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别笑,我是高分创意作文(高中生越写越聪明的作文宝典)
19357700000025

第25章 捕捉创意的灵光(24)

5.人性闪光

夜的最后一章

陕西某考生

夜仔细想想,灯便亮了。

风想吹灭灯光,却吹来了黎明。

——题记

夜悄悄地降临了,这是5月12日的夜,一个不平常的夜。

这个夜晚好黑,是一生中见过的最黑最黑的夜吧。这个夜晚好静,是生命中初次聆听吧。这里的人们看不清,坚硬的石柱压住的不能动弹的躯体,因为沉重的楼板挡住了双眸的方向。也许躺在身边的是白天我刚刚翻过的课本、铅笔……被压在废墟中差不多已有一天了吧?可我没有外面的任何消息,我饿了,渴了,想起了妈妈昨天为我做的饭菜。一滴凉凉的东西流入我的嘴角,是泪吗?妈妈,你在哪里?

我想起我每天上学时看到的那个卖冰糖葫芦的阿姨,那冰糖葫芦甜甜的、酸酸的。阿姨身边围满了小朋友,他们像我一样喜欢吃冰糖葫芦。小朋友们,现在你们在哪儿呢?

广场边上,大清早晨练的人可多了,李奶奶的剑舞得可好了,我跟她商量好暑假要向她学习的。李奶奶,你现在还好吗?

亲爱的同桌,我怎么一直看不到你呢?我向你借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只剩几页就要读完了,你还说要和我一起聊聊保尔呢,你现在没事儿吧?

妈妈,我好冷,越来越冷了,我想披件衣服。妈妈,我的右手好像出血了,动弹不得,我以后还能写字吗?妈妈,我有些累了,天这么黑,我想去睡觉,也许梦里可以见到你,见到同学,见到老师,也许,还可以喝口水,吃口米饭……

妈妈,我好像梦见花灯了。记得每年的正月十五,我们都会去看花灯。这次的花灯好耀眼啊,我的眼睛都被刺痛了。妈妈,我好像听到了人们在耀眼的花灯下说笑的声音,只是时隐时现。妈妈,是你在花灯下找我吗?

“有人吗,有人吗?”

妈妈,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天是不是亮了?

我看到了人影,似乎听到有人在急切地呼叫。妈妈,是你来找我了吗?妈妈,我不怕,我要勇敢,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永不分离!

也许,是夜深了,耳边轻掠过一丝风,凉丝丝的,很清爽。妈妈告诉过我,风吹起来,黎明就要到了。

再见,夜的最后一章。

创意点评:

这篇文章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作者回忆那段不堪回首的沉重往事,在黑暗湿冷、饥渴难耐中,她自然地想到了妈妈,想到了饭菜,想到了冰糖葫芦。她还产生了看花灯的幻觉,花灯下的欢笑是那样温馨和谐,和眼下的危险处境两者对比,更使人揪心。

但就在这样的危险时刻,她还想到“小朋友们,现在你们在哪儿呢?”“李奶奶,你现在还好吗?”她还牵挂着同桌,“你现在没事儿吧?”这样的担心与牵挂,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三、提升文思素材咖啡馆

素材1:

让兔子下水,让走兽高飞,这是多么朴素而美好的“大同”理想。然而,走兽没有羽翅,兔子没有鳍尾,这样强迫走兽跃崖、兔子跳水而求一个“各个全才”,便是孟子所谓“求全之毁”。

“君子不器”的通才大概是最长也最远的梦。因为鳞片与歌喉的兼得古今中外好像只属于那个化为泡沫的小美人鱼。

还是孟子说的“二者不可得兼”。

我们总是希望将所有的美好加之于一个人身上,就像我们希望李煜可以上书韬略,下写愁情;希望赵佶可以左手国策,右手花鸟;希望纳兰可以口吟《饮水词》,手斩胡虏头……思及此,原来我们也是逼兔子下水的“罪人”。

……

韩愈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我们何不能以古之君子之心,看待他人、自己和世界?

子非鱼,何必曳尾?

子非鸟,何必高飞?

子生斯世,何不乐见有兔非鱼,而欣然享此“和而不同”之美?

