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要
19348400000018

第18章 撒拉族传统体育(1)

内容提要:撒拉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形式。本章着重介绍了甘肃撒拉族源流及概况,对撒拉族经常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分别进行了阐述。

第一节 撒拉族源流及概况

一、甘肃撒拉族源流

近年来,撒拉族的族源问题通过许多专家学者在撒拉族聚居地的调查考证,对撒拉族的风俗习惯、庭院布置、民间传说、民族性格、语言特点、历史背景和迁徙路线以及中外史书关于撒拉族活动的记载,经过大量考证研究确认:撒拉族先民不是当地土著,而是西突厥乌古斯部的撒鲁尔人。历经多次周折,大约于13世纪初居住中亚撒马尔汗。元代又东迁,途经天山北路,河西走廊、宁夏、天水,后又折西而返到洮州(今甘肃境内),一部分进入青海境内循化定居,已近800年的历史了。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周围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杂居融合,繁衍吸收,不断吸取新鲜血液,扩大民族主体,逐渐形成祖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新的一员--撒拉族。

甘肃境内的撒拉族,根据学者研究而知,一部分就是西突厥乌古斯部的撒鲁尔人在公元1370年至1424年之间取道撒马尔罕,经吐鲁番、肃州到西宁附近定居下来,成为今日甘肃(注:新中国成立以前,撒拉族居住的地区属于甘肃省管辖)的撒拉族。一部分在后来由于战事等原因从青海循化陆续迁入而来。

二、甘肃撒拉族概况

撒拉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甘肃撒拉族人口一万多人,占全省人口比例约0.05%,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河家、刘集和四堡子一带,在甘肃省夏河县等地也有少量分布。撒拉族自称“撒拉尔”,在汉文文献中还有“撒拉儿”、“沙剌”、“撒剌”等多种写法,“撒拉”意为“到处挥动剑和锤矛者”。因信仰伊斯兰教,又被称为“撒拉回”,周围的回、汉、藏族对撒拉人的一致称谓是“撒拉”。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的意愿,于1954年2月24日开幕的循化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通过“撒拉”这一族名。

撒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无文字,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的乌克斯语族。与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使用突厥语族的民族语言相近,语言内部比较一致,没有方言差异,只根据语言和语词上的某些差异,区分为街子和孟达两种土语。同时,因与藏族、汉族等民族长期的文化交流,其语言中还吸收了这些民族的许多词汇,由此更加丰富了本民族的语言。民间基本能用汉语作为书面交际工具。据历史文献记载,撒拉人中部分年长者曾使用过阿拉伯字母拼写的萨拉文,也称这种文字为“土尔克文”,亦称“小经文”。现大部分撒拉族人使用汉语、汉文。

撒拉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衣食住行及风俗习惯,与附近的回族基本相似。撒拉族人身材高大健壮,面部长而呈红色,高鼻圆眼;男子多发,留长胡须,具有果敢刚毅、习武善射的民族性格。

第二节 撒拉族传统体育

撒拉族传统体育是本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生存条件、社会状态和特定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其技巧性、娱乐性及艺术观赏价值是许多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加之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而形成其自身的魅力。撒拉族经常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有游泳、骑术、蹬棍、摔跤、拔腰、歌舞等,反映了撒拉族人民强悍坚韧、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民族性格。

一、游泳

黄河水在循化一带和出积石山峡口处,水势平缓,水质清,是游泳的好地方,历史上这里少桥缺渡,逼得人们下水游泳泅渡,载运货物。游泳一般分徒手游和辅助器械游,如羊皮袋、木头、牛皮带游泳。游手游渡黄河姿势有“单把游”、“踩水游”、“仰游”。每当农历六七月,撒拉族青少年下水练习。比赛一般分单程(横渡黄河)、双程(往返1次)。事先约定比赛姿势,以完成里程先后判胜否;也有以游过岸时被冲下对岸的距离长短判胜负的,短者为胜,长者为输。

借辅助器械,一般是抱羊皮袋。羊皮袋最好是囫囵的山羊皮吹上气。比赛一般是一手抱羊皮袋,一手划水前进,比驾驭能力和游泳技术。牛皮袋内可装两个人(或内装两袋粮食),上面骑一人,同时过河。为了掌握这种技术,青年人经常训练,以防不测。

二、骑术

撒拉族骑术比赛经常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跃越马背

选手骑马飞奔,从飞驰的马背上下来,脚一点地,就越过马背,在另一侧点地又越过马背,连续反复多次,再骑在马上。用此法来训练,培养撒拉族人民勇敢、顽强的精神。

(二)镫里藏身

在马的一侧踩镫把自己的身躯藏起来,再骑上马,换藏在另一侧,以此比赛和表演。

(三)骑马劈刀

在200米距离内设一个易砍断的目标物,骑在飞奔的马背上左右轮砍,以砍倒的目标物数目统计评分。

(四)骑马射击

骑在马背上,用土枪射击,约在1000米的距离上,从装上火药、火帽到射击,能射击8至10枪者为优。但一般人只能射3至4枪。自现代步枪普及后,古老的土枪比赛办法又有了新的改进,兼带射中目标。

撒拉族人民在与各民族的相处中,由于文化的交流,吸收了其他民族体育活动内容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如“拾麻亚”、“压走骡”、“平地赛马”、“蹬棍”、“摔跤”、“拔腰”、“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猎人”等项目也经常有所开展。

三、打蚂蚱

“蚂蚱”是田间地头经常看见的一种昆虫,聪明的撒拉族人民用形似它的物体做起游戏。“打蚂蚱”是撒拉族青年普遍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竞赛方法大致和棒球、高尔夫球相似。“蚂蚱”粗1~5厘米,长6~7厘米,两头削尖,呈枣核状,打板用一块长约70厘米,宽6厘米左右的木板做成,很像一把大刀,比赛时,攻守双方以二人以上组队,人数相等。在地上划一圆圈为雷区,直径约一米左右。确定击板权后,由一方开始进攻,轮流将“蚂蚱”放在圈内最佳处,然后用木板刃轻轻向“蚂蚱”一端一砍,“蚂蚱”必然腾空而弹起,攻击手立刻再跟上一板,将空中的“蚂蚱”击向远方,防守人员迅速跑动,竭力去接“蚂蚱”。若是接住,这位攻手就被“杀死”;若没接住,就在原地将“蚂蚱”掷向雷区,如投入圈内,攻手也被“杀死”;若没投中,攻手就地再挥板砍击“蚂蚱”,且用板子丈量“蚂蚱”从落地处到雷区的距离,累计数字作为成绩。接着轮到另一方攻守,若是成绩不如对方,便告失败,受到对方惩罚。方法一般有两种:让败方人员从雷区单腿跳到胜方拍击的距离点,若跳不到,就把胜方人员背到定点;让败方人员从雷区一口气呼喊着跑到指定地点,若是中途声断,亦将胜方人员背送到定点。“打蚂蚱”活动很讲究技巧,砍深了,“蚂蚱”会向后飞去;砍轻了,又冲向前方太远,拍板挥击不到,必须砍击到恰当处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