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读通历代趣闻轶事
1908200000026

第26章 明朝(1)

富可敌国--沈万三引来皇帝妒忌

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割据平江,沈万三、顾瑛等当地大富户为求得庇护,都曾献金输粮,以示拥戴。朱元璋平定苏州后,对充当敌方经济后盾的富室自然不肯放过。他不仅定下重赋,而且要分期分批将他们迁离乡土。洪武元年(1368)先迁第一批到临濠(今凤阳),其中就有昆山大族顾瑛在内。沈万三眼看不妙,赶紧作出效忠新皇帝的表示。这年九月皇帝四十大寿,他与吴江富室莫礼、葛德昭共进厚礼祝寿,结果光禄寺请他们吃了顿饭,没有别的表示。于是沈万三再接再厉,措施加码。

沈万三上心思了:怎样才能讨好皇帝呢?不久他发现所造廊房是筑城苦役犯的临时宿舍,皇帝在修建南京城墙。这项大工程所需经费必然相当可观,于是在廊房造毕,沈万三突作惊人之举,上疏自请“助筑都城三之一”(《明史》)。这步棋看来没走错,朱元璋终于面露喜色,并向他作出了封官的回报。因沈万三已年逾花甲,便任命他长子沈茂为广积库提举,侄孙沈价(沈贵之孙)为户部员外郎,进京供职。沈万三也于洪武三年(1370)迁居南京,全力投入筑城工程。

有不少记载说,沈万三所筑城墙为“自洪武门至水西门”一段。这个说法值得推敲。因为朱元璋于1366年下诏“改筑应天城”,第一阶段是拓建新城和造新宫。城墙自通济门向东,造到玄武湖东南角的太平门,用了一年时间。洪武门是皇城(即紫禁城)的正南门,在1367年就完成了。这时沈万三还在周庄,与他无关。第二阶段是在原江宁府城的基础上加以重修和扩建,从通济门南行折向西,再向北绕至玄武湖西北角的神策门(今和平门),另一处从太平门沿湖造到今解放门附近。到洪武十年(1377年)除临玄武湖一段外,都城已告完成。沈万三承造时间为洪武三年到六年,也即第二阶段的中期,他完成了包括聚宝门(今中华门)、水西门、西水关在内的城西南部工程。南京城周长三万四千多米,沈万三承造部分约占四分之一,不足他所承诺的“三之一”。为什么?因为他给抓起来了!祸由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犒军”事件。

沈万三为何没事找事?有人说他“恃富”,即是想甩“大款”派头。实际上恐非如此。当时筑城由工部、应天府和沈万三三方分段包干,砖石等建材由一百多州县供应,并由中军都督府督造。每段工程都有期限,误期要追究责任。三方中就数沈万三这头难办,因为缺乏权威,遇上坏天气和艰难地段,就容易延误。虽有都督府派来的军士们监工,但他招呼不动,要是发“辛苦费”吧,皇帝对捞外快的要活活剥皮,谁敢收受?在这种两难情况下,沈万三才提出“犒军”请求,目的很明确,是为争取发奖金合法化。另外还有吴晗所说的情况,“检校们三天两头来寻是非”(《朱元璋传》)。检校是皇家特务,与其被他们打小报告,不如主动出钱买太平。不料惹恼了多疑的皇帝,工程未完,就翻脸了。反正抄家后沈万三名下二十亿贯家当都归了皇帝,还用得着你来“助筑”吗?

沈万三流放时年约六十六岁,不久客死云南。据周庄人说:他的后代曾运尸骨回乡,葬于银子浜下。这还算他运气好,如果再活二十年,他的结局就要惨得多了!

趣味链接:聚宝盆的传说

聚宝盆:又称“黄金两”或“日进斗金”,相传放进什么就会生什么。

在中国,特别是江南汉民族只中的民俗,聚宝盆即为镇宅之宝,是财富的象征。国有国宝,家有家宝。直到现在,当人们有了钱时还是想买一件值钱的东西(如饰物),作为镇宅之宝。“聚宝”即是善于敛财,往往是勤俭持家或者勤俭节约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财富生生不息。“聚宝盆”也是这种品德的象征。在神话传说中,聚宝盆最初总是落到勤劳者的手中,而且这位勤劳者又是极聪明善良的,他在某一方面的能力总是超群的。传说里的沈万三正是这样一个人物。相传沈三万就是靠这个东西成为当时首府的。

剥皮揎草--朱元璋残忍对待贪官

明朝最著名的酷刑莫过于“剥皮揎草”,将一个活人的皮剥下来,再塞上草。历史上的皇帝很少用这种刑。只朱元璋竟对此都乐此不疲。而且明朝竟规定:“有即毙者,行刑之人坐死。”剥皮时如果让被剥皮者早死了,执行刑罚的人也要一同问罪。

自明朝开国以来,贪污不断,朱元璋杀不胜杀。据统计,因贪污受贿被杀死的官员有几万人,到洪武十九年(1386年),全国十三“金饭碗”,但在洪武年间,官员们的命运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惨。

朱元璋给官员们的工资是多少呢?我们以知县为例。管理一个县的县官一个月的工资只是7.5石。明代的知县和今天的县长不同,那年头知县还兼任很多职务,他既是县长,还是县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财政局长、税务局长、工商局长、县施工队队长。一个知县管这么多事,打赏下面的小吏是免不了的,要不谁心甘情愿给你干活?

