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读通历代趣闻轶事
1908200000025

第25章 元朝(3)

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也有人称太极拳发源于武当张三丰原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为武当太极拳的一支。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太极拳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传给河北永年人杨露禅,而后社会依次出现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

伉俪情深--管道升巧防赵孟頫出轨

喜欢书法的人都知道,楷书中最受人欢迎的有颜、柳、欧、赵四种书体。这四位书法家中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都是唐朝人,而只有赵孟頫是元朝人。赵孟頫的夫人叫管道升,是一位才女,对书法绘画,都很有造诣,是赵孟頫的贤内助。

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身为宋朝的宗室,却在元朝为官,是被人耻笑的,就是在朝中,同僚们也看不起。于是赵孟頫的夫人管道升就填写了两首《渔父词》,劝告丈夫归隐故里,其一曰:“遥想山堂数枝梅,凌寒玉蕊发南枝。山明昭,晓风吹,只有清香苦欲归。”其二:“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后来赵孟頫听老婆的话,找了一个借口,托病回归浙江故里,以后虽然元朝皇帝多次召他回朝,他都未再出山。

在这对又名的夫妻之间,曾经发生过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管道升巧防出轨。

现代人饱受三年、七年之痒,出轨之事虽不鲜见,无形之中还是受到道德约束的。然而在不受一夫一妻制度约束的古代,无论何时,丈夫要是看上哪位美貌女子,想要收入囊中,一般不会有什么困难。娶妻纳妾再平常不过,被“三从四德”洗脑的妻子也都无话可说。

赵孟頫与管道升两位旷世才人终相成眷属,但是,像任何一对凡尘俗世中的夫妻一样,即使是天造地设的绝配也有唇齿相磨的时候。夫妻二人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中年危机”。

有一天,赵孟頫的府邸里四处静谧。在后园竹柏中的一间斋舍内,管夫人呆呆地望着树间觅食的鸟儿,手里兀自擎着一张墨色正鲜的字笺,心中思绪万千。

纸上依旧是赵孟頫熟悉的字体:“我学士,尔夫人。岂不闻陶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我娶几个吴姬、越女,也无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意思说,“我为学士,你是夫人。陶学士娶了叫桃叶、桃根的两个小妾,苏学士也有朝云、暮云的两个小妾。我便多娶几个姬妾也不过分,你年纪已经40多岁了,只管占住正房元配的位子就行。”

原来,赵孟頫看着同僚们都妻妾成群,心里也痒痒起来,想纳妾了,但是早些年一直顾及管道升的感受,也就搁下了。此时,夫妻二人结为连理已有二十余载,中年的她被岁月消磨了月华水色,已是“玉貌一衰难再好”,风流倜傥的赵孟頫其实心中已生倦意。况且在那时,纳妾是再平常不过,同朝为官者有谁不是姬妾成群。

这是赵孟頫下的“最后通牒”,管道升心如乱麻。赵孟頫的心中越发失衡,几次暗暗的透露出想要纳妾的意思。但是管道升始终一直不置可否。一日宴饮之后,赵孟頫想起席间朋友微微露出的调侃之意,接着酒劲,直截了当地写明了自己的意思。

想到这里,管道升心中酸楚难以言表。她行至案前,铺纸研墨,望了一眼花瓶内红妆残败的桃花,缓缓写道--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

情多处、热似火,

拿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

然后,将咱们两个一起打破,

用水调和;

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写毕,管道升已是泪流满面,她亲自将字笺送至赵孟頫的书房,静静地等待着未知的结局。

其实,赵孟頫心中本就七上八下,难舍发妻,见了这至情至性泣血之言,心下顿时懊悔不已。他顿时了然:纵有倾国倾城之貌,人面终不能恒久如花,鲜花犹有凋零时,美色又如何能相伴一生。真正弥足珍贵的,是那份心意相通、相知相守的温情!

赵孟頫遂至夫人处赔罪,绝口不提纳妾之事。从那天起,赵孟頫和管道升把这两张字笺工整地誊写下来,贴在案旁,时时引为笑语,二人之间再无间隙。

大概管道升也未必料想到,几百年间,这首至情至性的小词,被世人广为传颂,赵孟頫管道升之间的故事也随之留在了历史的记忆里。

其实,与其说是一首词感动了赵孟頫,不如说是夫妻二人的几十载宦海风波中的荣辱共守、相濡以沫,让赵孟頫无法割舍。

趣味链接:普济桥是赵孟頫夫妇爱情的见证

在管道升的家乡青浦(现在的上海市青浦区),就遗留下许多他们爱情的见证。赵孟頫43岁时,历尽宦海沉浮,一度谐夫人管道升,隐居青浦,以抄写经书,吟诗作画度日。每当皓月当空之时,夫妇二人常常来到普济桥边,赏月散步,借景消愁。这座饱经风霜的普济桥就在青浦金泽镇南首,是金泽最古老的石桥之一。普济桥建于南宋,明清两代作过重修,为单孔石拱桥。古时桥顶处,装有木门,为保两岸镇民的安全,晚间将木门关闭。桥身所用的石料是珍贵的紫石,每当雨霁初晴之时,桥上的紫石散发出晶莹光泽,宛如一座用珠宝相嵌的宝石桥。七百多年来普济桥依然屹立在历史画册的一角,如一位睿智的老人,静静地看着世间的潮来潮去、风云变换,也无意间见证了赵孟頫与管道升令人一唱三叹的爱情。

