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有着倾国倾城貌的美人果然备受宠幸,不久便生下一个男婴,武帝封为昌邑王。武帝专宠李夫人。一天,武帝去李夫人宫中,忽然觉得头痒,于是用李夫人的玉簪搔头。这件事传遍了后宫,大家争相效仿李夫人的样子,头上都插了玉簪,一时长安玉价猛涨。
然而红颜薄命,李夫人入宫没几年便患上了大病,卧床不起。武帝难过不已,亲自去看她。李夫人一见武帝到来,急忙以被覆面,说:“妾长久卧病,容貌已毁,不可复见陛下,愿以昌邑王及兄弟相托。”武帝说:“夫人病势已危,非药可以医治,何不让朕再见一面?”李夫人推辞说:“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妾实不敢与陛下相见。”武帝说:“夫人不妨见我,我将加赐千金,并封拜你兄弟为官。”李夫人说:“封不封在帝,不在一见。”武帝说一定要看她,并用手揭被子,李夫人连忙把脸转过去捂着脸哭,不管武帝怎么说,她就只是哭,不理他。武帝就不爽了,一般女人都是求他见,这倒好,亲自来看她还不给看!于是武帝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刚好这时李夫人的姐妹也入宫问病,看她这样做,都很诧异。等武帝走后,她们责备李夫人:“你想托付兄弟,见一见陛下是很轻易的事,何苦违忤至于如此?”李夫人叹气说:“你们不知,我不见帝的原因,正是为了深托兄弟。我本出身微贱,他之所以眷恋我,只因平时容貌而已。大凡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今天我病已将死,他若见我颜色与以前大不相同,必然心生嫌恶,惟恐弃置不及,怎么会在我死去后照顾我的兄弟?”
几天后李夫人去世。事情的结局果然不出李夫人所料。李夫人拒见武帝,非但没有激怒他,反而激起他无限的痛苦,将李夫人用皇后礼安葬,命画师将她生前的形象画下来挂在甘泉宫,天天睹画思人。
他想到李夫人病中嘱托的话,便依了她的愿,封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李夫人还有一个哥哥李广利,武帝派李广利领六万骑兵、七万步卒出征大宛。待四年后班师回玉门关,仅剩下万余人。武帝却不加苛责,反而封李广利为海西侯,食邑八千户。多少尸骨丢在大漠无人收取,只为李夫人的一句遗言,武帝也称得上是一往情深。
“夫人”是嫔妃的称号,李夫人没有留下她的名字,薄命不薄命难说,祸水不祸水也谈不上,但这位死后许多年还能让汉武帝念念不忘的李夫人却实在不寻常。她不同于一般女人,不会因为一时的宠幸便忘乎所以,她始终是理智的,对男人的心态拿捏得恰到好处。“以色事人者,色衰则爱弛,爱弛则恩绝”,这些道理她一眼看透,所以她留下最美好最长久的印象在他心里,让他长久眷顾。
一句“遗世而独立”衬托了她的本质,有可遇而不可求的距离美。李白的那句“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也许是李夫人所说的最好注脚。
趣味链接:姗姗来迟的来历
“姗姗来迟”:原描述女人行走,步履悠悠缓慢,从容不迫之态,以致来迟。后喻人不依时赴会,害人苦候,常用此语。
“姗姗来迟”一词出自《汉书.孝武李夫人传》:“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
当垆沽酒--冲破世俗女追男
汉代有个大才子叫司马相如,前文提到过的陈阿娇千金买赋的故事,卖赋的便是我们这位司马相如大才子。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他少年时喜爱读书与剑术,原名司马长卿,小名犬子(就是“狗子”)。他可能也觉得自己的小名不好听,就改了个名字:相如--因为他是战国名将蔺相如的超级粉丝。他自己学问好,琴也弹得好,风流洒脱,文章写得很漂亮,特别擅长写赋。
他有一个好朋友叫王吉。王吉曾对他说:“你在外面游学,如果官运不好,日子不好过,就到临邛找我。”有一天,司马相如真的来投奔了王吉。
两人携手来到客厅,司马相如向王吉谈了近几年的行踪,说自己混了这么多年,也没混出个官来,所以也没有成家,至今孤身一人。王吉知道了他的情况,便告诉他,临邛的首富卓王孙先生,有个女儿卓文君,生得聪明无比,美貌无双,如今在娘家守寡。你这么有才,那位卓文君也很有才,你俩就是天生的一对呀!司马相如听了,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王吉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事在人为。
卓王孙听说过司马相如的文采,知道他知名度也不低,就请他到家里来吃饭。还顺便发了一百多张请帖,邀请了很多县中的官员与有名望的人。
宴会开始,卓王孙带领众宾客向司马相如敬酒,少不了说了许多奉承话。正在大家喝得高兴的时候,王吉向大家介绍说:“相如先生是当今第一名流,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琴也弹得很好。今天有嘉宾美酒,何不请相如先生弹奏一曲呢?”众人听了,齐声叫好。
司马相如见不太好推辞,于是就露了一手。一开始他弹了一首短的曲子,弹着弹着忽然发现竹帘后面有个若隐若现的白衣女子的影子。司马相如一想,莫非就是那个漂亮的在娘家守寡的卓文君么?嘿嘿,表现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就即兴弹了一曲《凤求凰》,通过琴声向卓文君表达了一些爱慕之意。
