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大赢靠德
19367200000025

第25章 老实做人,踏实做事——以德为训的“四忌四宜”(2)

不论从哪一种动机出发,参加派系都是不理智的。

当然,感情用事也应该避免。作为员工,要紧的是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而不是去投入哪一帮、哪一派。

日本一位著名的实业家回忆他年轻时的情况说:“公司派给我们的工作都还没彻底干好,还扯什么派系?又怎能判断哪个老板的主张是对的,或是错的?贸然归属于某一派系,不等于赌博吗?我只要好好干本分的工作,好好培养实力,派系与我何干?”

“在野”是没有“当权者”参加的拉帮结派,往往是企业中某个有才干但郁郁不得志的人,因为他聪明能干,又待人热情,敢于打抱不平,自然而然有了威信,周围便聚了一群“小兄弟”。

这种拉帮结派,老板是最头痛的,对加入其中之人也绝不会有什么好印象。因为他们即使没有与老板对立的意思,当老板的看着他们抱作一团,心中也总不是个味儿。

在公司里,由于你与几位同事合作比较密切,又比较谈得来,于是你们几个人便经常聚在一起。久而久之,你们的情谊越来越深,工作上也只为你们几个人的利益考虑,把公司利益放在一边,甚至为了小集体的事而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就这样,在公司其他同事的眼中,你们形成了一个小帮派。

你可能还在为自己的好人缘而高兴,只要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老板不喜欢那些搞小帮派的人。如果你与他们走得太近,你很容易受到牵连,你必须从小帮派中退出来,因为在办公室形成小圈子,容易引发圈外人的对立情绪,这样自己反而变得更被动。

罗伊在某跨国传媒公司下属的一个办事处工作,和其他4名员工一起,在频道主编的带领下,努力地工作。他们负责的频道眼看着日长夜大,谁也没想到,一场因为值班而引发的争斗正悄悄降临……

一个周末,轮到另外一组值班。一位同事头天加班,早晨晚到了一会儿。罗伊因为生病,也是下午才过去。不料这些都被“顺带路过”的分站总编看在眼里。第二天,公司里开始盛传“××频道的员工不肯值班”,好在频道主编挺身而出,替他们作了澄清……事情很快平息,但总编和他们的关系从此急转直下。

当别的频道还在建设中时,罗伊这一组已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可在例会上,总编却要求他们加班,说是“权当做给上面看,样子卖力点,也好加工资”。没想到却遭到了频道主编的反驳:效率出工作,没必要作秀。看得出来,总编脸上有点挂不住。

两个月后,总编总算钻到了“空子”:频道主编怀孕开始休假。第二天,总编立马就给××频道“穿小鞋”——每天召开三刻钟会议,一开就是一星期,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反复强调剩下的4个人要对他直接负责,××频道的内容需要全面调整。

以后,总编的小动作不断:试用期过了,罗伊的工资却明增暗减,公司里更在盛传,××频道已经被判了“死刑”。

谣言很快变成了现实,一个月后,总编直截了当地对罗伊说:“公司里要调整职位,你的文笔不错,应该可以找到新的工作。”很快,另外3个人也遭厄运:一个同样被辞,总编找人传个话,就把他打发了;另一个被调到市场部;第三个“独木难成林”,请了长病假。人事经理事后悄悄告诉罗伊先生:“你们的上司不在,谁也保不了你们。”

如果你不巧是某个小团体的一员,有可能像罗伊一样怎么“死”都不知道,更糟糕的是你有可能会成为别人的替罪羊。

除此之外,在小帮派里的人应酬较多,私人事务也较多,很难抽时间加班或学习专业技能。如果在一个办公室,他们可能会在上班时间聚在办公室聊天。

所以,在工作中,你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加入已经形成的小帮派,否则,你在公司里的发展就基本结束了。

当然,不搞小帮派并不是反对你与人交往,而是要你在公司里建立起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此,你要注意以下几点:

公私分明。与同事相处,特别要注意公私分明,不能因为跟谁关系好而在公事上带有感情。即使关系好的几个人同在一个办公室,上班时间也要公事公办,不要经常在一起聊天说闲话。

团结为重。当你因工作上的事挨上司批评后,不管上司是对是错,你都不能因一时之气与关系较好的人煽风点火,联合起来对抗上司,而要把团结放在第一位,尽量缓解同事与上司之间的紧张气氛。

扩大交际范围。在公司里,你不要把自己的交往对象只限定于三五个同事,而应与公司的所有员工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乐于帮助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样,你就不会被别人误以为在搞小帮派了。

处理好人际关系,可以提升你在公司里的名望和地位,吸引老板的目光,为你的发展铺平道路。

说到底,不论能力强还是弱,在同事之间最好来个“等距离交往”,不要显出亲密疏远来,以免给人拉帮结派的感觉。

宜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是每个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

到中国一汽大众的现代化车间参观过的人,会在感叹那里汽车流水线现代化的同时,发现在车间的醒目位置上,有一巨幅标语——“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初看之下,众皆哗然。在这么“现代”的车间里,竟然会有这么“不客观”的理念?这样的标语,不禁让我们思考: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可能性到底多大?