图片011

乱世奇人--王保保一心护元

在《倚天屠龙记》中赵敏的哥哥王保保,在小说里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配角,只出场了两、三次。但在历史上,王保保是一个叱诧风云、纵横天下的传奇人物。

王保保(-1375年),又名扩廓帖木儿。其父亲是王姓汉人,母亲是元朝末年将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后为舅舅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察罕帖木儿在围攻益都红巾军时被降将田丰刺杀,王保保接管了其养父的部队,攻破益都城,杀田丰、王士诚,随后又和另一系军阀,将军孛罗帖木儿争夺山西和河北。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均卷入了元朝末年宫廷的党争,孛罗帖木儿得到了皇帝的支持,王保保自己得到了太子爱猷识理答腊(后来的元昭宗)的支持。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罗贴木儿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大都,太子流亡到王保保的属地太原,后孛罗贴木儿为元惠宗刺杀,王保保带兵保护太子还朝。因护卫太子有功,王保保被封为太傅、左丞相,同时元惠宗赐蒙古名扩廓帖木尔给王保保。

为因应南方朱元璋的反政府势力的崛起,元惠宗下诏封王保保为河南王,总领天下兵马。王保保于是要求割据关中的李思齐等四位将领听从调遣,共同讨伐朱元璋。但由于李思齐等人均为察罕帖木儿的同级同辈将领,比王保保年长资历深,瞧不起王保保,也据不听从调遣。王保保派遣其弟脱因帖木儿把守山东防备朱元璋,自己亲入陕西攻打李思齐,双方连年混战,元政府的态度则摇摆不定,先支持王保保,然后又支持李思齐,最后元惠宗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下诏削去王保保所有官职,命令众将合攻王保保。此时,朱元璋已经在应天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徐达、常遇春的北伐大军也已经逼近并最终攻克了大都。当年十月,逃往上都的元惠宗再次封王保保为齐王,命其从其根据地山西太原北上,绕道雁门关和居庸关夺回大都(当时已被朱元璋改名北平),徐达趁王保保进攻大都的机会,攻入山西,在太原城下击败了回师救援的王保保,王保保远走大同,并进一步退出塞外。

王保保不仅是元末重要将领,同时也是北元政府的支柱,和明朝军队在边塞和漠北交战互有胜败,曾于洪武3年(公元1370年)在甘肃沈儿峪为徐达所击败,全军覆没,王保保携家眷自个儿逃亡,以流木渡黄河,通过宁夏逃往漠北的和林,但洪武5年(公元1372年)王保保和部将贺宗哲在和林以逸待劳,击败徐达带领的15万北伐大军,杀死数万明军士兵和许多将领,断绝了明太祖朱元璋占领元朝全部故地的企图。

王保保虽是汉人,却忠于蒙古元政府,拒不投降明朝,被明太祖朱元璋称为“当世奇男子”。朱元璋曾多次写信诏降,但王保保从不回信。朱元璋派人祭祀王保保的义父察罕帖木儿在河南的坟墓以试图感化王保保,但没有效果,王保保退出塞外之后,明廷派李思齐(当时已经投向明朝)前漠北去与王保保通好,王保保对李思齐的态度开始还比较友好,但将其送回明朝之前,逼迫其砍掉自己的胳膊。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八月,王保保死于“哈喇那海之衙庭”(据《明史》),一些历史学者推断是现在的哈腊湖。王保保妻子毛氏,在王保保死后自杀殉葬。其弟弟脱因帖木儿曾任北元政府詹事院同知的职务,于洪武21年(公元1388年)被蓝玉俘虏,同年因叛乱被杀。其妹妹王氏嫁给明太祖第二子秦王朱樉,洪武28年(公元1395年)朱樉死后殉葬。

趣味链接:朱元璋大赞王保保

大概是在洪武初年岭北和林战役结束后不久,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大宴众将领时突然问大家:“天下奇男子谁也?“众人都回答说:“常遇春是也。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也。”太祖笑着说:“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这一著名典故见《明史.扩廓帖木儿传》。又据姚明的《清溪暇笔》载,在太祖夸赞王保保为天下奇男子后,当时如果有人作了一点小事就很骄傲的话,大家都用“尝西边拿得王保保来耶”这一谚语来讽刺。(意思是,这点事算什么,有本事到西边把王保保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