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叶圣陶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19347200000050

第50章 “相濡以沫”

去年在重庆,参加鲁迅先生纪念会,我提起了他爱用的一句话“相濡以沫”。今年在上海,参加他的逝世十周年纪念会,我仍旧提起了这句话。

大概是我的话没有说清楚,或者根本没有把意思表达出来。第二天看报纸的记载,与我所说的不大相符。因此再在这里说一说,辞句和顺序未必与说话当时全同,大旨却不相违异。

“相濡以沫”这句话出于《庄子》,鲁迅先生常爱引用它,只是断章取义,与这句话的上下文不大有关系。单就这句话看,是一个悲壮动人的场面。一群鱼失了水,干得要死,大家吐出口沫来,彼此互相沾润,借此延长大家的生命。试想,吐出自己仅有的东西来,不但沾润自己,还要互相沾润,那“生的意志”的强固和“群的联系”的强固,不是够得上悲壮两个字的考语吗?

鲁迅先生引用这句话,为的是他所处的环境正是一片干地,没有一滴水。他又见和他同在的人所处的是相同的环境,于是自然而然记起这句话。说它是口号,不如说它是信念。他奉行的信念,在一片干地上,所吐的口沫非常之多。二十册的《鲁迅全集》是他的口沫,新近出版的《鲁迅全集补遗》是他的口沫,由他校印的木刻画集以及《海上述林》等书是他的口沫,尤其重要的,他那明辨是非的态度,坚决奋斗的精神,待人接物的诚恳与认真,全是他的口沫。与他接触的人见他的为人,读他的文字,也各各吐出他们的口沫,相信他,学习他,和他在一起。到了今日,“走鲁迅先生的道路”成为普遍的号召了。我想这么说:鲁迅先生的影响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奉行那“相濡以沫”的信念。

鱼到了“相濡以沫”的境地,虽然延长一时的生命,结果总不免死掉。可是,鲁迅先生引用这句话是取作比喻,说的还是人事。就人事方面想,情形就不同了。鲁迅先生逝世不久,我曾作一首七律挽他,现在抄在这里:

木坏山颓万众悲,感人岂独在文辞。暖姝夙恨时流态,刚介真堪后死师。岩电烂然无不照,遗容穆若见深慈。相濡以沫沫成海,试听如潮继志词。

前面六句不说,只说末后两句。这两句还是比喻。人与人要是“相濡以沫”,范围越推越广,口沫越聚越多,不将汇成大海吗?

既然有个大海,被喻为鱼的人就可以在其中游泳自如,不再是干得要死的鱼了。而现在,大海已经汇成了,因为已经听见了潮水似的声音。潮水似的声音就是所谓“继志词”,就是“走鲁迅先生的道路!”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一类的号召。

194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