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看报益处大
家财万贯,不如一室书香。家里图书报纸的数量、种类越多,大人常和孩子讨论书报的时间越多,孩子的阅读能力就越强。
婷婷今年8岁,刚刚开始和爷爷奶奶一起住。爷爷在邮局订了报纸,每天早上都早早地起来读晨报。小婷婷觉得好玩也模仿起来,和爷爷一起凑着看。开始只是看上面的一些图画,不懂的地方婷婷就让爷爷给自己讲解。后来时间长了,婷婷开始磕磕绊绊地读起来,遇到困难及时找爷爷请教。不到半年的时间,小婷婷已经能很顺畅地读报了。
有一天,爷爷和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讨论余秋雨,婷婷兴奋地说爷爷,我知道余秋雨是谁。两个老人都用半信半疑的眼神看着婷婷,婷婷背着小手,像模像样地说:“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和文化史学家。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等。”大家一问才知道,婷婷的这些知识都是从平时的报纸上看到的。
爷爷怎么也没想到,小小的书报,居然能有这么大的魅力和作用。
爷爷奶奶经常给孩子买衣服、玩具等等,但很少会给孩子订阅报纸杂志。玩具很快就会过时,知识却能让孩子受益无穷,但爷爷奶奶很少会注意到这点。
爷爷奶奶不一定非得有多高的文化素养才能教导孩子,只要多花时间教孩子、和孩子一起进行有益的阅读,孩子就能从中得到很多东西。读书看报不仅增长知识,还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道德品质,让孩子终生受益。
家财万贯,不如一室书香。家里图书报纸的数量、种类越多,大人常和孩子讨论书报的时间越多,孩子的阅读能力就越强。一家人,共同看那带着油墨香的书报,将是孩子童年最幸福、最美好的回忆。翻阅报刊也会让孩子的知识跟着年龄一起增长,受益无穷。
☆专家支招
让孩子爱读书看报、懂得如何阅读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爷爷奶奶应做到以下几点:
●给孩子做榜样
如果爷爷奶奶平时都看书看报,孩子也会跟着看书学习,潜移默化地增长知识,培养好习惯。爷爷奶奶首先要有阅读的好习惯,把阅读当成乐趣,没事就读读书看看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如果爷爷奶奶自己不读书,却要让孩子读,孩子就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大人不看书,却非要自己看。祖辈对阅读总是兴趣盎然,经常津津有味地读书看报,孩子便会觉得读书一定很有趣,对书籍就会充满好奇。
爷爷奶奶以身作则,时常在孩子面前阅读,让孩子觉得阅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的自然和必要,一定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给孩子阅读的机会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爷爷奶奶可以拿着书给孩子讲故事,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自己学着读书看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与孩子一起阅读时,爷爷奶奶可以让孩子念给自己听,念的时候鼓励孩子多加入一些感情,不仅让阅读变得有趣,还能帮助孩子了解标点符号的意义、句子的结构以及故事的高潮迭起,让孩子知道书是美好的。帮助孩子进行有效的阅读,可以让孩子明白应该勤奋学习知识,让孩子不出门就“行”万里路,透过这些文字读物,“阅”尽天下。
●帮助孩子选好书
书是最好的礼物,玩具只能给孩子以有限的乐趣,而一本书对孩子心智的启发是不可估量的。
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还没有甄选能力,这时爷爷奶奶要征求一下孩子爸妈或者其他老人的意见,给孩子挑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好书。等孩子大一点之后,爷爷奶奶要经常带子女参观书展、逛书店,并给孩子买书。
好的书报既能给孩子带来欢乐,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爷爷奶奶要按照孩子的年龄和接受能力精心选书。阅读是一项终身受用的生活技能,也是一种生活乐趣。爷爷奶奶在选择读物时要照顾孩子的兴趣、口味和情绪上的特殊需要。童话、小说、散文、科幻、探险、历史,只要是健康有益的,只要是孩子喜欢的,都可以让孩子选来读。
●约定读书时间
每周挑选出一段固定的时间作为家庭成员共同的阅读时间,能起到很有效的作用。大人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各自安静地阅读,读完后共同分享,说说自己的读书心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孩子引入图书世界,很容易养成孩子固定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读书的时候,爷爷奶奶要告诉孩子爱惜图书,保持图书整洁,不撕书,不折页。鼓励儿童保存看过的图书。在指导孩子的同时,爷爷奶奶也要以身作则,爱惜书报。报刊大多反映了一些贴近我们生活的新内容,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往往有不少参考价值,且对培养阅读习惯有好处,爷爷奶奶应为孩子订阅三五种报刊。
