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要
19348400000019

第19章 撒拉族传统体育(2)

四、拔腰

拔腰是撒拉族民间一种茶余饭后比试体力的健身活动,因不需器材,随时随地都可进行,所以在撒拉族人日常生活中经常开展。这种活动需要有一定毅力和耐久力,故在平时训练时,人们常把放在场地上的碾子或碌碡双手搂抱,走几圈后再放到地上,以显示力气。拔腰活动是在两人之间角逐,比赛时,双方弓腰反臂抱住对方的腰部,裁判下令后,两人尽力想法将对方提离地面。要求比赛双方牢牢站稳脚跟,一条腿伸向对方裆下,用半蹲姿势,当对方提自己时,尽力下坐,同时还要伺机提起对方。当对抗到相持不下时,必须不失时机一鼓作气地将对方拔地而起,以取得最后胜利。比赛一般采取三拔二胜法。在进行拔腰时双方有时会即兴编歌,并以山歌作为先导,以此为乐。此项活动集健身性与娱乐性于一体,加之不受场地器材限制,易于普及,深受广大撒拉族群众所喜爱。

五、蹬棍

“蹬棍”时,两人席地而坐,两腿向前平伸,相互顶住脚掌,两人共同横握一根尺来长的木棍对拉,看谁先将对方的臀部拉离地面,采用三蹬二胜法,不过要互换位置。蹬棍儿一般都轮流上阵,看谁全操胜券,保持不败。

六、摔跤

每逢喜庆节日和秋后农闲的夜晚,年轻小伙子们常到村外的场院或翻犁过的松土地上,激烈较量一番,这种比赛有本村内部的,有村与村之间的,也有撒拉族与藏族等其他民族之间的。

这种摔跤不得用脚使腿,而是全靠臂、腰的力量扭、摔、拉、背,而且必须摔倒在预先所画的两条线内。因此要摔倒对方不容易,须长时间争执,才能决出胜负。在公开场合比赛时,给胜者披红挂彩。

七、赛马

撒拉族的赛马既不同于哈萨克族的“姑娘追”,也有别于蒙古族的赛马场。而是在平坦的草滩或大路上进行。参加竞赛的全是13至20岁的年轻小伙子。比赛用的马匹不备鞍鞯、笼头和缰绳,是一匹光背马。裁判一声令下,骑手们策马驰僵,向指定的目标飞奔,谁先到达终点,连人带马被观众簇拥着披红挂彩,热烈庆贺一番。

八、打缸

以砖块为器械的体育项目,又一次体现出了撒拉族人的聪明才智。“打缸”是撒拉族青少年十分喜欢的一项活动。他们在地上立一块砖,在距砖5米左右的地方划一条限制线,然后站于线后击打砖块,以打中目标为目的而取乐逗玩。比赛时手拿小石片,在限制线后用侧打,正打,立打,平打等各种动作击砖,如用一种动作将砖击中后,方可按规定顺序进行另一个“打缸”动作,全部动作先完成者为胜,胜者要罚负者表演有民族气息的节目,就这样轮换进行。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充分表现了撒拉人细腻聪慧的一面。

九、踢毽子

撒拉族民间体育活动很多,踢毽子是其中之一,为男女青少年普遍所喜爱。撒拉族的毽子做法是:先准备一枚清代铜钱,然后用一块布片裹住铜钱,将布头从钱孔中翻穿上来,再拿几根鸡毛穿在钱孔中,用布头包好,拿线捆紧即可。还有一种做法是:将一块铜钱大小的石头用布包好,再剪一些鸡尾上的羽毛根,长约0.5厘米,把一头拆开,将其牢牢缝在包有石块的布中间,然后在另一头塞满鸡毛,公鸡毛最好,但忌用鸡腰子上的毛,民间传说用了以后家里的锅底会穿孔。撒拉族踢毽子的方式很多,难度大,最有代表胜的是一种技巧踢法。比赛时,先用猜手背的方法分开甲乙两队,然后各队施展各种技巧踢毽,按踢的时间长短分胜负。撒拉人踢毽子的技巧令人叹服,有的在大腿上踢,有的用脚向里摆或向外摆踢,有的是用左右脚分别从身体后面踢上来。闲暇时在林边空地上、打麦场、院落里到处都可以见到撒拉族男女青少年踢毽子,看上去既像舞蹈,又似技巧表演;既活动腿脚,舒展肌肉,又锻炼了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充分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之目的。

十、民间舞蹈

撒拉族人民勤劳、勇敢、坚毅、强悍、酷爱歌舞。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撒拉族人民也创造了绚丽多彩富有魅力的民族民间舞蹈,成为丰富本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宝贵财富,但是自清乾隆期间,撒拉族中的伊斯兰教始分派别后,因受宗教干涉,这些舞蹈被长期禁锢,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一个阶段,被误认为撒拉族没有舞蹈。通过20世纪80年代“民舞集成”的深入普查,多次到民间采访,终于发掘出为多数不少的撒拉族民族民间的舞蹈。其题材之广,种类之多,乡土风味之浓,是很难让人想到的。现将具有代表性的几项民间舞蹈列举如下。

