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不生病的智慧大全集
19372600000100

第100章 病由心生,防治百病还得唯“心”是问(6)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各种有关情志病的论述,明确突出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致病特点,并且有“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去流淫不止……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等记载,说明了思虑、恐惧的发病关系。另外,还有“惊则气乱、恐则气下”之类的描述,说明脏气与脑气不相接,便使脑的功能失调而产生神志和精神的变化。

另外,《金匮要略》指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不仅指出了脏躁多发于女性,以“喜悲伤欲哭”为主要症状,并且还认识到本病的变幻多端,用“象如神灵所作”进行了恰当的概括。

清代名医吴谦等在《医宗金鉴》中明确指出:“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故喜悲伤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不仅澄清了脏躁的病位与病机,而且还把脏躁纳入精神类疾病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焦虑主要是由外感及内伤等引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精神因素结合年龄、文化和生活习惯、工作环境以及躯体疾病等因素所致。关于其致病病机理,综观诸家论述,多与心、肝、肾三脏有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1.情志不畅,肝不藏魂

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体在情绪稳定时,机体的需血量减少,大量血液贮藏于肝;而当情绪激动时,机体的需血量增加,肝脏就排出其所储藏的血液,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因此,如肝藏血的功能异常,就会引起焦虑不安。

2.心胆俱怯,心神不宁

心气强的人,面对危险困境能够坦然处之,临危不乱;胆气壮的人,遇到事情善于决断并且敢于承担。反之,如果向来心气虚弱,遇事就会容易惊慌;胆气虚弱,就会整天忧心忡忡,心神不宁。

3.思虑太过,神意不藏

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脏腑有关,而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故有心“藏神”,“主神明”的说法。心的功能正常时,则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若心的功能异常时,常可出现心神改变,如心悸不安,失眠多梦,继而终日惶惶,焦虑不安。如《景岳全书》云:“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

4.心肾不交,神魂不安

心是南方,属火;肾是北方,属水。所谓心肾相交,就是心火虽然在上,但是不能让他下渗,要让他气化升腾起来润心。这个交通就是心肾相交,这是身体最和谐的一种状态。反之,如果心肾不交,就会虚火上升,心浮气躁。另外,肾主恐,阴虚精亏,就会容易恐惧。

5.心气不足,痰停心位

《证治汇补》有云:“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意思是说,那些本身就有痰湿的人,或脾运不健、痰湿滞留的人,再加上劳神耗气,心气不足,痰停于心位,就会引起惊悸。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有些医家将焦虑症分为心神不宁型、肝气郁结型、气郁化火型、阴虚火旺型、痰热上扰型、心脾两虚型六种类型,这种分法对我们治愈焦虑非常有帮助,所以我们不妨借用一下。

不同类型的焦虑,症状自然也各不相同,它们的症状分别如下:

1.心神不宁型

证见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心烦失眠,双手震颤,少眠多梦,胆怯怕事,气短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十己亿力减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2.肝气郁结型

证见情绪不宁,精神忧郁,善太息,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胸脘满闷,腹胀纳差,大便不调,咽中不适,如有梗阻感,暖气不舒,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气郁化火型

证见心悸,失眠,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火旺型

证见心悸不安,心烦少寐,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少津,舌质红,脉细数。

5.痰热上扰型

证见心烦易怒,心悸,惊惕不安,痰多易咳,色黄而黏,泛恶,少寐多梦,胸胁痞满,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6.心脾两虚型

证见多思善虑,心悸胆怯,惴惴不安,健忘,失眠多梦,头晕,神疲,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舌红,脉细弱。

中草药妙方让焦虑束手就擒

在中医学看来,人之所以会产生焦虑,就是因为情志失调,所以中医治焦虑,就是要调节情志,使身心顺畅。中医治疗焦虑的单方自然有很多种,但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虽然都是焦虑,不同的发病原因,调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就根据焦虑产生的不同机理,向大家推荐几种非常有效的中草药验方。

1.心神不宁者用“安神定志丸”

组成:茯苓15g,茯神10g,远志10g,人参6g,龙齿30g,石菖蒲12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取汁50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10天为1个疗程。

方解:人参益气,龙齿以镇惊为主,配茯苓、茯神、石菖蒲补气益胆安神,共奏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之功效。

2.肝气郁结者用“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12g,泽泻9g,木通3g,归6g,柴胡12g,生地黄9g,车前子12g。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龙胆草清肝泻火;泽泻、车前子清利肝经湿热;当归、生地黄养血和肝;柴胡疏畅肝胆之气;甘草和中,共奏清肝利湿泻火之功效。

3.气郁化火者用“丹栀逍遥散”

组成:柴胡10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薄荷10克,甘草10克,生姜5克,丹皮12克,栀子12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丹皮、栀子清热除烦,柴胡疏肝理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舒肝理气而不燥,因而此方具有稳定情绪之功效。

4.阴虚火旺者用“黄连阿胶汤”

组成:黄连6g,黄芩、白芍、阿胶各10g,鸡子黄1个。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取汁50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10天为1个疗程。

方解:黄连、黄芩降火;白芍、阿胶、鸡子黄滋阴,而共达清心安神之功。

5.痰热上扰者用“清火涤痰汤”

组成:胆南星6g,黄连6g,生姜3片,茯神15g,贝母10g,竹沥10g,麦冬10g,柏子仁10g,丹参10g,僵蚕10g,菊花10g,橘红10g,杏仁10g,栀子10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取汁50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10天为1个疗程。