(选自2009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兔非鱼》)

提升文思点评:

本文禅理诗意,让中外的圣哲现身说法,将隐晦之理道破,使人读来顿时醍醐灌顶。

素材2:

人被躯壳的长短而左右,因羞愧或甘心于三尺之躯而自修囹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盲了自己的心。

人到达这样那样的高度,对低处多少有了鄙夷,然而更吸引眼球的在于仰望时的那方景致。生活的阶梯上,人各拥其位,这高度或成阻碍,或与期望值尚有一段距离。聪明的人啊,在暂无法登往高处时,学会了踮起脚尖。

有弹性的不光是身体,还有心。又或许,我们能理解为,踮起脚尖不过是某类外化,真正的内核是我们的那颗渴望攀升的心。

我想起了登埃菲尔铁塔。它那么自然而然地平地而起。在塔下仰望塔尖,扶住帽子,抬起头,踮起脚。眼再抬一寸,脚再高一厘,望见的不过是塔身。眼睛到不了的地方,让心到达。搭乘塔内的货车,在尖顶与自己的心会合。方才的踮脚虽是徒劳,可心中所升腾的征服感最终引我站在这里。巴黎城慵懒地在塞纳河畔小憩,正午的城市在午睡,我的心却在狂跃不止。我再次踮起脚尖,让猎猎的风灌满我的胸膺。

……

(选自2009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踮起脚尖》)

提升文思点评:

作者从反面起笔,高屋建瓴,开篇就言人性之弱点,思想颇有深度,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素材3:

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在生长与消亡中留下痕迹。地层中的羊齿类植物,化成了煤;石板上三叶虫的遗骸,是它朴素的墓志铭。当人作为个体走向死亡的时候,他的记忆也随之一起逝去。为了保留这些宝贵的人生经验,人们往往把它著述为书,流传后人。正如一位哲人在他的遗作中所写:“这是将要离岗的哨兵对将来替岗的新兵的忠告,是老之将至的人最后的叮嘱。”正是在这样记忆的流传中,历史之河缓缓前行。

……

人是复杂的,每个人的记忆都是广阔浩瀚的星空,那无数隐秘矜持的情感,毕竟是不可复制的,也是不能拷贝的。

人生虽然只有几十年,却绝不是梦一样的幻灭,只要追求真理,便得永生。人生不是一支燃烧的蜡烛,而是举着的火炬,我们必须把它烧得光明炽热,传给下一代的人。记忆,也大抵如此吧。

噢,生命的痕迹……

(选自2009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的痕迹》)

提升文思点评:

作者从死亡的角度对人生意义展开诗意的沉思。视野广阔深邃,议论涉及多方面内容,融思、史、诗于一体。

素材4: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如是说。

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一个蓝色的星球,球则是圆,而我们的生活就是处理圆与缺的哲学。缺之于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正如道尔顿,色觉的缺给了他医学理论上的圆;安藤百福破产的缺让他有了一个新产业的圆;家务杂工乔利的缺,让洗衣技术得到了一个圆。

而今的我们,对于祖先圆与缺的哲学,应当重新审视。老子的“福”与“祸”就是一种意义上的圆与缺,“祸兮福之所倚”告诉我们那缺憾的一面仍可以带来全的完美。

苏轼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同的经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缺和圆的对比才让我们既发现缺的美,也发现圆的美。

圆与缺的哲学是什么?也许就是那些伟大的人能够用一种缺憾而不舍地追求完美的精神。黑格尔曾对此这样评价:“人的灵魂一定到过至善至美之境,否则怎么会不停地追求完美。”的确是这样,人因为有缺憾,所以才追求全。不得不说,道尔顿、安藤百福、乔利都是伟大的人,他们用自身的缺憾成就了人类社会一个完美的圆。

……

(选自2009年云南高考满分作文《圆与缺的哲学》)

提升文思点评:

敏锐的洞察力、哲理化的语言、严密的思路、透辟的说理水乳交融,是本文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

素材5:

胡杨逢早折枝而存,壁虎遇敌断尾以生,捕蛇者见啮砍臂为活,大凡物居天地之间,皆可偶遇两难之境,孰轻孰重,洞然而见也。然今有事而莫衷一是者,余窃笑矣。

昔者有愚人善游,会大雨而水涨,诸人溺水中。顷之,余皆傍岸,而唯其后,或问其因,曰:“负金,重而坠也。”人皆劝其捐之,不肯,遂死。

金固不值于命也,尚有人昏之,今有人鬻我之兔鼠首铜像。国人皆詈之,然二首已卖,买者曰:“弗酬也。”众皆哗然。或曰:“此非君子也,安有允而弗行者也?言必信而行必果也,弗效也。”

然余不苟同也。此见豆而弃瓜也。一人之信,可舍也,一国之信,不可舍也。

蔡铭超之所为,舍小信而取大信者也。以“民族英雄”而多之,宜也。

……

(选自2009年江西高考满分作文《轻重说》)

提升文思点评:

