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要
19348400000020

第20章 哈萨克族传统体育

内容提要:哈萨克族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民族体育丰富多彩,仅马上运动就有叼羊,姑娘追、赛马、套马、马上摔跤、跑马射击、飞马捡手绢、马上拔河等多种形式,还有荡秋千、两人顶脚、两人翻跟头等十多种技巧项目,富有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本章介绍了甘肃哈萨克族源流和概况,对流传已久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阐述。

第一节 哈萨克族源流及概况

一、甘肃哈萨克族源流

哈萨克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其族源可追溯到秦汉之际的乌孙、奄蔡等古代游牧民族。经过一千余年的沧桑岁月,在先后融合了游牧于中亚广袤草原的月氏、赛种、匈奴、阿兰以及可萨、乃蛮、钦察等操突厥语和蒙古族语的部族后,至迟在15世纪,哈萨克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最终形成。

甘肃的哈萨克族是20世纪初由新疆东迁而来的,起初人数较少,属于自然迁徙。自1936年开始,为了摆脱盛世才的残暴统治,寻求新的宁静安定的家园,居住在新疆阿勒泰、巴里坤、哈密一带的哈萨克族民众,掀起了有组织东迁入甘的浪潮,到1939年,约2万余人东迁甘肃境内。到1947年2月,甘肃境内的哈萨克族人口共计近6000人,其主要分布在当时的酒泉(今酒泉市肃州区)、张掖(今张掖市甘州区)、安西(今酒泉市瓜州县)、玉门(今酒泉市玉门市)、敦煌(今酒泉市敦煌市)五县。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妥善安置甘、青、新三省(区)边界地区的哈萨克族同胞,1953年3月24日至4月3日,中共西北局、西北行政委员会在兰州召开了甘、青、新三省(区)边境哈萨克族头人联谊会暨各民族团结会,经过充分协商,最后拟定了《甘、青、新边境各族代表关于团结、安置边境哈族协议意见》,划定以海子为中心,东至哈尔腾东端的托逊堡,西至安南坝,南至海子南端,北至燕都尔地区为哈萨克族居住和放牧区域。随着党和政府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全面落实,1954年4月27日,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宣告成立,自此,甘肃境内的哈萨克族人民有了自己真正的家园,甘肃哈萨克族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甘肃哈萨克族概况

哈萨克族历史悠久,是我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其中对诗歌尤为重视。哈萨克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最常用的乐器是“冬不拉”。饮食以肉食品和奶制品为主;毡房是牧民的主要住房;传统节日和礼仪有开斋节、古尔邦节、骑马礼、割礼等。男子喜穿皮衣、皮靴,妇女喜穿下摆多褶、衣袖上绣花的连衣裙;赛马、叼羊、姑娘追等文体活动,扣人心弦,妙趣横生。

甘肃的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河西走廊西陲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境内,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有人口近3000人。有本民族语言和文字,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种。哈萨克先民曾使用过鄂尔浑--叶尼塞文、回鹘文。伊斯兰教传入后,1959年又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但推广条件不成熟,1982年恢复使用原有文字,将新文字作为音标保留。经济生产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一定比重。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第二节 哈萨克族传统体育

哈萨克族喜闻乐见、世代相传的娱乐活动很多,体育文化具有粗犷、豪放独特的地域特征。以游牧为主的哈萨克族,由于地处特殊的地理环境,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体育项目主要以马术活动为主,有赛马、叼羊、姑娘追、马上射击和摔跤等。这些体育活动是哈萨克族人民长期劳动和生活的结晶,历史悠久,寓意深刻,艺术性很强,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深受广大牧民和各族群众的欢迎。

一、姑娘追

“姑娘追”是哈萨克族男女青年非常喜爱的一项传统游戏,更重要的是男女青年们反对封建礼教,摆脱父母包办婚姻,自由恋爱的一种方式。在平时放牧时节、假日举行的赛马会上,有心寻找朋友、配偶的姑娘和小伙子打扮一新,骑上骏马,在一定的里程内互相追赶,若男的追上姑娘,兴致勃勃地说着求爱的俏皮话,用心施展自己精良的骑术,很快赶到姑娘前头,在草原上兜圈子,有意不让姑娘跑到终点。姑娘如不愿和小伙子好,就施展自己的骑马技术,机智地摆脱困难,奔向终点。在返程中,则由姑娘追赶小伙子,追上后有权用鞭子抽打,小伙子却不能还手,只有扬鞭催马,使姑娘少打或打不着自己。姑娘若对小伙子有爱慕之情,就舍不得狠打,只是掩人耳目地把鞭子高高举起,在小伙子头上绕几圈,轻轻落下。通过这种活动,许多情人成了眷属。新中国成立后,姑娘追的内容形式更加充实丰富,在一对对青年男女中,未婚的通过姑娘追加深了他们互相之间的了解和感情,已婚夫妇互相追赶,显示他们生活的美满和家庭的团结和睦。