(一)骆驼舞

《骆驼舞》是撒拉族的传世之作,是一个古老的民间舞蹈。表演时,两个人翻穿羊皮大衣,一前一后,扮骆驼形象,另有两个人,一人身穿长袍,头缠“达斯达尔”(箍巾),手牵骆驼,驼背上的褡裢里,装有《古兰经》、水、土等物。一人扮蒙古人,此舞共四人表演,动作以手势和走步为主,他们边舞边吟,向观众叙述祖先长途跋涉,含辛茹苦的景象。《骆驼舞》的情节与民间《骆驼泉》的传说相同,只不过《骆驼舞》相比,不如《骆驼舞》提供的史料质朴确切,更有历史值价。《骆驼舞》多在男女婚嫁的喜庆日子里表演,撒拉族把男女青年结婚的这一天称“都依奥依那”(意为表演“骆驼舞”的日子)。当这一天到来,艺人在院中表演,观众席地围坐,并参与对答。随着情节的变化,观众的情绪有时欢乐也有时忧伤。表演者与观众情绪相呼应,气氛十分热烈。据撒拉族老人讲,很早以前,对跳《骆驼舞》十分重视。凡遇男女婚嫁之日,不论谁家,都要表演《骆驼舞》,并邀请“阿格乃”和“孔木散”(本家族和同根子的意思)的人前来观看,形式隆重、气氛喜悦。其目的有娱乐也有教育,即借观舞机会,使男女老少受到一次民族历史的教育,寓教育于娱乐中,以达到使后人勿忘祖先的目的。因此,《骆驼舞》从舞蹈的角度去看它较为简单,更重要的是它为研究撒拉族历史保存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生动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二)阿里玛舞

《阿里玛》(撒拉族语为秋子,即一种味美色艳的水果)是男子歌舞形式,它产生在牧业地区,据艺人介绍,早年在孟达地区有一块放牧的场地(当地叫马场),起名为《阿里玛》,艺人们闲暇时,常在这块场地然起篝火表演《阿里玛》,撒拉族牧民群众便前来簇拥围观。《阿里玛》的动作较简单,但比较舒展,能表达出优美抒情的感情来,音乐为四三拍,旋律优美。以歌伴舞传意,来赞美撒拉族妇女的容貌及服饰之美丽。表达了撒拉族人民古朴善良的性格和各兄弟民族团结友爱的美好愿望,这个舞蹈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艺人的不断加工和改编,已变成群舞,有时妇女也可参加。

(三)依秀儿麻秀儿舞

《依秀儿麻秀儿》(撒拉族语意为瞧呀!全向我身上瞧呀!)这是一个男子舞蹈,一般有二人或四人表演,也可有更多的人参加。根据艺人介绍,《依秀儿麻秀儿》产生于放牧生活中,很早以前,撒拉族青年放牧时,身穿皮衣,并缀以装饰物,相遇时经常你瞧我视,相互比美,表现出撒拉族青年古朴的爱美之心。后来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舞蹈。表演时表演者面对而立,先唱一段宴席曲,然后伴歌相对起舞,步履轻盈,舞姿潇洒,你来他往,彼此相望,情绪饱满,表演诙谐,表现出撒拉族小伙子夸耀自己的美丽服饰和飒爽英姿的豪迈感情,同时也再现了他们自信、向往、笃厚的民族个性。《依秀儿麻秀儿》多在吉庆节日和婚嫁时的宴席中表演,舞时能把那种民族自豪感和撒拉族人的爱美之心融为一体,使观众看后产生一种鼓舞和力量。由于它的欢快和诙谐的情绪,给婚嫁喜庆之日增添了喜悦气氛。因此,这个舞蹈同《骆驼舞》一样,是撒拉族婚礼中,必不可少的精神佳肴。

(四)尕牙尕得肉舞

《尕牙尕得肉》是牧童放牧在野地里玩耍时跳一种舞蹈,表演时,在一块平坦的场地中间垒起一个石堆,舞者各手拿数块石子,将一块顶在头上,围成圆圈,跳起各种旋转和跳跃的动作,将头顶的石头击中石堆,然后众人再欢跳一阵表现出击中后的喜悦情绪的动作,就此反复多次,至大家不愿跳为止。《尕牙尕得肉》是源于牧童游戏的舞蹈,动作欢快,情绪饱满,表现牧童玩耍时那种天真活泼的喜悦感情。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表现牧童生活的舞蹈。

除上述几个历史悠久,流传甚广的舞蹈外,还有不少源于农业劳动的舞蹈,如《打墙舞》、《裢枷舞》、《拉木舞》等,均充分表现了撒拉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思考题

1.萨拉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

2.打“蚂蚱”的比赛规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