关的人都可能受到他的心理问题的影响。而如果这个人生病住院,则夫妻关系、同事关系等方面不会受到影响。显而易见,心理问题比生理问题更应该受到重视。

另外,国人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存在着很多误区,不能把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区分开,也是导致焦虑得不到及时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人认识,心理疾病就是精神病,说出去不太光彩,从而讳疾忌医,不愿意积极治疗。

调查发现,许多焦虑症病人不坐在心理门诊室门口,而是远远地坐在别处候诊,怕被人看到。心理治疗都是一个大夫对一个病人,但是还是有许多病人不放心,进门后赶紧把门关上。为了不让别人知道,一些人往往写假名,后来经过治疗与医生成为朋友后,才告诉医生自己的真名。一些在医院别的科室住院治疗,经医生会诊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在出院时往往要求把心理疾病的记录去除,等等。这些现象都说明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认识不足。

除此之外,病人对于焦虑治疗的难度和所需时间估计不足,也是治疗失败的一个原因。据研究,任何心理病的产生,都有病态性格做基础,性格基础不动摇,心理病的症状也将难以根除。而性格是在五岁以前的铸型作用形成的,五岁以后,就基本定型,一旦定型,终生难以改变。我国的谚语里,也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说法,可见,焦虑的诊治原本就是艰难而漫长的,不能急于求成。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变革加剧,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焦虑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学会积极预防、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及时诊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一个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了病就及时治疗,不要像蔡桓侯一样,等到无可救药了,再悔之晚矣。

用中医理论给“焦虑者”把把脉

中医学源远流长,对焦虑也有独特的见解,虽然过去没有“焦虑症”这一名称,但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入“情志病”、“心病”的范畴,与“惊悸”、“百合病”、“郁证”、“怔仲”、“不寐”、“胸痹”、“奔豚气”、“脏躁”等病证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