缇萦救父--尽道生男不如女
汉文帝时,有一个人叫淳于意,是齐国都城管理粮仓的长官。他不会拍上司马屁。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他的医术很高明,来求医的人很多,而他又不常在家中,所以,病家常失望而归。时间久了,就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一些来求医的人。由于他诊断病症的时候可以预知生死,有的病人是无药可医的,但病人不信,说你淳于意医术这么高明怎么可能医不好,一定是你不肯尽力医治,以致病人死亡。怨气积久了,祸端终于来了。
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就有人上书朝廷,打他的小报告了。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了他切断肢体的“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脚或右脚等,是很残暴的刑罚。
淳于意有五个孩子,都是女儿。他就要被押送长安了。离开家的时候,他望着女儿们叹气,遗憾地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时,连个帮手都找不到。”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他最小的女儿叫缇萦,听了父亲的话,小缇萦又悲伤,又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就没有用呢?”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奏章辗转到了汉文帝手里,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
那奏章上写着:“我叫淳于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给国家当差的时候,齐国的人都说他廉洁正直。现在他犯法获罪,按律当处以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到官府做奴婢,用身体来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事实上,汉文帝也是有名的孝子。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她怕住在宫里受到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一块去封地--代郡。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阔气,因此,娘儿俩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
他被缇萦的孝心感动了。同时也想了想,肉刑确实太残忍了,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这样的暴政容易积民怨。这样,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了肉刑。
缇萦救了父亲,父女俩开开心心回家了。淳于意看着小女儿,惊喜、讶异、愧疚,百感交集:我从前太不信任女儿了,女儿并不比儿子差呀--谁说生女没有生男好?
趣味链接:汉文帝亲尝汤药
汉文帝充上孝道,自己也是个大孝子。他被封为代王时,生母薄太后跟随他住在一起。刘恒与母亲感情深厚,倾心地侍奉她,尽力让她感到快乐和满足。然而薄太后身体虚弱,常患病,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三年里,汉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带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给太后煎好的汤药尝药,他总要亲自尝过才放心地让母亲服用,唯恐药饵失调。那些日子里汉文帝往往通宵达旦陪伴在母亲身边,整日整夜的没法合眼。三年后,母亲的身体终于康复,他却由于操劳过度累倒了。汉文帝的仁义和孝顺感动天下人,加上他治国有方,国家一派兴旺景象,并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繁荣时代。
垓下之围--英雄末路,美人挽歌
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各率义军反秦。推翻秦朝以后,这两人开始争夺新的君主之位,便有了长达数年的楚汉之争。
这一次,西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走到这一步,似乎已经可以看到多年相争的结果了。
深夜,他们却听到四面八方都传来楚地的歌谣。项羽是楚国人,部下也大都是楚人。歌声传来,大家一个个听得懵了。多年不消停的战争,他们确实都已经疲倦不堪。这歌谣像是直接穿透人心的,让他们的思乡之情再也无处躲藏、无法掩饰。竟有将士开始陆陆续续地哭了起来。
这一次被围困,突围的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