另外,爷爷奶奶还要培养孩子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随便写什么都可以,写个简单的书名也好,目的是培养孩子从阅读中获取知识的习惯。
看电视也要有“君子协定”
孩子的可塑性很强,爷爷奶奶千万不要对总看电视的孩子放任不管或者袖手旁观,而是应该积极为孩子创造有利的活动环境,让他们养成科学看电视的好习惯。
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儿子小伟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伟开始的时候很淘气,爸爸妈妈甚至还有点为孩子的调皮头疼,担心老人看不了孩子。但在爷爷家住的时间长了,他们发现小伟不再吵闹了,而是一有时间就是看电视。原来爷爷奶奶发现小伟很爱看电视,怕孩子不听话,也为了孩子安全,就经常让孩子看电视。时间长了,小伟就再也不愿意出去玩了。为了让小伟高兴,爷爷奶奶还甘愿充当动画中的角色。和孩子一起模仿着玩儿。
现在每天只要爷爷把小伟从幼儿园接回家,他马上就会熟练地拿着遥控器看上一个半小时电视。吃完晚饭还会看上一会《喜洋洋和灰太狼》,奶奶催促半天才会去洗澡睡觉。到了周末,小伟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拿遥控器开电视。电视常常是从早开到午睡之前,爷爷奶奶对此都很头疼,但也没有好的办法让他不看电视,因为只要一阻止,小伟马上又哭又闹,谁也管不了。这下小伟成了什么事都不干,只会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小“沙发土豆”。
很多小孩子都喜欢看电视,爷爷奶奶没事可干,也常常守在电视剧旁边,孩子没有父母的约束就更加放纵自己。很多孩子喜欢躺在爷爷奶奶怀里看电视,甚至对着电视屏幕一看一整天不动地方。也许在爷爷奶奶眼里,这样的孩子不吵不闹,似乎是懂事的“好孩子”,但是如果任由孩子长期沉迷在看电视之中,将会带来许多危害:
如果孩子持续看5个小时的电视,视力会暂时减退30%,对他将来的学习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看电视时间太长会影响食欲和肠胃的消化吸收,使胃肠消化功能降低,甚至引起慢性胃肠疾病。
整天呆在电视机前,孩子活动的兴趣和机会都会减少,还有可能形成心理疾病,对身心健康有害无益。
☆专家支招
孩子的可塑性很强,爷爷奶奶千万不要对总看电视的孩子放任不管或者袖手旁观,而是应该积极为孩子创造有利的活动环境,让他们养成科学看电视的好习惯。只要祖辈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活动环境,他们就愿意天天活动,而不是只在电视跟前做小“沙发土豆”。
禁止孩子看电视是不现实、不科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引导贵在得法。
爷爷奶奶在孩子面前要做个好榜样,如果老人也将大量的空闲时间花在电视机前,孩子就会很自然地效仿大人一起看,所以老人要有意识地克制自己,尽量使自己不成为“电视迷”,给孩子提供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空间和足够的睡眠时间。
很多家长不喜欢孩子看电视,批评孩子是十足的“电视迷”,总摆出一副家长的姿态教训孩子,可结果总是起反作用。其实孩子也需要家长的关心和帮助,而不是无休止的训斥和忽视。爷爷奶奶要在陪孩子玩的时候有耐心,不要自己忙的时候动不动就说:“看电视去吧,好孩子……”回头又批评孩子总看电视,这样的做法是自相矛盾的,很容易让孩子反感。
爷爷奶奶陪孩子看电视的时候要随时准备应对孩子的提问并逐步引导。为了帮助孩子理解电视节目的内容。爷爷奶奶最好陪着并作适当讲解,看完之后让孩子重复一遍看到的内容,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与孩子一起看电视的交流中多鼓励孩子提问,并认真应答,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式关系。这样有助于引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同时做父母的还可借机逐步走进孩子的心灵,洞察其内心,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爷爷奶奶可以带着孩子出去玩,如去自然博物馆看看远古生物,去科技馆感受科技带给人的魅力等等,还可以去一些游乐场专门为儿童开设的DIY小屋让他做一些小东西,从而减少了电视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让孩子看电视的时候,要控制好距离和时间。为保护视力,电视机应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为电视机对角线的5~7倍。如果家里的电视机是25英寸的,那么,看电视时应相距3~45米。2~3岁的小孩看电视,应该让他每隔10~15分钟就休息一会或者向远处眺望一会儿,以免用眼过度造成屈光不正。大一点的孩子可适当延长一点时间。
对此爷爷奶奶不妨和孩子做些“君子协定”:
让孩子有计划地收看电视节目,不以看电视为借口,而不参加其他的活动。帮助孩子学会控制看电视的时间。将孩子每天看电视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规定孩子看电视的条件,明确地对孩子讲清楚不完成作业不能看电视。规定孩子不要在看电视时吃零食。
爷爷奶奶还可以用一些奖励方式作为激励孩子执行规定的动力。譬如每天游泳6圈,每超过2圈,可以换取看电视时间5分钟;每天画画时间1小时,如果超过30分钟,就可以换取看电视时间5分钟等等。这样也激励了孩子的求知欲望和竞争意识。
总之,合理地指导孩子看电视,对孩子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