本文开篇列举两害相权取其轻之数例后,仅说“余窃笑矣”,就宕开一笔,以故事引出作者的观点。“以‘民族英雄’多之,宜也”的观点,充满思辨色彩,富有说服力。

第十二节底蕴丰厚,彰显才气

一、文化底蕴技巧点拨

有文化底蕴的作文通过叙事写景、谈古论今,能反映出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征、风格,显示出考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化底蕴。例如,浙江省2006年高考满分作文《栖息江南》有这样一段对江南的描述:

江南,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传奇女子三毛,浪迹天涯几十年,头发上沾的什么风都有的她,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了亲切的老祖母,她终于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灵的地方。江南巨贾沈万三,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也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然而日复一日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终使他们累了,于是他们打点行囊,到了江南,终老于斯。

这段文字通过对传奇女子三毛、江南巨贾沈万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文化古镇周庄的描写,使江南浓浓的文化氛围和历史的厚重感跃然纸上。这样的文字,怎能不打动读者的心?

有文化底蕴的文章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从文章内容看,主要有善引名言或历史故事;新解历史、人物或经典著作;巧借故事新编,借古讽今等。从作文的形式,主要有:巧选句式,善用修辞;妙语连珠,凸现睿智哲理;模拟古白话、古文体等方面。这里给出几种很实用的技法,供你在写作时借鉴。

1.句式灵动

汉语的句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最常见的句式有主动句、被动句、把字句、是字句、肯定句、否定句、常式句、变式句、单句、复句、口语句式、书面句式、整句、散句、长句、短句。所谓“句式灵活”,就是指根据文章所写内容的需要灵活变换多种句式,这样能使语段灵动生辉,变幻多姿。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句式灵动呢?简单来说,要了解各种句式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表达需要,选用最适合的句式;在平时,可以经常练习用不同的句式造句,或几种句式夹杂,写成简单的文章。

历史翻新

“历史翻新”是指选取历史故事或历史名著中的一些情节,在它的基础上,加以嫁接移植,进行续写、扩写或改写等。在写的时候,一定要用文化的眼光写出新意,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详细、周密的观察和评价,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具体说来,我们可以根据作文所需,撷取历史典故或诗文中的精要部分,集中表达对古代英雄的看法。我们也可以移花接木,对一个个单一的材料进行改造、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人,或将几件事剪辑组合为一件事,达到集中刻画的目的。我们还可以将平时积累的材料,哪怕是一句短短的诗词、一个小小的故事,通过合理想象或虚构,演绎成一篇文章,如高考作文《〈孔雀东南飞〉新传》、《阿Q新传》、《永远的苏武》等都是典型的演绎成文。

我们还可以变换角度,另立新意。例如,高中课文《报任安书》中有一个精彩段落:“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我们不仅能从中挖掘“逆境成才”的立意,而且还可以挖掘更多的新意,如“意念”、“信心”、“选择”等。

化用名句

所谓“化用名句”,也就是说不指明出处,直接将名句编织在自己的语言中,这种引用不露斧痕,最受青睐。“化用名句”也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借用式”,即借用名句的句子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苏轼的“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一句,便是借用了《汉书·杜钦传》中的“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但表意已有所不同。二是“引申式”,即发挥名句的原意,在原有意思上引出新意来。例如《所谓伊人,在水之溪》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不难看出,这篇记叙性散文的情节,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中“屈原行吟江畔”和屈原《涉江》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的诗句申发而来。

化用名句,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丰富我们的审美情趣,还能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

关照文化

所谓作文要“关照文化”,是指在写文章时,要通过叙事写景,来谈古论今,反映出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等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质等。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关照文化。例如,在文章里多处引用名人名言或历史典故,新解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经典等。

连缀诗词

苏轼的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被后人千古传颂,并奉为作文的典范。的确如此,古典诗词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在文章里巧妙运用古诗词,就能使文章散发出浓郁的古典韵味。

将诗词连缀成段,不仅能使文章出彩,而且使文章更上一层楼。它还能透露出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非凡驾驭语言的能力。当然在写文章的时候,要依具体情况而定,不能见了诗词就生搬硬套,反而弄巧成拙。

6.意境悠远

所谓“意境悠远”是指“意”与“境”完美结合,相互融合。有时是景物描写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相得益彰;有时是象征隐喻,意味深远;有时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想写文章达到这个境界,可以采取一些方法:

(1)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用一连串的比喻来营造出一幅颇有意境的美景,与此同时,用象征手法暗示作者的想法,这样便可以达到意境悠远的境界。

(2)寓哲理于抒情之中。在描写抒情时,暗含一定的哲理。

(3)借鉴虚实相生的艺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任凭思路纵横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