项王也惊醒了。他有些惊讶:“难道刘邦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吗?怎么会有这么多楚国人唱歌?”他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
她也起来了,给他添杯。她就是有名的美人,虞,项王称她为“虞姬”。项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直带在身边的有两个:一是这位一直备受宠幸的虞姬,一是他一直骑着的骁勇的战马,叫骓。
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该怎么安排你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虞姬心里已经明白了许多,如今四面楚歌,突围恐怕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她为项王倒满了酒,轻轻地哼着,舞了起来。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曲罢,虞姬抽过项王的宝剑,结束了自己的一声,缓缓倒在他的怀里。大王您继续战斗的意气已经到头了,我也不愿苟活了。她不愿成为他的负担,让他轻装上阵。
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也骑马跟在后面,他们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
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
项王一路打打杀杀,一直到了乌江边。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他们想过也没法过。”
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他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
他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他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
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
其实项羽不是没有渡江生息的机会,不是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只是项羽固执地认为“天之亡我”,不愿渡江,而自刎而死。
趣味链接:十大古典名曲之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阴平楚》。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此曲源于明代《楚汉》,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从这段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
金屋藏娇--政治婚姻美人泪
汉武帝是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他的母亲是王美人。他的身份,既不是嫡生,也非长子,在有“储君立嫡立长”传统的大汉朝,他又是如何成为太子、如何登上皇帝宝座的呢?这都要从“金屋藏娇”说起。
汉景帝刘启唯一的同母姐姐,就是馆陶公主,嫁给了堂邑侯陈午,堂邑侯府是汉朝开国功勋的贵族之家。陈家生了个女儿,小名叫“阿娇”,自幼就深得其外祖母窦太后的宠爱。是刘彻的表姐。
汉景帝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宠妃栗姬生子最多,而且生育了皇长子--刘荣。景帝把没有子嗣的薄皇后废黜后,最初立长子刘荣为太子。
馆陶长公主很疼女儿,总想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给她。但是她们家又似乎什么都不缺了,阿娇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做女人做到最顶峰的,应该就是皇后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于是,馆陶公主便替女儿瞄上了后位。
她打算将女儿阿娇许配给太子刘荣,这样一来,若日后太子登基,她的阿娇便可顺利成为皇后。于是她差人问栗姬的意思,谁知栗姬烦长公主经常给皇帝拉皮条(长公主经常向景帝进献美女分宠),便高傲地拒绝了。馆陶长公主震怒,她也不是省油的灯,心想若是栗姬的儿子当不成太子,看她还怎么拽!于是便起了废太子之心。
这个时候,后宫的王美人出现在馆陶公主眼前。这王美人知进退、懂分寸,比嚣张跋扈的栗姬好多了。馆陶长公看到王美人的儿子刘彻(当时只是胶东王),也是一个可爱又懂事的孩子。
一日,馆陶长公主抱着刘彻,逗他玩,问:“彻儿长大了要娶老婆吗?”刘彻说:“要啊。”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宫女侍女百多人,问刘彻想要哪个,刘彻说这些他都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刘彻于是咧嘴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