唠叨抱怨害处大
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往往在孩子耳边不停地叮嘱、提醒,但这种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
妈妈每天都早早地起来为浩浩准备早餐。六点半,牛奶、鸡蛋、面包准时端上桌,妈妈就开始一遍一遍地叫浩浩起床。叫了多少遍之后浩浩起来洗脸刷牙,坐到饭桌前用最快的速度吃早餐。这时,妈妈一边叠被子一边不停地唠叨着:“看看你,老是把哪儿都弄得乱七八糟,让人跟在你屁股后面收拾。每天让你起床都得喊破嗓子才动,早饭都凉了吧?总吃凉饭,还这么狼吞虎咽的,胃要坏的,天天跟你说也没用。要是妈一叫你你就起来,就不用这么紧张,也不会老是迟到挨批评了……”浩浩头也不抬,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吃完饭,浩浩抓起妈妈早就放到客厅沙发上的书包转身就往外走。妈妈追在浩浩的身后喊着:“着什么急呀?就吃这么几口,上学的东西都带齐了吗?带伞了吗?……”这时浩浩早就跑远了,根本没理会妈妈。
唠叨的话反复说很多遍,而且几乎每天都说,这就像一只嗡嗡叫的苍蝇盘旋在孩子的耳边,直听得孩子耳朵“磨”出老茧,身心也被折磨得急躁不安。唠叨的内容也大多是指向孩子的弱点缺点,是对孩子没完没了的数落和讥讽,让孩子感到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同时过多的唠叨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消极作用很大。
经常听到家长报怨孩子不听话,对孩子讲少了孩子听不进去,讲多了又嫌自己烦。
其实这些让家长头疼的问题根源还是在于家长自己的唠叨抱怨。
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往往在孩子耳边不停地叮嘱、提醒,但这种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其实绝大多数孩子很小就能分辨是非善恶,只是缺少改正缺点的自觉性,家长如果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翻来覆去地说,喋喋不休地数落和教训孩子,孩子就会认为家长对自己不信任,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很多唠叨的家长都是缺乏自信、性格软弱的人,重复话语是对自己的言行不放心的表现。孩子一直生活在这种唠叨的环境里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品质。所以,唠叨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家长没有耐心,常常会嫌孩子做事拖拉,因为看不顺眼而不停地唠叨。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耳濡目染,渐渐学会唠叨家长。结果是越学情况越糟。
☆专家支招
那么爷爷奶奶如何避免对孩子唠叨呢?
爷爷奶奶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对孩子多指导少唠叨。唠叨往往含有责怪、批评的味道,是一种反复单调的刺激;而指导是亲切的、言简意赅的,有利于孩子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独立思考。爷爷奶奶没必要规定孩子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孩子做好了要鼓励,没做好,要耐心地帮他分析原因,鼓励他,切忌不停地唠叨抱怨。
当孩子怠惰、不专心读书时,爷爷奶奶不妨停止语言的劝诫,让孩子反省自己的过失,孩子能改正就不要再过多地指责。爷爷奶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要宽容,并且让孩子申辩。批评孩子的时候话不宜多。很多父母常常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怎么就不能学学人家”之类的话,一天甚至唠叨好几遍,还自以为“苦口婆心”。要知道很多孩子听了这些话都“缄默不语,心不在焉”,自信心和自尊受到很大打击。爷爷奶奶更是要注意这一点。
唠叨其实是家长的单向发言,不是孩子和家长的双向交流。因此爷爷奶奶要想避免唠叨就要多和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爷爷奶奶和孩子交流的时间最好选在孩子情绪平稳的吃饭时和睡觉前,这样孩子更易于接受。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孩子很容易接受爷爷奶奶的建议和忠告,根本用不着费力不讨好地唠叨。
有些话如果一定要重复地说,可以将唠叨改为提醒,切实地为孩子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如对孩子说“记得在晚餐前将你的房间清理干净。”给孩子喘息的空间。如果时间快到了,孩子却什么都还没做,爷爷奶奶可以平静地说出处罚的方式,或按照协商制定罚则的约定要求孩子执行,无需更多的言语。
很多爷爷奶奶为了减轻孩子沉重的学习压力,都协助孩子做功课,如爷爷奶奶坐在孩子的身旁看着他写字,一会儿提醒孩子字要写得端正,一会儿又说那个字写错了;或者孩子专心记数时,一会儿端茶,一会儿给孩子扇扇子……这其实也是爷爷奶奶唠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常常导致孩子无法专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