方解:胆星、贝母、竹沥、生姜化痰泄浊;柏子仁、茯神、麦冬、丹参养心安神;僵蚕、菊花熄风定惊;杏仁、橘红豁痰利气,共达化痰清热,养心安神之功效。

6.心脾两虚者用“归脾汤”

组成:党参30g,黄芪18g,当归12g,龙眼肉12g,白术9g,木香6g,陈皮6g,茯神15g,酸枣仁18g,远志15g。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方中党参、黄芪补心脾之气,当归、龙眼肉养心脾之血,白术、木香、陈皮健脾畅中,茯神、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共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功效。

在这里,我们还要提醒大家,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最好是通过心理调节来消除焦虑,实在不行再采用药物治疗,并且最好是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服药,买药时也要到正规的药店,不能随便服用。

静心,制怒、化解焦虑的真正法门

在心理学中,情绪指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其中,怒、忧、思、悲、恐、惊都会产生焦虑。

焦虑是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的警觉度,充分调动身心潜能。但如果焦虑过火,则会妨碍你去应付、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你的日常生活。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焦虑大都是由我们自己造成的,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掌控自己的情绪,把焦虑驱赶出去。

怒火是造成焦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黄帝内经》上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经常发怒的人,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而且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这是因为,愤怒可以使食欲降低,影响消化,经常发怒可使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发生紊乱。

因此,学会舒缓愤怒,是高情商的一大表现。养身贵在戒怒,尽量做到不生气、少生气,性情开朗,心胸开阔,宽厚待人,谦虚处世。这样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也利于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水平,于人于己都有益。

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平息你愤怒的火焰。

1.深呼吸

从生理上看,愤怒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你的头脑此时处于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心跳加快,血液流动加速,这一切都要求有大量的氧气补充。深呼吸后,氧气的补充会使你的躯体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情绪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虽然你仍然处于兴奋状态,但你已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数次深呼吸可使你逐渐平静下来。

2.理智分析

你将要发怒时,心里快速想一下:对方的目的何在?他也许是无意中说错了话,也许是存心想激怒别人。无论哪种情况,你都不能发怒。如果是前者,发怒会使你失去一位好朋友;如果是后者,发怒正是对方所希望的,他就是要故意毁坏你的形象,你偏不能让他得逞!这样稍加分析,你就会很快控制住自己。

3.寻找共同点

虽然对方在这个问题上与你意见不同,但在别的方面你们是有共同点的。你们可搁置争议,先就共同点进行合作。

4.回想美好时光

想一想你们过去亲密合作时的愉快时光,也可回忆自己的得意之事,使自己心情放松下来。如果你仅仅是因为一个信仰上的差异而想动怒,你不妨把思绪带到一个令人快意的天地里:美丽的海滩、柔和的阳光、广阔的大海……你会觉得,人生是如此的美好,大自然是如此的包罗万象,人也应该有它那样的博大胸怀,不能执著于蝇头小利……想到这些,你就容易克制自己的怒气了。

除了,制怒之外还要告诫自己不要浮躁,要学会静心。

浮躁心理是指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恒心、见异思迁,喜欢投机取巧,讲究急功近利,强调短、平、快,立竿见影,平时则无所事事,乱发脾气,一刻也不能安稳地工作。

在现代社会,浮躁心理无论对社会或个人的发展都十分有害,必须想方设法减少和消除这一不健康的心理。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浮躁心理呢?

1.在攀比时要知己知彼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较要得法,即“知己知彼”,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两人能力、知识、技能、投入是否一样,否则就无法去比,从而得出的结论就会是虚假的。有了这一条,人的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低,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2.正确认识成功

人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到:每个人的成功,都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智慧。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期待“天上掉馅饼”的事会在自己头上发生。还要正确地看待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不要凭一时的情绪或偏见对人和事下结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3.要有务实精神

务实就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精神,是开拓的基础。没有务实精神,开拓只是花拳绣腿,这个道理是人人应弄懂的。

4.遇事善于思考

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跟着感觉走,看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切实做一个实在的人。

情绪隐藏术:从寻找快乐中彻底清除焦虑的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总是抱怨自己人生的不如意,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焦虑。寻找快乐其实并不困难就是经常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卡耐基说:“我们内心的平静,和我们由生活所得到的快乐,并不在于我们在哪里,我们有什么,或者我们是什么人,而只在于我们的心境如何。”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远离焦虑要学会心理暗示。所谓心理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人的心理发生影响,使他接受某一观点、意见,或者按照暗示的方式活动。例如,人们早晨在上班前或出去办事前都会照照镜子、整整衣服、理理头发,有的人从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太好看,并且觉得上眼睑浮肿,恰巧昨晚睡眠又不好,这时马上有不快的感觉,顿疑自己是否得了肾病,继而觉得自己全身无力、腰痛,于是觉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到医院就医。这就是对健康不利的消极自我暗示作用。而有的人则不是这样,当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好,由于睡眠不好而精神有些不振,眼圈发黑时,马上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并且暗示自己:到户外活动活动,做做操,练练太极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就会好的,于是精神振作起来,高高兴兴工作去了。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利于身心健康。

自我寻找快乐的方法很多,下面是比较常见的一些“定律”。

1.宣泄定律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并不多。一旦这样的情绪和意愿被压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能量,这种能量只有通过其他的途径才能释放出去,它自身不会丝毫地减少,这就好像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即使你在压抑、克制阶段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也只说明它从“显意识层”,转移到了“潜意识层”,对你的影响仍然存在,而且一直在找机会真正发泄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