手下还有一大堆的长随,分等级为大爷、二爷。大爷有门政大爷(看门的)、稿签大爷(签押房磨墨的),下面是一群二爷,包括“发审”、“值堂”、 “用印”等人,这些人是知县签押房里的办公人员。此外县里的重要部门知县都会派人去看着,知县还会带着自己的厨师、师爷--这一大帮子人都是县官的手下,全部要他养活。

一个月只有7.5石的俸禄,大家就只好去喝西北风了。当官的还要迎来送往,逢年过节到处走动,俸禄是远远不够的。可是就连这点俸禄,也打了折扣……

活人不能让尿憋死,于是种种捞钱新花样纷纷出炉。官员们主要用的是两招,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两招历史悠久,十分有名。

折色火耗。大家可能听说过火耗这个词,当时交赋税往往是实物,如谷物、丝织物等,但有时也会改征银两和铜钱,而熔铸碎银时可能会有损耗,官府就用这个名义来征收多余的银两,这些多征的赋税就称为火耗。

这招可谓流传几百年,长盛不衰,比明朝的历史还要长,一直到清朝雍正时期,采用火耗归公的措施,这一招才从历史上消失。

这一招是官府说了算,要征多少自己规定,执行中实际操作技巧不算太高,下一招就不同了。

这一招叫做淋尖踢斛,十分值得一提。百姓交纳粮食的时候,官府是用斛来装的,百姓将粮食放进斛里,再称重,计算自己完成的粮食份额。粮食放入斛中,要呈尖堆形,会有一部分超出斛口,就在百姓为交完公粮松一口气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官吏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准斛猛踹一脚!此时超出斛口的部分谷粒就会震落在地上,老百姓慌忙去捡,此时官吏会大声叫喊:别捡,那是损耗!喂,说你呢,还捡!

这就是淋尖踢斛,踢出的部分就是所谓粮食运输中的损耗,这部分就成为官吏的合法收入。那么老百姓呢,只能回家再送粮食来。

虽然朱元璋的工资政策对这些行为的泛滥负有一定责任,但这并不能成为贪污行为的借口。内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官员们还是应该从自身去找原因。

由于这些制度的规定,朱元璋和官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而官员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要违反朱元璋的这些法典,而朱元璋也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这些矛盾累积到一定时候,就会爆发。

此后,朱元璋对待贪官污吏的态度越来越严厉,他创造了一个以往封建统治者想都不敢想的政策,即规定普通百姓只要发现贪官污吏,就可以把他们绑起来,送京治罪,而且路上各检查站必须放行。如果有人敢于阻挡,不但要处死,还要株连九族!

因为官员被杀的太多,没有人干活了。朱元璋虽然勤劳,但也不能代替所有的官员。于是他创造了这样一个戴死罪、徒流罪办事的制度,具体操作方法是,官员犯法,判了死罪,先拉下去打几十板子。就在官员给伤口涂药,估计自己小命不保的时候,牢里突然来了个人,不管死活,把受罚官员拉出去,塞到马车上,送到各个衙门去处理公务。

朱元璋是下了大力气肃贪的,但效果并不是太好,这是很值得分析的,大凡在封建朝代开国时期,官吏是比较廉洁的,而洪武年间出现如此大范围的官员因贪污被杀,是很不正常的。应该说,朱元璋的某些政策制定和执行出现了问题,官员贪污的主因固然是他们自己的不法行为,但官员待遇过低,朱元璋肃贪手法过于急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趣味链接: 残暴的朱元璋

《明兴野记》还记载过朱元璋曾用残酷对待宫女的事情--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怀疑宫内有人同外界私通,竟然将宫中妇女五千人和守门的宦官全部“剥皮实草”示众,五千人一说可能有些夸张,但是也反映出当时统治者的及其残暴一面。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暴露出在极端人治的政治环境下,惩贪的峻法不免成为统治者发泄私恨,滥杀无辜的工具。

剿灭“海贼王”--郑和下西洋维护航海安全

索马里海盗一次次劫持过往船只震动了世界,我国也多次派护航舰队前往保护来往的各国商船。其实早在600多年前在东南亚一带也存在着一帮著名的“海盗”,而剿灭这些海盗的也正是我国七下西洋的郑和。郑和舰队在下西洋的途中曾曾剿灭了世界上最大的海盗集团,维护了东南亚海域的安全。

明永乐年间,明朝国力蒸蒸日上,经济实力、造船技术、航海经验足以保证开展大规模的航海活动。皇帝朱棣也有着雄心壮志,他不满意明朝初期相对保守的对外政策,想向别的国家宣扬国威,展示明朝的实力,一当上皇帝,就多次派人要求周边国家来朝见。