二、叼羊

叼羊是哈萨克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起源于中世纪。当时游牧部落十分痛恨在草原上逞凶的恶狼,一旦捕获了狼,牧民们便将狼驮于马上奔跑,争相抢夺,以示庆贺。后来逐渐发展成了一项专门的娱乐活动,并由叼狼改为叼羊,多在喜庆的日子举行。

阿克塞草原上哈萨克族小伙子,一提起“叼羊”比赛,个个手都发痒,都想在比赛活动中显示一下自己的马上本领,看看自己精心驯养的马匹能不能在将来惊涛般的暴风雪中追赶恶狼,保护羊群。

叼羊分原地叼羊和追击叼羊。比赛一般都有一二百名骑手参加。比赛开始,一位长者把一只割掉头的山羊放在选定的大草场上,先由若干组骑手在原地比武,看谁的马好、力量大。追击叼羊的阵势摆开后,裁判长一声枪响,只见两边骑手个个似临战的武士,双方合围包抄,直奔草场上的断头羊处。若有一方骑手欠身倒挂,把断头羊从地上叼起,同伴们便会在后边掩护。众骑手你追我赶,都想叼到羊只,草原上顿时响起观众的加油声,孩子们高兴得把小花帽抛向空中,向优胜者表示祝贺。按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胜者把叼来的羊扔到谁家,表示给这家带来幸福吉祥,这家人当晚便宴请所有参加叼羊的骑手,祝愿吃到羊肉的人能除病消痛,交上好运。

婚礼时的叼羊比赛是在手鼓、鹰笛的伴奏和歌声中开始。迎娶新娘的乐队来到时,女方事先准备好一只活山羊,由几名剽悍的小伙子守护着。男方的勇士们要突破女方事先安排好的道道防线,把活羊抢到马上,而后宰掉山羊,割掉羊头,交主婚人,显示男方好强的本领。这时女方主办的叼羊比赛开始,数十名骑手争叼一羊,有时多达3个或4个骑手与1人争叼,要把一只羊从众骑手的手中抢走相当困难。谁抢到羊只,突破重围绕着规定场地,将叼得的羊只抛到领奖区域,谁就是胜利者。

叼羊运动争夺激烈,对抗性强,充分体现了生活在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牧民勇猛豪放的性格。

三、赛马

哈萨克民族擅长骑术,由来已久,赛马是哈萨克族牧民十分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新中国成立前,草原上举行赛马活动由部落头人决定,根据部落的经济状况、牲畜多寡,决定赛马的规模。小规模一般几十匹马,大规模成百匹,奖品有大牲畜、毡房、茶叶等,根据名次颁发不同质量的奖品。各部落每逢夏秋之时就集中在一起,利用“库尔邦节”、“肉孜节”举行赛马活动。另外,在纪念一些英雄人物、知名人物,以及一些头人和知名人士的儿女结婚时节也举行赛马。这种活动,大部分是部落之间自发组织的,历史上最多有300至500匹的赛马活动。通过这种比赛活动,看哪个部落的马好和哪个部落比较强盛。建国后,草原上举行赛马活动,由政府部门决定,筹拨资金,颁发奖品。参加比赛的马匹,事先要吊膘,每天给马适量水草,喂食鸡蛋、茶叶、精料,使赛马膘情适中,肚皮收缩,并扎起马尾,梳辫鬃毛,披红挂绿,缀以猫头鹰羽毛,还用各色绸布制作“开吉米”(披衣),披挂在马身上,奔跑时彩带飘舞,鬃毛飘扬,极其美观。哈萨克族赛马的骑手以12岁至14岁的青少年为主,赛程一般是20~30公里。比赛开始前由长者或孩子的父亲引领入场,终点有专人接应。比赛时小将们个个握缰扬鞭,似离弦之箭飞驰向前,争先恐后,决不示弱,而围观助兴的观众高声欢呼,赛马场内紧张激烈,场外欢声雷动,热闹非凡。按照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对于比赛获得第一名者,奖励草原上牧畜,对取得最后一名奖励同第三名奖品相等,表示他们优劣成绩的分界线。获胜的骑手披红戴花,绕场炫耀,名利双收,风光一时。同时,得奖的骑手家要宰羊设宴,一是庆祝胜利,二是招待前来祝贺的人们。赛马得到的奖品,要分送左邻右舍,让众人共同分享胜利的果实,也有从获奖者手里抢夺奖品的习惯,据说得到奖品会吉祥如意。哈萨克族赛马除比赛速度之外,还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马上角力

