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别笑,我是高分创意作文(高中生越写越聪明的作文宝典)
19357700000026

第26章 捕捉创意的灵光(25)

二、创新满分作文大讲堂

1.句式灵动

脸·人·精神

某考生

千变万化的世界,掩映着千变万化的脸,蕴藏着千万种精神。

——题记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贝尔加湖畔,你是否看到那张透着铮铮之气的脸庞?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苏武牧羊,边塞生活十九年,去时的符节早已脱掉了光亮的色彩,年轻的使臣也已白发斑斑。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有改变的是那一腔报国之情,不为名利所诱,不向淫威屈服,始终保持着一颗心的清洁,大丈夫的铮铮铁骨与拳拳赤子之心。

那张瘦削的脸也因满载报国之意,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灵辞典之中。

笔谏时政,心系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

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光,然而白居易何以穿越千百年的时光,让后人永久地瞻仰和敬佩?精神,那张苍白的脸上透露出精神,敢于把世间疾苦写入诗篇的精神。在一个世俗世界,在精神屈从权贵的世界中,他独守着心灵的清白,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历史记住了他,创造历史的人们记住了他,发黄的史书蕴涵着人生的芬芳、心灵的光芒。

那张苍白的脸有如皎洁的明月照亮了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刚正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是谁弹响了史家的千古绝唱,是谁吟出了无韵之《离骚》?是那张充满刚毅之气的脸。

曾经身处那样险恶的环境,忍受着世人的嘲讽和内心的痛苦,太史公凭着自己的奇崛神笔,以刚毅之心、正直之气来书写历史,书写两千年的沧海桑田。于是,他的名字便与他的不朽著作一起载入史册,那张悬着两滴清泪的脸也与他的精神一起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后人对他的光辉评价: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暗淡的灯光下,那张脸布满了离愁别绪,都源自对祖国、对朋友、对亲人的爱……于是那丝丝的愁绪便全都溶入了这绵绵的雨中,显得格外空灵。

雨打蕉叶的声音,总会让人体味出一点淡淡的忧愁和感伤。在诗人的窗檐上,雨滴落下,激起的水花总是旋即破碎,人的心灵也总是脆弱的,经不起太多的离散。在这个寂寞的雨夜里,祖国、友情、亲情是诗人心灵唯一的慰藉。在那个遥远的夜晚,在滴答滴答的雨声中,诗人那张刻满离愁别绪的脸正昭示着对祖国的爱,对朋友、亲人的思念。

创意点评:

本文在形式和语言上很具特色:题记将主旨浓缩于其中;正文分成四个小节,每小节采用一个小标题,使得文章内容思路清晰、层次清楚。本文语言整散结合,时而简洁整饬,时而文意流动,别有一番韵味,生动活泼。

2.历史翻新

告子书

河南某考生

子瞻、子由吾儿:

暌违久矣,深为记挂。近悉汝兄弟二人学有所成,欲往京中应试,父深嘉许之。欣慰之余,以数言遗汝二子,当再三体悟,深为自谏。

前秦苻坚,劳师南征。弃精熟马军不用,反以步易骑,以水代陆,此何异于邯郸学步,以短击长乎?坚拥带甲百万投鞭断江,气势如虹,一时无二。苟非自弃所长?诚如谢玄之勇,谢安之谋,亦自难阻挡。诚如此,则衣冠尽墨,华夷相泯尔!国如此,人亦然。父以书遗汝,乃使汝知。人各有所长,欲为天下大事者,不必尽力于短,困窘之际,当思扬长弃短,多向并进。

子瞻性本疏狂,豪侠恣性,长于辩论,精于文辞,兼才学出凡,不免崖岸自高,不肯流俗。父教汝以“谦抑、审慎”,守此戒,后肆意所长,放落任侠,百事可为。凭汝才学,尽疏本愿,一展平生志愿,尽抒毕生豪情。汝当自信,以汝才学,纵欧阳参政亦必自愧弗如。当自加磨砺,勤自修明,于文理一道,再加参详。撄其锋,磨其锐,沥之坚,淬之质,去脱诗文生疏滞涩之处,犹宝剑锻打,百炼成钢。扬汝所长,日后自必扬文宇内,四海蜚声。谨遵父嘱,则文垂千古,名流后世,诚可期也。

子由性实坚韧,质朴审慎,老成持重,勤勤恳恳。虽略显木讷凝滞,人多嘲讽,然父实知汝乃金玉之质也。汝虽才不若汝兄,然勤勉自持之材实远过之。当思秉汝一贯刻苦辛勤之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以勤诚为锉刀,去汝之泥淖污垢,显浑金璞玉之质,张超凡脱俗之里。父教汝以“钻研、守拙”,遵此嘱,发扬汝坚韧勤恳之长,日后身登台阁,位列宰执,功于社稷,列于庙堂,比及汝兄,实各有千秋也!