1405年7月11日,钦差正使总兵太监郑和奉明成祖朱棣诏书,组织船队出使西洋。郑和率领208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船队,率领官兵27800人,从南京龙江港起航,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湾编队集结,驶向福建长乐的太平港驻泊,以等候东北季风。冬天,东北季风来临,郑和船队便从福建闽江口五虎门正式扬帆远航。

经过南中国海西部沿海海域,首先到达越南的占城(今归仁),然后到达印度尼西亚的达爪哇(今爪哇岛)、马来西亚的满剌加(今马六甲)、印尼苏门答腊岛上的旧港(今巨港)、阿鲁、苏门答剌、南巫里。再从南巫里出发,横越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到达锡兰山(今斯里兰卡)。然后绕过印度半岛,先后到达印度的小葛兰(今奎隆)、柯枝(今科钦)、古里(今卡利卡特,位于印度半岛的西南端)。

绰号“海盗王”的陈祖义祖籍广东潮州,明洪武年间,全家逃到南洋入海为盗,从此盘踞马六甲十几年,成为当时最大的海盗集团头子,其成员最多时超过万人,战船近百艘,活动范围包括日本、中国台湾、中国南海、印度洋等地。为此,明太祖朱元璋曾悬赏50万两白银要陈祖义的首级,永乐年间,赏金更是高达750万两,堪称海贼悬赏榜上名副其实的的“海贼王”啦。

“海盗王”陈祖义后来跑到三佛齐(今印尼巨港一带)的渤林邦国,在国王麻那者巫里手下当上了大将。国王死后,他干脆自立为王,成了渤林邦国的国王。

1407年,第一次下西洋的郑和船队在回航时抵达当地。陈祖义认定郑和浩浩荡荡的船队“有宝物”,面对郑和船队的优势武力,陈祖义声称愿意投降归顺,其实陈祖义是想诈降,然后一举抢夺郑和的船队。但郑和得到可靠线报,知道那是陈的一个圈套。于是,将计就计,在将陈祖义的舰队诱入埋伏圈内后,突然施用各种火器发起密集攻击,陈祖义的舰船被焚毁10艘,被俘获7艘,而郑和船队几无损失。但陈本人侥幸率残部逃脱,数月后,郑和的海军还是设法将陈祖义等人俘获。皇帝朱棣下令当着各国使者的面杀掉了陈祖义,并斩首示众,警示他人。郑和为东南亚海域铲除了海盗匪患,维护了海上交通安全,为沿海人民带来福祉,受到各国称赞。

趣味链接:中国最有名女海盗

中国古代的海盗以明朝居多,而明朝的海盗大多冒充日本人。这样可以不连累自己在大陆的亲人,可以吓唬被抢劫的人(因为当时认为日本人是蛮夷,不讲理,而中国人讲理)。官员也喜欢把抓捕的海盗称为倭寇,因为这样上面赏赐会更多。

程夫人,又译钱夫人,是电影《加勒比海盗3》中太平洋海盗王清夫人的原型,真实存在。他的丈夫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个海盗,丈夫死后,她控制了中国海盗的联盟。1809年,她指挥着史上最大的海盗船队,相当于当今整个美国海军的4倍,停泊在澳门的海岸外,他们经常在日本和中国之间进行暴利走私货物的交易。她的势力已经延伸到无数的村落,并和神秘组织相互勾结合伙勒索当地商人。

男扮女装--采花大盗奸污妇女182名

明朝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盛夏,真定府晋州(今河北晋县一带)发生了一件上报中央的大案:一个叫桑冲的淫棍,运用扮女相、设骗局、施迷药等手段,创下了10年间奸淫良家女子182名的骇人纪录!

桑冲本姓李氏,原系山西太原府石州(今山西离石)李家湾文水东都(军队番号)李大刚的侄儿,有关他父母的情况,以及怎么会随叔父去部队驻地的原因,已无详考,只知其年幼时,就被卖与山西榆次县人桑茂为义子,遂改姓桑氏。稍长,混迹无赖行列,成为无所事事的浪荡儿。

成化元年(1465),即明宪宗登基未久时,桑冲听一个嫖友相告,家住大同府山阴县的谷才,善于男扮女装,以教授女子针线活计为名,暗行奸宿,淫游18年,从未败事。桑冲闻说心动,就去大同府寻访,在南关居民王长家里找到了谷才,即拜他为师,专习奸骗妇女的伎俩。

谷才先把桑冲脸上的汗毛须髭绞剃殆净,眉毛也作了整形。再蓄发分作三绺,戴上假髻,扮成妇女的头脸。然后教他学做各式女工,如描剪花样、刺绣荷包、缝帽纳鞋、烹调菜羹等,同时传授如何混进闺房、挑逗哄骗、自制麻醉药物,以及淫欲得逞后怎样诱骗威胁不致败露的各种作恶技术。两年后,桑冲“学成”,谢师还乡。归途中恶技初试,即告成功,自喜不已。马上应一班臭味相投的朋友的请求,收本县北家山的任茂和张虎、谷城县的张端大、马站村的王大喜、文水县的任和成孙原共七人为“再传弟子”。当时约定,往后各自行事寻乐,万一事发,谁也不许把“师傅”扳出来。