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19349700000025

第25章 复

只有百折不挠,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六五:敦复,无悔。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敦”即厚。“六五”在外卦“坤”的顺中得中,因而,中庸柔顺;又在尊位,当此反复的时刻,象征是笃守原则,返回正道的人,当然不会有后悔。

“象传”说:这是“六五”能以中庸的原则,考察自己,使自己完备。“考”有成与校的含义。

这一爻,说明恢复必须择善固执。

《复》卦上卦坤为地,下卦震为雷,雷在地下震响。一阳在下,五阴在上,阳气必上升至天,即恢复生机之象。从整个卦象上来看,宛如一派春雷滚动、阳气微生、大地回春的景象。阳气微动自下向上、自内向外渐长,顺畅无阻;一阳上行,众阳随后接踵而来,阳气渐长,预示前途和希望。

《易经》以《复》卦象征生命剥落不尽,生生之理不穷,春回大地,生机更发的情状: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挫折,百折不挠则有所利。

晋文公重耳之所以能称霸诸侯,主要得益于他在逆境面前的百折不挠、坚忍不屈。他曾在外逃亡19年,历尽艰辛,后来终于回国当了国君,试想如果没有坚强的个性和不屈的精神,又怎能成功呢?

其实晋文公在未流亡之前没有受过多大的磨难。他父亲晋献公的前半生曾是一位较有作为的君主,他把晋国治理成了北方的大国。但晋献公晚年却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惟夫人之言是听,这也难怪,在那个时代有身份有地位的男人有三妻四妾是常事,而且还引以为荣,这也是时代的产物。可坏就坏在这些女人良莠不齐上,那个时候的女人不能参政,将女人参政视为不吉,但她可以“吹风”,晋献公就没抗住这股“温柔风”,险些弄得晋国土崩瓦解。虽国家未亡,但动乱持续了20年,这正是重耳在外颠沛流离的20年。

原来晋献公晚年宠爱年轻貌美的骊姬,这个骊姬倒也有手段,害死了太子申生,又要害重耳,重耳只得逃往外地。应该说,骊姬在某种程度上还帮了重耳,如果没有她的迫害,重耳不可能流浪在外,没有机会历练出成就大事的本事,也就没有办法当上晋国的国君。如果哥哥申生继位,重耳最多能弄个亲王当当。但历史选择了重耳流亡的命运,流亡并没有使重耳消沉,反而成熟了他的思想,磨炼了他的意志,净化了他的人格,造就了他继齐桓公之后成为第二个春秋霸主。

人处在逆境时,往往一切灾难会接踵而来。重耳也不例外,当晋献公死后,秦国和齐国插手晋国另立新君的事,都想从中捞到好处。于是他们共同立了狡诈残忍的夷吾为晋国新君,这位新君总觉得重耳在外是个心腹大患,就派人追杀他。可怜流亡在外的重耳先是遭到父亲宠姬的迫害,这次又要遭到自己弟弟的追杀,不得不亡命天涯。这也不足为怪,在那个时代为争夺皇位,手足相残的何止一二,可问题偏偏出在重耳并没有与弟弟争夺晋国国君之位,而且还流亡国外,从情理上应该躲过这一劫。难道重耳的经历还不能为孟子的那段话做很好的注脚吗?

一个人纵然意志再坚强,品质再优秀,也需要有人帮助才能成就大事,尤其是在艰难时期,不是吗?勾践再能忍,如果没有文种和范蠡的帮助,也可能变成孤魂野鬼了,吴王阖阊做国君之前和重耳的情形一样,如果没有伍子胥的帮助又怎能复位荣登王位呢?重耳也不例外,他手下也有一些忠直之臣追随他,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狐毛、狐偃、狐射姑、先轸、介子推、颠颉等人,这些人有胆略,有才能,他们追随重耳在狄国住了12年,不仅如此,重耳在狄国的妻子也是深明大义之人,当重耳得知夷吾要派人刺杀他,他准备逃走时,对妻子说:“如果过25年我不来接你,你就改嫁吧。”妻子却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你放心走吧。我现在已经25岁了,再过25年就是50岁的老太婆了,想改嫁也没人要。你不用担心我,尽管走吧,我等着你。”(在那个年代,讲究好女不嫁二夫,她们好像男人的附属品,命运掌握在男人手里,而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由于夷吾派来的刺客提前一天赶来,重耳未来得及收拾好行装就匆匆忙忙逃走了,所以重耳一行人不得不到处乞讨。贵为一国公子,落难之时,到处乞讨活命,需要有绝大的勇气,更要有坚韧的性格,两种生活境遇,犹如从天堂跌入地狱,如果没有坚强的性格,又怎能承受得了?重耳承受住了苦难和屈辱,后来才做了春秋霸主。