马上角力,也叫马上摔跤,是哈萨克族群众非常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一种比赛力量、技巧的对抗性很强的运动。在哈萨克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马上角力是较为普遍的民间体育运动,每逢婚嫁、节日等吉庆日子都会举行。马上角力分男女选手分别进行,有时也有两个部落各选能手较量,以炫耀各自的英雄本领。比赛时,互相协商自由组合成队上场,双方各选头脑机敏、力气大者作为选手。比赛选手头束红色或绿色头带。马的鞍具要牢固绑扎,还要将马尾束扎起来弯卷在鞍后。比赛开始前,两名选手距离一两百米相向而立,在两名骑马监场人的示意下,双方同时催动坐骑疾速飞奔,当两马相遇时监场人以手势示意,较力便可开始。此时,观众各为自己心中的英雄助威呐喊,使比赛气氛更加热烈、紧张。比赛中,一方选手凭靠手臂之力将对手拉伏在鞍桥上并拽落马下便为得胜,可得到赛会的奖品。获胜者将视之为个人的最高荣誉和家族、部落的光荣。比赛时要求只能抓握对方的手或臂部,不允许抓握除手臂以外身体的其他部位或衣服、马鞍,也不准使用其他不正当手段,否则即为犯规。马上角力,通常是由成年男子参加,有时哈萨克族姑娘兴致所至,也和骑术不高的其他民族开马上角力的玩笑,若是被姑娘拉下马,那只有忍受观众善意的嘲笑了。

(二)赛马拾金币和拾手巾

骑上马,在马速很快的情况下把金币或毛巾拾起,主要是练习人的眼力、手功、速度、马上技术。这种活动新中国成立前在哈萨克族中间广为流行。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形式的比赛,很少见到了。

(三)骑马射击

新中国成立前,哈萨克族骑马射击都是立一些草人、石头、木棒等为靶子。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兵训练有了专门的射击靶。骑马射击是在一定距离里,骑手在骏马快速跑的中间进行对靶射击。

(四)马术技巧

哈萨克族曾经举行过人在马上倒立、镫里藏身或睡在马上的比赛活动。

四、套马

套马是哈萨克牧民的一种激烈的马上活动。一可锻炼牧民的骑术和胆量,二可从事游牧活动。套马时骑手用一条十几米长的拴有活扣的长皮绳,待将马追到一定距离时,抛出活结绳,套在马的脖子上,技术娴熟的骑手一两次便能套住。套马运动不仅需要一定的胆量,而且还必须有过人的力气和精湛的骑术,否则,很难套住狂奔的马匹。对于一个游牧民族来说,套马是其基本的牧业劳动本领之一。

五、摔跤

摔跤是一种力量和技巧的对抗运动,是哈萨克族人民传统的体育活动。这种活动多在喜庆节日举行,得胜者一般奖马、驼、毡房等物品。哈萨克历史上有许多英雄都是摔跤能手,草原上的人们称之为“巴特尔”(英雄)、“巴里腕”(摔跤能手)。比赛时,先由部落里的长老或德高望重的人,将摔跤手驮在马上,绕赛场一圈与观众见面。而后,摔跤手跳下马鞍,席地而跪,等待对方摔跤手入场。比赛时,摔跤手脱去上衣,腰扎红巾,双方互相握手。裁判一下令,比赛就正式开始了。哈萨克现时摔跤的样式有三种:一是哈萨克古典式;二是中国式;三是自由式。也有将三种糅合在一起的式样,肩背着地,就为失败。对于获得比赛冠军的摔跤手,按哈萨克族风俗习惯奖一头牛。

六、套袋摔跤

这是哈萨克族的又一项十分普及的运动,大人孩子都很喜爱。比赛者把双腿套在麻袋或羊皮袋中,袋口用绳子系于腰间。这种摔法,限制下肢活动,只靠上肢用力把对方摔倒。既要保持自身平衡,又要摔倒对方,姿态各异,妙趣横生。这种摔跤,多在草地或松软的沙土地上进行,以防摔伤。

思考题

1.简述哈萨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地域特征。

2.简述哈萨克族赛马比赛的几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