其实一开始,卓文君听说司马相如要到家里来做客的时候,她早就想见识一下这位大才子了。她本来就喜爱音乐,听到琴声,就偷偷地躲在帘子后面看。
卓文君可不傻,她深懂琴理,当然也听出了琴声中的意思。而宴席上的其他宾客,当然啥也没听出来,只是样子要做足,每个人都装自己是文化人,全在那里一个劲儿地拍手叫好。
司马相如回去以后,就用钱买通了卓文君的仆人,通过仆人送给卓文君一封情书。卓文君接到后激动不已,但她知道父亲不会同意这门亲事。一天晚上,卓文君偷偷地跑出来,直接跑到了司马相如那儿,俩人连夜乘车跑到司马相如的家乡成都去了。
卓文君同司马相如来到成都,司马家穷得叮当响。一开始时,他们倒安于清贫生活,可是日子长了,就忍耐不住了,贫贱夫妻百事哀呀!卓文君便劝相如到临邛去。司马相如也没有别的办法,两人就一同来到了临邛。
卓王孙对这俩人私奔的行为非常恼火,女儿丢了他卓家的脸,那个穷(穷得只剩下名气的)小子诱拐了自己的女儿,所以两个一块儿恨了,不肯周济他们。
卓文君也郁闷了,千里迢迢跑回来,家里也不给接济一下。嫌我丢脸了吗?好,我就让你们更丢脸!于是他俩一盘算,就开起了一家夫妻酒店。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则当众洗涤碗筷杯盘,提壶送酒,当起了小二。在娘家守寡的富家千金与极具名气的才子私奔、当街卖酒,这么有噱头的好戏大家当然想来看看,于是他俩开的小酒店生意好得不得了,远近闻名,门庭若市。
果然,卓王孙认为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这样做太丢面子,羞得连大门也不敢出。后来在亲戚朋友和县令的劝说下,送给了他们一笔财物。生米煮成熟饭了,也只能认了。
这时,司马相如写下的《子虚赋》、《上林赋》,越传越远,好大喜功的皇帝就把这个人才留下来当公务员了,拜司马相如为郎官,后来又再拜为中郎将。司马相如衣锦荣归,也着实让岳父卓王孙风光了一把。
司马相如依旧只是个书生,当不好政客。后来他自己困于书生之见,上书谏止汉武帝狩猎,更借谀讽劝,阻挠了汉武帝的兴致。汉武帝很不爽,就给了他一个名位清高而闲散的官职。
卓文君看中能弹琴作诗的帅哥司马相如,毅然不顾家里阻拦与之相爱并私奔,去外地开起了小酒馆,一个当老板娘,一个当店小二。这在当时封建礼教家教严谨的社会,是很了不得的。所以我们佩服卓文君的勇气,她敢拿她的全部来赌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恋--这即便是在当世,恐怕做到的女子也不多吧。
趣味链接: 靠智慧和情意阻止丈夫纳妾的卓文君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司马相如虽才华出众,也未能免俗。五十多岁的时候,司马相如竟然想纳妾了。
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不就是暗示“无意”了么?她的心拔凉拔凉的。她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曲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红,偏遭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想起昔日夫妻共患难的情分,羞愧万分,纳妾一事也就没了后文。
卓文君是聪明的。她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终于苦尽甘来。他们之间最终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千回百转,成为了一段流传至今的爱情佳话。
卓文君依靠自己的文采和情意,一首《怨郎诗》挽回了司马相如的心意,被后世传送。后世有藏头诗《望江亭》以咏此事:“当垆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未有涯。负却今宵花底约,卿须怜我尚无家。”此诗句首四字连起来为:“当不负卿”。
昭君出塞--政治婚姻的牺牲品
在一个叫“秭归”的地方,江水湍急,日夜咆哮,两岸悬崖峭壁,怪石嶙峋。这里出过两位名人,一是战国时的屈原,一是汉代的王昭君。
王昭君,原名王嫱,出生时正值汉朝的辉煌盛世,但秭归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比较荒僻。王昭君的父亲,带着两子一女,和妻子一起耕种小得可怜的几块山坡地,种些杂粮维持生计,日子清苦,只能勉强解决温饱。
生活虽然清苦,但全家和乐,与世无争。昭君有一个哥哥叫王新,有一个弟弟叫王飒,所以她不必干体力活,除了跟着母亲做做女红外,她也读书习字,虽然生长在穷乡僻壤,却不失大家闺秀的风范。
汉元帝建昭元年,皇上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年方二八,长得很漂亮,所以也被选入了宫中。