汝等日后各有家业,父有言于此:当以各子女本质为基石,扬其长,宏其气,培其精擅之道,避其败馁之科。我苏门寒素,祖非有剖符丹书之功,裂土享邑之爵。吾孙侪无由借力以为臂助。当教子以弘扬意气,各扬所长,博采众精,以谋求生存,续前展之道。

人之天资,本自有别,各个不同。以发展精擅为立身之基,方可图超迈,志自强。汝兄弟得悟此理,则父心安矣。雀无鹰之迅猛而灵巧胜之,犬无虎之霸横而犀利胜之。百物各有天赋之长,故各有生计;众生皆具本生之技,故各有前程。未可强期也。切切!

诸事遂顺

须勤书札以慰父心

父洵笔

嘉祐六年冬

创意点评:

本文借900多年前苏洵之手,给二子写信,文字深沉老道,如“撄其锋,磨其锐,沥之坚,淬之质,去脱诗文生疏滞涩之处,犹宝剑锻打,百炼成钢”。文辞考究,以假乱真,仿佛真是苏洵再世。作者将历史翻新,以古喻今,创意十足。

3.化用名词

季节

某考生

曾经,想要做一个豪放不羁的文人,行走在羽扇纶巾之间,落花中独立,看微雨中的飞燕,绿柳如烟中墨笔生香,只求在宋代那华美的锦缎上留下自己韵短而味长的一笔;曾经,也想学易安凄柔忧婉,随手斟杯青酒,便能盛满离人的眼泪,书页间曼曲轻歌,便能道尽万古痴情。

然而,属于宋词的季节,那百花热情绽放的春季,如今早已静静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如同秋季般萧瑟与荒芜的现代社会,所有美好的事物早已如落叶般静静飘落。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字时代的到来,那个精致玲珑的季节,早已浓缩成淡淡的疏影,在墨香古卷中沉淀下去。骢骏驰骋,快不过手中的鼠标轻点;绿蜡红烛,亮不过高楼的灯红酒绿。身前身后,全是忙忙碌碌的上班一族;睁眼闭眼,都是琳琅满目的红绿指数。生活节奏正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增长,现代人正在把自己变成流水线上的罐头,没有个性,毫无情感,有的只是机械地、快速地朝着尽头移动。在那本该丝弦弄音、霓裳轻舞的七夕之夜,还会有谁去看那纤云暗渡?素笺成灰,相思成灾,在爱恨情仇随意抛洒的今日,还会有哪家女子“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是个欲望充斥灵魂的季节,回望钢筋水泥的丛林,如秋季般阴森。人们的心灵被禁锢,在追名逐利中迷失自我,却叹息良辰美景虚设,世路难行。可是,又有谁肯把浮名换作浅斟低唱?又有谁坦荡,一蓑烟雨任平生?太多的是非恩怨剪不断,理还乱,我们日日彷徨不知所终,哪里还能用无与伦比的文字,写出千回百转却明澈依旧的心境?

现代人的空虚、寡陋,就似落叶后的枯树枝,单调乏味。记得张潮《幽梦影》中有言:“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现代人却早已习惯于“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店,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而那造就山水仙气、世外清音的佳句,那种意在笔先、神余言外的韵律,也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于暮霭沉沉中遁于无形;那兰舟催发的桨声,也早已在千里烟波的楚江里,一篙独去。

回眸之间,万千繁华已落尽,只剩一个单调的秋季。

创意点评:

本文语言表达技巧十分娴熟,其中多处化用古诗名句,使文章极具诗味,而无半点雕痕,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功底。全文紧扣“季节”展开,写了古代“属于宋词的季节”,更主要的是写了现代社会这一“单调的秋季”,写出了“季节”的时令特征以及如“秋季”般的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发人深省。

4.关照文化

人与路

某考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站在喧嚣的历史舞台,叩问际会的风云,聆听先代哲人的足音。同是华夏文坛上的巨人,陶潜、屈子、李白却走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究竟后人应沿着何人的路前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所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来吗?

我放弃了归隐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得如此透彻清澄。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

屈子之路虽壮,却承受不了沧桑重荷。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看红尘,走着辞别故友。

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

一叶轻舟,“唯见长江天际流”。

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

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陶潜人生之路的选择,是其志趣的表现;屈子人生之路的选择,是其个性的张扬;而李白人生之路的选择,是其乐观的写照!

我将沿着李白的路往前走,无论路上有多少荆棘,我坚信,只要一直在走,脚下总会有一片康庄大道!

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路,我将沿着李白的路走下去……

创意点评:

文章如果渗入一些对历史或文化的关照,会显得底蕴丰富。本篇即是如此。屈原、陶潜、李白都是华夏文化名人,但他们人生遭际各异:屈原走的是死节之路,陶潜走的是归隐之路,李白走的是达观之路。而我们该沿着何人的路前行?那就在于自己的“选择”了。本文通过对屈原、陶潜、李白所代表的三条路的褒贬,明确了自己对人生之路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