重耳一行人打算去齐国。但必须经过卫国,卫君是个很势利的人,见重耳是落难之人,不想帮他,便不让他从卫国通过,这并没有难住重耳一行人,他们只好绕行,实在饿得忍受不住了,只好向农夫乞讨,农夫有意嘲笑他们,递上了一块土坷垃,幸亏被一位智慧的大臣巧妙地化解了。人在难处时,有意想不到的困难,没有碰不到的困难,当重耳饿得头晕眼花时,一位大臣给他端来一碗肉汤,他喝完了才知道肉是从大臣腿上割下来的,想一想这种苦难能有几人受得了!重耳却受住了,或许他知道自己不能就这么消沉。

重耳也曾动摇过,到了齐国后,娶了齐国公主,生活在温柔乡里,他不想再回国了,因为经过了众多的磨难,终于过上了安稳生活,为何还要再去受那颠沛流离之苦,这种打算和想法并没有在重耳身上真的实现,他在几位大臣的帮助下,又离开了齐国踏上了征程。

一个人的性格只有在特殊的环境中才能表现出来,坚韧性格也同样,如果万世升平,百姓安居,自己安安稳稳地做太平皇上又何来磨难呢?重耳颠沛流离朝夕不保,这种情况没有使他消沉下去,而是一直在寻找复出的机会,等待东山再起。

多年的流亡生活不但磨炼了他的意志,而且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那就是丰富的政治经验,因为在当时用句时髦的话说就是“国与国之间斗争形势复杂”,在这种形势下除非有绝对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不然,不用说称霸诸侯,恐怕保住领土和政权完整就算不错了。重耳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流亡各国的,虽历经磨难,但也使得他变成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复杂的争斗环境中也显得游刃有余,例如,重耳流亡到楚国时,楚成王把他当成贵宾接待,重耳对楚成王十分尊敬,两人成了好朋友。当时,楚国大臣子玉要杀掉重耳,以除后患,但被楚王阻止了。有一次宴会上,楚王开玩笑说:“公子将来回到晋国,不知拿什么来报答我?”重耳说:“玉石、绸缎、美女你们并不缺,名贵的象牙、珍奇的禽鸟就出产在你们的国土上。流落到晋国来的不过是你们的剩余物资,我真不知拿什么来报答您。托您的福如果我能回到晋国,万一有一天两国军队不幸相遇,我将后退三舍来报答您。如果那时还得不到您的谅解,我就只好驱兵与您周旋了。”虽只是开玩笑,但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弄不好也会使楚国君臣不悦,严重可能会有性命之忧,况且楚国大臣本来就反对重耳,要杀掉他。应该说他的回答是得体的,后来为了称霸诸侯,晋、楚两国果然兵戎相见了。晋文公忧心忡忡,面对来犯楚军,连忙下令晋军“退避三舍”。晋军很不理解,狐偃就让人向军士广为宣传,说这是晋文公为了报答楚王的恩惠,实现以前的诺言。而实际上,这是激将法,激励晋军士气,树立晋文公的威望。从军事角度看,晋军后退可使楚军疲惫,避开楚军的锐气。因此,晋文公的“退避三舍”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实在是一箭双雕的高明之举。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果然当上了晋国国君,他就是晋文公。晋文公43岁外逃狄国,55岁到了齐国,61岁到了秦国,即位时已62岁了。他流浪19年,虽说他在齐国时有一段安定的生活,但总的来说过的是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日子,他受尽了人情冷暖,尝尽了世间的酸甜苦辣,见识了各国政治风云,锻炼了治国平天下的才能。终于把自己磨炼成了一个有治之君。

纵观晋国由乱到治的过程,确实引人深思。晋文公及其19年的磨炼,为他创造霸业准备了良好的客观条件,所以晋文公称霸也并非偶然,是各方面因素积累的结果。

毫不夸张地说,是逆境成就了重耳的千秋霸业,这正如千锤百炼磨砺出宝剑的锋芒。流亡时,他缺吃少穿不说,还要对付各种追兵,诸侯各国的歧视,这一切困难没有动摇重耳称王称霸之心。逆境更能让人学习本事,其结果无疑是成功。但又有多少人能经受住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磨难呢?

普文公的流亡、登基、称霸之路无一不是在逆境中步步艰难地走出来的,可现实中的那些失败者又有谁经受住了远不及晋文公的磨难呢?这的确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