静下心来想一想,不禁为一汽大众的理念所折服:

要把事情做对,需要多少次?是四次,还是三次?最好是几次呢?当然是——一次!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对员工的期待。它时时刻刻警醒员工们,要尽最大的可能,在接手每一件事情时,抱着“一次就做对”的信念。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对质量品质的要求,只有第一次就做对,才能尽可能减少废品,保证质量。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需要员工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需要员工对“第一次”从事的工作有充分的准备。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几乎是每个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但在工作中,有时即使是最简单的工作,还是有人一再出错。

某广告公司的员工就犯过这样的一个错误,在为客户制作的宣传广告中,将客户的联系电话中的一个数字弄错了。当他们把制作的宣传单交给客户时,由于时间紧,第二天就要在产品新闻发布会上使用它,客户没有详细审核就接收了。直到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在整理剩下的宣传单时,才发现关键的联系电话有错误,而这样的宣传单已发放了5000多份。

客户一怒之下,向广告公司要求巨额赔偿。由于错在己方,而且客户召开新闻发布会的费用的确巨大,无奈之下,广告公司只好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了赔偿。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这件事情传开后,这家广告公司便在客户中失去了信誉,渐渐没有生意可做了,因为没有人敢把自己的业务交给他们去做,害怕再出差错给自己造成麻烦和损失。

一次小小的失误,就把一家本来极有前途的广告公司打垮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广告公司的员工在工作中能细心点,能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那么,这样的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虽然企业如此要求自己的员工,但是,部分员工却错误地认为这个要求太苛刻,不近情理,因为“我们都是凡人,怎么可能不犯错误呢”,有的员工甚至认为在工作中出现一点小错是很正常的。比如,生产工人认为一个零件不合格,对公司并不能造成什么明显的损失,没有必要小题大做,因为规章制度中就允许合理的损耗。

但是,在很多成功的企业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

在麦当劳,炸鸡腿、鸡翅的时间是用秒来控制的。少一秒,鸡肉没熟透,多一秒,鸡肉会变老。也就是说,无论多一秒还是少一秒,都会影响鸡肉的口感。因此,每个麦当劳员工都必须一次做对,因为顾客还在服务台前等着。

福特公司也如此要求员工。在整条流水线上,每一个零配件生产出来之后,马上就被送去组装,因为没有库存,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全线停产,所以必须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没有任何回旋或找借口的余地。

在很多人的工作经历中,也许都发生过工作越忙越乱,解决了旧问题,又产生了新问题,在一团忙乱中出了新的错误,结果是轻则自己不得不手忙脚乱地改错,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则返工,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形象损失。

由此可见,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对,忙着改错,改错中又很容易忙出新的错误,恶性循环的死结越缠越紧。这些错误往往不仅让自己忙,还会放大到让很多人跟着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资损失。

你还忙吗?当然忙!但希望是忙着创造价值,而不是忙着制造错误或改正错误。所以,盲目的忙乱毫无价值,必须终止。再忙也要在必要的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下,而不是盲目地拼体力交差。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把该做的工作做到位,这正是解决“忙症”的要诀。

所以,只要在工作完成之前想一想出错后可能给自己和公司带来的麻烦、造成的损失,就应该能够理解“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句话的重要性。

宜盯住目标忙出效能

做事找准目标并坚定不移地盯住目标,这样做事才能有效,才能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

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猎狗们发现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于是就守在洞口等着。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跑出一只兔子。兔子一见猎狗就吓坏了,立即飞快地爬到了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刚好砸晕了正在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竟然逃脱了。

故事讲完之后,老师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是有问题的?”

有个学生回答说:“兔子是不会爬树的。”

“还有呢?”老师又问。

另外一个学生回答:“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

“还有吗?”老师继续问。

学生再也找不到问题了,老师说:“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儿去了?”

土拨鼠哪儿去了?老师的一句话将学生的思路拉回猎狗追寻的目标——土拨鼠上。因为兔子的突然冒出,学生的思路在不知不觉中分了岔,土拨鼠竟在大家的头脑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