虽然选了成千上万的美女,但皇上没有闲工夫跟她们—一见面,所以美女们入宫以后,一般都是先让画工将她们的容貌画下来,画工再将她们的画像呈给皇上,让皇上挑选。那些出身富贵人家的,或在京城有亲友支援的,都会通过各种渠道贿赂画工,画工便会稍稍地做些手脚,比如把单眼皮画成内双,把身材画好一些等。即使穷一些的美人儿,也会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攒下私房钱来--总之就是想尽各种办法行贿。若是得到皇上宠幸,日子一定不愁过,那这付出的一切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当时的画工叫毛延寿。众美女们纷纷向毛延寿献东西,唯独王昭君没有。一来她确实家境贫寒,二来她对自己长相足够自信,自恃美冠群芳。所以她既无力贿赂,也不屑于欺瞒天子,使毛延寿觉得很不爽。于是在画她的时候,毛延寿不但把她画得十分平庸,而且更在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痣。等到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时,嫌恶之余,更以为她是个不实在的女人,总之就是非常没有好感。因此,五年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的宫女。
五年的时间不算短,跟现在的硕博连读花的时间一样。王昭君除了担负一些宫中的轻便工作之外,有很多的余暇,她用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不断充实自己。但是她不知何时有出头之日,也不知如何报父母恩情,想到这些,就会有些郁闷。
有时候想起一家欢乐团聚的时光,愁思如麻。就会信手拿过琵琶,边弹边唱。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打发着漫漫的长夜和日复一日的白昼,她等待着这样的平静被打破。
这一天终于到了。
汉元帝竟宁元年,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前来朝觐,王昭君的命运起了突破性的变化。
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朝和匈奴和亲,一般都是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嫁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
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这时候王昭君站出来了,慷慨应诏。
呼韩邪一看美人,乐坏了,想大汉有这么漂亮的公主,我实在是太幸运了。他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这时汉元帝才看到昭君,他大惊,竟不知后宫还有如此美貌之人,这下肠子都悔青了。想将她留下,但作为国君又怎么能失信于人呢?便赏给她很多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的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才到达漠北。她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有了保障。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一派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昭君依从了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婚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
趣味链接:青冢--昭君墓
“青冢”一词,出自对杜诗的一条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后来才被文人们用滥了,泛指坟墓。
昭君墓,在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大黑河南岸的冲积平原上。墓前雕有联辔而行的双骑塑像,马背上塑的自然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红粉成灰绿意外延而成一青冢,“独留青冢向黄昏”,笼罩四野的黄昏和风尘漫漫的大漠合为穹庐,什么都可以无情地吞噬,惟独消化不了这一座墓草茸碧的青冢,这青冢在苍茫天地间便格外引人思忖。
才女文姬--乱世中的曲折人生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蔡邕是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蔡文姬便是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环境是毋庸置疑的优越。所以她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作赋,音律也十分了得。
这样一位名门才女,本来是该有很好的归宿。奈何生在动乱的年代,她的人生曲折离奇,步步惊心。光是嫁人,她便嫁了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