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
景帝也见阿娇和刘彻年纪相当,从小相处和睦、感情也融洽,高兴极了,就同意陈阿娇和刘彻这对姑表姐弟正式订立婚约。两人成年后便举行大婚,结发成夫妻。
刘彻也许没料到,年少无知时的一句“金屋藏娇”的回答会为他赢来江山。这桩婚姻的缔结是当时汉朝政治的一个转折点,由于陈阿娇和刘彻的婚约,馆陶长公主转而全面支持刘彻,朝廷局势大变。
长公主向弟弟景帝进言:“栗姬崇信邪术,日夜诅咒其他妃嫔;每与其他妃子遇见,往往唾别人的背后,肚量十分狭隘;恐怕一旦为后,吕后人彘的惨剧就会重演!”
景帝听到后便打算试探栗姬,于是有一天问她:“我百年后,后宫诸姬,皆已生子,你应善待她们,千万别忘记了。”一边说,一边暗中看栗姬的反应。谁知栗姬半天不发一言,并且转过脸不看景帝。景帝暗中叹气。
终于,景帝找借口废太子荣为临江王。栗姬失宠,贬入冷宫,最后幽怨而死。
汉景帝去世后,刘彻即皇帝位,立原配嫡妻陈氏为皇后。
在汉武帝执政初期,由于政见上和祖母窦太皇太后有分歧,刘彻几乎失位。但多亏了他的皇后阿娇,始终是窦太皇太后最宠爱的外孙女,再加上陈家以及馆陶长公主的全力支持,汉武帝才有惊无险地保住帝位。
窦太皇太后去世后,汉武帝亲政,终于得以大权独揽。
长期养尊处优、颐指气使的生活让阿娇变得愚蠢,她是真心爱武帝的,可是她以自己最愚蠢的方式挟恩邀宠,来强迫武帝爱她。阿娇的情感逻辑是“你欠我的,欠我们家的,所以你应该宠我爱我”。这样的模式不仅把武帝越推越远,并且也注定了最后的悲惨结局。汉武帝喜新厌旧,所以她很快便失宠了。
汉武帝同母姐姐平阳公主进献了一名歌女,名叫卫子夫。奴卫子夫最先为汉武帝生育了三女一子。
此时,汉朝宫廷里发生一件真相莫测的巫蛊案,矛头直指被汉武帝冷落已久的陈皇后。刘彻愤恨难忍,以此罪名颁下废后诏书:“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自此,汉武帝把陈皇后幽禁于长门宫内,衣食用度皇后待遇不变。到这一刻,金屋崩塌,恩情皆负。
阿娇不甘心,她做了最后一次努力--“千金纵买相如赋”。花了很多钱让才子司马相如写了篇《长门赋》以期打动他,结果却是自己依旧被冷落,得宠的却是另一个男人。很乌龙的事件。
据说就是她最后死了之后,也没有能埋到妃园,而是以翁主之礼与她那位疼她却毁了她的母亲大人馆陶大长公主一起葬于窦太后的陵墓旁,最后是和疼爱自己的母亲、外婆和外公埋葬在一起。
此时,“金屋藏娇”的故事彻底落幕。也许会有人慨叹这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一对璧人变成一对怨偶,但事实上这个故事的策划者却不是他们自身。他们的感情是这桩政治婚姻的牺牲品。
{趣味链接:古琴名曲长门怨} 换一个趣味链接
古琴名曲《长门怨》,初出清代民间,作者不祥(见《梅庵琴谱》一九三一年版),以司马相如名篇《长门赋》之意为曲意,作得流传至今的琴曲《长门怨》:
自从分别后,每日双泪流;泪水流不尽,流出许多愁;
愁在春日里,好景不常有;愁在秋日里,落花逐水流;
当年金屋在,已成空悠悠;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愁;
朝闻机杼声,暮见西山后;惟怨方寸地,哪得竞自由;
青丝已成灰,泪作汪洋流;愿得千杯饮,一枕黄梁游;
可怜桃花面,日日见消瘦;玉肤不禁衣,冰肌寒风透;
粉腮贴黄旧,蛾眉苦常皱;芳心哭欲碎,肝肠断如朽.
犹记月下盟,不见红舞袖;未闻楚歌声,何忍长泪流;
心常含君王,龙体安康否;夜宴莫常开,豪饮当热酒;
婀娜有时尽,甘泉锁新秀;素颜亦尽欢,君王带笑看;
三千怯风流,明朝怨白首;回眸百媚休,独上长门楼;
轮回应有时,恨叫无情咒;妾身汉武帝,君为女儿羞;
彼时再藏娇,长门不复留;六宫粉黛弃,三生望情楼。
倾国倾城--赢得君王长眷恋
李夫人是目前受到成语赞颂最多的美女:倾国倾城、绝世佳人、姗姗来迟,这些成语的都与她的事迹有关。
汉武帝刘彻,是一个有较大成就却又备受争议的皇帝。他热衷求神访仙,又好女色。他曾大手笔地修建了好几处宫殿,从燕、赵等地选了好多美女进宫。所选的姑娘,年纪都在十五至二十多岁。当时各宫的美女,共有一万八千人。幸运的女子几年之中有机会被宠幸一次,大多数一生也未曾见过武帝一面。
汉武帝的后宫中,出现过四个浓墨重彩的女人。第一个是青梅竹马的陈阿娇,早早地被废。然后是歌女卫子夫,位至皇后,生太子,终因巫蛊之祸被牵连,最后赏给自己一条白绫。接着是钩弋夫人,晚年得幸,生昭帝刘弗陵,后来被赐死,化作皇陵一缕冤魂。这最后一个,便是倾国倾城的李夫人了。
宫里有一位宫廷乐师,叫李延年,精通音律,颇得武帝欢心。李延年有一个妹妹,是个歌女,生得姿容秀媚,体态轻盈。李延年想把她进献给武帝,但因为自己出身微贱,不便自言,于是请求平阳公主代为引荐。
一天,武帝在宫中置酒,平阳公主也在座,李延年唱了一首新写的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听到李延年歌词,不禁叹息说:“世间哪有你所唱的那种佳人?”平阳公主则趁势说:“陛下有所不知,延年的小妹,就是一位倾国倾城的绝世佳人。”武帝心中一动,立命召李氏入宫。武帝一看,果然是沉鱼落雁、妙丽善舞。然后就纳她为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